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恶搞
“网络恶搞”作为一种网络大众消费文化现象,它风行一时,在网络上呈现出一种全民狂欢的姿态。它颠覆传统,标新立异,用一种讽刺、幽默、游戏的视角来看所谓的传统和经典。回溯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恶搞”早在网络产生之前就已经出现,它继承了后现代主义精神,是后现代主义在网络中的延伸。 就“网络恶搞”的主体而言,恶搞者主要是青年一代,因此我们可以从当今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其中的原因,包括当今的教育环境、家庭关系、社会阶层、人际关系、网络技术和人们做事的恭准几个方面。进而,我们可以分析得出恶搞者进行“网络恶搞”的社会心理,例如,草根话语表达心理,情感发泄心理,引起关注和自我实现心理等。社会背景和社会心理是恶搞者“网络恶搞”现象的主要动因。
“网络恶搞” 从性质上看是一种青年亚文化,代表的是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少年群体的利益,它对成年人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颠覆的态度,是恶搞者对成年文化的仪式抵抗,它一方面关注了社会现实培养了娱乐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其自身的弊端,“网络恶搞”变成了网民的集体失范。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理性地看待“网络恶搞”并对其加以引导。
而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由于具有历史性民众认同,经常凭借认同优势,采取固守阵地手法,思想观念僵化、内容虚化、表现形式居高临下,传播手段粗暴单一,发展方式上呈现出权利化、内卷化的自残走势。所以从另一方面引出了恶搞文化。网络文化是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对于网络恶搞,它是驱使一个网络现象漫延的一个重要过程。“恶搞”构成了新的文化消费模式,它不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为伍,而是刻意保持着一种具有娱乐色彩的“我反对”的姿态,它摆脱了精英文化的“美学”诡计,利在表达,功在宣泄,胜在有趣。
如何从法律与道德层面分析网络恶搞现象
当今中国社会,具有独立思考的人不是占大多数,普遍国人具有从众心理,喜欢跟着感觉走,随大流。看问题的思维比较简单,看问题大多都是从对错、好坏、敌我这两个极端角度去下结论,缺乏包容心态,一发现问题就认为必然会天下大乱,所以往往采取极端措施。这其实是一种最不自信的表现,有的人习惯于喜欢听好话,一听到、看到不顺耳的话就神经紧张,不去反省自己,只知道去压制不同的声音。另外是普通民众往往容易盲目跟从,当然也有借此发泄心中不满的,也有借此取乐的,表现不一。这种现象其实是国民素质低的表现。这个素质低主要是指道德素质低,而不是指文化素质等。出现问题管理者如果能从自身找原因,国民能学会独立思考,不去盲目跟从,也就是不给恶搞者提供市场,也就翻不起大浪。其实管理者的职能应该去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去压制问题的出现。净化网络环境不能说是坏事,提高网民的道德水准才是关键。我们知道,自然界中生物是多样形的,那么网民利用网络平台反映自己的心声就不可能只有一个声音。
网络恶搞是新媒体发展过程中的典型现象吗?
运营跟编辑职业发展是不一样的,要求也不一样。运营更多的是对方向的把控,对新媒体用户获取,转化,盈利等提供思路跟方法,编辑更多的是对内容的创作,帅选,发布,初级运营跟网络编辑可能在工作上有些重叠,但是高级运营肯定不会在做网络编辑的工作,编辑往高级发展也可以发展为高级运营,但更多是往创意,策划等方向发展,所以发展方向也不尽相同。
恶搞现象对社会有什么影响...
