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导读课教学反思

如何结合新课标开展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

【课题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根据这些要求,我们针对语文教师长期以来就教材教教材,就课文上课文,课程资源匮乏,阅读量严重不足,“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练”,学生阅读时间严重不足的弊端,从2007年起开始了长达7年的艰辛探索之旅,我们一路走来,经历了自由素读——经典诵读——群文海读——主题阅读,逐步形成了今天的“1413”单元整体阅读,让阅读真正实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构建出了低消耗高收获的语文阅读教学。

【课题研究的内容】

1. 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不同文本的主题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2. 依托教材以及其他优秀的阅读资源探索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点,各类课外阅读课的基本模式及相应策略,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

3. 学校及家庭在课外阅读兴趣培养、方法指导上的配合的研究

4.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途径研究。

【课题研究的思路】

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以单元主题为核心展开教学流程,遵循“整体性原则”组织阅读教学,以一个单元的教材为单位组织教学,进行整体设计;以学校的“四环十六字”的总体教学模式为依据,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三级教案”的形成推进课题的研究和发展。具体开展以下活动:

1. 开展单元主题阅读的研究、研讨活动。

2. 开展单元主题阅读的研究经验交流活动。

3. 开展单元主题阅读的研究案例、示范观摩活动。

4. 开展单元主题阅读的研究实践活动。

【课题研究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3. 可操作性原则

【课题研究的方法】

1. 文献研究法:认真学习主题式阅读相关的科学理论,广泛汲取、借鉴主题式阅读相关的先进经验,收集处理各种资料,把握依托教材开展主题式阅读的规律和特点。

2. 调查研究法:通过访问调研等,了解主题式阅读现状,发现和分析其存在的利弊、问题和需要,为研究指导方向,提供决策依据,调整和促进课题研究。

3. 个案研究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学习个体和学习组织,进行专题研究,研究项目各有侧重,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展过程,得出结论,形成案例。

4. 经验总结法: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分阶段总结经验,形成成果,建立适应我校开展主题式阅读的机制。

【课题研究的步骤】

1. 准备阶段 2011年 8月—— 2011年10月

(1) 加强理论学习,申报课题。

(2) 确定研究对象,培训研究人员。

(3) 制订研究方案和课题研究计划。

(4) 编写校本教材《主题阅读》。

2. 实验阶段 2011年 10月—— 2014年 12月

(1) 以学期为单位,制订计划,进行小结,形成研究管理制度。

(2) 以抓单元主题阅读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根据实际,修正研究思路,加强对课题的指导和管理。

(3) 组织相关的培训、交流、研讨等活动,认真及时总结有关成果和成功案例。

3. 总结阶段 2013年 11月—— 2014 年 12 月

(1) 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2) 撰写结题报告,报请上级科研机构评估鉴定。

【课题成果分析】

单元整体阅读是在一个单元中不断地让学生践行着精读与略读结合,诵读与默读结合,通读与情读结合,细读与海读结合,读一课......余下全文>>

如何进行阅读课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读前的教学设计从阅读的心理过程看,学生在开始阅读前,需要进入一种阅读的准备状态:首先是“想读”、有读的愿望;第二,有读的目标,有要获取的新信息;第三,有必要的语言基础,如词汇;第四,具有相关的背景信息,以便与新信息建立联系达到理解。这就要求教师针对这些心理需要进行阅读导入。在的教学中,我设置了两个读前任务:任务一:头脑风暴(information about basketball)引入课题后,组织学生观看一段篮球比赛。提出指导性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谈谈对篮球运动的了解。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任务二:预测信息(Predicting the main idea)经过大脑风暴后,学生对篮球比赛有了初步的了解。笔者让读课文的标题和课文中的插图来预测,并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章的内容,从而培养发散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下一步阅读内容做好了准备。读中的教学设计阅读中教学设计包括输入、内化和输出三大部分(Input; Transition devices; Output),阅读的目的是了解文章的主旨和细节以及篇章结构等信息,达到对文章的初步理解。教师需要设置相关的任务,指导学生运用预测、扫读、略读、分析、推断等方法来理解文章,使学生能够通过完成阅读任务增强自己的阅读体念,提高自己的阅读技能。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三项阅读任务:任务一:标题分析文章的标题蕴含丰富的信息。对标题的分析可以唤起学生相应话题——篮球的背景知识,可以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猜想,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任务二:寻读本任务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同时寻找细节信息。寻读是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信息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阅读中,首先要求学生寻找本单元的目标语言——被动语态,收集学生答案并写在黑板上;然后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找到所设置的问题的答案。在找读过程中,还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意义。任务三:分析篇章结构对篇章结构的理解是语篇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学生通过对全文的分析,总结出以下的篇章结构。(三)读后的教学设计读后活动可以是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检测活动,如复诉所读内容,角色扮演、辩论、改写、续写等活动,总而言之是对课文中所学的知识和所获信息的拓展和运用。这一阶段教师的教学设计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有效促进所学知识的保持和迁移。反思及对策评价是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教学中必须注意收集有关活动开展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找出问题所在,然后做出相应的调整。任何教学设计都必须经过适用,评价和完善的过程。(一)、要精心挑选和设计一些英语教学课前的简单对话,采用师生问答、生生问答、小组问答等多种形式,不但训炼学生听说能力,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而且为新授内容做了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二)、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存在闪忆化,在英语教学中许多课文和对话的内容不易记住和掌握,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教学直观化、趣味化。如实物、图片、简笔画、幻灯片等,尽可能地多使用教学媒体,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可以使他们牢固地记住目标语言英语。(三)、英语教学要进一步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出发,要研究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这是中学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要充分肯定和启发青少年在心理上的求知欲、表现欲和创新欲,使自己看到学习英语的意义和价值。(四)、英语教师要对学生有亲近感,拉近师生距离。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学习者会出现焦虑沮丧烦躁不安等情况,英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注意对外语学习者情感因......余下全文>>

