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字元晦意思
表朱熹重视教育,为王淮奏请让朱熹改任他职,表朱熹的耿直、倔强性格
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译文
朱熹,字元晦,又作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他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这样,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十八岁那年,他参加乡贡考试合格,后来考中了绍兴十八年的进士。在出任泉州同安县的主簿期间,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当自己的学生,每天给他们讲授古圣先贤讲求自身修养和治理人民的学问,他还下令禁止妇女出家当尼姑道士。
淳熙五年,朱熹被任命为南康军知军。朱熹到任后,为百姓兴利除害。正逢那一年很久没有下雨,出现旱灾,朱熹非常重视救济饥荒的处置措施,救活的百姓很多。事情结束后,朱熹奏请朝廷按照规矩奖赏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他每有时间便到州郡的学校里去,找一些学生来,和他们讲论学问。还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奏请朝廷重新修复,并亲自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让学生们遵守。
适逢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并要他马上单人赴任。朱熹以朝廷对南康军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他接受任命后,随即写信到其他州郡,召募米商,蠲免他们的商税,要他们运粮食到浙东救灾。等他到任时,外地舟船运来的米已经堆积如山。朱熹每天出外调查访问人民的疾苦,走遍浙东全境,都是单人独车,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他是什么人。州县的官吏们害怕他的严峻作风,一听说他到来,有些人甚至自动弃职逃走;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凡是丁钱、和买、役法、榷酤这一类政事,只要有对百姓不方便的地方,朱熹全部予以改正、革除。每次在救济灾荒之后,他都要按照实际情况规划处置,必定作长久之计。有人攻击朱熹,说朱熹不好好处理政务,皇帝对王淮说:“朱熹处理政务的成绩却大有可观。”
庆元二年,沈继祖任监察御史,上书诬告朱熹,罗列了朱熹十大罪状,皇帝下诏免掉了朱熹的职务,也取消了朱熹川祠官俸禄,朱熹的学生蔡元定也被流放到道州,在地方官吏监管下居住。庆元四年,朱熹以自己快满七十岁为理由,申请退休。庆元五年,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庆元六年,朱熹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求文言文翻译“朱熹,字元晦,一字…”
朱熹,字元晦,又作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他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这样,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十八岁那年,他参加乡贡考试合格,后来考中了绍兴十八年的进士。在出任泉州同安县的主簿期间,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当自己的学生,每天给他们讲授古圣先贤讲求自身修养和治理人民的学问,他还下令禁止妇女出家当尼姑道士。 淳熙五年,朱熹被任命为南康军知军。朱熹到任后,为百姓兴利除害。正逢那一年很久没有下雨,出现旱灾,朱熹非常重视救济饥荒的处置措施,救活的百姓很多。事情结束后,朱熹奏请朝廷按照规矩奖赏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他每有时间便到州郡的学校里去,找一些学生来,和他们讲论学问。还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奏请朝廷重新修复,并亲自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让学生们遵守。 适逢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并要他马上单人赴任。朱熹以朝廷对南康军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他接受任命后,随即写信到其他州郡,召募米商,蠲免他们的商税,要他们运粮食到浙东救灾。等他到任时,外地舟船运来的米已经堆积如山。朱熹每天出外调查访问人民的疾苦,走遍浙东全境,都是单人独车,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他是什么人。州县的官吏们害怕他的严峻作风,一听说他到来,有些人甚至自动弃职逃走;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凡是丁钱、和买、役法、榷酤这一类政事,只要有对百姓不方便的地方,朱熹全部予以改正、革除。每次在救济灾荒之后,他都要按照实际情况规划处置,必定作长久之计。有人攻击朱熹,说朱熹不好好处理政务,皇帝对王淮说:“朱熹处理政务的成绩却大有可观。” 庆元二年,沈继祖任监察御史,上书诬告朱熹,罗列了朱熹十大罪状,皇帝下诏免掉了朱熹的职务,也取消了朱熹的祠官俸禄,朱熹的学生蔡元定也被流放到道州,在地方官吏监管下居住。庆元四年,朱熹以自己快满七十岁为理由,申请退休。庆元五年,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庆元六年,朱熹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朱熹是谁
