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吹泡泡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它能吹出泡泡吗

活动名称:中班科学活动 它能吹出泡泡吗?

活动目标:1、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了解能吹出泡泡的材料的特点。

2、能真实正确地记录实验的结果。

3、幼儿养成操作时不把水洒出来的好习惯,树立积极探索科学现象的愿望。

活动准备:

1、 记录表1张大的,若干个(同幼儿数)小的,勾线笔每人一支,红色圆点的贴纸若干。

2、 实验材料:木质积木、铁环、环形积木、竹筒、笔套、纱网、纸环、吸管等,调好的肥皂水。

3、 幼儿有用吸管吹泡泡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 幼儿听着吹泡泡的歌曲进入活动室。

二、 引导幼儿认识各种能吹出泡泡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

老师:我们已经尝试过用吸管吹泡泡,今天,我又带来了一些材料来吹泡泡。一起来看看这是什么?

三、 幼儿猜想那些材料能吹出泡泡。

1、 教师:这些材料中,有的能吹出泡泡,有的不能吹出泡泡,你觉得那些材料能吹出泡泡呢?(幼儿猜想,)

2、 教师帮助幼儿认识记录纸

教师:这张表上把我们每一样的实验材料都画了下来,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3、 幼儿把猜想的结果记录在自己的记录纸上

请小朋友把自己认为能吹出泡泡材料后的空格处贴上小绿点,不能吹泡泡的材料后不贴小绿点。

四、 教师引导幼儿小结一下,幼儿的猜想结果

五、 幼儿实验,并将实验的结果记录在自己的记录纸上。

1、 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2、 引导幼儿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六、 借助大的记录纸,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什么样的材料能吹出泡泡。

分析幼儿的记录表,在教师的引导下,清幼儿说一说能吹出泡泡的材料的特点。

教师小结:物体中间有洞,而且洞中间是空的(可以说是中间贯通的)这样的物体能吹出泡泡。

七、 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吹出的泡泡一样吗?带着问题激发幼儿继续探索吹泡泡的愿望。

中班科学吹泡泡这节课的评价

今天我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次科学探索——《它能吹出泡泡吗》,通过这次活动,我和孩子们共同探索、发现了很多奇妙的事情。 我提前用茶叶水、洗洁剂、白砂糖调出了泡泡液,又自制了各种吹泡泡工具:铁丝圈、竹筒、吸管、毛根圈等,孩子们看到我带来的各式吹泡工具都争着要试试,所以整个活动孩子们参与地积极性很高。通过各环节的尝试、探索孩子们发现我准备的吹泡工具中有些能吹出泡泡有些则不能。最终得出结论:有洞且两头相通的工具才能吹出泡泡。活动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孩子们动手,给一些不能吹出泡泡的材料进行改造,变得能吹。孩子们都积极动手尝试,想出了各种好办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例如:将纸条卷起来、将吸管里堵的纸团捅出、将毛根卷曲等等。 但任何一次活动都不可能达到完美,这次活动仍存在不足不处: 1、自制泡泡水效果不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们的探索 结果。 2、记录表的使用方式可再灵活一些,本次活动我制作了一张大表格挂于黑板供大家一起使用,其实可以尝试让幼儿人手一张,自己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 3、在孩子们探索环节我也做到了和孩子们共同探索并探讨,但对个别照顾还不够到位。 整个活动孩子们都很投入,看到孩子们脸上露出的喜悦深情,我更开心。吹泡泡活动结束时,孩子们还不舍得放下手中的工具,科学活动太有吸引力了。以后我会组织更多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我也将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争取做得更好!

中班科学活动好玩的泡泡怎么评课?

活动目标:

1、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2、在自主操作中,了解吹泡泡与工具的关系。

3、能创造性的自制吹泡泡工具,并积极参与吹泡泡活动。

活动准备:

操作记录纸;各种形状的吹泡泡工具 泡泡水

活动过程:

一、组织谈话,用泡泡机吹泡泡,调动幼儿已有经验,激发幼儿吹泡泡的兴趣。

师:你们吹过泡泡吗?都是用什么来吹泡泡?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吹泡泡的工具,你们也来试一试?

(评析: 以问题引出课题“吹泡泡”游戏。设疑激趣,激起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为建构新知做铺垫。)

二、幼儿吹泡泡

提问: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

三、出示操作工具一一介绍,讨论是否可以吹出泡泡。

师: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老师带来的这些吹泡泡的工具吗? 那你们觉得这些工具可以吹泡泡吗?

