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游园惊梦》情节概括
化身为少女的蝴蝶,手指轻点熟睡中少年的唇,俯下身来正待细细的看清少年清秀的睡颜——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少年倏地睁眼,却只是一阵清风拂过,带起了他鬓角的几缕发丝,可那身旁无端多出的牡丹,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怕罡风,吹得了花凌乱,辜负了好春光。 手中红的鲜艳亮丽的牡丹微微刺痛了少年的双眼,不经意抬眼,却见花枝上的蝴蝶,花纹那么熟悉,似曾梦中相见。——徒唤了枉然。
到底是书生梦见美貌少女?或是蝴蝶梦见自己幻化成人?
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
恩,这些都是我自己原先就存好的稿子呢,本人也很喜欢游园惊梦。
大体的再简述一点就是:写一只蝴蝶爱上一位书生,于是变成一位少女来到书生身旁,最后因书生醒了而落荒而逃。讲述了一段妖精们与人类的邂逅与爱情。徘徊花只为献给爱人,他的心只随她而跳动,在叹息《游园惊梦》的悲凉结局后,也不禁暗暗羡慕里面那百年难遇的执着的爱。
希望对你有帮助哦,O(∩_∩)O谢谢哈
游园惊梦讲的什么故事、
白先勇将《游园惊梦》以意识流方式创作成中篇小说,小说主角是昆曲女伶蓝田玉,在秦淮河得月台以一出《游园惊梦》演唱杜丽娘的角色打动国府军事将领钱鹏志的心,于是迎为夫人,希望用歌声常伴晚年。当时将军年事已高,她才二十岁,钱将军把她视为已出,享尽荣华富贵。因为“长错了一根骨头”,她恋上钱将军的参谋郑彦青,发生超友谊行为。后来钱夫人的亲妹月月红,把郑彦伐抢去,令钱夫人伤心不已。不久,大陆沦陷,钱鹏志撒手西归。在一次参加桂枝香(窦夫人)宴会中,重逢旧故,有人清唱昆曲“游园惊梦”,使她触景生情,满怀感伤,往事历历如现
游园惊梦的作者简介
白先勇(1937.7.11~)当代作家。广西桂林人。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在读小学和中学时深受中国古典小说和“五四”新文学作品的浸染。童年在重庆生活,后随父母迁居南京、香港、台湾、台北建国中学毕业后入台南成功大学,一年后进台湾大学外文系。195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金大奶奶》。1960年与同学陈若曦、欧阳子等人创办《现代文学》杂志,发表了《月梦》、《玉卿嫂》、《毕业》等小说多篇。1961年大学毕业。1963年赴美国,到衣阿华大学作家工作室研究创作,1965年获硕士学位后旅居美国,任教于加州大学。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上世纪80年代其作品《谪仙记》被导演谢晋改编为电影《最后的贵族》。他是女作家三毛的启蒙老师,上世纪60年代与张爱玲有一面之缘。将汤显祖的《牡丹亭》精编为“四百年青春之梦,姹紫嫣红《牡丹亭》”。白先勇一九三七年生于广西南宁,未满一岁迁居桂林。父亲白崇禧为国民党名将,曾任首任国防部长,母亲马佩璋出身于广西富商家庭。白先勇在桂林度过他的美好童年,直至湘桂大撤退,桂林陷于火海之中,白先勇童年亦随这片火海消逝。五十多年后重访山尾村祖居,白先勇不胜唏嘘,「少小离家老大回」,故居已残破不堪。故乡亲友依稀还是熟悉的脸孔,但生活水平仍停留在五十多年前的水平,令白更感世变更,人各有不同命运。桂林的山山水水,童年生活的细节,亦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泉源。一九四四年,白家离开桂林迁到重庆,白不幸染上肺病,要受到隔离。四五年抗战胜利,白家亦于四六年迁回南京。南京为历史名城,对白先勇创作亦有深远影响。小说《游园惊梦》便以南京秦淮河昆曲艺人为题材。在南京白先勇看到在家中出入的军政要人,这批人后来也迁到台湾,白从中体会到历史变化,今昔之比。