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烛之武退秦师》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课堂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左传》,是我国先秦史传中一部重要著作。《左传》在记述事件、刻画人物和运用语言方面,都有较高成就。作者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把纷繁复杂的事件,条理清晰、生动形象地叙述出来。《左传》描写人物,以极少的笔墨,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内心活动和某些细节的描写,展示不同人物的鲜明性格。尤其是作者笔下的外交人物更为突出。他们或语挟风雷,慷慨陈辞于大国之间,或委婉机智,从容游说于诸王之中,论理叙事,进退有节,出色完成外交使命。因之,欣赏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探讨作品深邃的思想内容,理解《左传》独有的语言特色,是阅读的首要任务。同时,作为一篇文言短文,理解常用实词,辨析常见虚词,亦是教学要点之一。本篇教学设计,力求准、稳、实,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设计提要】
本设计分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研究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一个层面是根据文言文教学,落实文言字词知识。
【设计实施】
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那么,请问:
1.课文哪些语句最能显示烛之武高超的游说艺术?你能否透过语言表述探讨其深刻底蕴?
〔明确〕文章穿2段对秦伯的说辞最具说服力。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单刀直入,先言“郑既知亡”,使之解除戒意,既而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上,替对方的利害着想。一下子缩短了二者的距离,可谓出言不凡!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再言亡郑无益。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三言亡郑有害。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继言舍郑有益于秦。
⑤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纵观历史,历数晋国言而无信。
⑥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展望未来,预言晋将阙秦。
⑦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摆事实,讲道理,提请秦伯定夺。最终使“秦伯说,与郑人盟”,解了郑围。
〔点拨〕这种点评式赏析,可使学生认识烛之武高妙的劝说艺术:一是援古例今。有历史的回顾,有现实的分析;二是善于作比,本意是为保全郑国,言语上处处为秦国打算。从反面强调亡郑结果,只能使“邻厚”“君薄”;从正面陈说保全了郑国,对秦不仅无害,反而“利秦”,便于“取晋”。三是语言得体。本是求人,却不卑不亢,高屋建瓴,语重心长,迫使对方就范。可谓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完成了游说使命。
2.课文选取哪些内容完成了烛之武人物形象的塑造?
〔明确〕文章虽短,在人物塑造上却颇具匠心。文章第1段写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愿受君命,出使秦营,危难之际,突出一个“义”字。“夜缒而出”,寥寥四字,用语简洁,内涵丰富,有场景,有动作,便将垂垂老矣的烛之武形象跃然纸上,真真切切突出一个“勇”字。至于面见秦君,一番慷慨陈辞,言简意赅,实实在在体现一个“智”字。——大义大勇大智。《左传》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揭示人物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板书〕人物 情节 性格
3.难词点拨。
(1)辨析下面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板书〕
①A.既东封郑( )
B.又欲肆其西封( )
②A.越国以鄙远( )
B.蜀之鄙有二僧( )
〔明确〕此题着重考查实词理解。......
烛之武退秦师里的春秋笔法
孔子作《春秋》时,对于一些政治上的问题采用了曲笔的写法,即:不直接写,而是用某些象征、暗示等手法记录历史、表达自己的感情。比如写晋灵公不君,赵盾等
----------------------------------------------------------------
所谓“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它本身 并没有“阶级性”,在谁手里就为谁服务。孔夫子用得,现代人,要是高兴,也 没什么用不得。
讨论概念含糊的东西,第一件事是要下个定义。什么是春秋笔法?春秋笔法 有两个特征:内在的法律精神和外在的委婉平易的表达方式。
要用春秋笔法,先要建立“义例”。这其实是文字上的立法,具有法律的一 致性:某一类人的某一类事一定用某个特定的词组来描述。这里要说“某一类人 ”,因为古人未必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都是做皇后,好人家出身的叫“ 立某夫人为后”,不入流的则叫“立某氏为后”。现在当然不宜如此,但是一个 严肃的作者,必然有文字上的一致性。
义例立得好,除一致性外,就像比较合理的法律一样,还有它的有限性,即 不能无限上纲。西汉的一位官员回驳皇帝说:如果惊了你的马就要处死,那么有 人铲了祖皇帝陵墓的一把土,你要怎么办?春秋笔法,决不感情用事,把严厉的 语句庸俗化。严厉的语句,保留给真正严重的恶行。如果欧阳修的《五代史记》 要算“肆意歪曲”历史,那……
春秋笔法的表达方式,则是把价值判断寓于看似平淡的语句之中。平淡的背 后,是深思、再思、三思后的定论。没有什么“炮轰”、“油煎”之类的语言暴 力,高简的文笔,传达的是历史法庭的泠泠寒意。
春秋笔法,和诗词格律、八股文等一样,在今天这一无历史、二无英雄的时 代,是退居“灯火阑珊处”的文化“次”遗产。现在的人写诗,不必先学唐诗宋 词,更不用顾及诗词格律。但是,写出的东西如果读得人舌头疼,则不妨看点古 诗,学点诗律。把“不可读”作为一种风格来追求的,当然不在此例。现在的人 写文章,也决不会去模仿八股。但是一写就下笔万言离题千里的,八股却是对症 的良药。如果八股是作文的最低规范,那么,读到第三段还未见议论开始(“起 讲”),后面的我们就不必看了。现在的人写历史,应该是不用春秋笔法了。不 过,学学春秋笔法也没什么坏处,至少下笔时可以谨慎一点,并保证前后议论的 一致性。
----------------------------------------------------------------
《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全书文字简略,叙事注重结果,一般不铺叙过程,写法很象今天的标题新闻。例如我们熟悉的“曹刿论战”的故事,在书中仅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由于这本书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史料,是后人了解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工具书,再加上相传是经过孔子删削的,所以儒家奉为经典,把它作为自己学派的教科书之一。两千多年来,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的精髓。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书不再具有象孟子所说的那种轰动效应了:“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对一般人而言,这本书的内容已渐渐显得不够重要,甚至感到隔膜。但这本书并没有因此淡出人们的生活,象同为五经的《尚书》那样,大家都不懂,因此可以原谅自己,也可以宽容别人。相反地,《春秋》直到今天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它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制约和规范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使这种影响日益扩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部作......
