水利万物而不争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出处及下句 急!!!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释 义: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文化释义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 乃至仁至善……。

居善地,守拙。水是万物之根本,它滋润了万物,论功绩,丰碑颂词决不可少,炫耀的资本更是丰厚异常。但他却总以一颗平常心面对世人,从不张扬,甚至永远从高往低流。如此谦逊,不似土地,垒起一座座高山俯视一切,更不似空气占领所有空间。

心善渊,博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包容一切,托起一切,从未主动将任何事物排除在外,它渗入树木、青山、土地,将一切包容与心中。

与善仁,齐心。水的凝聚力,不可谓不强。汇流成河,聚河成湖,合湖成海,力量越聚越强,正所谓“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言善信,透明。水本身就是无色透明的,将一切展露出来,让你可以完全认识他,相信他。因为你看到了他的清澈和纯洁。

正善治,公平。术是公平、公正的,无论你将他置于金碗银盆,还是石锅木杯之中,他都不会挑三拣四,不论将它斜置,还是倒置,水面永远是平的,这也无疑是公平的表现。

事善能,坚忍,要想做成任何一件事,无疑需要克服无数的困难。长江自西向东流入大海,途经多少曲折、坎坷。最终以坚韧的性格,完成大江东去的任务。

动善时,灵活。水遇方则方,遇圆则圆。有时奔放,有时平静,有时粗犷,有时妩媚。雨雪互换,冬夏不同,适宜时间变换。...余下全文>>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是什么意思?

白话《道德经》第八章

第八章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是老子用我们常见的“水”来比喻“上善”,也就是玄牝之德,说:最好的善就象水一样。

为什么象水呢?老子说:水的善就在于既能够利益万物,又不争功,而且还会愿意呆在所有人都不愿意去的地方——低贱之地,因为唯有这里才会有最需要帮助的人,高处的人相对来说都比较富足、安全。这种品质就象老子说的:吾有三德: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慈”就是利万物;“俭”就是不争——不争地位、权利和声名;“不敢为天下先”就是处众人之所恶,永远不选择,永远接受别人不要的。所以老子接着说:故几于道,拥有这样的品德就和“道”相差无几了,或者说与“道”很容易相应。

因为与无为的“道”能够相应,一切有为之法才会渐入佳境——转为“上善”,这种“善”表现在: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里的“善”都是“恰如其分”的意思,我们来逐一解释一下:

居善地,居是处于、位置的意思。人最怕的是什么?其实既不是怕穷,也不是怕苦,而是怕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高不成低不就。

孔子说“三十而立”,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立,如果你找不到,或者找错了,那怎么“立”呢?所以三十而立,并不是说要成家立业,而是要找到自己最合适的位置——居善地。

相信所有的人都面临过这个痛苦和困惑,因为所有的人都相信,自己位置的确立并不取决于自己能做什么,而在于社会和大众认为你能做什么,是不是这样?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我可以告诉你,哪怕是你被推崇为君主,或者是坐到了自己最想坐的位置,都不是“善”位——善地,因为它既来自于大众,也可以一夜之间就被大众所颠覆。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吧?如果您在水里沉浮多日,终于坐到了梦寐以求的“船”上,就是登上“善地”了吗?说不定还更危险,因为谁都想上船,竞争如此激烈,万一再被扔回水里也不是不可能啊,那么善地究竟在哪里呢?

其实善地就在诸位的心里,对于得道之人来说,善地乃是“行善之地”的意思,哪里能够利益众生、哪里能够做善事,就是善地,其它都是不善之地。所以佛国净土的菩萨们才都会往娑婆世界里跑啊,佛国净土难道不是善地吗?说句实在话,对于想救度众生的菩萨们来讲,娑婆世界确实才是善地。有道之人就要这样来选择自己的位置,才算“居善地”了。

心善渊又是什么意思呢?“深不可见”为渊,心思缜密、深不可测也是把双刃剑,如果用在“毁人不倦”上,那就太可怕了;如果用在利益众生上,那就妙不可言、功德无量了。所以老子说要善渊,利益众生的心要象深渊一样,既深不见底、又宽广无边,不分亲疏荣损,善能容纳一切众生,而且利益到底,直至众生成佛。就象观音菩萨一样,“千处祈求千处应”,我们却从来见不到她的真实模样,也不要求我们回报,更不会为了哪个众生生气、烦恼,这就是善渊。

与善仁。与是“相与”,也就是“交往”的意思。这是老子教我们与众生的相处之道,他说,和一切有缘众生交往的时候,要善仁——以真实地利益众生为“仁”,而不以“妇人之仁”为仁。

比如父母管教孩子,并一定总是夸奖才好,也要会用责罚,只要用的得当,能够让孩子改恶向善,得到真实的利益,那就是仁;如果把孩子当成祖宗一样供着,一味地夸奖、娇惯,以为这样才是对他好,其实是害了他,这种溺爱之“仁”就不是善了。所以,我们和一切众生相处时,都要善仁,就是要以众生的真实利益为重,而不要拘泥于形式和虚情。

言善信。信是诚信、信用,老子说,说话要说对众生有利益的实话......余下全文>>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意思?

