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发生了什么变化
曾几何时,互联网络的盛行,曾经使业内人士无不感叹,网络媒介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媒体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介。在一段时期内,网络媒介成了新媒体的代名词,似乎一提起新媒体,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就是网络媒介。在本人就读于大学的时候,专业课老师也是这样对我们讲的,互联网就是新媒体。但是,说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正确吗?答案是不正确。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变迁,具有越来越多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的媒体形式不断涌现,如数字电视、车载电视、楼宇电梯广告、手机短信、手机电视等等。最后,可以明确地说,所谓新媒体,是指一切区别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具有多种传播形式与内容形态的不断更新、不断涌现的新型媒体。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从岩画和巫会的模拟传播,到诗歌和戏剧的口语传播,到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之后的文字传播,到无线电发明之后的电子传播,回顾人类的大众传播史我们可以发现,传播的媒介形态日趋丰富,而传播行为日趋自由。印刷品传播和电子传播的形态、通道是固定的,其传播的专业要求和边际成本都很高,传播者具有较强的垄断性和控制权,而数字化必然带来的网络化,以及网络化必然导致的交互性,使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转换极其容易。如今,一个人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撰写博客日志、发起网络群聊,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大众传播,突破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信息”与“意义”无关尼格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说:“比特就是比特”。在数字语言里,所有的文本、声音和影像都只是0和1的组合。传播的信息从传播的意义中抽象出来,使“把关人”的能力大大削弱。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在传统传媒一统天下的鼎盛时期,传播的效果似乎是无坚不摧的,大众媒体对于公众有着“魔弹”般的效力。但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信息和“噪音”越来越多,以一个人的接受能力,根本不可能全部进行接收和处理,同时,在技术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复制和传递已经非常容易,因此,信息接收者按照什么样的标准,通过什么途径,如何选择和过滤信息,又如何屏蔽噪音,在最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传送者的传播意图能否实现。这意味着受众在接收信息时的主动性和消费偏好变得日益重要。大众传播的“小众化”传播学研究中曾经有一个“沉默的螺旋”的发现,表明人们为了避免成为异类,陷入孤独,往往在大众媒体或舆论活跃分子发表了意见之后,不再表达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而在数字加网络的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人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就可以随时进行信息沟通,甚至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信息来源,人际传播的性质得到凸显和强化,传统的,倾向于无差异的普遍的广大受众,开始分割为气味相投的或者利害相关的“小众”,如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团体、户外旅游论坛、短信交友俱乐部等。在小众中,人们也许更容易找到声气相投的伙伴,以对抗大众传播所造成的“社会孤立cctv获北京2008年奥运会新媒体转播权国际奥委会(IOC)近日宣布与CCTV.COM达成协议,确定央视的新媒体平台CCTV.COM成为北京奥运会官方互联网/手机转播机构。这是CCTV继获得北京奥运会电视转播权之后获得的另一项重要奥运会转播权益。这也意味着CCTV.COM成为唯一一家拥有中国大陆和澳门地区奥运新媒体转播权益的机构。CCTV.COM在充分利用多种平台开发数字化播出资源的能力上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认可。同时,已经获得电视转播权的央视也可以更好的与自身的新媒体平台CCTV.COM合作。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表示,2008北京奥运会将是奥运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刻,对整个......余下全文>>
新媒体是如何进行新闻传播的,它们具有怎样的传播特征
新媒体种类很多,主要有门户网站、电子邮箱、搜索引擎、虚拟社区、网络游戏、博客、维客、播客、手机短信、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数字电视、手机报、网络杂志等等。它们之中有的属于新的媒体形态、有的属于新的媒体软件、新的媒体硬件和新的媒体服务方式。
