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角分的教学反思

围绕元角分教学谈生本教学目标如何实现

一、 小组建设的原则;

1、小组合作学习的组合。

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组,同一个小组内的组员要求不同的特点,组员要存在差异,形成互补。小组间学生的结构要大体一样,学习小组一般有4人,其中优秀学生1名,中等学生2名,学困生1名。学习小组间的水平保持平衡,小组的整体水平与全班保持一致,每个小组应该是班级的再现。这样既能形成小组间的优势互补,又能有效的形成小组间的竞争,为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如;我班共有15名学生,我将其划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思想品质好、学习成绩优秀、具有一定的专长、反思灵敏、口齿清楚、说话流利、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的学生作为固定组长、并有针对性的培养,平时有一些简单的问题由组长负责。

2、人员搭配。

男女学生合理搭配。简单的按照学习成绩进行分组,而不按照男女互相搭配,也是不科学的。想要小组间的合作达到合理化,形成优势互补,还要注意不能生比例合理。在生本课堂中,学习小组不仅仅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单位,它也是学生各项活动的基本单位。注意分有利于在学校生活中分配劳动任务;在日常学习中形成思维互补,男女思维是存在差异的,一般来说女生细心,形象思维比较好,男生粗心,抽象思维发达;有利于竞争,小组间有合作有竞争,主要的搭配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

组内学生的性格要互补,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事实存在的,在分组的时候,要关注学生性格差异。生本课堂是开放性的课堂,尤其要注意学生的性格差异。把外向型和内向型的学生合理搭配,在长期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帮助,相互影响,互相进步,在教师指导下,充分的展示自己,达到提升的目的。

有计划的调整小组成员,通过一定的时间,小组无法完成预设的目标,要有计划的调整小组人员结构,更换更合理的小组成员结构

二、小组合作学习分工

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由组内分工明确20分、组内参与程度20分、互帮互学20分、合作交流解决问题20分、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20分。这些从课堂上进行,由各小组组长进行合理分配,然后全班进行评价、打分,得分最多的小组,发一颗红星作为鼓励,另外还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进行分工,如;口齿伶俐的可作为本组的汇报员,朗读好的学生可作为本小组的领读者,可以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赖,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把握

1、小组内要明确学习目的,学习任务,要求每个学生都有事做,这样就不会流于形式。

2、把握时间,在每次学习新知前,根据预习情况以及难易程度,老师可以限制时间,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防止学生对一个问题无限制的争论。

3、学习时机的把握,学生在独立思考后,有一定的疑问,组内互相交流、讨论,如果还有一定的质疑。然后全班进行交流解决。当然也要求学生独立学习,如果时时合作,时时探究的话,学生有依赖,久而久之,也会厌倦,学生的自主心理也会消减

4、公正合理的评价机制

合理公正的评价是学习互动取得成功的有力保障,进行有效的评价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组互动中实现不同的目标,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生本小组竞赛的活动中,教师要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明确的规则说明,公平的操作流程,既要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又要小组展开友好竞争。可分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个方面展开。评价尽量采用加分形式,有个人加分也有小组加分,每堂课作记录并及时公布。根据学生表现以及小组表现,每月一次进行表彰奖励。对优秀的个人以及小组进行肯定,激发学生的争先意识,活跃班......余下全文>>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心得体会反思

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那些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同并积极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情境设置、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算法多样化等,感到我们在理解新课程、新理念上还有误区。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种含义: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教学效果是指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有效率,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工作量;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在经历了三年的课改之后,反思我们的做法和效果,越加感到对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应该有个科学的、理性的、切实的理解。

一、怎样理解“算法多样化”“一题多解”和“算法最优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搞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因此,针对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在新课程中提出了“算法多样化”。

比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20以内退位减法”,教材提示了用“破十法”“想加算减 ”“点数”“连续减”等方法都可以。因此这些算法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很难说孰优孰劣,学生完全可以按自己的经验采用和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不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要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

“一题多解”与“算法多样化”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一题多解”是面向个体,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遇到同一道题可有多种思路多种解法,目的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算法多样化”是面向群体,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欢或最能理解的一种算法,同时在算法多样化时,通过交流、评价可以吸取别人的优势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不应要求学生对同一题说出几种算法,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但是数学是讲究“最优化”的,数学中“算法最优化”的含义是要求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这一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十分明确,要负责任地引导学生去比较、去评价,并使学生掌握那些公认的最佳的、最优的、最基本的算法。曾经看到一些计算课,讨论一道计算题,出现了十多种算法,教师还一个劲地催问:还有什么方法?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直到临下课时才说: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结果班级一些思维慢的学生搞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最终也不知道哪个方法最好。这种教学效益是不是太低了?

二、怎样摆正“情境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有效性”的位置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为“情境设置”花了很多工夫,的确使课堂活跃了许多、精彩了许多。但是某些课堂在这一环节上教师花费了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却偏离了课堂教学内容,丢失了课堂教学高效率性。

在课改中,我们应当提倡什么样的“情境设置”?“情境设置”的作用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新课程中所倡导的“情境设置”的作用有:其一,提供富有儿童情趣的素材和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余下全文>>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应用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这一目标的指出,要求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而数学的应用能力正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

一、体验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尤为重要。紧扣教材,针对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选择加工问题情景,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和猜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对于创设的问题,由于学生想要解决,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对数学的兴趣就应运而生。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只是把事先编好的现成的题目出示给学生,学生只是根据几个必需的条件套用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却不知道解决某一问题需要处理哪些信息和数据,更没有领悟到数学对于这一问题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1、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例如:在教学“线段”时我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将弯曲的道路改道,怎样做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总结成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如我在教学“计算长、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时,先让学生想一想,工人是如何焊接长、正方体的,再让学生用铁丝制作长、正方体框架,然后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棱长总和。通过实际操作,学生都能找出求出长、正方体棱长总和的规律。通过生活中数学原型,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这些数学知识。

我在低年级教学“元角分”时,认识了元角分是人民币单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后,根据书本要求,我创设了一个游戏:模拟了一个商店,请一名小朋友当售货员,其他小朋友是顾客,用复印的人民币来买东西。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里,学生愉快的巩固了知识,进一步认识了“元角分”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在情景中提高了应用数学的能力。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数学教学要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规律,充分体现数学的实用性。

2、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数字化的家电系列,宇航工程、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等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时,安排了这样一段小插曲:你们知道我们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发现......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