短篇小说集《台北人》,主题诗《乌衣巷》便道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喟。有人形容白先勇「背负五千年回忆的重担」,作品具历史感,笔下人物的悲欢离合总与家国历史有一定关系。白先勇曾说:「写作是希望将人类心灵中无言的痛苦转化成文字」白先勇对笔下人物总充满悲悯情怀,其小说结合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现代小说技巧,并渗透中国文化与西方哲学思想,描写新旧交替时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于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白先勇的创作成就集中体现在他的短篇小说上,分为《台北人》、《寂寞十七岁》和《纽约客》三部分,其中又以14篇《台北人》影响最著。关于这一部分,白先勇的评论知己欧阳子,对每一篇都做了分析,归总为《王谢堂前的燕子》,她认为《台北人》的主题命意主要有三:“今昔之比”,“灵肉之争”和“生死之谜”。
白先勇的《游园惊梦》赏析
白先勇在小说《游园惊梦》中有意识地采用了叙事学方法及互文性思路。小说在外视角叙述中加入局部人物的内视角,并把两种叙述视角相互结合、穿插,进而通过内视角的回顾性叙事,自然转入意识流中的诗意表达。与此同时,中国文学的丰厚传统给予作品互文性以极大便利,并营造了“人在戏中,戏在戏中”等多方面的艺术效果。由此,又构成了梦醒时分的宽阔的阐释空间。
关键词:《游园惊梦》;叙事视角;意识流;互文性;阐释空间
白先勇的小说《游园惊梦》是《台北人》系列小说中的一篇,完成于1966年。1981年改编成同名舞台剧,在美国和台湾演出均获得巨大成功。忠实于小说的意蕴,又配以演员出色的表演、优美的音乐以及服饰、舞美,共同构成了一个凄美哀婉的世界和一个人或一群人梦醒时分的痛苦。小说《游园惊梦》已经成为汉语读者非常喜爱的文学经典,本文有意识地选用一些批评方法,对《游园惊梦》进行文本分析,探寻其艺术价值形成的机制。
一、叙述角度的自如转换与意识流手法中的诗意表达
由于中国传统白话小说脱胎于话本而擅长于叙述,其叙述视角基本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自然地融合于无所不知的叙述者。这个叙事传统滋养了古代小说家,也为现代小说家所娴熟。白先勇既充分地继承传统叙述的自如便捷,又富有创造性地拓展了叙述视角,达到了传统手法与现代手法的圆融,突出体现于三个层次叙述的递进。
第一个层次,《游园惊梦》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中加入局部人物的第一人称视角,并且两种叙述视角互相结合、穿插。这个特点主要体现在小说开头和前半部分。小说开篇,叙述者面对一群军界官员和将军夫人们,这些人大多经由南京、上海来到台湾,空间在时间的隧道中变迁,其间荣辱盛衰、人世更替、生离死别,有很多撕心裂肺的故事,只有采用俯视角的第三人称叙述,才能统观审视和把握。人的心理世界和感情线索对于小说太重要了,白先勇深得个中三昧。因此,他不满足于时代风云变幻的客观记录,他需要进入人物心理和感情深处,以便寄予对人生、爱情乃至人世的理解。如何解决既有俯视角的历史叙述,又有感情和心理的深度描绘这个难题?在第三人称俯视角叙述中穿插人物视角的局部叙述,成为作家的艺术选择。
西方经典叙事学认为,第三人称叙述同时可以具有“外视角”与“内视角”。作为“内视角”的人物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而作为“外视角”的故事外叙述者的眼光则通常较为冷静[1](P217)。所以窦夫人桂枝香大宴宾客,邀请昔日得月台唱昆曲的各位姐妹们,这个起笔就采用了俯视角。引出了钱夫人后,叙述视角便转为钱夫人这个内视角:“窦公馆的花园十分深阔,钱夫人打量了一下,满园子里影影绰绰,都是些树木花草,……钱夫人一踏上露台,一阵桂花的浓香便侵袭过来了……”在窦夫人指引下,钱夫人一一见过诸位客人,这些客人也都是从钱夫人眼光看到和接触到的。这个视角非同一般,钱夫人经历过荣华富贵,见识过各种公馆,窦公馆自然地被置于比较视野中。至于这些客人,有南京时的旧相识,比如天辣椒蒋碧月,赖夫人、刘副官等,也有在台北兴起来的新人,比如徐经理徐太太,程参谋等,新人与旧人同时处于一个场合,从经历了历史变故的钱夫人眼光看出去,引发的感慨当然具有特殊的意义。