新媒体的十个传播特征,分别是:1.全时传播。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有四个发展阶段:定时、即时、实时、全时,全时传播指的是信息随时可以进行发布。2.全域传播。地域和空间限制越来越少,只需要设备和传输信号,就可以发布信息。3.全民传播。传播不再是机构、媒体单位的事情,每一位民众都可以参与其中,谁都可能是记者、编辑。4.全速传播。传播速度比旧媒体快,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就能够进行传播活动。5.全媒体传播。传播信息不单是文字或者图片,还附有音频、视频等多触觉通道。6.全渠道传播。客户端多样化,比如电脑、手机、短信等都可以进行信息发布。7.全互动传播。新闻的线索搜集、采访、发行等一系列活动,所有用户都有机会参与进去,并且在事后可以发表评论。8.去中心化传播。不存在类似于“头版头条”这样的状况,不同受众可以选择出很多主题进行讨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新媒体使新闻多元化。9.去议程设置传播。信息传播不再是比较固定的用词模式,不同的消息发布人可以用自己使用语言的习惯进行传播。10.自净化传播。虽然在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负面信息传播面积是正面信息的四倍,但是一般小道消息都会有相关人员出面澄清,所以造成的误会基本可以得到有效的遏制。
新媒体时代给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带来了什么变化
经典新闻传播理论对推动人类传播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在新的传播环境下,新闻传播理论受到了挑战。网络媒体的普及使传播环境发生了裂变,一些适用于传统媒体的理论在网络时代依然适用,但是也有不少理论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本文探讨议程设置理论在新的媒体环境下的变化。 议程设置理论概述 议程设置理论的基本思想最初来自于美国新闻工作者沃特·李普曼。早在20世纪20年代,李普曼就提出,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活动。“拟态环境”是指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关于世界的看法,与现实相比,这种看法总是不完整的,并且通常是不准确的。①这种“拟态环境”是由媒体设置而形成的。他认为,我们的行为是对这个“拟态环境”的反应,而并非对真实环境的反应,我们只能看见媒体所反映的现实,这成为议程设置理论的思想发端。1972年和1976年,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在总统竞选研究中,通过定量研究证实了这一理论假说,他们的研究标志着议程设置理论的诞生,为传播效果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 随后,有众多传播学者对此作了进一步研究,使这一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国学者郭庆光在其《传播学教程》中对议程设置理论这样表述: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②如今,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背景下,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地球村”时代已经到来。网络中多元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权的泛化,使受众的自主性和互动性大大增强,使传统媒体中议程设置理论的基础被打破,新的传播模式中议程设置理论发生了改变。 新的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的变化 随着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的展开,“议程设置功能”的有关概念也不断趋于细致化和明确化。议程设置理论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是广受关注的话题。在新的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发生了变化或得到了修正。 1.受众的地位改变,议题设置主体发生变化 传统传播过程中的受众总是被动地接收媒体提供的新闻信息,无法同媒体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他们只能在媒体为之设置的议题中挑选和接收信息。而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释放了受众参与信息传播的主动性,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来挑选新闻信息,或发表自己的看法。互联网因其网络分布式传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媒体的控制权,能实现传者与受者的互动双向交流,公众和媒体成为议程设置的共同主体。 新媒体时代,议程设置主体也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首先,议程设置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次,议程设置主体地位具有平等性,不同的议程设置主体间呈现互动交叉性。③这就是新闻传播领域出现的“二重议程设置”现象,即在传统的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之外又出现了 “网民议程设置”,使原先“沉默的大多数”不仅不再沉默,而且积极参与到社会议题的讨论中来。 2.公众的自我议程设置出现,个人议题更易转化为公共议题 在新媒体时代,公众议题是自我形成,而不是设置形成的。公众议题形成的过程或方式也变得很简单,那就是“互动”,公众在互动中选择哪些事情或议题是重要的。网络时代公众自我议程设置功能的实现,是对“议程设置”理论内涵的补充和延伸。如果公众自我设置议程引发社会普遍关注,那么这一议程就会进入传统媒体的议程范围,在网络传播中,某一网民自我设置议程如果能很快引起大量网民关注,也就会很快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④传统媒体关注后又会很快转化为公共议题。总之,个人议题更加容......余下全文>>
新媒体时代对新闻学大学生该怎么做
