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史古希腊有什么特点 论文
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化差异
在世界文化史上,
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占据了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
正如世人所知,
古
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而古罗马作为一个征服者民族,
曾建立过地跨欧亚非的大帝
国,延续了上千年,
其文化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罗马曾征服过古希腊,并吸收
发扬了古希腊的璀璨文化,在古罗马文化中,我们也可以处处见到许多古希腊文化的影子。
但是,
古罗马与古希腊毕竟存在着时空上的距离,
二者文化也多有不同之处,今天,我们就
一起走进这两个伟大的文明,见证二者文化的差异,了解这两个文明的个性。
古希腊是一个山脉纵横,
土地贫瘠,
三面环海的地区,
农业和工业两方面的原因使古希
腊人走上一条发展商品经济和海外殖民扩张的道路,常年的航海和商业活动
使希腊民族形
成了敢于冒险、积极进取、活泼、机智、开放的民族性格这使得平等、自由的思想得以发展
散播开来,进而影响了整个古希腊文化,并成为古希腊取得卓越的文化成就的内在动力。
在世界观方面,古希腊人就在积极探寻世界的本源
并由此产生了各种哲学思想,古希腊也
成为欧洲哲学的发源地。
希腊的宗教来自希腊神话,希腊神话具有
“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
希腊人在诸神面前不畏惧、
不盲从而是把诸神赋予了人的思想和情感。
许多取材于神话的艺
术作品
在创作思想上
看不到宗教思想约束的迹象
却渗透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作品的内容
充满了人情味
体现的是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理性化的特点。由此看来,希腊的宗教是
比较自由的,没有成为文化发展的障碍。
此外,希腊人重视体育锻炼,
它的艺术是理想主义
的、简朴的、强调共性的、典雅精致的。
古罗马是凭借战争而建立和发展扩张的,
罗马人视自己为战神的子孙
,
他们从建立到
灭亡
,
没有一秒钟不在打仗
,
而且大部分战争是扩张战争
,
埃及
,
高卢
(
法国和比利时
),
伊比利亚
半岛
(
西
班牙和葡萄牙
),
迦太基
(
突尼斯
),
波斯
,
小亚细亚
(
土尔其
),
这些地方都是罗马的国土
,
全都是靠
令人信服的战争征服得的。
罗马比希腊更尚武,
希腊的体育本来就都是军事训练
科目,罗马人认为只要军事训练就可以了,不用再参加体育运动。
罗马人比希腊人更少文
学和艺术的东西,在罗马诗人较少,并且相对不受重视。希腊城邦有自己的宗教系统,
还
有高于城邦的一些宗教系统,
罗马的宗教几乎都附属于政权,
政权的首领兼任大祭祀,
皇
帝经常被当作神崇拜。
缺乏创新意识在宗教问题上往往出于维护政治统治的目的
把人神化、
君权神圣化古罗马人在文化上的最大贡献就是重视法律和法学。
他们在法律和法学上的成果
至今仍是各国制定法律的重要参考。
古罗马虽随着海外征服战争的胜利工商业有所发展,
但
这些并没有缓和罗马社会内部不断加深的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自由民内部的矛盾斗
争。因此反映在文化上就形成了古罗马文化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宗教色彩的特征
表现出
了奴隶主阶层腐朽没落、
悲观绝望的情绪;
而缺乏古希腊文化中那种积极向上、
勇于进取的
民族精神。
古罗马虽然在文化领域多师承希腊,
但由于受罗马贵族政治,
尤其是君主专制制
度的影响。
在文化上也增添了浓重的政治色彩和宗教色彩。
在艺术作品的创作方面作品多以
君主、贵族政客为题材
带有明显的贵族气息
刻划的人物面部表情多严峻、矜持
力求表现
君王的神圣、
威武之势没有希腊艺术作品中的那种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表现力量和动态美......余下全文>>
西方文化史论文选题?
