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散文三大家

简述十七年散文三大家各自的艺术特色

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初被当代文学史家们称为“散文的黄金时代”,所谓的“散文三大家”:杨朔、刘白羽、秦牧杨朔散文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创造了一种杨朔式的“诗体散文”。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诗为文”的艺术主张,这在散文写作上是独树一帜的。杨朔散文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是其境界优美、诗意盎然。①他是造“境”的能手。场面、对话、景观、氛围,他只消精练的几笔白描就能使意境全出,神情毕肖。如《海市》《泰山极顶》等。②由于他的散文是“当诗一样写”的,所以很自然地它们就诗意盎然。这个“诗意”,主要表现在作品的整体构思上。杨朔的散文多写得往复三折,布局精巧。他的文章讲究“起笔”,一般总是先声夺人,起势不凡;然后就波澜跌宕,往复三折,极尽“转弯”之能事,以收“曲径通幽”之妙;最后,多是“卒章显志”,认识骤然升华,顺势翻出新意,从容“点睛”,含蓄止笔。他的这种严谨的结撰功夫,使他的散文作品酷似精心修剪的盆景艺术。

他的散文的语言是清新俊逸、雅俗共赏的。他写惯了小说,所以“口语”是其文章的底色;他又精通古典,擅长外语,因而又不时地糅入一些颇为雅致的书面词语。这样,就形成了他作品可读、耐读的特有语言风格。

但杨朔散文也是有其明显缺点的。这个缺点我们可以从更高的美学的层次上来认识它。他的散文除了人们常常说到的具有“诗魂”之外,实际上,它还同时具有通讯性和小说化倾向。 刘白羽注重自我内心发现,以开阔的“战士”胸襟,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通过富有象征意义的壮美事物,表现对历史前进的关注和对时代、人生、革命、理想的哲理性思考。赞颂着新时代、新生活,角度却各不相同。刘白羽常展开丰富的联想,描绘一幅幅画面,形成宏阔的意境。刘白羽散文具有波澜四起、富于变化、摇曳多姿的结构特点。刘白羽恣肆汪洋的语言具有音乐美、绚烂美、豪壮美。 秦牧散文特点之一,是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

秦牧散文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总是相辅相成的。秦牧的散文语言潇洒自然,清新流畅,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扩,感情自然流露,巧妙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希望对你有点帮助

简述十七年散文三大家各自的艺术特色

杨朔[1]创造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 杨朔

他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劳创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尚胆操。   杨朔散文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厚。他写人善于选取感情色彩丰富的片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内心;他的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同时,也是创造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杨朔散文的结构精巧,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而且结尾多寓意,耐人寻味。   杨文语言具有苦心锤炼后的魅力,象诗一般精确、凝炼、含意丰富又富音乐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 秦牧散文表达方式没有固定格式,潇洒自然,语言流畅讲究,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流露。秦牧散文特点之一,是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 秦牧有别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特色是,他的散文题材广泛、知识丰富、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土地》便是其中极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从历史和日常生活中的见闻侃侃谈起,以土地为对象,时而展现新时代的风貌,时而追叙惨痛的历史,时而歌颂新社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时而写到古代的封疆大典,时而又将笔触延伸到殖民者的暴行,从古到今,从草木禽兽到人情世态、到故事传说、到现代科技,都囊括在一篇散文之中,向读者提供了一部信息量极大的历史教材。 刘白羽注重自我内心发现,以开阔的“战士”胸襟,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通过富有象征意义的壮美事物,表现对历史前进的关注和对时代、人生、革命、理想的哲理性思考。赞颂着新时代、新生活,角度却各不相同。

刘白羽常展开丰富的联想,描绘一幅幅画面,形成宏阔的意境。

刘白羽散文具有波澜四起、富于变化、摇曳多姿的结构特点。

刘白羽恣肆汪洋的语言具有音乐美、绚烂美、豪壮美。

17年散文总体特征和散文三大家(杨朔、秦牧、刘白羽)共同特点 5分

都是散文

简述十七年散文理论的发展状况

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初被当代文学史家们称为“散文的黄金时代”,所谓的“散文三大家”:杨朔、刘白羽、秦牧杨朔散文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创造了一种杨朔式的“诗体散文”。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诗为文”的艺术主张,这在散文写作上是独树一帜的。杨朔散文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是其境界优美、诗意盎然。①他是造“境”的能手。场面、对话、景观、氛围,他只消精练的几笔白描就能使意境全出,神情毕肖。如《海市》《泰山极顶》等。②由于他的散文是“当诗一样写”的,所以很自然地它们就诗意盎然。这个“诗意”,主要表现在作品的整体构思上。杨朔的散文多写得往复三折,布局精巧。他的文章讲究“起笔”,一般总是先声夺人,起势不凡;然后就波澜跌宕,往复三折,极尽“转弯”之能事,以收“曲径通幽”之妙;最后,多是“卒章显志”,认识骤然升华,顺势翻出新意,从容“点睛”,含蓄止笔。他的这种严谨的结撰功夫,使他的散文作品酷似精心修剪的盆景艺术。

