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方式调结构
基本定义:
转方式,就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从低级经济结构到高级、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
调结构,就是通过调整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比例关系,使其更加合理化、高级化,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涉及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消费行为、文化、人与人的关系等各个方面。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仅包括宏观上社会总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等,也包括微观上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的调转方式调结构五,六十年代极少有说的,当时土地分田到户转而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组织,是一次全国性较大的转方式调结构的大行动.
真正理解和提出是在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中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生产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才被关注.
转方式和调结构是一个主题分解成两个即关连又不可用一种解读方法去理解的两个词.
转方式
通常用作生产方式的转变上,主要是适应与不适应,不适应的方式转变成适应,过去适应的传统生产方式,在生产进度加快的今天就会不适应,所以就需转变.
调结构
结构就是一个骨架,主要是合理与不合理的问题,改革的中心之一是结构调整,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不合理的结构就需调整.
转方式调结构是企业内部对内部,内部对外部的整体战略的转变和变更,在农业,工业,服务业以至机关工作上面对新形势都有转方式调结构问题.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高集镇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我镇将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以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为主线,以富民强镇为目标,在促进经济发展,巩固基层党建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力争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亿元,工商税收1100万元,财政收入5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00元,分别增长20%、25%、30%、10%。在2011年,高集镇将具体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方式调结构,膨胀经济总量
坚持把培植骨干企业作为工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首要任务,积极培植壮大财源企业,延伸企业链条,加强企业管理服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筑牢发展基础。加强对重点项目的调度、服务、协调,靠上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实现项目规模扩张,产业升级,夯实转方式调结构载体。力争全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简化办事程序,加强效能建设,着力营造诚信、开放、互利、热情的的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把招商引资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提升项目质量、加快企业升级的重要手段,克服区位劣势,实施全民招商战略,力争全年引进项目5个,完成招商引资额1.2亿元,增强发展后劲。
二、实施联动战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立足城乡一鸡化,努力提高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水平。坚持“规划先行、投入拉动、功能配套、分批推进”的思路,年内完成商业街南段、府前街升级改造及配套设施建设,完成投资200万元以上。完善好新福居小区配套设施建设,示范带动庙杨、程楼、张集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强化城乡建设管理与服务,着力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坚持专项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镇村联动,完善日常管理与维护,巩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成效,向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新型城乡建管目标迈进。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以畜牧养殖、蔬菜种植、中草药种植和订单农业为重点......余下全文>>
转方式调结构的介绍
转方式,就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从低级经济结构到高级、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调结构,就是通过调整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比例关系,使其更加合理化、高级化,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十二五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具体内容
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八个重点内容
一是通过扩大内需,特别是通过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二是通过增强创新能力,培育新型战略型产业,优化经济结构;三是通过推进城镇化和加快新农村建设,调整优化城乡结构;四是通过优化生产力布局,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五是通过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六是通过完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七是通过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八是通过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国际合作和对外竞争的新优势
一是以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目标,推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全方位调整。二是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把社会发展摆在现代化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民生为先,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差距,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三是促进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和谐,树立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空间均衡原则,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切实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四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消除不利于市场基础性作用、不利于转变发展方式、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障碍。五是以培育形成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为目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丰富开放的内涵,提高开放的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如何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发展经济
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12月份的常委会会议专题听取审议国务院关于“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情况的报告。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充分肯定成绩,客观分析形势,提出中肯建议并指出,从评估情况看,纲要确定的大多数指标达到预期进度要求,实施情况总体上是好的。 但反映经济结构的4个指标中,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就业、研发经费等3个指标没有达到预期进度要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主要污染物排放 总量等两个主要约束性指标与规划目标差距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产业结构仍以工业为主导,需求结构仍以出口和投资为主 导,资源环境压力加重、扩大就业难度加大、消费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 建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实现“十一五”规划 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常委会还通过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修改专利法,听取审议国务院关于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报告、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法执法检查等方式,推动 各级政府和有关方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上一届常委会连续5年对“三农”问题进行跟踪监督,取得明显成效。 去年,常委会在听取审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情况报告和相关报告中,都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重要建议。常委会在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执 法检查中,深入了解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求全面落实法律规定的各项扶持政策,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领农民 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通过人大的监督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国务院、地方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努力,2004年以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连续5年增量超过300元,增幅超过6%,2008年增幅达到8%,去年粮食总产和单产再创历史新高。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11万 个,登记成员140多万户,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成员年收入比非成员农户高出20%以上。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常委会组成人员指出,要高度重视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农业比较效益还在下降、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民务工面临新困难等问题,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大幅增加“三农”投入,严格保护耕地,逐步理顺粮食等农产品(15.58,0.00,0.00%)价格,不断改善强农惠农的金融和科技服务,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和农民多渠道转移就业,保持农业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转变发展方式体现了“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 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 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论述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 快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成就巨大,......余下全文>>