(评析: 在本环节中,通过“顺”应幼儿活动的方法,为他们提供“吹泡泡”所需工具、时间、场地等等,让幼儿观察并讨论:“这些工具能做什么?”,让幼儿在猜测中带着任务意识进行操作)

三、幼儿第一次操作。

1、交代操作要求

2、幼儿试验

(评析: 为幼儿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让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地观察、操作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教师则巧妙地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借助开放性的问题:“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看谁发现的多?用“引”的方法,启发引导幼儿在“玩”中体验泡泡的特性。让幼儿在喜欢的“玩”中,自然而然地调动自己全部的智慧,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并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以此解决活动的重点)

四、请幼儿讲述操作成功的经验

教师进行对比操作漏勺和汤匙吹泡泡

小结:原来有缝隙才能吹泡泡。(评析:在本环节中,教师捕捉随机教育的契机,借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吹泡泡工具,利用开放式问题:“你用的是什么形状的工具?你发现吹出的泡泡都有什么秘密?进行适时点拔,把教育活动的难点转换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建议教师利用展板展示幼儿自主探究过程和结果,让幼儿直观的看出能吹出泡泡的工具有什么共同特点,并让幼儿对自己的操作结果进行梳理归纳,在自主学习中将学习兴趣推向深入。)

五、进一步探索缝隙与泡泡的关系。

师:其实树叶也有吹泡泡的本领。

1、教师示范将树叶抠出小洞、卷成环吹泡泡

2、幼儿探索

3、教师示范并小结

(评析:本环节让幼儿更近一步地了解缝隙与泡泡的关系,建议,让幼儿进行自主的探索后再交流方法,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和积累学习经验。)

六、探索泡泡与工具形状的关系

1、幼儿操作

2、教师总结:圈的大小形状与泡泡形状的关系

(评析:设置开放式问题“每个人吹泡泡的工具和吹泡泡的结果,有什么秘密?”,“引”发幼儿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概括,让幼儿对探究结果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吹泡泡的工具不同,结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七、结束活动。(在吹泡泡的音乐中快乐的结束活动)

师:我们再去找一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拿来吹泡泡的,请你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找一找。

中班科学泡泡都是圆的吗 教学设计和反思

《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之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本次活动源于幼儿都熟悉且喜爱的一项活动---吹泡泡。幼儿吹吹、玩玩中发现了许多的秘密,例如:泡泡是圆形的、泡泡容易破、泡泡有大有小等。同时,产生了疑问:什么样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圆的吗?因此,设计了这一活动。在活动中,通过游戏充分调动孩子运用已有的经验积极思维,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尝试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帮助幼儿形成积极参与乐于探索的学习态度。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活动中,运用了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帮助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活动围绕对吹泡泡工具进行观察、比较,发现问题,并大胆猜测答案,用图画进行记录,对自己的探索或发现进行梳理与交流,体验发现的乐趣。

中班幼儿动手能力有所增强,但记录的机会并不多,经验有限;对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能画出简单的图形。因此本活动将记录的方式设定为绘画的方式。让幼儿初步尝试运用绘画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以符合中班幼儿现有水平与能力。

此次活动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幼儿更深层的探究“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欲望。因此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确定为“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将“尝试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确定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2、能力目标:初步尝试运用绘画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圆形(每人一个),三角形、正方形、心形……(每组若干)。

2、水彩笔、记录纸若干。生活中常见吹泡泡工具若干。

3、黑板、泡泡水、抹布、。

活动过程:

一、 导入活动,引入课题。

出示“吹泡泡”工具,激发幼儿吹泡泡的兴趣。

二、创设自由探索空间感知体验“泡泡的特性”。

1、在“玩”中体验泡泡的特性。让幼儿利用教师准备的吹泡泡工具(圆形工具)边玩边探索:“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

2、请幼儿互相交流探索结果。(泡泡是圆形的、易破、会飞、对着太阳是五颜六色的、有大有小、掉在地上有时是半圆的、吹泡泡的工具是圆形的等等)

3、引导幼儿发现吹泡泡的工具的形状及泡泡的形状(都是圆形),为问题的提出做铺垫。

三、大胆猜测,讨论预想结果。

1、问题提出:“圆形的工具吹出圆形的泡泡,那三角形的工具会吹出怎样的泡泡呢?” “方形、梯形的工具又会吹出怎样的泡泡呢?”

