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六个坚持有哪些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与扶贫帮困相结合,加大对少数民族困难家庭的帮扶力度;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切实解决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与排查解决矛盾相结合,把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各类苗头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与和谐寺观教堂相结合,落实寺观教堂社会管理各项机制,推进管理法制化、规范化;与社会管理创新相结合,着力解决民族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
坚持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坚持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原则。
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请分别举例说明
第一个方面,要对我国的民族关系及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有一个总体了解,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载入了宪法和法律。
第二个方面,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在我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都是国家的主人,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
民族团结是指在民族平等基础上,各民族进而形成了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民族凝聚力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坚持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
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互助与合作,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只有每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和进步,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才谈得上多民族大家庭的繁荣富强。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第三个方面,全面把握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项原则的关系。这三个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基础,而民族平等与团结又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三者共同构成我们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忽视了其中哪个原则,都会影响其他原则的贯彻,都会影响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的巩固与发展。
为了维护民族团结,我们必须坚持哪4点民族政策
我国的民族政策是我们党依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具体的国情制定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行动准则。它的主要原则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实质的根本体现,是党和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总原则和总政策。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在我国,民族不论大小,不论社会发展程度如何,在一切权利上都是完全平等的,在承担义务上也是平等的。不允许任何民族有任何特权,禁止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禁止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国家用来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国家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实践证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充分尊重、保障各民族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权利,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三、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进步与繁荣,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发展是各民族自身发展的基础,也是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基础。因此,国家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如给予优惠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实施对口支援与合作等等,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
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之一。党和国家坚持从战略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根据民族工作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专业院校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加强党的领导,做好民族工作,强化民族团结进步和国家统一的有效途径,是使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扎根和取得胜利的可靠保障。
五、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都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民族平等权利的重要内容。在我国,每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可以得到使用与发展。国家提倡和鼓励在同一地方工作、生活的各族干部群众互相学习彼此的语言文字。
六、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中华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任何人、任何组织都不得干涉这种自由。对于忽视民族特点,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有关部门都制定了相应的措施予以约制。各民族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都不得以各种方式和手段强制任何人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每个信教或者不信教的公民在政治上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习总在中央民族会议的八个坚持是什么
八个坚持”是,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繁荣发展,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依法治国,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为什么要坚持维护民族团结?
1维护社会稳定
2 多民族文化交流
3 展现国家民主
4 有助于提高国家凝聚力
坚持三个离不开思想,加强民族团结老师该怎么做
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四个认同”、打牢“三个离不开”思想基础,重点做好两项工作,突出开展好两项活动。
1、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培养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
要从“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两个根本问题上入手,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培养可靠接班人与合格建设者的关系、育人与成才的关系,坚持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纳入法制教育、公民道德、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日常生活和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绽民族团结教育之花,夯实民族团结的基础和保障。
2、着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切实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坚持立德树人,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着力构建“教育、管理、服务、发展”四位一体的学生工作模式,积极推进核心价值引领、综合能力拓展、身心素质发展、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保障体系五大平台建设。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以推进党的思想理论“三进”为主线,以主题推进年级递进为模式,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职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职责,及时解决师生员工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处理好“软与硬”、“虚”与“实”、“疏”与“堵”的关系,着力改进和克服“只教书(工作)、不育人”的倾向。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和落实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工作格局。
3、深入开展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
着力落实和推进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进单位(部门)、进教材、进课堂、进宿舍、进家庭。要把《新疆历史和民族宗教政策理论教程》作为必修课,列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培育,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和中国历史、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兵团维稳戍边史及形势与政策等内容的学习宣传教育。在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紧密结合学校实际,采取内容丰富、灵活多样的形式,通过课内、课外相互配合、各有侧重、多点渗透的方式,不断增强学习宣传教育的效果,努力使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入脑入心。要区分层次,因人施教,努力消除盲区和死角。
4、积极开展“双语”学习活动。
切实把学习“双语”作为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加强校内民族预科教育、双语专业教育,提高双语水平和质量;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学生五年一贯的汉语教学,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双语要求;面向汉族学生开设维语课程,鼓励汉族学生学习维语,探索改革汉族学生掌握第二语种条件的相关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和有效措施,使汉族教职工掌握本地少数民族日常用语和简单对话、少数民族教职工都能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
通过共同学习,使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基本普及,各族师生员工对话沟通基本无障碍,“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意识在心底扎根,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成为自觉行动。
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之所以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是因为:
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没有优劣高低之分,各民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做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2、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民族的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富裕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为什么说坚持民族平等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基础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是马列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也是新中国60年所实行的最根本的民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