考研一般选择传播学,因为传播学领域稍宽,符合国际化需求,就业面更广些,但录取分数稍高于新闻学。传播学专业的就业主要是媒体、政府机构、企业、高校,与新闻学专业有重合之处。 新闻学侧重于新闻采、写、编、评等业务实践层面,具体到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新闻采制和运作。而传播学研究范围广泛,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文化研究等紧密结合,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各种传播活动,以及研究传播活动主体与外部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区别:研究范围不同:新闻学主要以传统的报业为主,评论是重点。学习内容包括理论方面的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新闻史,实践方面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新闻学有理论新闻学、中外新闻史、应用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摄影、编辑出版等专业分支。传播学除了报纸外,还涉及电视广播、电影甚至多媒体等几乎所有媒体的所有内容,此外广告、公关、民意测验等也在其包容之下。传播学学习的内容既有专业课程方面的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信息学、社会学、心理学,也有广告、新闻、影视、营销、对外交流等内容。传播学包括传播法学、传播理论研究、媒介发展研究、跨文化交际、广告学、艺术传播等分支。就业方向不同:新闻学多在传统的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单位就业,另外还可以在出版社、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工作,也有人考到教师资格证,到学校里当老师。传播学可在传统媒体、新媒体、广告公司、媒介研究公司、政府部门等就业,选择范围更加广泛。考研复习要点不同:新闻是一门人文学科,其核心理念是公正客观平衡,培养的记者要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其核心课程是采访和写作,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多借鉴;传播学是社会科学,是商业社会下的产物,培养学者或者学者型记者,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要与传统的人文学科拉开距离,而多靠近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并且要多看欧美原著。
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是否过时如何生存
专业主义遭到冲击。自媒体的崛起让一群非专业的传播者占据一席之地。 新闻真实性遭到挑战。开源的环境让各种信息自由进入,难免鱼目混珠。 传统新闻理念遭到挑战。比如仅仅靠媒体来传播已不合时宜,社交化的分享式传播已成大势所趋。 ……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目前,随着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各类法院消息特别是负面信息广泛传播,对于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造成严重伤害。这就要求我们通过不断提升法院新闻宣传工作水平,为人民法院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那么,要如何做好新媒体环境下人民法院的宣传工作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宣传主体更加专业有效。宣传效果与宣传主体的专业性是成正比,因此在新闻宣传工作中,要特别注重建立宣传员的学习、培训机制,通过邀请专家学者授课、报刊编辑座谈、内部研讨、出外考察等方式,让宣传员提高写作水平,拓宽写作视野,提升宣传效果。有了专业的宣传队伍,在面对网络舆情,特别是重大的舆情事件时,人民法院才能从容应对,法院意见也才会更容易被公众接受,最终起到平衡舆论的效果。 二是宣传手法更加活泼新颖。开展法院宣传工作,必须要有易被民众接受的载体,因此,在标题选取、内容设计、语言表达、宣传反馈等各个环节都要有创新、有吸引力。我们的宣传不必拔高,不必说教,但应活泼新颖,要让受众有所感有所思,通过宣传报道传递出法院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要充分运用消息、通讯、诗歌、图片等多种形式,积极做好法院新闻宣传工作,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采用不同的宣传手法,通过实施差异性的策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宣传内容更加丰富生动。要想让民众对法院的宣传报道产生兴趣,就必须更多地从民众需求出发,对于能够公开的信息一律公开,让宣传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满足民众的知情权,让司法沐浴在阳光下,让民众从被动接受法院宣传转化为向主动追逐法院信息。同时,为确保宣传效果,在内容上一定要力求客观真实,让民众在宣传报道中感受法院的所作所为,客观评价法院的所作所为,潜移默化中达成宣传的目的。 四是宣传渠道更加贴近公众。目前互联网大众化、媒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法院在利用好传统媒体的同时,应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其中,不断完善新媒体环境下的各种工作机制,积极抢占新的舆论宣传阵地。如开设法院官方微博、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进行网络庭审直播等,进一步增强法院工作的公开度、透明度,让民众深入了解法院,也能更好地接受民众的监督,这些做法都应当逐步在全国法院推广。 人民法院新闻宣传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做新闻宣传工作也不是为了做秀,不是为了好大喜功,更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司法舆论氛围,树立法院公平正义的良好形象。
新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素质
新媒体时代,人人能做新闻,真假难辨,严肃态度,加强新闻鉴别力,是新闻人该做的。 新媒体时代,思想自由,各种观点层出不穷,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健康的舆论引导,是新闻人该做的。 新媒体时代,对传播技术的依赖性增强,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是新闻人该做的。
