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发展史以及著名人士
中国心理学发展史掠影
(一)萌芽: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心理现象的思考可以说,对人的心理现象的思考与探究,自人类有意识以来就开始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对人的各种心理现象进行了许多探索,如《诗经》、《周易》、《尚书》等早期典籍中就明确记载了许多关于人的身心关系、自我意识、群体心理以及个体心理过程等心理学思想,至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墨子、孟子、老子、庄子、杨朱、荀子等思想家,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已蔚然可观,确立了以人性论为主线索的心理学理论探讨。以后的秦汉、魏晋、唐、宋明、清各时代的思想家对心理现象的讨论就更加丰富和深入,从思辨从实证的两个维度都作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许多研究成果与现代心理学的结论相符,至今仍具现实意义。从总体上看,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人贵论、形神论、天人论、性习论、知行论、情端论和主客观论七大范畴之中。与西方心理学思想相比,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主要价值恰恰体现在对偏重于社会科学倾向的心理问题的研究上。具体地讲,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心理、教育心理、文艺心理、军事心理和养生心理等的研究上,因为这些领域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因素影响较大,并较适合于从心理学的人文主义视角来进行研究。事实上也确是如此。即使将这些见解与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相比,也毫不逊色。如关于人的心理社会化所提出的渐染说和童心失说,关于人的心理个性化所提出的“阴阳五行”差异说和“习与性成”差异说,关于知行问题所提出的知行论,关于遗传、环境、教育问题所提出的性习论和关于心理卫生问题所提出的生理—心理—自然—社会的整体养生模式等等,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注:杨鑫辉《中国心理学思想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87-198页。)1.先秦时期以儒家为例。在我国古代,儒家的心理学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对后世心理学思想发展的影响也极大。就先秦时期而言,儒家的心理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普通心理学思想,二是教育心理学思想。如孔子主要是教育心理思想;苟子主要是普通心理学思想,也包含有教育心理思想;孟子则普通心理学思想与教育心理思想兼而有之。此外,《学记》专论教育心理思想,《乐记》则专论音乐心理思想。孔子本人虽非专门的心理学家,但他通过数十年教育实践所形成的教育心理思想是比较完整的。共中包括教育心理思想的基本观点、学习心理思想、德育心理思想、差异心理思想、教师心理思想等。孟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哲学、伦理学、逻辑学都以这个材料作为考察的对象,但只有孟子阐述人的先天特性之结构的“四端说”和荀子论人的社会化转化过程的“性伪说”才是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古代思想中有相当多的地方论述了人的性情问题,性与情两者孰善孰恶的论述是伦理学的内容,而谈论如何由内在的性转变为外在的情(即性、情之间的转变机制),才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儒家相比,先秦时期的墨、道、法三家虽同样具有较系统的普通心理学思想,但教育心理思想却相当贫乏。较为特别的是,他们(特别是法家)包含有较为丰富的社会心理思想。其中,墨家在知虑心理方面,提出了知材、知接、虑求、恕明等“以次发展,明白如昼”(谭戒甫语)的四个观点,可以说是认识过程的四个阶段。此外,墨家关于感知与“五路”、思维和言语的论述,也颇具新意。在情意心理方面,墨家关于情感的观点可归纳为:动力说、损益说、利害说、誉诽说等。道家是一个相当庞杂的学派。在形神关系方面,宋尹学派从精气说出发,提出了“气道(通)乃生,乃生思,思乃知,知乃止(上)”的唯物形神论的命题。老子的“营魄抱一”的命题,则把形神看作两个各自独立的实体,具有二元论的性质。在情欲心理方面,宋尹、老庄共......余下全文>>
思想在古代的人一般心里会想什么
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直至 1840年鸦片战争, 历代的思想家有过不少涉及心理问题的论述。这些论述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典籍之中。但是,由于这方面的系统研究开始得较迟,迄今尚未得到充分和系统的发掘。就现在的研究来看,人贵论、形神论、天人论、性习论、知行论、情二端论和主客论是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几个主要范畴和重要特色。
