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贷资金利率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是什么?

可贷资金理论(Loanable—Funds Theory of Interest)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提出来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剑桥学派的罗伯逊和瑞典学派的俄林。该理论试图在利率决定问题上把货币因素和实质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完善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和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可贷资金理论认为在利率决定问题上,肯定储蓄和投资的交互作用是对的,但完全忽视货币因素是不当的,尤其在目前金融资产量相当庞大的今天;凯恩斯指出了货币因素对利率决定的影响是可取的,但完全否定实质性因素是错误的。可贷资金理论试图在古典利率理论的框架内,将货币供求变动等货币因素考虑进去,在利率决定问题上同时考虑货币因素和实质因素,以完善利率决定理论。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借贷资金的价格取决于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

假定我们考察的是一个封闭经济体,并且在这个封闭经济体中不存在政府。在这样假定下,可借绩资金的供给包括:(1)家庭、企业的实际储蓄,它随利率的上升而上升;(2)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量。

可借贷资金的需求包括:(1)购买实物资产的投资者的实际资金需求,它随着利率的上升而下降;(2)家庭和企业对货币需求量的增加,即为了增加其实际货币持有量而借款或少存款。需要注意的是,可贷资金理论中的可借贷资金的供给和可借贷资金的需求均是流量概念,而不是存量概念。这里所谓家庭、企业的实际储蓄类似于古典学派储蓄投资理论中的储蓄的含义,指的是他们手中计划不用于消费部分的货币量,即计划储蓄。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额类似于凯恩斯利率决定理论中的货币供给量的含义,指的是银行体系决定的通过信用创造的当期新增的货币供给量,这是一个外生变量。

可贷资金理论所谓同时考虑实质因素和货币因素的思想充分的体现在了其将整个社会的可借贷资金的供给划分为两个部分,即家庭、企业当期愿意储蓄的部分(实质部分)和银行体系决定的当期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部分(货币因素)。因此,可贷资金理论比较完整的描述了社会经济中可借贷资金的来源。购买实物资产的投资者的实际资金需求类似于储蓄投资理论中的投资,指的是实际的计划投资(实质因素);家庭和企业对货币需求量的增加类似于凯恩斯利率决定理论中的货币需求含义(货币因素)。同样,这种划分也体现出可贷资金理论力图把古典学派利率决定理论和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相统一的思想。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认为利率取决于什么和什么的均衡点?急急,谢谢。

利率不是由储蓄与投资所决定的,而是由借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所决定的

根据可贷资金理论,什么决定了均衡利率水平

可贷资金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由罗伯森和俄林等提出,认为利率不是由储蓄与投资所决定,而是由借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所决定。

“货币供给增加”导致“利率上升”,用“可贷资金理论”怎么解释?

影响利率的因素除了货币供给之外,还有物价和通货膨胀预期。

按照弗里德曼的说法是,货币供给理论上是会导致利率下降,但是货币供给也导致了其他因素的变动,如财富的重新分配,这些因素也会导致利率的变动。

有三种情况:

1,货币供给增加,但物价水平和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不变,这会导致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下降。

2,盯币供给增加,短期利率下降,但随着物价水平缓慢上升,消费性支出增加,债券需求减小,长期利率上升。

3,货币供给增加,人们产生通货膨胀预期,债券需求减少,利率上升

人们的收入增加,必然伴随着货币供给的增加,财富在货币和债券的分配出现偏离,增加人们购买债券的需求,降低利率水平。

分析比较流动性偏好理论 可贷资金论

可贷资金理论和流动性偏好理论非常重要,前者用在对长期经济变化的考量,主要出现过两次:第26章——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中用作金融市场模型的搭建(79页),第32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中与外汇市场模型共同搭建开放经济体的模型(212页);后者则用在对短期经济波动的考虑,主要就出现在第3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由凯恩斯提出(269页)。为了对比两种理论,272页的参考资料部分做了说明。在此,将两者理论的特点分别归纳如下,以便查阅和对比。

可贷资金理论

1.定义:

想储蓄的人借以提供资金、想借钱投资的人借以借贷资金的市场称为可贷资金市场。(79页)

2.图表:

以真实利率为纵轴,可贷资金量为横轴。(80页,213页)

3.特点:

“储蓄是可贷资金供给的来源。”“投资是可贷资金需求的来源。”(80页)“利率是贷款的价格。”“由于高利率使借款更为昂贵,所以,随着利率的上升,可贷资金需求量减少。”“由于高利率使储蓄更有吸引力,所以,随着利率的上升,可贷资金供给量增加。”考虑在开放经济体中(涉及进出口),“可贷资金的供给来自国民储蓄(S)”,“可贷资金的需求来自国内投资(I)和资本净流出(NCO)。”(212页,参考S=I+NCO)经过论证,“较高的真实利率鼓励人们更多地储蓄,因此,增加了可贷资金供给量。”而且可以证明国内投资随真实利率的升高而降低,资本净流出也随真实利率的升高而降低,从而可贷资金的需求仍然随真实利率的升高而降低。

