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元角分教学反思

围绕元角分教学谈生本教学目标如何实现

一、 小组建设的原则;

1、小组合作学习的组合。

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组,同一个小组内的组员要求不同的特点,组员要存在差异,形成互补。小组间学生的结构要大体一样,学习小组一般有4人,其中优秀学生1名,中等学生2名,学困生1名。学习小组间的水平保持平衡,小组的整体水平与全班保持一致,每个小组应该是班级的再现。这样既能形成小组间的优势互补,又能有效的形成小组间的竞争,为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如;我班共有15名学生,我将其划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思想品质好、学习成绩优秀、具有一定的专长、反思灵敏、口齿清楚、说话流利、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的学生作为固定组长、并有针对性的培养,平时有一些简单的问题由组长负责。

2、人员搭配。

男女学生合理搭配。简单的按照学习成绩进行分组,而不按照男女互相搭配,也是不科学的。想要小组间的合作达到合理化,形成优势互补,还要注意不能生比例合理。在生本课堂中,学习小组不仅仅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单位,它也是学生各项活动的基本单位。注意分有利于在学校生活中分配劳动任务;在日常学习中形成思维互补,男女思维是存在差异的,一般来说女生细心,形象思维比较好,男生粗心,抽象思维发达;有利于竞争,小组间有合作有竞争,主要的搭配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

组内学生的性格要互补,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事实存在的,在分组的时候,要关注学生性格差异。生本课堂是开放性的课堂,尤其要注意学生的性格差异。把外向型和内向型的学生合理搭配,在长期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帮助,相互影响,互相进步,在教师指导下,充分的展示自己,达到提升的目的。

有计划的调整小组成员,通过一定的时间,小组无法完成预设的目标,要有计划的调整小组人员结构,更换更合理的小组成员结构

二、小组合作学习分工

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由组内分工明确20分、组内参与程度20分、互帮互学20分、合作交流解决问题20分、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20分。这些从课堂上进行,由各小组组长进行合理分配,然后全班进行评价、打分,得分最多的小组,发一颗红星作为鼓励,另外还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进行分工,如;口齿伶俐的可作为本组的汇报员,朗读好的学生可作为本小组的领读者,可以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赖,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把握

1、小组内要明确学习目的,学习任务,要求每个学生都有事做,这样就不会流于形式。

2、把握时间,在每次学习新知前,根据预习情况以及难易程度,老师可以限制时间,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防止学生对一个问题无限制的争论。

3、学习时机的把握,学生在独立思考后,有一定的疑问,组内互相交流、讨论,如果还有一定的质疑。然后全班进行交流解决。当然也要求学生独立学习,如果时时合作,时时探究的话,学生有依赖,久而久之,也会厌倦,学生的自主心理也会消减

4、公正合理的评价机制

合理公正的评价是学习互动取得成功的有力保障,进行有效的评价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组互动中实现不同的目标,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生本小组竞赛的活动中,教师要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明确的规则说明,公平的操作流程,既要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又要小组展开友好竞争。可分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个方面展开。评价尽量采用加分形式,有个人加分也有小组加分,每堂课作记录并及时公布。根据学生表现以及小组表现,每月一次进行表彰奖励。对优秀的个人以及小组进行肯定,激发学生的争先意识,活跃班......余下全文>>

数的认识简略

【案例背景】

北师大版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在三年级下册“元、角、分与小数”及“分数的初步认识”基础上进行的,包括“小数的意义”“测量活动”“比大小”等内容。“小数的意义”把小数的认识范围扩大,不仅元角分以元为单位可以用小数表示,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用小数表示。通过对这些例子的讨论,使学生体会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然后,借助直观模型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计数器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名称及数位的相互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测量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复名数与单名数之间的转化。“比大小”通过演讲比赛选手的得分情况,学习如何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片断一】

课件展示教材第6面的第3题的第一幅图

师:拿出你手中的直尺,你看把这一厘米平均分成10份,你取了其中的7份,在什么位置,怎样用小数表示?

生1:可以找到,就是7毫米。

生2:也就是7/10,用小数表示是0.7,它们是相对应的,相等的。

师:你说的真好!那我们如果取10份,也就是10/10,也就是1㎝,那10个就0.1就是多少呢?

生3:10个0.1就是1。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这根长1米的木尺,课件展示米尺。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其中1份是几厘米?1份就是几分之几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

生4:其中一份就是1㎝,就是1/100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师:其中的10份是几㎝?其中10份是几分之几米?是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

生5:其中10份就是10㎝,是10/100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

师:那也就是说10个0.01是多少?在小数部分每相邻的两个数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生7:10个0.01是0.1.

生8:每相邻的两个数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教学片断二】

师:现在我们请两个男生来测量教室前门的高度,谁愿意?