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全文

上善若水

老子(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2),故几于道(3)。

居善地(4),心善渊(5),与善人(6),言善信(7),正善治(8),事善能(9),动善时(10)。

夫唯不争,故无尤(11)。

--------------------------------------------------------------------------------

说明:

(1)上善若水,

【注】最完善的德性,好像水一样。上善,《辞海》:“犹至善也。上,高也。《尔雅·释亲》郭注:高者,言最在上也。善,伦理学名词。凡具有人格者之负责行为,其自身有绝对价值者曰善。”

吴澄说:“上善,谓第一等至极之善,有道者之善也。”

(2)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校】帛书甲本作“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乙本作“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居众人之所亚”。傅、王本如此,从之。

【注】水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争私利,居处众人所厌恶的地方。

王安石说:“水之性善利万物,万物因水而生。然水之性至柔至弱,故曰不争。众人好高而恶卑,而水处众人之所恶也。”

吴澄说:“盖水之善,以其灌溉浣灌,有利万物之功,而不争处高洁,乃处众人所恶卑污之地。”

(3)故几于道:

【注】因此几乎同于大道。几,《辞海》:“微也,《易·系辞》:‘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近也,《易·小畜》:‘月几望。’庶几也,《汉书·东方朔传》:‘可几而见也。’通冀。”此处老子借水喻道,以水性喻道性,故庶几于道也。

肖天石说:“水之为德,善利万物而不争,不舍昼夜而不息,流行万古而不已,无远弗届而不竭,日趋下流而不止、处众人之所恶而不遗。道亦犹然,故曰几于道。”

(4)居善地,

【注】居处良善的地方。

肖天石说:“居善地,则顺世适性以为安,利人济物以为怀,故能无争而自得也。”

(5)心善渊:

【注】心神善于渊静,即心不外驰,静如渊泉止水。渊,《小尔雅·广诂》:“深也。《管子·度地》:‘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渊水。’《庄子在宥》:‘其居也。渊而静。’郭注:‘静之可使如渊。’”

范应元说:“心善渊者,中常湛静。”

肖天石说:“心善渊,则清虚湛澈以为守,潜龙勿用深藏,故能神鉴而自明也。”

(6)与善人:

【校】帛书甲本作“予善信”。“善信”系下句“言善信”中文,此处显有脱简;乙本作“予善天”。傅本如此,从之。王本作“与善仁”。

【注】相与善为道的人。

(7)言善信:

【注】说话善于信实。

范应元说:“言善信者,声不妄发。”

(8)正善治:

【校】帛书如此,从之。王本同。傅本作“政善治”。张松如说:“古书‘政’、‘正’本多通用。”陈鼓应此处作“政善治”,意为“为政善于完成良好的治绩。”谨按:此处“正”应按其本义解为是。《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正善治,”,乃是“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从而“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三十七章)

【注】正事善于治理。《辞海》:“正,常也。”老子说:“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五十七章)“清静可以为天下正”。(四十五章)正者,奇之反。

司马迁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范应元说:“政善治者,德惟无私。”

肖天石说:“改善治,则能端拱无为而自治,化育万物而自然,故能安和百姓而无名也。”

(9)事善能:

【注】事业善于胜任。能,《辞海》:“胜任也。”范应元说:“事善能者,无所不通。”

(10)动善时:

