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实验室怎样制取二氧化碳》的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

②初步学会制取二氧化碳;

2、过程与方法:

以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思路为平台,搭建起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然后依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探究。通过学生已有经验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和完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保鲜剂加入稀HCl生成浅工色的溶液。说明保鲜剂含有二价铁离子(Fe2+)

说明:二价铁离子在溶液中呈浅绿色。

用此绿色溶液加入KSCN,生成深红色。说明保鲜剂含有三价铁离子(Fe3+)

说明:三价铁离子与SCN-(硫氰根离子)形成络合物,呈深红色。

加入苯酚,产生紫色飘浮物和刺鼻的臭味,是因为苯酚遇到三价铁离子(Fe3+)发生络合反应会变紫色络合物。苯酚本身有特殊臭味。

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好?

设计一: 这一设计方案认为这是一堂典型的化学课,应遵循现象---性质---应用这样的思路来设计课堂教学。即先由教师演示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实验现象中得出CO2所具有的性质,由此性质可以知道CO2具有什么样的应用。一个个实验,一条条性质,做完实验也就学完知识了。最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设计二: 另一教学设计如下:先给学生一包膨化食品(里面充满某种气体),告诉学生里面的气体主要是为了防止食品腐败。包装袋内的气体可能是CO2,也可能是其他气体。这堂课中学生的任务就是检验袋内的气体是否是CO2。根据前面学习的O2的知识可推知,要检验气体是否是CO2,必须知道CO2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于是边学习CO2的知识,边设计实验方案检验是否是CO2气体。利用性质验证气体是否是CO2的过程也就是掌握CO2性质的过程。 教学设计二中学生是主体,是主动的探索者,是主动学习,教师则由“一线”退居“二线”,只是学习的引导者。 同时设计二更突出经验的重要地位,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经验。 设计二并非照本宣科,而是立足于“创新”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取舍。 我欣赏设计二!

空气中有什么 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上第一单元第三课《空气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

2、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2、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教材结构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并为学生下一课理解空气是生命的要素和认识空气的污染,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

1、 三支蜡烛的燃烧比赛。

2、 用实验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3、 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并为学生下一课理解空气是生命的要素和认识空气的污染,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教学中以实验引入课堂,引起学生的兴趣。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经历提问、猜测、验证、结论这一过程,进行科学探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充分亲历科学的认识经历。在体验过程中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设计思路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蜡烛 玻璃片 大小杯子各一个

学生实验:实验报告单一张 水槽 蜡烛 剪掉瓶底的塑料瓶 打火机一支

学生分组:四人一组:2人操作,1名观察员,1人记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和研究,你对空气的性质有了怎样的了解?

(指名说)

师:正确,空气的性质咱们都通过实验得到了验证!今天咱们继续来了解研究空气!

二、演示实验,引出课题

师:我手中有一支蜡烛,我将它点燃,你觉得它什么时候会熄灭呢?

(师点燃,看其燃烧)

师:哦,烧完就熄灭了。“蜡炬成灰泪始干”。

师:那如果我拿一只杯子扣在蜡烛上面呢?再换个大点的杯子呢?

(指名说)

师:好,我们来做个实验见证一下,现在老师这里有三根蜡烛,分别放在空气中,小杯子、大杯子里,我们来观察它的燃烧,在我做这个实验以前,请同学们猜一猜,

下面的三只蜡烛哪支最先熄灭,那支燃烧得最持久?

(学生猜测)

师:好!一起来见证同学们的猜测!大家的目光不要走开哟!

教师演示实验:点燃三只蜡烛,并同时给其中两只蜡烛罩上大小不等的玻璃杯,观察有什么现象

师:哈哈!这个实验和同学们的猜想一样!

三、提出问题,确定研究内容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生。。。。。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蜡烛燃烧,说明空气中有支持燃烧的气体,蜡烛熄灭,说明空气中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了,那么,大家的解释是不是正确呢?

师:我将同学的解释写在了黑板上,并打上问号

?出示:根据蜡烛的燃烧和熄灭,我们初步可以推测空气中至少有支持燃烧和不支持燃烧的两种气体

师:这堂课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证实我们的这种猜测!

四、进入新课,通过实验分析来认识空气的成分

1.聚焦问题,引导生猜想

师:科学需要大胆的猜想,但更需要用严谨的科学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下面我们就设法验证我们的解释:

板书: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师:同学们,看看桌上的实验器材,你打算怎么去设计你的实验呢?

(四人讨论)

(指名说)教师相机演示边说边引导,如果说不出来,就由教师说出步骤。

2.完成实验一:验证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引导设计实验

师:怎么做这个实验呢?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如果燃烧消耗了一部分空气,那么水就会-----进入......余下全文>>

谁有关于二氧化碳的幼儿科学小实验教案?求推荐?

亲推荐你上百度文库,搜索莱博瑞实验科学哪里有很多关于科学的教案你可以看看

《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课时教学设计

(清远市第一中学生物科组 周金兰)

(一)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 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2) 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3)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2.能力目标

(1)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2)通过分析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3)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 在教学中,通过学习人类对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了解物理学和化学的研究进展对生物学的发展的推进作用。

(2) 通过对光合作用原理的认识,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中现象,让学生分析和解释,并合理应用光合作用的知识,养成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

(二) 教学内容分析

“光合作用”是新课标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介绍了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及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它与前面所学的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细胞的能量通货——ATP及呼吸作用等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它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基础。

与本节相联系的内容有:叶绿体的结构特点,ATP和酶的知识,细胞呼吸,主动运输等。

1.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解决办法]通过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写出小论文的形式,教学中由小组代表向同学们汇报,教师加以总结,肯定学生的成绩,同时指出不足,让学生在融洽的气氛中增长见识。

(2)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

[解决办法]通过板画、讲述、思考、多媒体Flash动态图,连环图解和课堂练习,反复强化来突出重点。

2.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场所与条件、物质与能量转换的关系。

(2)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解决办法]

(1)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光合作用连环图,学习写分步反应式时,必须有场所和条件,物质与能量的变化总是同时发生,才能表达其完整性和科学性。

(2)通过列表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启发学生归纳总结二者在物质和能量上的联系。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1)为什么光合作用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2)为什么暗反应的第二阶段叫“还原”?

[解决办法]

(1)根据光合作用的生理意义,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变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变为有机物内的化学能,而且还将这些物质和能量供给其他生物,没有光合作用,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都无法进行。

(2)在暗反应中,C3化合物转变成C6H12O6,C3是一个得到氢的过程,所以,第二阶段叫“还原”。

(三) 教学对象分析

光合作用的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有初步的了解,但多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的变化过程,发生的部位和条件需要学生从亚显微的结构去认识和理解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过程。借助板画、多媒体(Flash手动和自动图)等手段,学生可以直观的理解此过程,并引导学生对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过程的区别和联系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分析总结能力。

(四) 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策略

(1)课前指导学生开展“自制豆芽”活动,分两组进行。一组黄豆黑暗中培养,另一组在光照中培养,注意及时更换水。

(2)安排一组学生收集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的相关资料,撰写小论文,并制成多媒体课件,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

(3)教师借助板画、Flash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

(4)引导学生尝试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出光反......余下全文>>

《空气中有多少氧气》探究活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等气体。   3、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尊重事实,重视证据,能对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质疑。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是了解空气的成分。   2、教学难点是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