朱熹是先秦以来儒家系统中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国后期封建社会在文
化思想领域中影响较大的一位思想家。从学术成就上看,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也是宋明理学最突出的代表。从他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上看,朱熹在中国古代学
者之中,可算是屈指可数的几位伟人之一。
一、自幼勤奋好学 立志要做圣人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别号晦庵,60岁以后自称晦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
江西婺源县),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出生于福建南剑(今福建南坪)龙溪县,
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卒后葬于建阳塘石里之大林谷。
从朱熹的家世来看,其祖辈世代做官,为“婺源著姓,以儒传家”,其家族在
地方上很有名望。据江永编著的《近思录集注·考订朱子世家》记载:“唐末,有
朱古寮者,世为婺源镇将,因家焉。”自朱古寮传至朱森为第七代,是朱熹之祖父,
“以子赠承事郎,森生松,为朱熹之父。朱松字乔年,号韦斋,官吏部”,不到20
岁就中进士,授建州政和尉,后来“因召对,称善,改左宣教郎,除秘书省校书郎”。
嗣后在吏部做官,他曾上疏极力反对秦桧与金人议和,最后受任出知饶州(今江西
波阳)。未赴任,“得主管台州崇道观。”喜欢研究历史,“取经子史传,考其兴
衰治乱,应时合变”。他也是一位理学家,是罗从彦的学生,学习过杨龟山(时)
所传的河洛之学,其著作有《韦斋集》12卷,外集10卷。但朱松在朱熹出生的那年
就失去官职,只好以教学为生,家境比较困难,更为不幸的是,当朱熹14岁时,其
父就去世了。年少的朱熹,只好遵照遗嘱的安排,依靠父亲生前好友刘子羽过日子。
从朱熹的生平事迹来看,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读书、讲学和注释儒家
经籍。因此,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比其他方面更为卓著。虽然多次担任地方官职,但
每次的时间都不长。他自24岁开始做官,到71岁去世,共被授官20余次,而由于权
臣当道,多次遭受排挤,或辞而不就,真正在地方上做官总计不过10年,在朝做官
40天。可见,其仕途坎坷,很不顺意。
朱熹出身于儒学世家,他的父亲朱松对朱熹的教育十分认真。《宋史》本传说:
“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嘉问曰:‘天上何物’?”这个
传说,说明朱熹自幼就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由于朱松是在二程理学思想
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儒生,他对儿子的要求自然是按照儒家学做圣贤的目标去实行。
据《朱子年谱》中记载,朱熹在10岁时就“厉志圣贤之学”,每天如痴如迷地攻读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他自己回忆说:“某十岁时,读《孟
子》,至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从此,便立志要做圣人。以后他又教育学
生说:“凡人须以圣人为己任”。
朱熹在学习上的勤奋用功,可以从《年谱》的记载中得知一二。据记载,当他
十五六岁时,读《中庸》“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一章,“悚然警厉自发”,决心
“以铢累寸积而得之”。“人一己百,人十己千”是《中庸》第二十章中的话。其
原文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
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
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
强”。这段话是指导人们做学问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所谓“博学之”就是要广泛地
汲取各种知识;所谓“审问之”就是学习过程中须详审察问,把不明白的问题弄清
楚;所谓“慎思之”就是指思考问题须在慎字上下功夫;所谓“笃行之”,就是要
把所学的东西认真付诸实行。《......余下全文>>
朱熹是谁?