新媒体时代,新闻还有必要较真吗
新媒体之所以会成为谣言的重灾区和“造谣”的低成本不无关系。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交网络几乎成为零成本的媒体渠道,而各大自媒体平台的崛起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谣言”传播的沃土。举个例子来说,一篇养生类的文章因为爆炸性的标题和观点,在公众缺失辨识度的情况下,很容易在社交媒体疯传,在个性化算法的助推下更是可以直达目标人群。
写到最后。谣言等虚假内容永远是悬在新媒体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以往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谣言未尝不是一个隐形的洪水猛兽。当所有人都沉溺于浅阅读、快内容的时候,较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新媒体时代对信息传播还有什么影响
毋庸置疑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肯定会给信息的传播带来一定的影响。很多人已经习惯在空余时间里拿起手机来刷新闻,特别是一些上班族已经很少会拿起报纸来看新闻了。就连一些老人家也是很多时候会选择听新闻或者看电视新闻而不是看报纸了。信息可以在新媒体上能得到更好,更快,更广阔的传播,而且不再仅限于文字或者图片的形式了,更多的还会以图像,或者是一些有趣的动画来体现。信息的传播不再那么单一而是变成了多元化。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受到的冲击有哪些
互联网的崛起给报纸、电视以及杂志等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挑战。
据有关统计,约1/3阅读在线电子新闻的用户对传统媒体失去了兴趣,电视收视率下降了35%, 广播收听率下降了25%,报纸购买率下降了18%。另据美国Paragon研究公司的调查显示:1998年13%的美国家庭因上网而退掉了订阅的报纸。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网络传播以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给传统媒介带来巨大的压力。
一、传统媒体自身存在的不足
传统的三大媒体中,报纸是以文字传播为主,在传播信息过程中,至少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在报道复杂的新闻事件过程中,记者只能采取单一的的报道方式,即用文字来表达,对客观的新闻事件需要做主观地概括描写,难免与客观事实有所差距;第二,受版面限制,新闻信息的容量有限,只能截取最有新闻价值并迎合大多数人阅读取向的信息,因而缺乏新意,不能全面满足各个不同层面受众的阅读需要;第三,受出版时间的限制,报纸新闻的更新速度最快只能以“天”为单位,虽然也可以用“号外”、“增刊”的方式补充重要的新闻信息,但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报纸的新闻时效性远落后于网络;第四,报纸的发行量受到地域的限制,导致新闻源有限和传播效果覆盖面有限;第五,印刷的报纸存储繁琐,不便受众收集整理保存,造成后期的检索寻找信息十分麻烦。
广播主要以声音传播为主,其先天不足表现为,一是声音稍纵即逝,不易于记忆和保存;二是在视觉上缺乏直观、生动的形象;三是听众只能按照电台的播出顺序收听,而且不能回放和选择;四是无线传播极易受天气、接收方位、接受设备、建筑物、各种电池波等干扰,声音忽大忽小,影响受众的收听效果。
电视作为传播媒介的最大优势是声画结合,但与网络媒体相比还是存在以下劣势。第一,表现形式不够丰富。网络在新闻的传播方式上可以结合传输文字、图表、图片、声音、视频、FLASH动画等多种形式;而电视只有声音和图像。第二,电视新闻受节目时间的严格限制,只能在规定的栏目规定的时段内传播规定的信息。第三,在播出其它形式的电视节目时,即时的新闻信息只能以字幕的方式出现在屏幕的下方,既影响传播效果,又往往不能满足受众对该条新闻的更具体,更全面的信息需求。最后,电视和广播一样,不能反复收看。
单向传播是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的媒体的致命弱点。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新闻机构把信息传播给受众,没有受众的信息反馈这一环节,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而缺少公开就信息发表意见的途径,没有反馈没有互动使得受众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致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二、网络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1、网络媒体的开拓创新给传统媒体带来压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受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从传统媒体上获取信息。手机从单一的通讯工具变为可以上网阅读,接收彩信,飞信,定制新闻的真正媒体;互联网则推出网络电视、网络广播、博客、播客、弹窗、电子杂志,论坛,空间等各种新的功能作为传播手段。这些“新花样”无疑为各个层次受众更多方便获取信息的途径。相比之下,传统媒体则显得无动于衷或行动迟缓,其结果只能是越来越被动甚至无可奈何疲于应付。
2、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争夺受众优势明显
受众的普遍心理是求新求异的,尤其是为数颇多的青年群体,对信息的需求量极大,喜爱新生事物,关注变化动态。他们将兴趣、视线、时间更多地转向网络媒体。有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手机用户达4.55亿户,2007年初网民数量达到1.32亿。与手机和互联网的用户或受众数量直线上升相比,是除了电视受众基本稳定外,报纸、杂志、广播的受众则明显下降。道理很简单,一块蛋糕,网络传媒切多了传统媒体必然就少,受众规模就会减少,原有受众流......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