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二月初二龙抬头的谚语
1、二月二,龙抬头,风调雨顺好年头;打好囤,备好梯,丰衣足食无忧愁。
2、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3、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 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 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4、“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
5、二月二,龙抬头,农家忙着修犁头。
6、仲春二月二,谷种好落地
7、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门脑贴"甘露",精耕细作多流汗,今年又是大丰收。
8、二月二,不吃窝,去到地,打了锅。
9、二月二,不喝茶,去到地,打了铧。
10、二月二,敲梁头,大囤满,小囤流。
11、二月二,敲案桌,打得粮食没处搁。
12、二月二,敲锅台,大小元宝滚出来。
13、二月二,敲门墩,坐下不动也生金。
14、二月二,敲门垴,大的领着小的跑。
15、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16、二月二,撒石灰,蝎子、蚰蜒死成堆。
17、二月二,敲瓢叉,蝎子蚰蜒往外爬。
18、二月二,洒把灰儿,蝎子蚰蜒靠墙根儿。
19、仲春二月二,谷种好落地。
20、二月二打房梁,蝎子蚰蜒不下墙。
21、二月二扫锅底,省柴省火不费米。
22、二月二扫炕席,清清爽爽到年底。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对联大全
一条蜿蜒的小河穿梭在村庄,阳光旭暖,河面上的冰渐渐化。偶尔会见小蝌蚪在水底游,不知何时长出了小尾巴。村民们用水桶提着水植树。有松树柏树,还有垂榆和花树。那些小屁孩们也“欠欠”的跟在后面,拿着小铲铲着土,冒出了汗,一不小心抹出了花猫脸,逗得大人们哈哈大笑。这一笑不要紧小花狗舔娃娃的脸,娃子们笑得更欢
二月二龙抬头阅读答案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明代已见此俗。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人于奕正、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记载:“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古时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农谚“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二月二”还有一种说法叫春龙节。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这一天,其它习俗也很多,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不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从科学角度看,农历二月初二还是“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所以,古时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于我国民间的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据说,这一天如果还没有醒的话,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至于剪头发,则是因为正月内剪头不吉利,而一个月不理发又很......余下全文>>
二月二龙抬头这六个字的谜字连成语
二月二龙抬头谚语
1、二月二,龙抬头,风调雨顺好年头;打好囤,备好梯,丰衣足食无忧愁。
2、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3、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
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
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4、“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
5、二月二,龙抬头,农家忙着修犁头。
6、仲春二月二,谷种好落地
7、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门脑贴"甘露",精耕细作多流汗,今年又是大丰收。
8、二月二,不吃窝,去到地,打了锅。
9、二月二,不喝茶,去到地,打了铧。
10、二月二,敲梁头,大囤满,小囤流。
11、二月二,敲案桌,打得粮食没处搁。
12、二月二,敲锅台,大小元宝滚出来。
13、二月二,敲门墩,坐下不动也生金。
14、二月二,敲门垴,大的领着小的跑。
15、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16、二月二,撒石灰,蝎子、蚰蜒死成堆。
17、二月二,敲瓢叉,蝎子蚰蜒往外爬。
18、二月二,洒把灰儿,蝎子蚰蜒靠墙根儿。
19、仲春二月二,谷种好落地。
20、二月二打房梁,蝎子蚰蜒不下墙。
21、二月二扫锅底,省柴省火不费米。
22、二月二扫炕席,清清爽爽到年底。
二月二习俗的民谚里的二月二
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二月二”也是农村的农事节。农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但也有一些地方春旱较严重,春雨贵如油。倘春雨充沛,预示着一年的大丰收。所以又有农谚道:“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在北京地区汉族民间有民谚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龙抬头这一天进行驱虫活动的习俗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二月二在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前后,此时各种昆虫包括毒虫的活动开始频繁,为了避免毒虫的伤害,人们举行一些含有驱虫意味的活动。如用棍棒、扫帚或者鞋子敲打梁头、墙壁、门户、床炕等,以避蛇蝎、蚰蜒、老鼠等虫物。通常还要念吟唱歌谣,如“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天津)、“二月二,敲瓢碴,十窝老鼠九个瞎。”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二月二”也是一个企盼学业有成的日子。过去私塾先生多在这一天收学生,谓之“占鳌头”。学生们也会念叨:“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二月二”还是一个媳妇回娘家的日子。旧俗规定,媳妇正月里得住在婆家,出了正月才允许回娘家。所以汉族民间又有“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的民谣,表现出父母盼女归的心态。吃龙鳞二月二日既然是“龙抬头”之时,许多食品就与龙牵扯在一起。北京一带,这天多食用春饼,叫做“吃龙鳞”,比较讲究的还食用时搭配“合菜”。合菜是将瘦肉丝与菠菜、豆芽菜、蒜黄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时将春饼一分为二,抹上甜面酱,配上大葱,再夹上合菜,卷成筒状而食。北方地区还时兴食用面条、水饺等。在天津,还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煎龙鳞。据天津民俗专家王利文介绍,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所以这天的民俗吃食多带个龙字,如吃饺子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天津人这天的节令吃食独一份儿:讲究吃煎焖子。煎焖子叫煎龙鳞,因为银白色的焖子切成扁块状,排在一起很像龙的鳞片。每片龙鳞的两面都被煎出黄嘎儿来,以表示对懒龙的惩罚,督促它尽力治水,好带来丰收。王利文说,天津的焖子跟各地的凉粉、粉皮属于同类食品,是用淀粉调水熬熟呈流质状,经冷却而成的。天津焖子讲究用极细的绿豆淀粉。煎焖子要用平底铛,少加些油,慢火煎到双面微现焦黄。盛到碟子里趁热浇上麻酱汁、蒜泥、醋、酱油等作料,佐以主食大饼或烧饼食用,清香爽口,余味绵长。民俗专家说,焖子有凉粉一样的凉性。将近早春,人体里阳气萌动,又时有春寒,焖子煎热了吃,凉热兼顾,跟节令配合非常得当,尽现中国饮食的养生之功。在山东,二月二家家户户炒豆子农谚“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吃豆子山东农村人讲法是:炒蝎子爪,辟邪祈福的意思。
2月2,龙抬头的典故??谁知道?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明代已见此俗。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人于奕正、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记载:“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古时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农谚“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二月二”还有一种说法叫春龙节。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这一天,其它习俗也很多,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不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从科学角度看,农历二月初二还是“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所以,古时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于我国民间的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据说,这一天如果还没有醒的话,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余下全文>>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明代已见此俗。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人于奕正、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记载:“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古时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农谚“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二月二”还有一种说法叫春龙节。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哗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这一天,其它习俗也很多,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不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从科学角度看,农历二月初二还是“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所以,古时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于我国民间的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据说,这一天如果还没有醒的话,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至于剪头发,则是因为正月内剪头不吉利,而一个月不理发又很难......余下全文>>
为什么说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明代已见此俗。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人于奕正、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记载:“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古时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农谚“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二月二龙抬头有哪些习俗
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