朱熹是先秦以来儒家系统中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国后期封建社会在文
化思想领域中影响较大的一位思想家。从学术成就上看,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也是宋明理学最突出的代表。从他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上看,朱熹在中国古代学
者之中,可算是屈指可数的几位伟人之一。
一、自幼勤奋好学 立志要做圣人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别号晦庵,60岁以后自称晦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
江西婺源县),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出生于福建南剑(今福建南坪)龙溪县,
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卒后葬于建阳塘石里之大林谷。
从朱熹的家世来看,其祖辈世代做官,为“婺源著姓,以儒传家”,其家族在
地方上很有名望。据江永编著的《近思录集注·考订朱子世家》记载:“唐末,有
朱古寮者,世为婺源镇将,因家焉。”自朱古寮传至朱森为第七代,是朱熹之祖父,
“以子赠承事郎,森生松,为朱熹之父。朱松字乔年,号韦斋,官吏部”,不到20
岁就中进士,授建州政和尉,后来“因召对,称善,改左宣教郎,除秘书省校书郎”。
嗣后在吏部做官,他曾上疏极力反对秦桧与金人议和,最后受任出知饶州(今江西
波阳)。未赴任,“得主管台州崇道观。”喜欢研究历史,“取经子史传,考其兴
衰治乱,应时合变”。他也是一位理学家,是罗从彦的学生,学习过杨龟山(时)
所传的河洛之学,其著作有《韦斋集》12卷,外集10卷。但朱松在朱熹出生的那年
就失去官职,只好以教学为生,家境比较困难,更为不幸的是,当朱熹14岁时,其
父就去世了。年少的朱熹,只好遵照遗嘱的安排,依靠父亲生前好友刘子羽过日子。
从朱熹的生平事迹来看,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读书、讲学和注释儒家
经籍。因此,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比其他方面更为卓著。虽然多次担任地方官职,但
每次的时间都不长。他自24岁开始做官,到71岁去世,共被授官20余次,而由于权
臣当道,多次遭受排挤,或辞而不就,真正在地方上做官总计不过10年,在朝做官
40天。可见,其仕途坎坷,很不顺意。
朱熹出身于儒学世家,他的父亲朱松对朱熹的教育十分认真。《宋史》本传说:
“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嘉问曰:‘天上何物’?”这个
传说,说明朱熹自幼就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由于朱松是在二程理学思想
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儒生,他对儿子的要求自然是按照儒家学做圣贤的目标去实行。
据《朱子年谱》中记载,朱熹在10岁时就“厉志圣贤之学”,每天如痴如迷地攻读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他自己回忆说:“某十岁时,读《孟
子》,至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从此,便立志要做圣人。以后他又教育学
生说:“凡人须以圣人为己任”。
朱熹在学习上的勤奋用功,可以从《年谱》的记载中得知一二。据记载,当他
十五六岁时,读《中庸》“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一章,“悚然警厉自发”,决心
“以铢累寸积而得之”。“人一己百,人十己千”是《中庸》第二十章中的话。其
原文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
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
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
强”。这段话是指导人们做学问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所谓“博学之”就是要广泛地
汲取各种知识;所谓“审问之”就是学习过程中须详审察问,把不明白的问题弄清
楚;所谓“慎思之”就是指思考问题须在慎字上下功夫;所谓“笃行之”,就是要
把所学的东西认真付诸实行。《......余下全文>>
朱熹的祖籍是哪里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朱熹墓的朱熹生平
朱熹(xī)(1130-1200年)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历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结有《晦庵词》。
朱熹是怎样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的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他是一个理学家,继承了程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并有极大发展,成为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朱熹关于教学内容的主张,是把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他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古之为教者,有小子之学,有大人之学。”这个分段,是以年龄和智力发展为准的。因此在学习内容和培养要求上,也有所不同。两个阶段对于人的成长,分别有其意义和作用,然后又是有机联系的。
朱熹认为,八岁至十五岁是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教学内容是“学其事”,即须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对伦常礼教教给儿童,进而教他们诗、书、礼、乐之文,使儿童在日常生活上,具体行事上,熟悉伦理纲常,达到存养已熟,根基已深的程度。他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儿童通过“学其事”而知其然并养成习惯,形成封建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格。