2、幼儿讨论并将想象的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四、幼儿试验、观测并记录。

1、幼儿选择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在玩中验证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的形状。

2、并在想象结果的旁边记录验证结果。

五、表达交流探索结果

1、幼儿相互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小组)“你用的什么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2、幼儿共同交流、表现、分享探究的过程和结果。“用的是什么形状的工具,想象吹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结果吹的泡泡又是什么形状的?”

3、提问:“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幼儿总结。

总结得出:吹泡泡的工具形状不同,结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六、活动延伸:(与生活相结合,将幼儿探究兴趣推向深入。)

出示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引发幼......余下全文>>

中班教案《泡泡变变变》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一次课间活动中我发现有几个小女孩在吹泡泡,后面跟了一大群孩子,他们又跑又跳地去追打泡泡,玩得甭提有多高兴了。孩子们玩泡泡的情景触发了我的灵感,既然孩子们这么喜欢玩泡泡,那我们就来做一个和泡泡有关的游戏或者活动吧。于是,我结合教材内容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材,利用本土资源制作吹泡泡用的泡泡水和不同形状的吹泡器,让幼儿通过实验来体验发现的乐趣,进一步了解科学知识。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泡泡,并观察泡泡的变化情况,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2.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发现的兴趣。

3.培养幼儿动手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泡泡,观察泡泡的变化情况。

活动准备

1.用铁丝做成不同形状的铁丝框,自制的泡泡水,纸杯若干个。

2.儿歌《吹泡泡》。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幼互问好。

2.导入课题。

师出示泡泡水和吹泡器,请幼儿说说这是用来做什么的。引起幼儿吹泡泡的兴趣。

二.基础部分

(一).出示圆形吹泡器,幼儿观察吹泡器的形状,并想象它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幼儿相互讨论,大胆想象)

1.指名回答讨论结果。

2.幼儿动手用准备好的圆形吹泡器吹泡泡,验证自己的想象。

3.请幼儿说说自己实验的结果。(鼓励幼儿积极发言,并及时表扬)

4.师小结:圆形的吹泡器会吹出圆形的泡泡。

(二)认识其他形状的吹泡器,猜测泡泡形状

1,出示正方形吹泡器,指名说出它的形状。再思考:正方形吹泡器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

2,依次认识长方形吹泡器和三角形吹泡器。

3,分别猜测这两种吹泡器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4,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幼儿分组吹泡泡

孩子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实验来验证一下你刚才的想法呢?(激发幼儿做实验的兴趣)老师给宝贝们准备了很多吹泡器,赶快试一试吧!(师提醒幼儿吹泡泡时不要对着同学吹)

1, 幼儿自由吹泡泡,在吹泡泡时观察吹泡器的形状和泡泡的形状。

2, 指名幼儿说说自己用的吹泡器是什么形状,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和原来的猜想一样吗?(每组多找两个幼儿回答)

3, 幼儿交换吹泡器,再吹泡泡,观察泡泡的形状发生变化没有。

4, 再请幼儿说说交换了吹泡器后,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现在实验已经做完了,宝贝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幼儿相互交流,说出结论)师及时给幼儿的结论作出评定。

5, 师小结:不管用什么形状的吹泡器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四)游戏:吹泡泡

1,介绍游戏规则和游戏方法。

2,请几名幼儿到场地中间和老师一起示范游戏.

3,师与幼儿一起游戏。  三,结束部分  师进行简单的课堂总结,幼儿学泡泡飞出教室。  四,延伸活动  带领幼儿到户外用其他工具吹泡泡,观察泡泡的变化情况。  教学反思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特别是中小班的幼儿,他们的年龄小,相对来说自控力也要差些,他们对新鲜有趣的食物最感兴趣。本次的活动内容就是通过幼儿玩泡泡而得到启发的。通过实际讲授,认真反思后得出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现将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我认为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方法进行探索活动。本活动是想通过创设探究和实验操作的环节,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形成新的认知,从中得到结论。活动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密切相连,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所以,我设计了以不同形状的吹泡器来吹泡泡为主......余下全文>>

中班科学它能吹出泡泡吗课后反思

今天我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次科学探索——《它能吹出泡泡吗》,通过这次活动,我和孩子们共同探索、发现了很多奇妙的事情。