古典心理学的意义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和港台的心理学者对理论心理学做了大量探索,比如梁漱溟的人生心理学构建,潘菽的中国特色心理学探索,朱智贤的马克思主义儿童心理学理论探索,燕国材的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挖掘和本土理论心理学体系设计,葛鲁嘉的中国心性心理学体系建设,苏富忠的普通心理学概念体系哲学辨析,申荷永的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杨国枢的本土心理学研究的体系建设,叶浩生对建设理论心理学的意义论述和体系设想。但这些探索除了葛鲁嘉的中国心性心理学提出了一个概念体系之外,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理论心理学体系的共识。所以需要有一个机制,首先统一本土理论心理学的概念范畴,然后逐步形成自己的体系。
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过渡时期是
中国古代管理心理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五个时期,分别有夏商周时代的滥觞阶段,和秦朝时期的形成阶段,汉魏到隋朝时期的过渡阶段,唐宋时期的完善阶段和元明清时期的衰落阶段。这五个阶段时期的历史背景对我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心理学什么时候进入中国
主要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中国现代心理学是在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基础上,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吸取国外现代心理科学的积极成果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心理学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得到了更加迅速的发展。
━━━━━━━━━━━━━━━━━━━━━━━━
胚芽时期(1840~1920)
开创时期(1921~1937)
主要研究工作
理论观点
低落时期(1937~1949)
发展时期(1949年以后)
重要阶段
主要研究工作
台湾地区心理学史
━━━━━━━━━━━━━━━━━━━━━━━━
胚芽时期(1840~1920)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历史悠久,但在长期封建统治下,缺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条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包括西方心理学开始传入中国。早期传入的西方心理学不过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分支,或称哲学的心理学。中国第一个留美毕业的学者容闳于1847年在罚国学习的心理学课目,以及国内于1889年颜永京译出J.海文著的《心灵学》(Mental Philosophy,1857)都还属于哲学的心理学。随着科学尤其是生物科学的发展,19世纪后期,西方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独立出来。一般认为W.冯特在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879)标志科学心理学的正式独立。新的科学心理学也很快传入中国。外国教会在中国设立的一些大学在20世纪初的头几年就采用冯特的学生E.B.铁钦纳编的《实验心理学》及美国W.詹姆斯的心理学著作为教材。1901~1905年,清政府迫于形势,废科举、办学堂、推行“新政”之后,心理学的传播更加扩泛,成为师范学堂的一门新课程。当时还编译出版了多种教材和日籍教师的讲义等。王国维从英文版重译丹麦H.霍夫丁的《心理学概论》(1907年中文第一版),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辛亥革命(1911)后出版的心理学教材更多,其中陈大齐的《心理学大纲》(1918)是中国自编的最早的大学丛书之一,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冯特时代心理学的主要成果和科学水平。
辛亥革命前后,一些革命家和进步学者对创立中国的心理学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希望。他们认为心理学是科学地阐明意识和行动的学科,是与修心养性、砥砺革命意志、移风易俗、治国救民密切相关的一门重要学问。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的《心理建设》和知行学说,就包含了重要的心理学思想。民主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蔡元培留学德国时曾亲聆冯特讲课,并学过心理学的实验法(1908~1911)。他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陈大齐即在该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917)。蔡元培还亲自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心理学。