生9:我们测量的门高2米4分米,

师:那我们怎样用小数来表示呢?是多少米呢? 教师展示皮尺。

生10:2米还是2米,4分米从皮尺上看占了一米的4/10,也就是0.4米,那它们合起来就是2.4米。

【教学反思】

1、巧用数轴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小数部分十进制计数法

在小数的认识这一内容中,教材的编排意图体现了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学习小数。如元、角、分、体重、身高,但是认识小数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小数所表示的意义与他们的生活经验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我充分引导学生借助手中的直尺,这一比较熟悉的素材让学生来加深理解。

教师是学生思维的引导者。使学生初步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以此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兴趣和信心。直尺、米尺在这里实际上就是一个拿在手中的数轴,上面有毫米、厘米、分米,正好帮助学生来理解1/10、1/100,满十进一,从而理解了小数的意义。

2、,巧用数轴帮助学生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由于学生测量生活经验少,教材安排了教室内的实际测量活动情景,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利用米尺、皮尺,帮助学生利用数轴来理解小数的意义,让学生讨论这些长度用“米”怎样表示,在讨论几分米或几厘米写成米作单位时,可以先写成分母是10或100的分数,再写成小数。当测量到门高2米4分米,这时让学生观察米尺、皮尺,体会2米4分米的含义及用米作单位的含义,即2米4分米=2.4分米。这个难点,就在米尺这个形象的数轴的帮助下,轻松突破了。在课外我还安......余下全文>>

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对于有效教学,谈不上有什么经验,要说感受可能会有一些,按

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那些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同并积极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情境设置、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算法多样化等,感到我们在理解新课程、新理念上还有误区。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种含义: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教学效果是指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有效率,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工作量;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在经历了三年的课改之后,反思我们的做法和效果,越加感到对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应该有个科学的、理性的、切实的理解。

一、怎样理解“算法多样化”“一题多解”和“算法最优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搞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因此,针对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在新课程中提出了“算法多样化”。

比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20以内退位减法”,教材提示了用“破十法”“想加算减 ”“点数”“连续减”等方法都可以。因此这些算法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很难说孰优孰劣,学生完全可以按自己的经验采用和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不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要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

“一题多解”与“算法多样化”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一题多解”是面向个体,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遇到同一道题可有多种思路多种解法,目的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算法多样化”是面向群体,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欢或最能理解的一种算法,同时在算法多样化时,通过交流、评价可以吸取别人的优势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不应要求学生对同一题说出几种算法,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但是数学是讲究“最优化”的,数学中“算法最优化”的含义是要求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这一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十分明确,要负责任地引导学生去比较、去评价,并使学生掌握那些公认的最佳的、最优的、最基本的算法。曾经看到一些计算课,讨论一道计算题,出现了十多种算法,教师还一个劲地催问:还有什么方法?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直到临下课时才说: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结果班级一些思维慢的学生搞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最终也不知道哪个方法最好。这种教学效益是不是太低了?

二、怎样摆正“情境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有效性”的位置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为“情境设置”花了很多工夫,的确使课堂活跃了许多、精彩了许多。但是某些课堂在这一环节上教师花费了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却偏离了课堂教学内容,丢失了课堂教学高效率性。

在课改中,我们应当提倡什么样的“情境设置”?“情境设置”的作用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新课程中所倡导的“情境设置”的作用有:其一,提供富有儿童情趣的素材和活动,激起学生的兴......余下全文>>

如何在数的认识中发挥数轴的作用

【案例背景】

北师大版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在三年级下册“元、角、分与小数”及“分数的初步认识”基础上进行的,包括“小数的意义”“测量活动”“比大小”等内容。“小数的意义”把小数的认识范围扩大,不仅元角分以元为单位可以用小数表示,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用小数表示。通过对这些例子的讨论,使学生体会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然后,借助直观模型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计数器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名称及数位的相互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测量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复名数与单名数之间的转化。“比大小”通过演讲比赛选手的得分情况,学习如何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片断一】

课件展示教材第6面的第3题的第一幅图

师:拿出你手中的直尺,你看把这一厘米平均分成10份,你取了其中的7份,在什么位置,怎样用小数表示?

生1:可以找到,就是7毫米。

生2:也就是7/10,用小数表示是0.7,它们是相对应的,相等的。

师:你说的真好!那我们如果取10份,也就是10/10,也就是1㎝,那10个就0.1就是多少呢?

生3:10个0.1就是1。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这根长1米的木尺,课件展示米尺。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其中1份是几厘米?1份就是几分之几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

生4:其中一份就是1㎝,就是1/100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师:其中的10份是几㎝?其中10份是几分之几米?是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

生5:其中10份就是10㎝,是10/100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

师:那也就是说10个0.01是多少?在小数部分每相邻的两个数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生7:10个0.01是0.1.

生8:每相邻的两个数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教学片断二】

师:现在我们请两个男生来测量教室前门的高度,谁愿意?

生9:我们测量的门高2米4分米,

师:那我们怎样用小数来表示呢?是多少米呢? 教师展示皮尺。

生10:2米还是2米,4分米从皮尺上看占了一米的4/10,也就是0.4米,那它们合起来就是2.4米。

【教学反思】

1、巧用数轴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小数部分十进制计数法

在小数的认识这一内容中,教材的编排意图体现了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学习小数。如元、角、分、体重、身高,但是认识小数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小数所表示的意义与他们的生活经验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我充分引导学生借助手中的直尺,这一比较熟悉的素材让学生来加深理解。

教师是学生思维的引导者。使学生初步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以此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兴趣和信心。直尺、米尺在这里实际上就是一个拿在手中的数轴,上面有毫米、厘米、分米,正好帮助学生来理解1/10、1/100,满十进一,从而理解了小数的意义。

2、,巧用数轴帮助学生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