第二个层次,钱夫人出场后,虽然没有“我”这样的标志性第一人称叙述者出现,但是因为频繁地采用钱夫人视角,实际上已经采用故事中人物的眼光来叙事了。于是,叙述视角发生了一个重要变化,即出现了叙事学所指出的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在这种回顾性叙事中”通常有两种眼光在交替作用:一为叙述者‘我’追忆往事的眼光,另......余下全文>>
白先勇的《游园惊梦》读后感
白先勇的《游园惊梦》是一篇让人读出来有种悲凉在里面的小说。像《孤恋花》一样,白先勇在描写女人时,依然让你看不出这是出自一个男人的手笔。他是那些的谙熟女人,就像他本身就是一个女人一样。《孤恋恋》里的"女司令",那样的深知世间的一切,活的是那样的清醒且理智。
白先勇的短篇小说,总是像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总是会一下子涌来好多人,他们往往不需要刻意地表白自己,也不需要更多的笔墨交待。只是在一投手一投足之间,就已经将自己的身份,自己的一切都交待清楚了。这或许要归于白先勇的意识流写法。也只有这样的写法,才能在让所有的故事讲述的有条有理,看似凌乱的人物,却有不凌乱的故事情节。
其实惊醒的何止是梦,其实还有别的部分,苏醒的也许不仅仅是生命,其实还有现实。这一次她又来游园了,当她穿着在旧时的旗袍,原以为自己还是那时的钱夫人,还以为自己还是那时候的风光。可是她的梦还是惊醒了。
这便是人生吧!当从梦中惊醒时,这才发现自己其实是一无所有的。原来所有的,无非是梦一样。其实当窦夫人问她对台北有什么印象时,她只能喃喃地道,这里变的我都快不认识了--起了那么多的高楼大厦。
小说总是在写之前要找到切割点的,就是像洋葱那样,能够一刀下去,看到每一个层面的纹理。那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可以练成的。也不是一刀下去就能够找准地方的。其实写小说真的不容易,其实写什么东西都不容易。文字有时候就像一座华丽的宫殿,而每一个写字的人,都需要将自己脑海里最美丽的东西用文字将其搭建起来,让每一个看到它的人能够为其美而吸引,那时候才处划功得圆满。
可是这又谈何容易?毕竟这是脑海里最美好的东西,是抽象的东西,像借用文字建造,那还是需要学习与磨练的
《游园惊梦》白先勇.总共有多少段
白先勇在小说《游园惊梦》中有意识地采用了叙事学方法及互文性思路.小说在外视角叙述中加入局部人物的内视角,并把两种叙述视角相互结合、穿插,进而通过内视角的回顾性叙事,自然转入意识流中的诗意表达.与此同时,中国文学的丰厚传统给予作品互文性以极大便利,并营造了“人在戏中,戏在戏中”等多方面的艺术效果.由此,又构成了梦醒时分的宽阔的阐释空间.
关键词:《游园惊梦》;叙事视角;意识流;互文性;阐释空间
白先勇的小说《游园惊梦》是《台北人》系列小说中的一篇,完成于1966年.1981年改编成同名舞台剧,在美国和台湾演出均获得巨大成功.忠实于小说的意蕴,又配以演员出色的表演、优美的音乐以及服饰、舞美,共同构成了一个凄美哀婉的世界和一个人或一群人梦醒时分的痛苦.小说《游园惊梦》已经成为汉语读者非常喜爱的文学经典,本文有意识地选用一些批评方法,对《游园惊梦》进行文本分析,探寻其艺术价值形成的机制.
白先勇的《台北人》里,哪一篇最深刻?如何评价其中的游园惊梦
深不深刻就见仁见智了
像我个人就比较喜欢国葬那篇
至於评论的话 你可以找一找一本书
欧阳子《王谢堂前燕》
就是在评论《台北人》的专书
也是公认最具可读性的白先勇文学评论
里面对游园惊梦的评论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