什么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基础动力,也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
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负有重要职能。要加强宏观调控,合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控制国民经济增长 速度。 (4 分) (4 分) 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引导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水平。 加强市场监管,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为企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窗口期对吗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有五个着力点 2013年,我国经济运行仍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平稳增长阶段的过渡期,在这个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转型期内,如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各方措施、建议及探索很多,涉及理念转变、模式转型和路径创新等诸多方面,但到底先从哪里着力?笔者认为有以下五个点位: 一是认识的转型升级。首先,应摈弃单纯的增长主义,重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目的,即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并围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幸福制定更为科学的考核指标,不单纯追求GDP。其次,准确认知转型升级的概念,转型是转变经济效益增长来源的类型,而不是单纯的转行。转行与转型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转了行未必转型,转了型未必转行,只有效益类型改变的转行才是转型。升级包括:1.产业之间的升级。即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发展。2.产业内的升级。即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纵深化发展,实现高加工度化与技术集约化。转型与升级是相互促进的,转型的方向是升级。 二是目标的转型升级。在发展是硬道理的目标追求中,中国经济做大了,但远远没有做强。现阶段中国经济面临的目标任务是,必须由大到强,只有这样才能拓宽发展空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需要通过制度安排充分调动和塑造全社会的创新能力,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 三是环境的转型升级。快速的经济增长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并突出表现为水、土、空气及食品的污染。我们必须吸取先期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发挥后发优势。生态文明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健康和生命比GDP更重要。 四是体制的转型升级。包括:1.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的领域充分发挥作用,不直接扮演市场主体的角色,包括过度的招商引资;2.体制和文化要能够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性,能够有利于创业,能够让各种经济成分公平进入、公平竞争;3.对地方政府和干部的考核和衡量标准要地着重于社会公共目标,例如教育、医疗、环境、社会公正等,努力使政府与经济发展保持适当距离;4.让人民群众在干部选拔上有发言权,例如有的干部明明在搞疯狂圈地,包庇污染企业等短期政绩工程,人民群众却无力制止,这种状况应予改变。 五是企业和企业家的转型升级。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是企业,没有企业的转型升级,无论转方式还是调结构,都只能是空中楼阁。而企业的转型升级说到底是企业家的事。企业家一定要认识到,过度的商业化、过度的急功近利不利于企业发展;而仅有资金,没有核心技术和市场需求,也支持不了企业的发展。几乎所有产业都可以盈利,关键是比别人做得好。核心技术不可能一夕之间掌握,但精细化是工业文明的基因,精工细作是对市场需求最好的呼应。
说明公民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应如何作为.
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扩大内需消费,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自主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制造业占第二产业的80%以上,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因而制造业的优化升级——信息化,就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环节;新能源的发展可以改善和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09年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把结构调整和加快发展方式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地区结构,努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竞争优势。
具体措施:一、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高耗能。二、摆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多元化模式发展。 三、扩大内需消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制造业优化升级,由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换。
转方式,调结构的翻译是:什么意思
转方式,调结构的翻译是:Turn the way, adjust the structure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之前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调结构转方式等概念有区别吗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之前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调结构转方式等概念是有区别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又是一种经纬方略,是方法论与实践论的有机统一,是中央针对经济新常态开出的“中国疗法”。
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供给和需求均属经济学范畴。传统意义上的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主要从需求拉动角度来看问题,强调要素投入,短期效应比较明显。与之对应的“供给侧”问题,则是从供给角度出发,通过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这“三大发动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有效供给,因此更具中长期视野。二者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排斥,也不是谁替代谁的问题,它们互为依托、互为作用,犹如硬币之正面反面、手掌之心背。供给侧改革最终也是为了创造需求。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供需调控需要各取所长、各有侧重、交替使用。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是坚持“三大马车”与“三大发动机”双轮驱动、共同发力,保持供给与需求的对称平衡,实现经济良性可持续发展。
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简单的经济学学理问题。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的西方供给学派,核心观点在于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主要手段有减税、放松管制、反过度福利等。而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别于西方供给学派理论,是在认真总结过去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立足我国发展的阶段特征,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的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更加关注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加强调改革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长期平稳健康发展,既包含供给侧管理理论的合理成分,更是立足中国国情、彰显中国智慧、富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方略。理论界有专家形象地说,这是“中医为主、西医配合”的综合疗法。因而,就其广度深度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外延都大大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供给侧管理。
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努力实现“双高”发展。经过多年发展和积累,我们如今面临的最突出矛盾,已不再是短缺经济时期总量明显不够的矛盾,而是内在的结构性问题;目前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表象上看是速度问题,根子上看是结构问题。如果延续“高增长、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成本”的发展老路,将带来更多的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问题,可能留下种种隐患甚至是“硬着陆”风险。如何加快发展“动力切换”,实现经济“升级换档”,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是一道必须攻克逾越的坎。这就要求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摒弃老路走新路,变一端拉动为两端发力,变粗放调控为精细调控,特别要从源头性、基础性、生产性的一端入手,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用新供给来创造新需求,以有效供给来倒逼转型升级,推动实现“双高”发展,即经济中高速增长和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极其契合,本质一致,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