我提前用茶叶水、洗洁剂、白砂糖调出了泡泡液,又自制了各种吹泡泡工具:铁丝圈、竹筒、吸管、毛根圈等,孩子们看到我带来的各式吹泡工具都争着要试试,所以整个活动孩子们参与地积极性很高。通过各环节的尝试、探索孩子们发现我准备的吹泡工具中有些能吹出泡泡有些则不能。最终得出结论:有洞且两头相通的工具才能吹出泡泡。活动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孩子们动手,给一些不能吹出泡泡的材料进行改造,变得能吹。孩子们都积极动手尝试,想出了各种好办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例如:将纸条卷起来、将吸管里堵的纸团捅出、将毛根卷曲等等。

但任何一次活动都不可能达到完美,这次活动仍存在不足不处:

1、自制泡泡水效果不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们的探索

结果。

2、记录表的使用方式可再灵活一些,本次活动我制作了一张大表格挂于黑板供大家一起使用,其实可以尝试让幼儿人手一张,自己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

3、在孩子们探索环节我也做到了和孩子们共同探索并探讨,但对个别照顾还不够到位。

整个活动孩子们都很投入,看到孩子们脸上露出的喜悦深情,我更开心。吹泡泡活动结束时,孩子们还不舍得放下手中的工具,科学活动太有吸引力了。以后我会组织更多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我也将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争取做得更好!

中班科学教育内容 十节课的 以以季节为主线

一年来,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在上级门关心支持下,以晋升示范幼儿园为目标,以加强教学研究、提高保教质量为重点的特色教育,进一步加强教师理论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多才多艺、聪

怎样不断提高材料的挑战,激发幼儿持续活动的热情

新《纲要》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而科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是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探索,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故科学活动中的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兴趣关系密切。皮亚杰认为:幼儿是通过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获取知识和形成概念的。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特点,而操作材料则是幼儿思维的基石,脱离了操作材料的探索将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材料对幼儿的操作探索越来越重要,而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满足好奇心并产生探索的欲望是需要以环境和材料为依托的。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那该如何适宜投放、科学合理地使用材料,才能有效支持孩子的操作活动,维持孩子的科学探索兴趣呢?

一、材料的丰富性、多样性,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探索过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为幼儿创设了充分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幼儿独立思考,相互学习,最大限度地启发他们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尝试,获得更多的信息。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引导幼儿进行实践与验证,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反复使用材料,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并表达真实的感受,从小懂得用事实来说话,养成良好的用事实说话的意识与态度。因此,丰富的物质材料是开展科学活动的重要条件,充分的操作时间是实现科学教育有价值目标、优化教学过程的首要前提。在中班科学活动“沉与浮”中,教师除了提供基本的操作材料,还为幼儿提供了毛线团、剪刀、纸盒、杯子等辅助材料,让幼儿思考如何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如何沉下去。有的用毛线把石头绑在海绵上让海绵沉下去,有的把回形针放在海绵上,通过这些辅助材料,激起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对拓展幼儿思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材料的生活化,保持幼儿探索的欲望

幼儿科学操作材料应选择、设计与幼儿密切相联系、贴近幼儿认知水平的活动内容,来源于自然的、生活的,能让幼儿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材料,不应局限在教材的内容上,幼儿看到的、用到的、能理解的科学与技术都可以成为我们科学操作活动的材料。

科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科学教育根植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我们知道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这样的学习特点也要求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取之于幼儿生活,因此,在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时,就应以幼儿的社会生活为基石,抓住幼儿身边的物和事来组织活动。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应与主题目标有密切的关系,应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触摸过的,能考虑幼儿主体与材料客体的相互作用,通过操作探索,培养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能动手又动脑,体现正确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如:在大班科学活动“玉米真好吃”中,我选用的材料正是幼儿经常接触到的,孩子们一看到是自己熟悉的事物,顿时提高了兴趣,尤其在数玉米排数环节时,通过观察―猜测―实践操作,充分激发了幼儿探索兴趣,最终得出不管是粗的、细的玉米,它的排数总会是双数的规律。又如:幼儿园、社区、小超市、学校、工厂等等,这些社会自然环境都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好场所,秋天和孩子们一起观察树叶的变化,看落叶飞舞,看小草枯黄,看菊花开放;可以让孩子观察自行车的修理、牛奶的加工、商品的运输等等,孩子可以在观察、探索、讨论、交流和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多种能力。活动室的环境也是科学教育的资源,张贴的纸张、墙壁上的涂料、窗户上的纱窗、室内的空调、电扇,甚至活动场地上的塑胶跑道等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教学的素材,这些来自幼儿生活......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