。“恶搞”类似“恶作剧”,但基本没有太多恶意,含有搞笑、夸张、颠覆之意。“恶搞”是当前流行娱乐中的一种搞笑手段,是一种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完全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来解构,以博取众人一笑,或者借此来表达作者的某种观点。近年来,这种“恶搞”现象日益普遍,当电视娱乐和纸介娱乐越来越同质化而毫无创新的时候,人们渴望一种新鲜的、更刺激的娱乐方式来打破日常生活的乏味和平静。于是“网络恶搞”应运而生,并带给人们无限快感,“网络恶搞”也很快由网络媒体走向其它媒介,由媒介走向现实生活。形成了一种以“戏仿”为主要行为特征的另类创作风格。
“恶搞”的例子有很多,前不久取材于《无极》的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络上疯传,这个被称之为“恶搞名剧”的“馒头”以对《无极》的戏仿、嘲弄、反讽引起了比电影《无极》本身还多的关注,这个个案大概可以算是“恶搞”的集大成者。除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还有前几年的《大史记》和更早些的《大话西游》;李安的《断背山》刚刚在奥斯卡上火了一把,被网友恶搞的《断贝山》就立刻在网络上传播开来;甚至连奥运吉祥物福娃、歌曲《吉祥三宝》、舞蹈《千手观音》、电影《七剑下天山》、超级女声冠军李字春等也都纷纷遭到恶搞。最近,红色经典片《闪闪的红星》也遭恶搞——潘冬子怀着明星梦加入青年歌手大赛……。大家争相效仿,掀起“恶搞”的高潮。
一、“恶搞”现象产生的原因
首先,“恶搞”现象的产生受时代语境的影响。“恶搞”作品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广为传播,一方面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试图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颠覆老一辈的话语方式,它是年轻一代对传统话语方式的一种反抗体现。如《无间道之萨达姆秘史》的作者于鹏26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作者胡戈31岁,他们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受千百年来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拘束与规范,老一辈表现出的话语方式往往是严肃、认真、内敛和不苟育笑;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给了年轻人多元化的文化,他们更倾向于在娱乐中生长,在俏皮中生活。传统话语方式与年轻一代的话语方式不一致。势必造成他们对传统话语方式进行反抗。另一方面是为了消解统治话语所造成的压迫感。随着言论自由越来越普及,年轻一代就想找到一种最便捷、不同于传统的话语方式来释放压力。而“恶搞”这种轻松幽默的形式,恰可以让人们放松在现实生活中积聚的压力。可以说“恶搞”是一种“令人开心的降格游戏”。换言之,这“游戏”之所以令人开心,就因为它是对虔诚、严肃、永恒、稳固、绝对、不可变更等神圣性的“降格”,为传统的高雅“脱冕”。从而在解脱羁绊和粉碎禁锢中获得自由。我国自古就缺乏言论自由的传统,因此我们只习惯万众一声的赞誉或垢病。因此,随着时代语境的改变。人们需要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生活,希望找到一种轻松而幽默的话语方式来释放压力。而“恶搞”正好迎合了这种需求,可以说它是一种可以好话坏说或坏话好说的独特艺术。例如早期有批评说,王朔颠覆主流话语。很多所谓主流话语都被他解构了,其实,这也是随时代语境的变化所产生的一种反抗传统的话语方式。在当今的这种时代语境下,在中国原来并不特别发达的“恶搞”就借着网络大发展而突飞猛进,成为现在的一种流行趋势,一种反抗传统的新的话语方式。
其次,“恶搞”现象的产生受网络大众化的影响。恶作剧自古以来,中外都存在。最早的“恶搞”电影可追溯到1913年,美国导演麦克斯为了嘲弄当时的影坛巨星格里菲斯缺乏幽默感,在自己拍摄的一部影片结尾戏仿了由格里菲斯开创的“最后一分钟营救”这一电影套路。在那时,......余下全文>>
推荐一些搞笑的网络用语!
●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他可能是唐僧。
●带翅膀的也不一定是天使,他可能是鸟人。
●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让他们找去吧!
●长得帅有个屁用,消费完了能用那张脸去刷卡吗!
●某大学生的最低奋斗目标:农妇,山泉,有点田。
●我不是随便的人,我随便起来不是人。
●聪明的女人对付男人,笨女人对付女人。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打车去吧!
