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牛棚杂忆》有感
近日利用几个小时看完了季羡林的自传性质的作品《牛棚杂忆》。有少许感慨,并录其下。
季老是东方语言的权威,以三十五六岁就到北京大学任东语系的主任,任到二十多年的时候,遇到了文化大革命。前段时间还能以局外人自居,也就是说的自由人自居,到了后来,可能是怕生了分,就参加了“井冈山”一派,与优势的新北大“聂派”对抗,也使用了一些类似的手段,大字报,本质就是攻击,揭短。不想“聂派”深得此道黄白,给季老来了个下马威,“井派”也落井下石,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劳改,批斗了将近三年左右。
这本书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初稿的,一九九二年修稿,一九九八年出版。其间正好跨过了八九年。虽然季老并没有在文章中言及到这之间的关系,但我宁愿相信这是季老的潜台词。因为他也说到了,写这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打翻身仗,而是叫后人记住这段历史,展开对这段历史的研究。而不是沉默不语。他怕这样久了人会忘记,这是鲜血也无法换来的教训,需要许多社会背景才能出现。对于认识我们民族的劣根性、人的劣根性有非常重要的启迪意义。
鲁迅曾经说过翻身的农民不过是新的主子,这并非原话,但是读过的读懂的都知道是这么个意思。我们的工人阶级,是新中国的缔造者和建设者,他们功不可没,我们都是承认的。可人就喜欢以偏概全,一定终生。工人阶级素质如何,不用我多言语,自然有人明朗。他们技术和力量是有优势,很有团结和吃苦精神。这是优点。另外人心矗的盲目性,也注定有这样的结局,现在不能再随便说这是什么盲目的崇拜了。最高指示,最高精神,都是一个氛围,如何在这种氛围中自处,却是非常关键的,清者清,浊者浊的话,那是不客观的。
牛棚杂忆读后感可从什么角度来写
读《牛棚杂忆》有感
《牛棚杂忆》写于1992年,但直到1998年才拿出来出版。据季羡林老先生自己说,因为此书涉及某些人物,某些事件。当然,季老还有些期盼,期盼何来?大家阅读原著,自然分晓。
《牛棚杂忆》是作者对其亲身经历的十年浩劫的一榜控诉檄文——季老被整的万念俱灰,生不如死,犹如人间地狱。这一天,他早早的准备了足以致命的安眠药片和药水,下定决心要“自绝于党和人民”,正当他动手自杀时,小将们破门而入,把他揪去开批斗会,这才得以苟且偷生,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人生。季老在本书自序之前,还有个祝词,原文如下:
这一本小书是用血换来的,
是和泪写成的。
我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
是我毕生的最大幸福,
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
愿它带着我的祝福,
走向人间吧。
它带去的不是仇恨和报复,
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见恶和善,丑和美。
照见绝望和希望,
它带去的是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一片赤诚。
当年,我只是个孩子,年龄还小,虽目睹了这场全部的人间悲剧,但还只是个看戏的,懵懂中还不谙世事。60岁的人,那时正是闯将,“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当年,季老受难之时是55岁,几十年过去了,老人写此书时“写着写着不禁怒从心上起,泪自眼中流,刺也来了,气儿也来了。我没办法,就这样吧,否则,我只能说慌了。”
季老写这部书的主旨不是要报复当事人,只是要后来人牢记这段血泪史,深刻反思十年浩劫的惨痛教训,让可爱的祖国再也不能悲剧重演了。巴金老生前也曾呼吁建立一座“纪念馆”,以史喻人。著名作家冯骥才有一部书《一百个人的十年》,图文并茂,也是一部了解触目惊心,令人发指的人间悲剧的真实写照。可以与季老的《牛棚杂忆》参照而读。
读过这两本书,你会更深刻的理解那两句名言——“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好了伤疤忘了疼”。我认为,不管你知识有多渊博,职务有多高,学的什么专业,历史,是应该学好的。好读书,读好书。季羡林大师的书,读过是会有感触,有收获的。
《牛棚杂忆》第十六章十二篇的“特别班”的人物背景等详细资料
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写的散文随笔,是季羡林老先生对其在文革时期的一本回忆录,他以幽默甚至是调侃的笔调讲述自己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此书对“文革”的残酷性揭露得让人不寒而栗。他出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总结教训和“经验”,让更多经历过的人出来说话,让更多知情者出来说话,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一天性交三次,会不会影响健康?
3次~ 哼?~
7次都没啥事~?
关键是别天天来?
累死个蛋的了/
牛棚杂忆 的一些问题
北大老佛爷指的是聂元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