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课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的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 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 代 制度

汉代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 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 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余下全文>>

高中历史第一课怎么上 10分

额,我是你们新的历史老师,姓什么(或者叫什么),然后说一下自己上课的要求,给同学们简单的介绍一下什么是历史(有个初步的印象),学历史有什么作用。。。

樊金玲 如何上好高中历史第一课

读书时的高中历史第一课我已经记不清了,若仔细想想无非停留在老师读文字学生划课本的记忆层面,当然这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六年前,我有了自己的高中历史第一课。当时新课改培训如火如荼,我认真学习领会精神,静心备课多查资料,力求将我的第一课展现出全新的风格。岳麓版高中历史第一课是《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即上古三代的主要政治制度。之前我学习的是中国古代史专业,因此,尽管这是我进入高中工作的第一节课,但我并不紧张。我甚至简单地认为,如果能将宗法制、分封制等内容弄清楚,那么进一步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自然水到渠成。为了丰富课堂,我展示给学生的教材文字外的内容有“齐鲁青未了”、“秦晋之好”、“尊祖敬宗”“重男轻女”等。课后,我不忘关注学生的反馈,然而学生学习效果并不乐观,他们甚至对高中历史的学习产生了畏惧感。有一个学生告诉我,他中考时历史是满分,但他对刚刚学习的这一课很茫然。进一步了解得知,刚刚经历过中考的学生,他们备考的唯一方式就是老师整理提纲或者习题,然后统一背诵逐一考核,不合格者加考,直到合格为止。他们最佩服押题准确率高的老师,每次遇到原封不动的题目就是最幸运的事情。这一课教给我一个活生生的道理:备课不备学生,不了解学情,做再多的书面功夫,效果只会大打折扣。三年前,我迎来了第二轮高中教学工作。都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怎样将前三单元的重要而晦涩的政制内容由浅入深呢?首先必须吸取上一次的教训,我翻阅初中历史教材,发现初高中之间有非常大的差异。同时中考的程式化和高考的日趋多样化之间巨大的鸿沟也是有目共睹的。接着,我做出了尝试——同样的第一课这次我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内容又分两部分,由教材的两页导读开篇继而完成“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的学习。我的学生现实学情是他可能答出秦始皇加强统治的措施,但很可能分不清秦朝与唐朝哪个出现得早,这也是以前课堂交流中遇到的实情。他们脑海中的历史知识是片段的,或者可以说他们的历史知识是具体化的一个个题目,多数题目随着中考试卷的上交也就自然遗忘了。将中国古代朝代歌口诀教给学生,帮助梳理遥远的古代历史是第一单元学习必要的准备。一方面并非所有的普高学生三年后都要考大学,另一方面想升学的基础又薄弱,所以高中第一课大谈高考文综试卷历史最难且难度逐渐增强这类话题可以说几乎没必要。面对这种情况,我把第一课的教学目的设计为: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广义和狭义)。②让学生了解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在教学内容、学习方法、考试评价、课堂笔记等方面的不同。③介绍课本导读的一些知识点:文明、政治文明、影响政治文明的因素,并进一步介绍高中三本必修分别学习政治文明历程、经济文明历程和思想文化历程。这样可以较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高中历史学习的确不同于以往的认知。④简单介绍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这一次的授课实践,我发现学生似乎对我的导言部分更感兴趣,听得认真,也能积极参与一定内容的讨论,但当课堂内容切换到教材第一课时,多数学生还有些不适应。“因材施教”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说的明了听的明白,做起来却难了。新课程改革具有鲜明的特色:教材编写采用“模块+专题”的形式,教学倡导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诚然,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学活动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观,还必须转变学生观。回想当初毕业时主动放弃几个去图书馆、档案馆和办公室这样的工作机会,坚持再次走上三尺讲台,唯一的理由就是我热爱教书育人的工作。可是,如果一味按照自身的经历,以不变的眼光来看待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学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成果。重点高中与普通高中的......余下全文>>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的提纲

懒得打字。字丑,不要介意。把划线部分整理一下就好。高考重点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上。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