●小时候妈妈常唠叨:“考不上清华啊咱就考北大。”结果长大了我连北大也没考上……
●朋友们都说我是著名的音乐人,因为每次去K歌,他们唱的都是别人的歌,而我却总是自己谱曲……
●我女朋友曾经说过:“我的愿望并不高,老公不用太有钱,能在我怀孕时开车接我上下班就行。”后供,她嫁给了一个出租车司机……
●远在老家的奶奶听到我考上北大的消息后伤心地说:“娃呀,你怎么不上中央民族学院啊?那好歹也算是个中央院校啊,那破北京大学不就是个地方院校嘛……”
●我很穷,我家的用人也很穷,我家的园丁也很穷,我家的司机也很穷……
●热恋伤身,暗恋伤心……
当一个女的长相低于60分,我们通常叫她“恐龙”
当一个男的长相低于60分,我们通常叫他“猪头”
若有男的被配成她学伴,我们叫他“龙骑士”
若有女的被配成他学伴,我们叫她“养猪户”
当这位男的有被他学伴强约出去的行为,我们壮烈的叫它“屠龙”
当这位女的有被她学伴强约出去的行为,我们壮烈的叫它“杀猪”
而他努力摆脱她的纠缠的经过,我们叫“倚天屠龙记”
而她努力摆脱他的纠缠的经过,我们叫“销毁口蹄疫病猪”
若是一整个系的女孩都很00XX,我们叫这个系为“龙塔”或“龙穴”
若是一整个系的男孩都很*歪歪,我们叫这个系为“猪圈”或“ㄉ一寮”
而若有哪个系很勇敢的跟她们做学伴,我们叫他们“炎龙骑士团”
而若有哪个系很勇敢的跟他们做学伴,我们叫她们“猪公进香团”
如果新进的学妹更丑,我们叫她“龙的传人”或“小龙女”
如果已进的学长更丑,我们叫他“太上猪皇”或“猪哥标”
如果她又丑又八卦,我们叫他“天龙八部”
如果他又丑又八卦,我们叫他“猪八戒
龙骑士的红外套叫做“神龙盔甲”
养猪户的杀猪刀叫做“剁猪宝刀”
龙骑士的坐骑叫做“龙王号”
养猪户和猪头约会的所叫“屠宰厂”
龙给龙骑士吃的糖糖叫做“龙须糖”
猪给养猪户吃的蛋糕叫做“猪血糕”
丑女饲养的宠物叫“龙猫”
丑男栽培的植物叫“猪笼草”
没事手痒帮丑女按摩叫“抓龙”
没事手痒帮丑男按摩叫“拱猪
在街上跑的丑女的叫“龙在江湖”
在街上跑而跌倒的丑男的叫“天猪地灭”
1、BBS:①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缩写,指电子公告板系统,国内统称论坛。②波霸,Big-Breasted Sister的缩写。
2、斑竹:版主,也可写作板猪。由于拼音输入造成的美妙谐音。副版主叫“板斧”。
3、马甲:注册会员又注册了其他的名字,这些名字统称为马甲,与马甲相对的是主ID。 例句:青眉建议斑竹进行版务管理时,不可以用马甲发言。
4、菜鸟:原指电脑水平比较低的人,后来广泛运用于现实生活中,指在某领域不太拿手的人。与之相对的就是老鸟。
5、大虾:“大侠”的通假,指网龄比较长的资深网虫,或者某一方面(如电脑技术,或者......余下全文>>
如何看待某些恶搞整人的现象
有些是娱乐,大家开心就好,别太介意
如何看待“杜甫很忙”这一网络恶搞现象? 。。。急急急
因为被恶搞了。。。给分吧。。。
对于恶搞现象的看法
灵魂残废的恶搞现象2006-09-11 19:47材料一:去年12月18日,电影《无极》上映的第四天,31岁的自由音乐人胡戈用5天的时间精心构思了一个绝妙的剧本,然后又花费4天的时间,在自己的电脑上,用一套名为“Vegas”的视频软件,完成了被无数网友奉为经典PV的《馒头血案》。
材料二:小胖的恶搞让多少人记住了哪个小孩,如果要是一个名人被这样恶搞的话,还不知道要掀起多大的风波呢,可怜的一个小胖最终也没有听说过什么诉诸于法律的传闻。而一个“后舍男生”也是继芙蓉姐姐菊花姐姐之后的一个网络传奇,当然如今的“章鱼村”以及“吉祥三宝”都被人恶搞起来了,只要背后有故事有搞头自然就会有人仗剑而出。