4.补充:

“在产量水平既定时,利率的调整使可贷资金的供求平衡。”可贷资金理论“强调了经济中储蓄倾向和投资机会的重要性。”(272页)

流动性偏好理论

1.定义:

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平衡。(269页)

2.图表:

假定通货膨胀率不变,根据名义利率=真实利率+通货膨胀率(36页),纵轴既可以解释为名义利率也可以解释为真实利率,横轴为货币量。(270页,271页)

3.特点:

“由于货币供给量由美联储的政策所固定,所以它不取决于其他经济变量,特别是它不取决于利率。”“一旦美联储做出了决策,无论现行的利率是多少,货币供给量都是相同的。”(270页)“货币的流动性解释了货币需求。”“虽然许多因素决定货币需求量,但流动性理论强调的一个因素是利率。”“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271页)

4.补充:

“对于任何一个既定的物价水平,利率的调整使货币的供求平衡。”流动性偏好理论“强调了货币政策的重要性。”(272页)

两种理论的对比说明:

1.很有意思,可贷资金理论中强调“资金”,是不考虑通货膨胀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中则强调“货币”,但同样是假定通货膨胀率不变(事实上,通货膨胀率变化也只是造成了以真实利率和名义利率为纵轴图表的形态略有差异,不会对图表中的变化趋势造成影响。)140页这样定义货币:“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向其他人购买物品和劳务的一组资产。”但对于资金并没有严格的定义,所以凭经验来理解,“货币”就是流动的资金,“可贷资金”则是可以转变为通货(货币)的资金。

2.按照对货币与可贷资金的理解,两个理论在图表呈现基本一致:纵轴都是利率,横轴都是一定量的货币(因为可贷资金被贷出来后通常都是货币的形式)。但特点完全不同:可贷资金理论的资金供给由国民储蓄(S)决定,并且随利率的升高而升高,流动性偏好理论的货币供给则不取决于利率;可贷资金理论的资金需求由国内投资(I)和资本净流出(NCO)决定,并且随利率的升高而降低,流动性偏好理论的货币需求则以“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来解释,虽然......余下全文>>

在可贷资金理论里,为什么预期利率上涨,就会有债券供给增加!

只要你理解这一句话逻辑关系问题就不会很难理解了,预期(未来)利率上涨的话的确是会使得预期(未来)借款成本上升,但是现在的利率还没有上升。

对于债券来说很多时候都是采用固定票面利率的方式发行的(当然也有浮动票面利率的,但受到影响程度并不完全相同),而对于固定票面利率来说在发行时就会确定该债券的票面利率,在债券存续期间债券票面利率一般不会变更(附有可回售选择权的债券除外,一般这种附有可回售选择权的债券都会在回售前附带调整债券票面利率,而这种调整债券票面利率一般不调低债券面票面利率,一般作用是防止市场利率高于债券票面利率时所引起的回售情况,但一般情况下回售时债券所剩余的存续期已经缩减了不少,就算需要调高票面利率,一般不会出现调整很多的情况,这可以起到一定降低债券整体票面利率的作用,原因没有这个附带条款,由于时间较长,风险自然会相应增加,市场所要求的对该债券收益率也会有所上升),也就是说在债券发行时债券票面利率在一定时期内会被锁定,也可以理解成借款成本在债券发行时被锁定。

由于预期利率在未来将会上涨,对于资金需求方来说,也就是债券供给方来说,当然是愿意以更低的成本借到资金,故此会在现在利率未上涨前增加债券供给。

可能说到这里你可能会产生疑问,既然未来利率会上涨,买债券的人的意欲会降低,就算债券供给增加了,也未必能卖得出去,而实际中也可能会存在这种情况,故此很多时候是通过债券供给方作出一定的“让利”,即稍微调高一点债券票面利率来吸引债券投资者。

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怎么计算 10分

银行的可带资金包括存款、同业存款、中央银行借款、同业拆借、借入款项、发行债券等

关于可贷资金供求问题 为什么政府借贷导致供给上升?为什么利率又会上升?

我觉得政府借贷是为了刺激经济发展,但是可贷资金有限的话,提高利率可以缓解借贷压力。

试用可贷资金理论分析通货膨胀预期上升对利率的影响?

可贷资金理论认为在利率决定问题上,肯定储蓄和投资的交互作用是对的,但完全忽视货币因素是不当的,尤其在目前金融资产量相当庞大的今天;凯恩斯指出了货币因素对利率决定的影响是可取的,但完全否定实质性因素是错误的。可贷资金理论试图在古典利率理论的框架内,将货币供求变动等货币因素考虑进去,在利率决定问题上同时考虑货币因素和实质因素,以完善利率决定理论。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借贷资金的价格取决于弧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