十七年时期散文创作的特点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抗美援朝的开展和胜利,为散文创作开辟了广阔天地。反映抗美援朝的散文和通讯,特写成为新中国散文创作的第一声春雷。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人们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也成为这一时期散文创作的重要内容。且此时的散文不仅题材广泛,且形式多样,抒情散文,报告,传记文学,随笔,杂文,小品文等都在曲折中获得了发展。

简单答述一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十七年散文还是十八年散文吗

只有十七年散文,没有十八年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不属于十七年散文,十七年散文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二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

如何看十七年的散文

十七年(1949—1966)的文学严重受到政治的干预,致使单一的左翼文学控制着整个文化界。作家失去了创作的自主性,文学写作的题材、主题、风格等等被强制纳入应予遵循的体系性“规范”。纵观十七年文学,其中虽然在黑暗中曾有过几点火花,但却由于环境的力量使其瞬息即灭。起起伏伏,文学成了政治的晴雨表。

由于文体上的特点,小说受其“毒害”最大。散文、诗歌、杂文等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比起五四文学,文学创作在这个时期呈现了衰退情景。散文创作也不例外地陷入某些困境。

第一,片面追求“诗意”而美化和粉饰了生活。这个时期普遍重视散文的“诗意”。但什么是“鼎意”?它能给散文带来什么?散文作家和评论家对于“诗意”的理解是各种各样的。总的来说,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理解是指作家在生活中发现、提炼一种闪光的思想感情。另一种理解,是指散文中有诗的意蕴,具有诗优美、含蓄的意境。另外还有综合的看法,本文采用综合的观点。

散文的诗意化若作为艺术追求的一个内容则会合适一些,弊病在于过分地去扩大它的好处,把散文的这个特点扩展成所有优秀散文都必备的特点。这也正是由于十七年文学追求单一化的大环境下带来的片面。

杨朔是支持诗意中最自觉、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例如《荔枝蜜》,他写蜜蜂的辛勤劳动,以此歌颂千万辛勤的农民为后世酿造甜蜜生活所付出的劳动。但其中某些不值得提倡的成分则被粉饰和掩盖了。作家固然极力挖掘了生活的美,但却忽略了严峻的现实生活,因此位能更深层次地折射出复杂的社会历史内容。散文自觉、不自觉地美化了生活,拉大了与现实的距离。当散文只局限于表现盲目乐观的一面,则不可能对现实生活作出深刻的思考。因此,散文的发展受到阻碍也就可以理解了。

于是散文的第二个困境就也显现出来了。散文的重要特点本就在于其真挚、自然,尤其是要有作家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这也是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作家既然极力往“大”方面写,脱离生活,则作品中就显得矫揉造作,散文的最大悲哀正在于此种盲目夸大。仍然以杨朔为例。《雪浪花》中的老渔民,《荔枝蜜》中的蜜蜂,《茶花赋》中栽培茶花的花匠,他们的辛勤劳动是可爱可敬的,然而把它升华为某些象征,极尽颂扬,这就太牵强附会了。周立波曾精辟地品评杨朔的散文:“笔墨简洁,叙述明白,是作者的特长;然而也许因为过于矜持吧,文字上微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另外,对“小我”的忽略,成了“五四”以来散文的断层。“五四”散文无不把作家真实的情感呈现在读者面前。例如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等,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等,郁达夫、周作人、林语堂等散文大家均如此。他们虽然风格各异,但都能反映自己的真实情感。但十七年的散文是找不到自我的。作家们或不自觉地遵循“规范”,或力图从题材的多样性上另辟蹊径,以弥补失去自我的缺陷。其中,有通古论今的历史掌故,有优美的山水游记,地方人物志,也有知识小品。例如秦牧《花城》描写了南国姹紫嫣红的年宵花市,翦伯赞《内蒙访古》展现了内蒙古草原的风光和历史,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写出惊涛骇浪中的磅礴气势等。但创作倾向基本是表现乐观、积极的精神,把握时代脉搏的。个人的完全消融,也就容易暴露作品中的虚伪、矫情成分。当然不是说上述作品如此,但夸张某些感情是有的。总的来说,读者并不满于这种不真实。

对比五四文学,十七年的散文创作表现出了一种山穷水尽的困境。究其根源,是由政治指挥与作家的创作观所决定。而十七年散文作家在大环境下的坚持与努力,则应予肯定。...余下全文>>

书上说“杨朔是‘十七年’期间的散文大家”,请问什么是“十七年”