王愿坚的灯光的导读部分解答

从导读入手,引导学生学习略读课文

——《灯光》教学反思

北海中心校马寨小学 宋咏梅

人教版教材中,每一单元课文中,都有讲读课、略读课,不少教师唯恐学生学不好,常常将略读课当作讲读课来上,这种做法是不好的,它常常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每篇略读课的课文之前,都有导读,既是对上一课的总结,又是对本课学习的引导,我们可以借助导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略读课文。

《灯光》是我国著名作家王愿坚写的,围绕着“灯光”记叙了战争年代,郝副营长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教育学生要学好本领,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这是一篇略读课,我引导学生从课前导读入手,学习这篇课文。

导读中有这样几个问题:

(1)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当时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第(1)个问题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第(2)个问题是拓展学生思维,增加想象力的。

学生默读过之后,我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讨论。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同学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时候复述的太多,我就决定将这点作为全班交流的重点。

在第一位同学长篇总结过主要内容之后,我提醒大家: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语言要简练,谁能用简练的语言再来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2:“这篇文章讲了一位革命者为了理想献身的故事。”

同学们听了,都笑了,这是导读中的一句话,显然概括性很强,但似乎又不太合适。

师:说得很好,概括性很强。不过,这句话对于所有的为了理想而献身的革命者都管用,文中的革命者是谁?他是为了什么理想而献身的呢?”

一句话提醒了大家,接下来的回答非常好。这与我及时的引导有很大关系。我想这句话,在以后概括类似的文章主要内容上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对于第(2)个问题仅读一遍课文是不够的,我又让大家带着第(2)个问题默读课文,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圈画品读的学法指导,“标出‘多好啊!’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想一想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当时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读后,又让同桌之间讨论,然后全班交流,交流中我注重第三个“多好啊!”:

师:郝副营长憧憬什么呢?

生1:革命胜利了,孩子们都在灯光下读书。

生2:他在憧憬,等仗打完了,回到家乡,晚上,灯光下,坐在炕头抽着烟,妻子纳着鞋底,孩子在读书,多幸福的生活啊!

……

在这节课中,我借助导读,给学生创设了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有足够的时间读书、思考、说话。

最后我还安排了练笔:郝副营长,我想对您说……留给学生发挥的自由空间,思维补白常为学生创设动笔写写的机会。从课堂效果看,学生领会到了革命先烈们无私的奉献精神,激发出了学生心灵深处最细腻的感受。

略读课,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前导读,是我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指路灯。...余下全文>>

如何优化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探究

一、活动设计的背景

本学期,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我校语文阅读教学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

1、支解文本:表现在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是以逐段分析讲解为主,支解教学内容,阻碍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

2、以讲带读: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问题琐碎,迂回反复,阅读质量低下,讲解的时间挤占了学生读书与动笔的时间。

3、缺乏实效:讨论主题随意设定,缺乏讨论价值,讨论过多过滥;讨论的组织追求形式上的热闹,缺乏讨论实效;讨论的评价以教师为中心,与教师一致则正确,反之则错误。

基于这种现状,在教学研究部门提出“有效阅读”专题研究的引领下,我校高年级语文教研组提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这样一个小专题,在高年级段开展本小专题的研究。在实践中来找寻语文阅读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二、研究的内容

1、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2. 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3. 教师调控课堂有效性研究

4、教学反思的有效性研究

三、研究的课例

语文S版教材第九册语文第四单元《十年后的礼物》

语文S版教材第十一册课文《我的第一首诗》

四、研究的过程与方法途径:

(一)成立研究小组,开展理论学习

为保证本次教研活动的目标能落到实处,特成立研究活动小组:

组长:梁学军

成员:陈惠芹(市级骨干) 路风菊 马俊虎 冯小琴 余秀芹(市级骨干)岳宝胜 丁海峰

执教教师:余秀芹 马俊虎

梁学军负责活动方案的制定和整个活动的组织以及最终的总结,其他教师参与研讨,撰写反思,提炼研究经验。理论学习采用集中于自学相结合的原则,主要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标准、阅读教学的建议)、观看名师的录像课和教师合作方面的理论。

(二)以校各种研训活动为载体,落实专题研究。包括围绕专题进行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诊断及教学反思及开展叙事研究。

(三)围绕教学设计----行动研究-------问题反思的方式开展活动

1、参研教师独立进行教学设计(9月10—9月12日)

参研教师首先做出《我的第一首诗》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各环节是如何实现有效性的要做出明确的注释,并注明设计意图。

效果预设:《我的第一首诗》这篇课文故事简单,但含义深刻。文中的对话简洁明快,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心理活动描写也很生动。学习这篇课文,要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体会作者怎样逐渐认识到“如何对待形形色色的肯定和否定”,认识到这两种评价“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要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从而进一步感悟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深深的爱。

各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尤其在朗读的指导、内容方面会因对教材的理解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设计方案,这是本次活动的意义所在。

2、教学设计交流(9月16日)

要求全体老师畅所欲言,把自己所设计的案例的构思、想法在会议上进行交流、讨论,重点要突出在:一是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指导学生朗读;二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在课堂中如何操作。两位授课教师根据大家的设计理念和意图,选择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方案进行整合,然后对自己的设计进行修改并定稿。

效果预设:这个过程相当于集体备课的过程,目的是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来,实现教学设计的最优化。但是由于参与教师的理解角度不同,要把六个人的意见完全同意起来有点不符合现实,所以最后推荐马俊虎老师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既要在解决关键问题上体现大家的智慧,又要在授课中发扬出自己的特色,再次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准备上研讨课。

3.课堂观察。(9月23日)

由马俊虎老师在六三班上《我......余下全文>>

《我的理想》作文指导与讲评课教案要快!不同于百度文库上的

《我的理想》作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将口语交际与习作指导紧密结合在一起,创设宽松自由的口语交际环境,通过师生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以及理想背后的故事,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理想观。

2、在口语交际课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指导学生进行准确写作,注意运用所学的表达方法。

3、树立远大理想,并为理想而努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注意文章的层次性,确定理想合乎现实。

2、找到实现理想的途径。

3、具体、生动地描述自己的理想,有条理地进行表达。

4、引导学生对习作《我的理想》进行赏评、修改,让学生在活动中悟得习作之法、修改之法,提高习作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以“理想”为主题的名言警句等,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

一、情境感染,用心品读

1、故事感染激发

郝副营长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正是这样美好的憧憬,这样朴实无华的理想火种,点燃着郝副营长勇往直前的心。我们没有理由不说,郝副营长的理想是崇高的。

2、交流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课件出示: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俄国〕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

如果一个人缺少一颗指路明灯——理想,就会醉生梦死。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子的信》

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了

——〔法国〕雨果:《海上劳工》

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动力!

——〔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3、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是的,理想是荒原上的一颗种子,燃起生命的希望。正因为我们心中有理想,所以我们才有努力的动力。这节课,我们就动笔写一写自己的理想吧。

4、明确要求:

自读习作要求,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2)为什么有这样理想?

(3)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唤起学生对理想的美好向往,形成倾诉理想的欲望。通过名人名言明白什么是理想及理想对人生的意义。同时,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为习作作好准备。】

二、用心畅谈理想事

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目标、重点在同学们动笔写之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单元的哪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学生自由表达)

师:是啊,《灯光》的作者通过运用倒叙的叙述方式,首尾呼应,抓住郝副营长战斗前的神情和语言详略得当地写出了革命英雄执著的理想。郝副营长是为了实现孩子们能在灯光下学习这个理想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的理想朴实无华,实在感人。

2、师生畅谈理想:是啊,理想不仅是一个美好的名词,更是通过奋斗可以实现的目标和愿望。俗话说得好:“人无志而不立。”那么,你的理想是什么呢?谁愿意先和我们一起分享你的理想。(自由畅谈理想,尽量多人说。)

【设计意图:由回顾到畅谈,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做了情感的铺垫。学生会在内心询问:我的理想是什么?这一环节正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倾吐表达的机会,此刻学生定会争先恐后,思如泉涌。这也是本次习作必须交代清楚的第一个问题。】

三、用真实的故事动人心

1、同桌互相说自己理想背后的故事。(即:为什么会有这个理想?⑴因为某个人的影响

⑵因为某一句话或者某件事情。⑶因为某一本书……)然后小组推荐5——7人说。

2、列举一些学生的理想,如“我的理想是当老板”、“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优秀的厨师”、“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我的理想是做一名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余下全文>>

教学反思:如何补充文章的空白?