朱熹非常重视“小学”阶段教育,他曾专门编著《小学》作为这个阶段的教材。《小学》把古人贤人的“嘉言懿行”汇集起来,分为内外篇,共三百八十五章,以立教、明伦、敬身、稽古为纲,以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心术、感化、衣服、饮食为目,引用许多格言故事,具体形象给学生举出榜样,使学生即读,即教,即知,即行,通过行动,学习榜样,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
“大学”阶段,是十五岁以后,他说:“及其十又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在此期间则要“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就是要在小学“学其事”的基础上以“明其理”,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使其“明明德”,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正因为大学阶段使人明理的重要性,朱熹精心为此规划了教学内容和学习步骤,尤其是在浩繁的儒家著作中提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作为“大学”的基本教材,并亲自用理学观点,对于各书进行重新解释,对于封建社会后期官学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四书”经他的提倡,成为“大学”的基础读物,只有学完“四书”,才可以再读“五经”,其地位和作用甚至超过了“五经”,对于巩固封建统治,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朱熹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朱熹这小子以前干
朱熹是先秦以来儒家系统中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国后期封建社会在文
化思想领域中影响较大的一位思想家。从学术成就上看,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也是宋明理学最突出的代表。从他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上看,朱熹在中国古代学
者之中,可算是屈指可数的几位伟人之一。
一、自幼勤奋好学 立志要做圣人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别号晦庵,60岁以后自称晦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
江西婺源县),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出生于福建南剑(今福建南坪)龙溪县,
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卒后葬于建阳塘石里之大林谷。
从朱熹的家世来看,其祖辈世代做官,为“婺源著姓,以儒传家”,其家族在
地方上很有名望。据江永编著的《近思录集注·考订朱子世家》记载:“唐末,有
朱古寮者,世为婺源镇将,因家焉。”自朱古寮传至朱森为第七代,是朱熹之祖父,
“以子赠承事郎,森生松,为朱熹之父。朱松字乔年,号韦斋,官吏部”,不到20
岁就中进士,授建州政和尉,后来“因召对,称善,改左宣教郎,除秘书省校书郎”。
嗣后在吏部做官,他曾上疏极力反对秦桧与金人议和,最后受任出知饶州(今江西
波阳)。未赴任,“得主管台州崇道观。”喜欢研究历史,“取经子史传,考其兴
衰治乱,应时合变”。他也是一位理学家,是罗从彦的学生,学习过杨龟山(时)
所传的河洛之学,其著作有《韦斋集》12卷,外集10卷。但朱松在朱熹出生的那年
就失去官职,只好以教学为生,家境比较困难,更为不幸的是,当朱熹14岁时,其
父就去世了。年少的朱熹,只好遵照遗嘱的安排,依靠父亲生前好友刘子羽过日子。
从朱熹的生平事迹来看,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读书、讲学和注释儒家
经籍。因此,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比其他方面更为卓著。虽然多次担任地方官职,但
每次的时间都不长。他自24岁开始做官,到71岁去世,共被授官20余次,而由于权
臣当道,多次遭受排挤,或辞而不就,真正在地方上做官总计不过10年,在朝做官
40天。可见,其仕途坎坷,很不顺意。
朱熹出身于儒学世家,他的父亲朱松对朱熹的教育十分认真。《宋史》本传说:
“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嘉问曰:‘天上何物’?”这个
传说,说明朱熹自幼就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由于朱松是在二程理学思想
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儒生,他对儿子的要求自然是按照儒家学做圣贤的目标去实行。
据《朱子年谱》中记载,朱熹在10岁时就“厉志圣贤之学”,每天如痴如迷地攻读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他自己回忆说:“某十岁时,读《孟
子》,至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从此,便立志要做圣人。以后他又教育学
生说:“凡人须以圣人为己任”。
朱熹在学习上的勤奋用功,可以从《年谱》的记载中得知一二。据记载,当他
十五六岁时,读《中庸》“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一章,“悚然警厉自发”,决心
“以铢累寸积而得之”。“人一己百,人十己千”是《中庸》第二十章中的话。其
原文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
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
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
强”。这段话是指导人们做学问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所谓“博学之”就是要广泛地
汲取各种知识;所谓“审问之”就是学习过程中须详审察问,把不明白的问题弄清
楚;所谓“慎思之”就是指思考问题须在慎字上下功夫;所谓“笃行之”,就是要
把所学的东西认真付诸实行。《......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