所谓“十七年”是指从1949-1966年这十七年。

杨朔,1913-1968,作家,任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在文革中杨朔被“批斗”,1968年8月3日自杀。

杨朔可能是最为中国人知道名字和作品的作家之一,因为在文革前和文革后,他的散文《荔枝蜜》、《雪浪花》、《茶花赋》等印在中学的语文教科书里,因而得到相当普遍而彻底的阅读:有老师详细讲解“词语”“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每个中学生都要反复朗读甚至必须背诵这些文章。

文革开始后,杨朔的散文不再在语文教科书中。杨朔本人也在文革中被“斗争”。他在1968年8月3日服大剂量安眠药自杀死亡。

在文革结束后不久,杨朔得到平反。

我的理解(我就是在语文教科书中读到他的文章的)。——杨朔的散文,特别是在“大跃进”年代的《荔枝蜜》《雪浪花》充满了对当局的逢迎和对百姓的欺骗,今天看来,毫无艺术感染力和真实感,可怜,这样一个为党歌功颂德的文人,“文革”也没有放过他。

参考资料:cn.netor.com/...=5868#

急!!!!谁能告诉我几个十七年的作家以及其作品(最好是散文) 希望能有评论的 谢谢啦

杨朔《香山红叶》,《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等

刘白羽《长江三日》,《樱花漫记》等;

秦牧《憨战场春晓》《社稷坛抒情》等

这一时期的作家普遍重视从我国古典散文和“五四”以来散文小品的艺术经验取得借鉴,讲究情景交融,注重意境的营造,谋篇布局曲折有致。但是仍然难以超越意识形态规范,也存在几种固定的模式。

结合作家作品,谈谈你对十七年散文基本特征的认识(正反结合)

1、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面对那时的作品,我们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当高昂的革命热情替代了文学的现实创造和诗意境界,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与这些要求相适应的文学规范。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与创作手法。一是反映革命的现实,二是对大众的影响教育。文学的现实功用被摆在艺术追求之上。革命浪漫主义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过程中,可以看出文学在“情节化”与“宗教化”上的深层次结合。情节是反映现实的,在世俗意义上宣传政策吸引读者 。 这个看作品名字就很容易体现::《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 2、虽有种种的不足,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占有相当的地位的。在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十七年文学时期也产生了很多艺术成就很高的文学作品,例如:《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创业史》、<<红岩>>、〈暴风骤雨〉等还涌现出如杜鹏程、曲波、柳青、周立波、周而复、魏巍、姚雪垠等优秀作家,在十七年中老舍、田汉等老作家也奉献了不少好的作品。 3、呈现的特点也是非常鲜明的,因为是建国之初,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他的领袖是非常崇拜,国人都非常积极向上,思想非常单纯,这也不同程度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了,所以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 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所以这个时候的少数作品艺术性是不高的,作品也主要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的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也呈现一些程式化的倾向。 4、17年文学在诗歌上:三十、四十年代活跃的一批诗人(以郭沫若,何其芳,徐迟为例)在建国初期五十年代仍在歌唱,然而已无法代表这个时代。情感的空洞使诗歌变得苍白和不值一体。五十年代选择了属于他的诗人,年轻的能适应这一时代政治要求的诗人,他们从小就受革命的教育,未受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   代表人物:郭小川,贺敬之,闻捷,李瑛,公刘,邵燕祥   代表作品:郭沫若的《新体颂》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艾青《国旗》。一系列的叙事诗《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严厉的爱》等。有的写革命战争中的爱情,高大纯洁的必然旋律外,类似于宗璞的《红豆》那样的感情也贯注其中。   贺敬之的诗时代特色较郭小川更为明显。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贺敬之开始虔诚的改造自己的创作,使作品大众化。这些类似于顺口溜的诗作也在后来集结成书《朝阳花开》(《南泥湾》就是其中的作品)与丁毅和写的歌剧《白毛女》使贺敬之成为新中国戏剧的领导人,重执诗笔之后的第一首诗《回延安》即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关注。诗人本身的艺术技巧是值得肯定的,而时代背景下曾经在延安生活过的人们的强烈共鸣也是《回延安》成功的重要原因。紧接着贺敬之以《放声歌唱》奠定了他在当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闻捷等人的诗。闻捷“适应政治需要和吸引读者”的夹缝中寻找创作道路,在大西北做随军记者多年,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颂歌风”中作品不多,到1955年才成为为人广泛知晓的青年诗人。最有代表性的是组诗《吐鲁番情歌》和《果子沟山谣》(均收入《天山牧歌》)。李瑛手法上值得肯定,善于细致刻画。邵燕祥50年代表现建设者、歌唱建设者的诗人代表。作为记者的邵燕祥,......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