信任泪痕
你不知道分离把人折磨得要死。
苗条的勘察员,当老父亲们睡觉时,
显示虚无,无处,无穷不息。
所有感受,同著柔和福光──
如是,他真的长是的哈哈
十万火急,求一篇关于美国文化(其中包括宗教、电影、音乐、建筑等等)的论文,1500字左右! 5分
从街头音乐看美国社会和文化
“我们是不是常常会在街头从艺者与破衣烂衫、肮脏、瞎眼的乞丐之间画上等号?”面对这样的诘问,你该怎样回答?我相信多数人将给出肯定的答案。原因很简单,在我们号称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中,街头艺术及其从艺者向无获得过人们由衷地赞赏——先秦的歌唱家韩娥能使“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却因沿街乞唱而不能赢得雍门百姓的尊重;宋代都城勾栏瓦舍中的卖唱艺人和路歧“打野呵”者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薪火传接者,也只能在野史、逸闻中方能找到些许客观描述;解放前,华彦钧的《二泉映月》《听松》等名曲已伴随他多年,直到解放后才被识乐的“伯乐”录音整理,不致绝世……凡此种种说明,我国历史上虽出现了大批的“街头艺术家”,但只有少数的幸运者得以青史留名。
西方文化史中也曾出现过大量街头音乐家性质的流浪艺人。从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欧洲中世纪时期的流浪艺人的性质和他们的音乐活动情形就类似于我们谈论的街头音乐家的内容和形式。那些无拘无束的流浪艺人,无人知晓他们来自何方,浪迹何处,他们在法兰西、英格兰、日耳曼及意大利随处游荡,在民间和宫廷演奏着他们的音乐,为欧洲艺术音乐的发展播下了种子。然而,这些出身贫寒、没有固定住处的流浪艺人却没有被当时的“官方”——教会所认可。因此,有关他们的内容很少被载入历史。
中世纪晚期和近代以来往往把这些流浪艺人称之为游吟艺人(Minstrel)或戎格勒(Jongleur),随着他们规模的扩大和影响的加剧,更由于社会历史环境的进步和发展,流浪艺人才逐步进入文学家和史学家的笔端,使我们了解了一些关于游吟艺人和戎格勒的情况,音乐史学家保罗·朗在《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一书中有一些比较详尽的论述。他叙述到,流浪艺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他们的文学知识和音乐才干让人窥视到古代的公众戏剧演出和其他节庆的残余痕迹。游吟艺人在欧洲整个中世纪里几乎是不可或缺的。
即使在今天人们已耳熟能详的西方艺术音乐的发展历程中,也有许多街头音乐所寄附的影子。例如,开古典主义音乐先河的海顿的音乐就直接获益于他农夫般的经历,从乡村和民间,甚至街头上,他获得了许许多多的音乐养料,海顿常常运用通俗的民间音调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其中包括德国的、波西米亚的、克罗地亚的、匈牙利的,还有吉普赛的曲调。这些音乐素材都是他早年的生活经历所积累下来的。当时,海顿经常独自一人在乡村、民间巡游,有时候为了获取民间音乐的素材和即兴演奏的经验,他经常参与街头、广场艺人们的演奏。这种方式不仅让海顿更加接近他的生活、他的品格,而且从中使得他获得了丰富的音乐源泉。
由此看来,街头音乐作为一种音乐活动存在的方式并不是某个国家或社会独有的,也并非现代社会才出现的文化现象,它其实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文化传统的延续。
但现代人恰恰忽略了这一文化现象,以至于留美音乐学者洛秦博士从事这一领域研究时,面对的竟是一片荒芜——不但在国内找不到参考资料,在美国也是可怜得连一篇介绍性的文字都没有。
相对而言,读者是幸运的。我们今天看到了这一领域的最新成果:洛秦博士历经近八年的异域采风终结成果——他的第一本街头音乐研究专著《街头音乐: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一个缩影》(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11月)已经出版,该书也是国内外第一本关注街头艺术的研究专著。书中精选了数十个代表性的美国街头音乐的唱奏场面,以音乐人类学的叙述笔法对当代美国文明进行了描述和透视,并配上一百二十余幅作者现场拍摄的街头音乐图片,夹叙夹议,文图互照,寓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