这一时期,在外留学的唐钺、陆志韦、张耀翔等相继回国。1920年南京东南大学设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所有这些,都为中国心理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时,中国心理学者也开始结合实际开展初步的研究工作,并在当时思想战线的斗争中渐露锋芒。陈大齐的《辟“灵学”》(1918)和《北京高小女生道识之调查》(1919),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早在在公元16世纪,新航路发现以后,西欧殖民国家进行海外扩张的形势下,基督教在明代末期第三次传入中国(唐代和元代曾传人过两次)。耶纸会派遣传教士人华进行传教活动,带来西方中世纪封建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以及一些传统科学。有的传教士来华后学会中文,著译了不少关于神哲学的书籍,这类书中都包含了一些西方古代......余下全文>>
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产生时期是什么时候
什马乱七八糟的玩意,别弄自己都搞不清的东西
论述中国古代传统设计思想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古国,在5 000年有记载的文明演化史中,文学、绘画、音乐、哲学的体制变革都为整个人类发展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有资料可以证明,我们的祖先已经在这块东方土地上生活了不少于100万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祖先们使用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以及木器和玉器,为人类文明书写下了灿烂的篇章。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社会数千年的更迭,祖先们对于世界宇宙观的摸索使得知识结构体系不断完善,对于自身所处社会的意义与价值也作出了深入的总结,艺术创作探索步伐不断深入,使得人们给“设计”的社会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认识与肯定。
中国古代设计美学思想的发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在古文献中的材料说明中,先民们不仅早已具有关于设计的审美取向,而且也发生了关于设计的起源的种种想象性思维,认为设计起源于对物体、形制、功能的需求与审美兴趣,设计的功能是可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战胜敌人。当时这些初期的看法都是在宗教与神话的形式中出现,成为以后文明社会中设计思想的胚胎和萌芽。大约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制时代,随后历千年进入春秋战国封建社会制度萌芽的时期,在这段岁月中,美学设计思想逐渐演变成熟并奠定了自己独具魅力的东方设计文化神韵。
下面笔者对中国古代设计文化和设计美学思想提出一点浅薄的见解:
1 设计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1.1 中国古代设计文化归属
在我国传统的学科分类史上,设计学当属技艺门类,通常称其为“类”。唐欧阳询编撰的《艺文类聚》是现存最古的“类”书之一,《四库全书》称其为“其书比类相从,事居于前,文列于后……于诸类书中,体例最善。”《艺文》全书分为46部,涉及设计的部卷有“居处部”、“产业部”、“服饰部”、“舟车部”、“巧艺部”等。宋《太平御览》共1 000卷,其中有“工艺部”、“器物部”、“舟部”、“车部”、“珍宝部”等等“类”部,都对当时的设计制作方法与准则给予钉详尽阐述。成书于清康熙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共10 000多卷,其中,考工诸典诠释材料非常丰富,分类详细得体,从这些千年的“类”书中我们可以寻觅到分属技艺门类的古代设计学科的确凿文化位置。
1.2 中国古代设计品评标准
在设计的品评准则上,大多遵循“事居于前,文列于后”的审评准则。“事居于前”,即先罗列天、地、人、事等基本概念或记载,然后再加以进一步的诠释,即所谓的“文列于后”,这种既定不变的范例和结构无疑反映出古代学科分类史的总体观念,并强化了我们对古代中国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之间相互关系的独特体认。应该承认,古代“类”书和诸多传统惯例的这种普遍性为古代传统设计学科的文化本性及其内在整体性提供了一定的实证依据。
1.3 中国古代设计的两种取向,功能实用与精神追求
关于古典设计形态的产生发展的界定,一直都是与设计的功能性与效用原理、审美情趣、精神享受相互掺揉的,也就是追求实用性与精神愉悦、生理舒适为目的的设计理念。《诗经·周颂》与《淮南子》中就有对农具、服饰、礼器、酒具等含蓄婉转、美丽动人的描写。中国古代设计学作为一个有着宽泛内涵的人文学科,其中的形式功能因素和心理学范畴的审美意趣浑然天成,互为因果,并无设计功用目的与审美效果之对立与极致的划分,“必有其质,乃有其文”以及“有充于内,而成像于外”等论点充分说明古代设计意念中的心理表现。
2 中国古代设计的思想渊源
2.1 孔子——“兴”、“观”、“群”、“怨”设计美学标准
“兴”、“观”、“群”......余下全文>>