本周完成了《窗》的教学,然后进行小说单元的复习。为了巩固学生们小说阅读能力,我给学生们印了一些小说阅读题,希望学生们能够继续巩固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理解文章主题等能力。

这些阅读中有一篇非常有意思的小说——《庭梅野鹤》,这篇小说学生一看就觉得晕,因为学生似乎已经习惯于看直白的文字,不愿意或者不会思考。但这篇小说具有较强暗示性,作者力求不把话说明白,让读者在小说的伏笔、照应、双关、环境描写中理解小说主题。所以学生初读会觉得艰涩难懂。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静下心走进文本分析,就会发现这篇小说的魅力。实际上,这也是中国文学中“含而不露”的魅力。

《庭梅野鹤》写的是一位隐逸在荒村中的画家苏庭梅面对功名利禄时的矛盾抉择。

本篇小说的开场就是苏庭梅目送知县的青纱小轿起起伏伏的离开开始的。然后作者娓娓道来了苏庭梅的卓越才华,知县的惜才以及知县两次光顾寒舍邀请苏庭梅出仕,苏庭梅的矛盾挣扎以及最后决定放弃出仕的故事。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面对第二次光临茅舍的县太爷,苏庭梅久久沉默。苏庭梅的背后有卧病在床的妻子,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有清苦了半生的日子,苏庭梅觉得他应该对县太爷说容我三思。……苏庭梅对着那株梅花站了三日三夜”苏庭梅站在梅前三日三夜,他会想些什么?这是影响小说情节运行下去的节点,如果我们理解了苏庭梅此刻的心理那么后面苏庭梅的收拾包裹准备当官和看到辛野鹤的画后毅然决定终老荒村就都不再突兀。因为学生对《庭梅野鹤》这篇小说不很理解,所以我决定以学生们补写苏庭梅的心理活动为突破口,以心理活动的补写带起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分析和主题理解的能力复习。于是,我请同学们补写苏庭梅面对梅花站了三日三夜的心理活动。

在这堂阅读讲评课上,我们大家一起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填补文中空白。

既然苏庭梅站在梅前三日三夜,那么之前发生的事情一定影响他的所思所想。之后的行动也一定来自他当时的所思所想。由此,学生们就会注意到县官两次造访劝说苏庭梅当官,并为苏庭梅指明当官后的荣华富贵,以及苏庭梅家的穷困潦倒。通过上文学生们就能够理解苏庭梅的矛盾。

学生们写了起来,收上来一看。几乎所有的同学都理解了这一点。在学生的心理描写中都有这样的句子:“我是不是应该去当官呢?如果我去当官,那么我的妻儿就能够吃好睡好过上好日子。”这说明孩子们都注意到了上面那段“

苏庭梅的背后有卧病在床的妻子,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有清苦了半生的日子,苏庭梅觉得他应该对县太爷说容我三思。

”但是,我对这样的答案并不满意。因为学生们如果想要补写苏庭梅的心理活动,还应该阅读下面的内容:“雪光中梅花依然热闹。可除了他还有谁知道这热闹?苏庭梅推开窗子,空中又是雪纷纷扬扬了。那丛青竹承受不了雪的重压,本来挺拔的躯干已微微有些倾斜。一树繁闹的梅花这时候已被雪覆盖,只隐隐透出点点红色。”这部分是紧接着“苏庭梅对着那株梅花站了三日三夜”之后,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部分呢?当时我就问学生们,学生们开始慢慢有些醒悟“老师,那株梅花就是苏庭梅!”对!说对了,但是理解了这个依旧不能完整地写出苏庭梅的心理活动。

这段话,这是谁说的?是作者说的?还是作者替苏庭梅说的?如果理解了苏庭梅就是那株梅花,那么就应该进一步理解“

”这是苏庭梅对自己的自嘲:“虽然我有横溢的才华,但是无人知晓,也不能给妻儿带来温饱的生活,这才华又有何用?”这既是苏庭梅对自己追求的怀疑,也是面对生活的重压以及知县提供的锦绣前程,苏庭梅的动摇和挣扎。

所以,可以这样说,对于文中留下的空白,作者一般会用别的方式将“空白的答案”隐藏于字里行间。只要我们仔细阅读文章,一定能够找到答案,......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