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母本阅读答案

简述报纸稿件的来源包括哪些方面

报纸的起源有几种说法

(1)周朝说

我们在前面提到,先秦时代的周朝出现了记事的史官和采风的乐官,因此,有人就推测,像《春秋》和《诗经》这样的史籍,在当时很可能就是一种报纸,它们带有宣传和公报的性质。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是几位外国学者,比如说曾在燕京大学新闻系任教多年的美国新闻学者白瑞华。但是,这种说法大部分只是学者们的大胆假设,并没有足够的史实根据。先秦的任何典籍中也没有记载周朝的“报纸”的文字。所以,这种说法不能成立。

(2)汉朝说

持这种说法的以我国著名的新闻史学家戈公振为代表。在他的《中国报学史》中的有一节专门论述汉朝的报纸,节的题目是“汉有邸报乎?”他认为,汉朝幅员广大,工商繁荣,文化发达,各藩王与汉武帝之间关系密切,对于京师的政治情报,必定有殷切的需求,而邸报自然应运而生了。应该承认,这些事实都说明了汉朝的确具备了一定的抄发报纸的客观条件,而且也的确有了“邸”这个机构,但是,却没有关于“邸报应运而生”这样类似的记载,在现存的汉朝文献资料中,也看不到“邸报”的字样。因此,汉朝有报纸的说法也不能成立。

另外还有东晋说等,我们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从这些说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报纸的起源是需要用能看到的实物或是确定的记载来证实的,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曾对我们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做学问需要有这样的方法“大胆推测、小心论证”,这用在我们新闻史的研究中也非常合适,我们需要根据现有的材料大胆的推测一些材料背后的事情,但是翻回头还需要找大量的史料来对想法进行论证,只有想法是不够的。

根据现有的材料,比较可靠的说法是:中国的报纸开始于唐朝。

3、唐代的进奏院状报

到了唐朝,我们知道,这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空前繁荣强大的一个朝代。它采取了一种与前朝不同的行政制度——藩镇制度。我们在中学历史中已经学到,藩镇割据的形势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随着藩镇势力的日益发展,各藩镇的办事代表“节度使”纷纷在京都设立自己的办事机构,叫做“邸”,后来又改叫做“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这里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地方长官呈递章奏,下达文书,办理需要和政府中枢各部门请示汇报、联系交涉的各项事宜,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其中,我们注意到,由邸吏或者是进奏官们,为地方长官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而传抄的报告,已经不同于以往的诏书性质的文件,诏书是有强制性的行政公文,而这些报告,却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功能,仅仅是提供了信息,因此它是一种专门用来传递新闻的渠道。而“邸”或“进奏院”这样的机构,也就成为藩镇首领们设在首都的、了解朝廷和全国情况的信息中心。只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的,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还有称“留邸状报”的等等。因此,可以这么说,如果唐代确实存在“进奏院状报”的话,那么它将是我国最早的报纸。

现在,我们需要证明的就是,唐代确实有“进奏院状报”。有两种途径:一是需要在古籍中找到关于这种形态的报纸存在的确切记载,或者是找到“进奏院状报”的实物来证明。恰巧,这两方面的证据我们都已经找到了。

(1)先说史料的记载。

在唐人的著作和有关唐代的史籍中,已出现“新闻”、“编辑”等名词,至于“报”、“状”、“条报”、“杂报”等词语,更是频繁使用。在有些著作中还对此作了具体的描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个叫孙樵的人在自己的著作《经纬集》中的一篇文章《读“开元杂报”》。

孙樵,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弟子,生活在公元......余下全文>>

怎样可以去除脸上的坑呀?豆豆留下的〈帮帮我〉谢谢了

我觉得痘痘的问题平时就应该注意它,脸上有痘痘时,勿随意用手挤,这样容易在脸上留下疤痕,建议使用可玲可俐(效果还不错),还有切勿用头发遮住脸上的痘痘,因为头发上的细菌.灰尘.及发胶容易恶化痘痘.还尽可能的避免日晒,强烈的阳光容易是长痘痘部位留下疤痕.最重要的是坚持每天至少喝八杯水,保持良好的新陈代谢,避免压力过大,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相信这抚就能OK啦~~~

你觉得除了自己 书籍 社会的三教九流的人 还可以去哪寻找智慧和真谛

汉字诞生,“法度以出,礼乐以兴,刑罚以著,为政立教,领事办官,一成不外,天地之蕴尽也”(明《仓颉与仓颉庙》)。汉字是一部“垂法立则”,“为百王宪”的文明法典。所以,《易·传》上讲:“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意思是说,圣人发明文字之后,百官用它来作为办理政务的依据,万民用它来作为体察生活的指南。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

人与动物的生存条件不同,动物的生存靠本能来适应环境,而人的生存却要靠理论来指导。在未有文明之前,指导人类生存的是巫;文明开化之后,指导人类生存的准则应该是文字。然而,现代许多人已经不知道汉字与人类生存的渊源关系了。 事情都是物极必反的。觉悟的智识者,已经发出了未来时代的强音。美国学者从大西洋彼岸喊出了“上帝创造汉字”的口号。韩国学者指出:“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杰作”,“没有汉字的东方文明,犹如没有基督的西欧,同样不可想象”。日本却有人预言:“21世纪,将出现一个万法归宗,万教归一,归到汉字的圣文明时代。”

圣人以“字形藏理,字音通意”的艺术建造,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准则,完整地包藏在汉字体系中。如用“人”字,说明“撇捺互(扌掌),站立为人。人音通仁,仁义为本”的做人道理。用“信”字,说明“人言为信,信誉如命。信音通心,心通神明”的诚信原则。用“做”字,说明“因故而做,做人第一。做音通作,作为相匹”做事定律......所以,汉字是指导人类遵循天地法则,和谐发展的完备理论,是人类旷世难以再造的无尚瑰宝。

全球化的今天,地球村的村民们,需要一种有容乃大的文化来作为母本,让各种文化融会贯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汉字,如何摆正汉字的历史地位,发挥汉字在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形象中的作用?这已是个不能回避,迫在眉睫的问题了。《汉字世界》的问世,向全世界打开了汉字包藏的大门,开创了汉字讲话的新时代。它一改五千年来,汉字默默无言,被人们只当识字符号看待的低级状态。走进《汉字世界》,汉字个个如黄金出土,白玉洗尘,放射出文明的光辉。它将自身负载的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现身说法地展示出来,把人们对汉字的认识提高到哲学的高度,并为确立“立字为教”的文明法则和汉字教学从教符号到教文化的根本转变奠定了基础。

汉字讲话,字字珠玑,句句法要。言之凿凿,有字为证。凡有幸阅读者,无不言下顿悟,如梦初醒。真是:

圣人传汉字,字字藏珠玑。

谁解其中妙,人生获真谛。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