【注】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时,《辞海》:“......余下全文>>

水利万物而不争,因其不争而成其争

原句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甘心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低洼地方,因此最接近于“道”.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求出处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尽管从总体上看,老子的处世哲学是消极、无为的,但如果剔除其消极成分,细细品味水的品性,我们还是能够从中发掘或引申出有益的道理或原则的。 当然,以上只是水的部分优秀品格,还不是全部。但是,不论水有多少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其最根本的就是一条:“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才是真正的“上善”。 “厚德载物”是《易传》中的话,原文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至于厚德载物,什么“德”,其实很简单。帮助别人要求回报,叫做交易。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就叫做“德”。如果有很多人得到你的帮助,而你都不要求回报,那你的德就厚了,就可以称作德高望重了。 再说上善若水,上善就是最好的,最好的处世方法就象水一样,水是怎样的呢?水善利万物,也就是水给万物带来益处。而不争,争就是争利益,所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帮助别人而不要求回报。 但是老子认为这还不够。老子接下去说,处众人之所恶。有一句话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所恶的是什么呢?是低位。所以处众人之所恶讲的是要处于低位,也就是讲的是谦虚谨慎。所以你不但要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还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以为人家受了你的恩惠,你就趾高气扬的了。如果能做到这些你就“几于道”。也就是获得了接近于道的处世方式了。 补: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孔子云: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好像有义;浩大无尽,好像有道;流几百丈山间而不惧,好像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 平,好像守法;量见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好像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水有这些好德处,所以君子遇水必观。

水利万物而不争什么意思

水润泽万物,令它们繁盛地生长,而它却从不与万物竟高下,争长短,它总是安身立命在众人所不愿去的低洼地,这种品格才最接近于道啊。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解释一下。谢谢

北宋张载说:“凡可状者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正蒙·乾称》)论述了元气为万物本原,这一认识与古代宇宙演化学说相一致,这是它能够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

古代的宇宙演化学说,不管是主张宇宙万物生于绝对的“无”的,还是认为天地一切源于无形的“有”的,都同意浑沌不分的气是化生万物的直接来源,这就有助于人们树立气为万物本原的思想.

自横渠以“气”(太虚)为万物之本,谓“太虚即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吾人“乃浑然中处”,故“聚亦吾体,散亦吾体”,“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蒙》).这就是说,元气是世界的本体,它的聚合都是暂时现象,世间事物,只有显明和潜在的区别,而没有持存与消逝的分野.

这里张载认为本原是气,“气”实际上成为张载概括一切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在一定意义上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谓的物质存在.

就是说:凡是有形态看得见的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而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一些大自然现象的表现;而这样现象,都可以解释为灵气驱动的使然,即万物有灵有性的意思.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

文化释义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 乃至仁至善……。

居善地,守拙。水是万物之根本,它滋润了万物,论功绩,丰碑颂词决不可少,炫耀的资本更是丰厚异常。但他却总以一颗平常心面对世人,从不张扬,甚至永远从高往低流。如此谦逊,不似土地,垒起一座座高山俯视一切,更不似空气占领所有空间。

心善渊,博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包容一切,托起一切,从未主动将任何事物排除在外,它渗入树木、青山、土地,将一切包容与心中。

与善仁,齐心。水的凝聚力,不可谓不强。汇流成河,聚河成湖,合湖成海,力量越聚越强,正所谓“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言善信,透明。水本身就是无色透明的,将一切展露出来,让你可以完全认识他,相信他。因为你看......余下全文>>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什么意思?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的注释有很多种,各人理解不同,关键看你自己是怎么理解的。

上善若水。

注:最善良好像是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注:水的善利益万物而不计较。

处众人之所恶。

注:水之善它能够在众人厌恶不去做的事,水去做。

故几於道。

注:所以水之德性就近於道了。

居善地。

注:水喜欢居住在安静无事的地方。

心善渊。

注:水的心最善良,不贡高能和万物之性,所以水它都处在最下的地方。所以水它都处在最下的地方

与善仁。

注:水的德最善最仁,施万物不伐其功,利万物不求其报。

言善信。

注:说起来水最有信用,万物要他,他就给他。

政善治。

注:水润万物升为雨露降入河流,其善治於世间也。

事善能。

注:水之善去垢煮食,润泽乾坤,随宜妙用是世上最能的一项。

础 动善时。

注:水之行动不违天时,皆行则行,皆止则止也。

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水与万物不相争,所以说到水之七善不争的事,所以水是不可

尤怨的德也。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大家都是怎样理解的呢?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

天下之利,有损人利己者,此为不善;有利于人而又争于人者,此不为上善。惟水性不同,它永远不占据高位。众人处上,彼独处下;众人处易,彼独处险;众人处洁,彼独处秽。水之所处,尽是人之所恶,故天下无人与它去争,这正是水的上善之性。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流工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污纳垢,包容一切,所以太上以水作为上善的代表,为世人立起一道善德之碑,作为效法的楷模。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在教人效法水性之善。人若能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就要做到如水一样“处柔处弱”、“处下不争”,做到像水那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做一个有大善德之人。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