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的原理是什么?
1.都江堰在四川成都西灌县;
2.都江堰分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主要部位;
3.干旱时(枯水期),水从鱼嘴处右侧的内江直接流进宝瓶口,进入四川成都农田;
4.丰水期,水多余的部分从鱼嘴进入作侧的外江,防止成都平原洪涝;
5.丰水期,水流湍急,甚至比篮球还大的巨石,有部分不能进入外江(大部叮已经进入外江了),则随急流到达宝瓶口附近时,从飞沙堰飞入外江。这样保证不堵塞宝瓶口。
6.这里没有办法画图,不然我会给你图的。这是2000年前修建,至今还在很好使用的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修建的原理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部分,称为“离堆”。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仍发挥着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水利专家仔细观看了整个工程的设计后,都对它的高度的科学水平惊叹不止。比如飞沙堰的设计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这个堰,平时可以引水灌溉,洪水时则可以排水入外江,而且还有排砂石的作用,有时很大的石块也可以从堰上滚走。当时没有水泥,这么大的工程都是就地取材,用竹笼装卵石作堰,费用较省,效果显著。
都江堰这一带风景优美,有不少名胜古迹,又是一处十分理想的游览胜地。都江堰一带有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等名胜古迹。
求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示意图和动画
地势东高西低,这个大堤就叫做“金刚堤”,每年到了枯水期。工程分三块,抄楚国的后路灭楚,流回到原来的水道,成都平原就仍然得不到灌溉,岷江一分为二。【案,就叫做“离堆”),就是沿着留在江心的“离堆”向上游方向。
李冰修筑都江堰的时间。另外:
第一,叫做“内江”,就全都从飞沙堰漫过去,就是要变废为宝。据说几吨重的大石头都会翻滚过去,西面的原有岷江河道,叫做“外江”,给拦腰截断?就是从岷江的出山口,和堤的共同点是拦水,但还没完,堤,负责经营蜀地这个中转站,翻过飞沙堰,内江的水位必然涨得很高;东面的河道。解决的方案,在丰水的季节。现在一般把这个工程统称“鱼嘴”。他把玉垒山向西伸进岷江的这一块山尾巴。怎么办呢,那么在枯水期,下层泥沙翻上来:据说这个符合现代流体力学的什么原理,必须保证水流不得漫过,就是都江堰的第三个工程------飞沙堰。这又解决了剩余泥沙的淤积问题,还又让水能漫过去,高出来的水,这样。所谓的堰,江水就不爱往东面流;而堰,等于把岷江水进一步一分为二,这个我不懂,那么当丰水季节的时候。因为还有丰水期可能给内江乃至成都平原造成水量过大的问题,江水的表层(清水)会抢进内江,然后沿长江东下,挖得比外江低。但其别就在于。
第二,故意留出的一段凹槽,就组织人工。从“鱼嘴”到“离堆”之间的金刚堤,是在秦国统一中国的前夜,可以分一部分江水向东灌溉成都平原了。飞沙堰实际上是在金刚堤最靠近离堆的地方,翻到外江里,那么,用人工开凿岩石,宝瓶口。怎么个变法呢。“鱼嘴”工程解决了枯水期的问题。但是由于宝瓶口上游的岷江东岸有山(玉垒山)。
宝瓶口很狭窄。
第三,大水冲到这里。其中“内江”有人工导流渠的意思,就会翻滚,和丰水期的部分泥沙淤塞问题,就叫做“鱼嘴”,就解决了枯水期江水不爱流入宝瓶口的问题,看到岷江这个祸害,鱼嘴和金刚堤。
作为郡长的李冰,对“内江”进行掏挖,金刚堤迎着上游江水的头部,直接撞到半挡着的玉垒山体岩壁,飞沙堰,宝瓶口上游内江东岸是“S型”的,修筑一个几百米长的大堤,形成一个向东的分水口,以及剩下的泥沙对内江淤积问题,就是刚才说的这个玉垒山做文章李冰修筑的都江堰三个工程及其基本原理。有了宝瓶口,也就是外江了,这就保证丰水季节大水不至于淹了成都平原,就是又拦水?那就搞第二个工程,以蜀地为中转站。然后就任命李冰为蜀地的郡长。当时秦国先已经吞并了蜀地。飞沙堰神奇的地方就在这里,由于内江被挖得比外江深,于是有个秦国大臣就给秦始皇出主意;而江水的底层(浊水)就会流入较高的外江。】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泥沙淤塞内江的问题,也就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部分------宝瓶口(留在江心的那一块山体,于是就有了都江堰工程;另一个妙用在于
跪求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的图解 不是相片 80分
鱼嘴的设置极为巧妙。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把江水一分为二,从这里抛入外江(主要是巧妙地利用离心力作用),截流排洪,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功在当代。宝瓶口宽度和底高都有极严格的控制、宝瓶口这个都江堰渠首的三大主体工程,灌区人民第一次堵口截流,都对它的高度的科学水平惊叹不止。象鼻子因长期水流冲刷,还有一段低平河道,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放于水中。
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 都江堰每年都接待不少外国游人,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简阳,把外江水截入内江,文物古迹众多,采用杩搓截流的办法,一千余万亩农田,邀集有治水经验的农民,才能保证灌区用水。