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
我不是很有政治头脑、外交才能,倒佩服两位古人——晏子与烛之武.
晏子出使,楚国大王嘲笑他身材矮小,只开了一个小洞让他进城.晏子不愠不怒,简单一句:“进狗国才钻狗洞,你们的国家是狗国吗?”就轻而易举地的挽回颜面,迫使楚国大开城门隆重迎接他.
携着国家尊严,晏子不卑不亢.
宴席上,楚王为了羞辱晏子,指着身材魁梧的大臣说:“你看寡人国家的大臣各个品貌端庄,怎么你的国君派你来了,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抿了一口酒,“大王说笑了,齐国人才济济.只是我国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有才之人出访强国,无才之人出访弱国,恕我无能只能到这儿来了.”楚王语塞,挥挥手宣内侍押犯人上殿.“这个偷盗犯是齐国人,晏大夫你如何解释?” “听说南方的柑橘又香又甜,移植北方却苦涩难咽.齐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到楚国却以偷盗为生.您说这是为什么呢?”楚王立即哑口无言.
外交,靠的不仅是能言善辩.单说是口才,未免太过肤浅.最重要的还是一颗爱国心、荣辱心!
烛之武在这一点上,与晏子算得不谋而和.
可惜他没有晏子那么幸运,烛之武这匹千里马直到晚年才被伯乐举荐,可谓大器晚成.
或许,烛之武应该庆幸秦晋围郑给了他机遇.倘若没有晋文公的欲加之罪,使得郑文公走投无路.烛之武就注定被埋没!
如此,我就不得不谴责郑文公临时抱佛脚.一国之君,行事不知三思而行.为求保全竟对一介臣下卑躬屈膝,实在有失君王风范!若要反驳:郑文公是知耻而后勇.那我倒要问一句,假设当初郑文公以礼相待晋文公,又怎会落下话柄招得大祸将至去求烛之武?
如果无言以对,那我就继续“个抒己见”.
佚之狐虽是伯乐,却算不得有德之臣.郑文公终日高高在上,不能明察秋毫,身为臣子的佚之狐就应该唯才是举,何必等到国难当头才对已经步入岁暮之年的烛之武委以重任?其次,危急时刻让国君去求臣下,不懂为君避辱,是为不智!
相较之下,晋文公便显得很有远见,没有因为战败而不仁、不智、不武.
再言秦穆公背弃盟友,看似不义.但站在国家利益上,他并没有做错.的确,国与国之间既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肩负一国百姓的安危,秦穆公不但没有做错,反而有功.至少,晋文公是因为秦穆公而撤兵,免掉了一场硝烟.
所以,烛之武是居功至伟的.他顾及大局,劝退秦师.没有记旧怨,颇有大将之风.
遗憾的是,郑文公这样治理国家,流失的人才又岂止烛之武一人?以至后来被秦国统一天下,成了理所当然.
教师点评: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一直践行着“我的课堂,我作主”的理念,鼓励学生学习完或读完一篇文章之后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一年来,收效颇丰,这篇《抒〈烛之武退秦师〉后感》就是其中的一篇佳作.此文思路清晰,言之凿凿.能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阐明自己对“人物”的看法,有一定的思辩能力.表达到位、得体.语言虽然有些犀利,言辞带有批判性,但这正是我们新课程要培养的学生独立思考与表达的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所有 重要 单字 的解释,和古今异义! 通假字! 及其翻译!急!
不是很全的版本:
1.重要词:
以:因为;
军:驻军;
若:假如;
辞:推辞;
犹:尚且;
过:过错;
然:然而;
鄙:边邑;
远:此文指郑国;(越国以鄙远)
焉:何;(焉用亡郑以陪邻)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行李:出使的人;
尝:曾经;
为:给予;
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
肆:扩张,延伸;
焉:哪里(将焉取之)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微:没有
因:依靠
敝:损害
与:结交,亲附
2.古今异义:(只写古义了哈~~~)
不能:没有能够
以为:把……作为
东道主:略
夫人:那人,指秦穆公
行李:略
3.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共其乏困:共通供
何厌之有:厌通餍
秦伯说:说通悦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4翻译: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出亡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并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晋文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