材料三:前不久,长沙广厦新村小区旁的一家大饭锅饭店竟然以油画《开国大典》做宣传,画中加上了一句广告语“同志们大饭锅成立了”……而饭店二楼的横梁上也贴满了毛泽东等领导人工作、生活的图片作为装饰。
近两年来,“恶搞”似乎已成为社会上一种流行现象。诚然,互联网于悄无声息之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娱乐方式。当电视娱乐和纸介娱乐越来越同质化而毫无创新的时候,人们开始渴望一种新鲜的、更刺激的娱乐方式来打破日常生活的乏味和平静。于是,“网络恶搞”应运而生,并带给人们无限快感,“网络恶搞”也很快由网络媒体走向其他媒体,由媒体走入现实生活,但同时也滑向了道德和论理的反面。如果说“恶搞”做为娱乐,带给人会心一笑愉悦心情的演绎,那还是可以令人接受的,本来就是娱而乐之,通过滑天下之大稽以逗民众开心一笑,本无可厚非,但无厘头到拿国家和民族感情当玩笑,的确是触犯了价值观、道德观的底线。
笔者昨晚看到央视的一档节目,请来了董存瑞生前战友做嘉宾,其用意居然是应对业已成风、时下流行得正欢的“恶搞现象”,针对董存瑞到底是不是英雄一事现身说法,该嘉宾几乎是老泪纵横,的确令人痛心,英灵何安呢?!这是我们整个民族的一大悲哀。
有人说,这是人们用自娱自乐来屏蔽那些他们不喜欢的娱乐,用解构的方式对权威、严肃、正面的东西进行嘲讽,用无厘头来缓解自己的郁闷,这样说的确也不无道理,或许这也正是“恶搞”的初衷。比如由央视三套制作的叫什么心灵的节目,人们经常看到“明明”、“孙大圣”等熟悉的面孔牵头“恶搞”,掌声和笑声都是事先设计好的,电视完全不顾你的感受而制造出一些可以代替你感受的效果,那么网络也自然可以对人们日益退化的神经肆意蹂躏。
而现实是“恶搞”走向了现有主流文化的背叛和颠覆,将正常的道德、伦理,甚至人性践踏于脚下。如一些喜欢恶搞的网友所言,“这是纯粹来自民间的娱乐。我们最擅长的就是用不规则的,电视上、纸媒体上看不到的话语方式,用逗笑的方式让大家高兴。”如一些所谓的“80后作家”拿“道德良知当玩笑”,这些来自草根的夸张的“搞笑”和“恶作剧”,“不肯遵循任何幽默的规律,随心所欲地挑战着人们日渐萎缩的想像力和笑神经”,也突破了人之为人的精神藩篱,确实过了头了。
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互联网上越来越多的不健康、不文明、不道德和不真实的信息传递使网络露出了“魔鬼的狰狞面目”,“恶搞”成风便是最为直接的表白,但网络只不过是死的媒体,真正露出狰狞面目的是背后操作的那些人、是一股从国外刮来的歪风邪气。这股歪风邪气一到国土便迫不及待地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来解构所谓“主流”的表现形式,是广泛存在于不良思维中有悖正常社会伦理和媒体伦理的“失范现象”,而这种“二十年未曾目睹之怪现状”很快流窜于现实生活,的确是到了正义可忍耐之边缘,必须加以遏制。
无疑,“恶搞”具有强烈的眼球效应,当然,也有一些个商业利益,......余下全文>>
网络出现许多“不以丑为丑”的恶搞现象,更多网友极力追捧与传播,你认为当今网络文化如此现状,症结在哪
政治经济文化。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经济在政治文化中起决定性作用。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经济,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政治。经济是丑恶的,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