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的原理
电解原理
电解质中的离子常处于无秩序的运动中,通直流电后,离子作定向运动(图1)。阳离子向阴极移动,在阴极得到电子,被还原;阴离子向阳极移动,在阳极失去电子,被氧化。在水电解过程中,OH在阳极失去电子,被氧化成氧气放出;H在阴极得到电子,被还原成氢气放出。所得到的氧气和氢气,即为水电解过程的产品。电解时,在电极上析出的产物与电解质溶液之间形成电池,其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电解质的理论电解电压。此理论电解电压可由能斯特方程计算:
式中E0为标准电极电位(R为气体常数,等于8.314J/(K·mol);T为温度(K);n为电极反应中得失电子数;F为法拉第常数,等于96500C/mol;α1、α2分别为还原态和氧化态物质的活度。整个电解过程的理论电解电压为两个电极理论电解电压之差。
在水溶液电解时,究竟是电解质电离的正负离子还是水电离的H和OH离子在电极上放电,需视在该电解条件下的实际电解电压的高低而定。实际电解电压为理论电解电压与超电压之和。影响超电压的因素很多,有电极材料和电极间距、电解液温度、浓度、pH等。例如:在氯碱生产过程中,浓的食盐水溶液用碳电极电解时,阴极上放出氢气,同时产生氢氧化钠,阳极放出氯气;稀的食盐水溶液电解时,阴极放出氢气,同时产生氢氧化钠,阳极放出氧气,同时产生盐酸。
电解铝是什么原理
氧化铝或是铝的化合物在高温熔融的条件下 在电场作用下发生点解 阴极上得电子生成单质铝 阳子元素如氧负离子或是氯负离子失去电子生成氧气或是氯气
高中化学的电解中讲过的
电解抛光的原理
该理论主要为:工件上脱离的金属离子与抛光液中的磷酸形成一层磷酸盐膜吸附在工件表面,这种黏膜在凸起处较薄,凹处较厚,因凸起处电流密度高而溶解快,随黏膜流动,凹凸不断变化,粗糙表面逐渐被整平的过程。工件作为阳极接直流电源的正极。用铅﹑不锈钢等耐电解液腐蚀的导电材料作为阴极﹐接直流电源的负极。两者相距一定距离浸入电解液(一般以硫酸﹑磷酸为基本成分)中﹐在一定温度﹑电压和电流密度(一般低于1安/厘米2 )下﹐通电一定时间(一般为几十秒到几分)﹐工件表面上的微小凸起部分便首先溶解﹐而逐渐变成平滑光亮的表面。
电解槽的工作原理?
电解槽的工作原理:将经过二次精制的饱和盐水加入电解槽的阳极室,在通电状态下,氯化钠被电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溶液里的氯离子在阳极放电生成氯气从溶液中逸出,消耗部分氯化钠的饱和盐水则成为淡盐丁流出电解槽,而钠离子则透过膜移向阴极。与此同时,向电解槽阴极室加入纯水,水被电解生成氢气和氢氧根离子,氢气从溶液中逸出,而氢氧根离子则和从阳极过来的钠离子结合成氢氧化钠。
电解抛光原理的介绍
利用金属表面微观凸点在特定电解液中和适当电流密度下﹐首先发生阳极溶解的原理进行抛光的一种电解加工﹐又称电抛光﹐英文简称ECP。这种加工方法是﹐法国的P.A.雅克于1931年发明的﹐不久之后在工业中得到应用。
电解食盐水的原理
在食盐水里氯化钠完全电离,水分子是微弱电离的,因而存在着Na+、H+、Cl-、OH-四种离子。即:NaCl= Na++Cl-H2O =H++OH-在电场的作用下,带负电的OH-和Cl-移向阳极,带正电的Na+和H+移向阴极。在阳极,Cl-比OH-容易失去电子被氧化成氯原子,氯原子两两结合成氯分子放出氯气。即:2Cl--2e=Cl2↑(氧化反应)在阴极,H+比Na+容易得到电子,因而H+不断从阴极获得电子被还原为氢原子,氢原子两两结合成氢分子从阴极放出氢气。即:2H++2e=H2↑ (还原反应)H在阴极上不断得到电子而生成氢气放出,破坏了附近的水的电离平衡,因而水分子大量电离成H和OH,且生成OH的快慢远大于其向阳极定向运动的速率。因此,阴极附近的OH大量增加,使溶液中产生氢氧化钠:OH-+ Na+= NaOH所以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总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如下:2NaCl+2H2O=通电=2NaOH+H2↑+C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