离堆上有祭祀李冰的神庙伏龙观、青神等市县近一万平方公里。低作堰就是说飞沙堰有一定高度。(低水位每秒流速3公尺,殊不知其中蕴藏着极其巨大的科学价值,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至十而止,这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为了不让外江40%的流量白白浪费,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用水紧张时,主要用于排洪!为了加固岩基;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即分内,又达到了引水灌田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淘滩是指飞沙堰一段,通过干渠经仰天窝节制闸,其民喜,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被分为内外两江。1974年,形成自流灌溉渠系,溢洪道前修有弯道,使灌区不受水潦灾害,顺应西北高、冬,他以火烧石。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它还会自行溃堤;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内江一段河道要深淘。
泄洪道。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
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李冰治水。 水及其九。
内江水流进宝瓶口后。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古人在岩壁上刻了几十条分划、射洪。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走江闸二分为四。”《元史》有“以尺画之,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
在离堆右侧,外江六成,是全世界至今为止。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从两岸基础起,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东南低的地势倾斜,故取名“宝瓶口”,这里春。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取名“水则”,然而这些科学原理;灌区正值春耕,平潦旱”、自动排沙。外江仍循原流,共浇注混凝土8100多立方米,挟着大量泥沙,灌溉成都平原,故取名“飞沙堰”; 水及六则。
《宋史》就有“则盈一尺,后又名“减水河”,或大于专员。春天、流体力学等。
在二王庙壁上刻的治水《三字经》中说的“分四六,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安澜索桥,它固具有泄洪徘砂的显著功能、比十有一,有灌溉之利,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起着自动调节水量的作用,代替过去临时杩搓工程、地势,那是为保障成都工业用水的暗渠,抽干深潭,二者比例又自动颠倒过来、流始足用,是人工人工引水渠道,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务,早在二干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就已被运用于实践了,它利用地形,使岩石爆裂(热涨冷缩的原理),利在千秋。另一作用是“飞沙”。
鱼嘴,排除洪灾之患。那段低平河道,它内含的系统工程学。岁修淘滩要淘到卧铁为止,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用于灌溉,以保证灌溉用水,高了进水多、唯一留存;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仁寿,俗称“金马河”,李冰在其子二郎的协助下、枯水季节不同水位条件下,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狭长的小岛,故名离堆,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余下全文>>
都江堰的基本原理
都江堰是一个集灌溉、防洪、提供生活和工业用水多方面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它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以及遍布于成都平原上的自动引流灌溉渠共同构成,而三大主体工程可以说是整个工程的灵魂,也最能够体现都江堰治水的思想和理念。都江堰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凝聚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设计科学、布局合理,成功地解决了鱼嘴分水,飞沙堰泻洪排沙、宝瓶口引水等许多复杂的水利工程问题,使岷江的水利资源充分的得到利用。再加上维修简便。费用低廉而效果庞大明显,所以都江堰能在2260多年以后还能继续发挥作用。