学心理学史就是学哲学、学中国古代心理学是不是要把中庸论语全读一遍
不是。
心理学史,主要学19世纪到现代的心理学历史。因为科学心理学,在19世纪中期因为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而诞生。
心理学诞生到现在才一百五十年左右的历史。
心理学和哲学是划分两大学科,虽然心理学确实和哲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关联,但自从科学心理学诞生后,就和哲学划分界限了。
心理学属于科学范畴,哲学是哲学。
所以你学心理学是不需要学中庸论语的。
传统心理学的特点
作为科学共同体的中国心理学家是受传统的思维方式影响的,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体现在心理学史中,研究心理学史有助于探索出适合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心理学发展道路。他们认为,科学心理学虽受专家青睐,但在一般心理学工作者中仍不被广为接受,甚至在校读书的心理学本科生对心理学杂志上的科研文章也不屑一顾,这往往并不是文章本身的问题,而是科学心理学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太吻合。
中西思维方式大体有以下不同特点:
(1)西方人以自然为关注的焦点,体现了一种求外型的思维方式,而中国人以人伦为关注的焦点,体现了一种内求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心理学缺少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分析。
(2)在思考模式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重视整体综合,而西方则重视分析。西方人重视分析的思维方式使他们能习惯于把主客、身心作分别观,而天人合一则是中国古代心理学所追求的境界,这是一种综合观。
(3)在思想方法上,中国人重视直觉感悟,西方则重视逻辑分析。直觉思维带有主观性、自发性、整体性、直接性和模糊性,而逻辑思维则讲究思维的客观性、严密性、思辨性和确切性。因此中国传统心理学习惯于用箴言的形式直取事物的本质,忽视对事物的概念的把握和思想建构的条理系统,因而论著文字十分简约,而西方思想家的论著则强调思辨与逻辑论证,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
(4)在致思目的上,西方人从求知、爱智出发,中国人从经世致用出发;西方人探讨心理的奥秘是为了求知,注重“是什么”和“为什么”,而中国人一开始就重视社会人伦,重视世俗价值,注重用途、功能,他们的兴趣不在于解释自然,而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去探讨心理的本质,而是去告诫人们应该怎样做。他们进一步分析到,实验心理学是西方式的重逻辑、重精确、重量化思维方式的直接结果,所以在西方学术界容易得到认同,而移入中国后,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这体现在:
(1)心理现象的外化与内化的紧张:科学心理学需要把内在的心理现象当做一个客观的观察对象,像对待物理对象那样分析其结构,而中国人习惯于将内部的心理活动与人的需要、欲望、情感及善恶相联系,以直觉体验而非观察的方式把握人的心理,习惯于关注某一心理活动的意义,若没有看到主观意义,就没兴趣研究。
(2)心理活动分析与综合的紧张: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常常是分析心理活动的基本成分,首要的任务是确立清楚无误的心理元素,然后再探讨元素之间的联系规律。而事实上只有元素的分析最适合于实验操作的研究,而元素之间的联结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常常为实验研究所不及,这种烦琐、艰苦的元素分析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看来十分陌生、可怕,而且毫无意义。中国人缺少分析元素的耐心,愿意以直觉把握整体意义,从宏观上论述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
(3)抽象与具体的紧张:实证研究需要一种抽象能力,要求超越具体的感性物,探讨概念间的逻辑关系,这是一种纯粹的形而上的思辨与逻辑分析,这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是格格不入的。中国人习惯于从具体问题出发思考心理现象,就某一行为或某一观念的对错、善恶及对行为的影响来探讨心理活动,不愿思考心理活动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4)求知与实用的紧张:实验心理学是基础研究,涉及的大都是心理学基本机制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与实用目的有一定的距离,只是满足人类对知识、对事物的好奇心。而中国人对心理学往往有一种急功近利的要求,要么能立即解释与个人有关的心理问题,要么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因此,基础研究易受到排斥。由于实验心理学所体现的西方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紧张,我们便不能不思考心理学在中国的出路,走实证......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