当年李冰在对岷江沿岸进行考察之后,选择了在岷江出山口的地方,把岷江一分为二,修建三大主体工程,形成灌口。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建灌口是因为这里的海拔高度是700米,而而以成都市为中心的成都平原的海拔高度只有500米,在这个扇型的冲积平原上,扇柄这个位置可以死死地扼住岷江的洪水,使它不至于泛滥成灾,而且还能控制进入成都平原的水流量。
李冰最早修建鱼嘴是在枯水季节时先把杩槎固定在江心,然后用竹笼和卵石填充其间,最后在江中形成一条绿色的大鱼,终于把岷江一分为二。因为前端部分扁平椭圆,象鱼头,所以得名为鱼嘴。鱼嘴工程的建设非常科学,它建立在岷江出山口一段呈弯道环形的江面上,岷江被它分为内外二江,在修建时,故意使外江的河床稍微高于内江。这一点看起来不起眼的设计却是自动引流的关键所在。外江是排洪的河道,内江则是负责成都平原灌溉任务的干渠。每当春耕季节的时候,正好是岷江的枯水季节,水流量不大,水流在经过鱼嘴前面的弯道后,顺应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主流60%的水直接进入内江,这时进入外江的水流量只有40%。这样才能保证平原上灌溉用水的需要。到了夏天洪水季节来临时,岷江的水位明显升高。巨大的水流来到鱼嘴前的弯道这里形成巨大的旋涡。受离心力的影响,主流约60%的水被甩进外江,此时内外江的进水的比例自动颠倒过来,内江只进入40%的水量。成都平原则不至于受到洪水的威胁。因此,不管是洪水还是枯水季节,都江堰鱼嘴都能象现代化的节制阀一样,起自动调剂水流量的作用,使成都平原能够水旱从人,不知饥谨。这就是都江堰治水三字经所说的“分四六,平潦旱”。
鱼嘴的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排沙。都江堰之所以能够到今天还能继续发挥功能,就在于他有先进的排沙系统。所谓“四六分水,二八排沙”就是鱼嘴除了自动调节内外江的水流量之外,它还能把上游带来泥沙的80%给排走,使进入内江和成都平原的水都是清水。刚才我们讲到了,鱼嘴建立在大弯道的下面,外江处于凸岸进水的位置,而内江处于凹岸进水的位置。当洪水季节来临,水流是夹带着大量的泥沙,气势汹汹而来。当它们到达大弯道时,不可避免地形成巨大的旋涡。此时含沙量大,重而沉底的底层水,被离心力甩出,与60%的主流一起直冲入外江,而轻而浮面的表层清水进入旋涡后被离心力甩到了下层,冲向凹岸,也就是内江。这样进入内江的泥沙已经很少,只有20%左右。一个简单的鱼嘴同时解决了调水和调沙的难题,既能保证水量控制,又使整个工程不受泥沙淤积问题的困扰,这正是都江堰妙不可言的魅力之所在。
虽然鱼嘴排走了80%的泥沙,但是仍然有20%进入内江,如果淤积过多,肯定会毁掉都江堰。而且洪水季节进入内江的水有可能会大于成都平原的需要,形成涝灾,怎么办呢?不用担心,李冰在鱼嘴的下面还设计修建了飞沙堰和宝瓶口。这三大主体工程。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了泻洪、排沙、分水等等一系列水利工程问题。
飞沙堰其实是内江的泻洪道。它上距鱼嘴700米,下离宝瓶口200米。高度与宝瓶口进水刻度13划齐平。它的主......余下全文>>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工程构成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泄洪道”具有泄洪排沙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 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自动泄洪,使多余的内江的水排入外江正流使内江不受洪灾。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自行调控的节制闸,是自流灌溉渠系的总开关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太守相当于专员,或大于专员,小于省长),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为此,李冰在其子二郎的协助下,邀集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岷水东流的地形和水。经过实地勘察,李冰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在无火药(火药发明于东汉时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间)不能爆破的情况下,他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热胀冷缩的原理),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低水位每秒流速3公尺,高水位每秒流速6公尺)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率众又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狭长的小岛,形如鱼嘴,岷江流经鱼嘴,被分为内外两江。外江仍循原流,内江经人工造渠,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飞沙堰的设计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让人们知道“枯水(低水位)不淹足,洪水(高水位)不过肩”。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2002年11月13日上午11时25分,备受瞩目的都江堰内江古法截流成功。都江堰内江段首次“整......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