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对联》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让小学生从小了解、欣赏、创作对联,体现了“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的精神与要求。
《走进对联》从“感知对联”、“认识对联”、“挑战对联”三个环节,让学生了解对联的特点,进而尝试简单的对联创作,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
教学充分体现生本理念,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结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
(2)感知对联的形式美。
(3)感受对联的内涵美。
2、能力目标:(1)尝试创作对联。 (2)学习欣赏对联。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和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对联中汲取中华文化精髓。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对联的形式美,感受对联的内涵美。
难点:学习欣赏对联,尝试创作对联。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知对联 激发学习兴趣
1、“爹满门”故事
天增岁月娘增寿,春满乾坤爹满门
对联已入寻常百姓家,过年尤其要贴对联。有句俗话,“有钱没钱,贴个对子过年”说的就是贴对联的重要。今天我们就“走进对联”!
师介绍对联:对联又叫对子、“桃符”;对联,在古代特别崇尚。才子佳人碰在一块,少不了对对子.
二、认识对联 了解对联特点
云白山青万余里 江深竹静两三家
1、学生自由发言,谈对联的特点(学生发言后,自主板书)
① 字数相等
② 词性相对
③ 平仄zè相合:
师释:(平:一二声;仄zè:三四声)这就如同走路,手脚相对才自然,有韵味(如:平平仄仄平平仄……) 了解“平仄”,
④ 内容相关(关联)
牛刀小试
如何区分上联与下联?(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
1、区分上下联
①发愤识遍天下字 ( ) 立志读尽人间书 ( )
②腊梅吐芳迎红日 ( ) 绿柳展枝舞春风 ( )
③雨滋春树碧连天 ( ) 风送花香红满地 ( )
④春入鸟能言 ( ) 风来花自舞 ( )
2.对联寻亲
1.旧岁又添几个喜 4.平安二字值千金
2.和顺一门有百福 5.雨润百花香
3.风和千树茂 6.新年更上一层楼
(1 6 2 4 3 5 )
3.对联找搭档
1.芳草连天碧 春花—— (遍地红 满地开)
2.冬去——— 春来鸟语花香(山明水秀 雪花飘扬)
3.腊梅吐芳迎红日 绿柳展枝—— (随风飘 舞春风)
4、考试对对子:1932年,清华大学新生入学考试,教授陈寅恪别出心裁地出了一道“对联题”,上联“孙行者”,要求学子按照对联的格式,答出下联。
(出示课件) 孙行者——( )从五个选项中选择一个。
(1)猪八戒 (2)沙和尚 (3)......余下全文>>
鸟的天堂教案
鸟 的 天 堂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选作课文时有改动。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一个“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的傍晚时分,这一次,他没有看到鸟,只见到高大茂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这部分重点刻画大榕树的美丽:先写远看榕树的情景,再写近看榕树时枝干和绿叶的情态,展示出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是在阳光照耀下的早晨,他见到了鸟飞鸟鸣的热闹情景。文中写了鸟声、鸟影,让人应接不暇;写了鸟的形态——大、小、花、黑;还写了鸟的各种姿态——叫、飞、扑;最后,又专写了一只画眉鸟,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鸟的可爱和它们在“天堂”里生活的情景。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里的鸟儿数量众多、种类繁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和快乐。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二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教学难点是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
2?词句解析。
(1)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真是一株大树”,作者在这里强调的是“一株大树”。它承接课文的上一段,对大家关于榕树的争论给出了答案,说榕树只有“一株”,而不是“我”说的“许多株”,也不是“另一个朋友”说的“两株”。所以在朗读的时候,重音应放在“一株”上。
“不可计数”,“数”在这里读shǔ,作动词用,是“查点数目”的意思;“计数”是一个并列结构的合成词,意思是“计算”;“不可计数”是“没有办法清点、无法计算”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对榕树的具体描写,我们可以体会到,这株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是“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2)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榕树叶子的颜色绿得发亮,给人以翠色欲滴的感觉。作者从绿色中感受到有一种生命力在涌动,赞美榕树充满活力的蓬勃生机。
(3)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
“应接不暇”中的“应”读yìng,“应接不暇”是指优美的风景很多,看不过来。从大榕树上飞出的鸟儿太多太多,作者眼前捕捉到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这成群的鸟儿生活在大榕树上,营造出了热闹、活泼、自由、欢乐的环境。茂盛的大榕树,吸引了如此众多的鸟儿在此栖息,真是不折不扣的鸟的天堂。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灿烂、竹竿、白茫茫、规律、缝隙、照耀、树梢、静寂”等词语,积累文中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建议有条件的学生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
2?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和他的朋友几次去......余下全文>>
如何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网络交往的规则,掌握网络交往自我保护的知识。
2.能力目标
提高正确使用网络的应用能力,培养网上自我保护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抑恶扬善,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享受健康的网络生活的追求。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网络交往中的自由是有限度的”;让学生学会在网络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有效方法,积极预防网络危害。
【教学难点】
如何抵制网络垃圾(黄毒)的诱惑;正确理解“网络世界不是随心所欲,它和现实世界一样需要遵循共同的规则”的道理。
【教学方法】
情境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总结法、情感体验教学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法一:
复习提问:
(1)网络交往有哪些特点?
(2)我们应该怎样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教师归纳,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方便和快捷、美好和快乐、知识和娱乐的同时,也存在着诱惑和陷阱。因此,我们要正确地认识网络的两面性,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发挥其积极作用,享受健康交往带来的乐趣。
过渡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二框题《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
方法二:(备选)
多媒体出示:“晕倒”“楼主刚从火星归来”“介素,虾米东东”……
教师提问,导入新课:你明白这些话的意思吗?这些都是“网民”的网络语言。那么,你上网吗?你知道在上网时怎样健康地交往吗?
学生回答(略)。
过渡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二框题《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
【新课教学】
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板书)
教师:网络带给我们无尽的享受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定危害,请大家讨论中学生面临的网络侵害有哪些?
学生回答(略)。
多媒体出示:沉迷游戏、荒废学业;黄毒侵害、影响身心;网上聊天、陷入虚幻;诱发犯罪等。
一、学会自我保护 (板书)
情景一:
播放动画:梅平
梅平是八年级学生,平时沉默寡言,喜欢独来独往,但她在网上却善解人意,开朗活泼。她的伶牙俐齿很快使她成为某聊天室里的当红美眉(妹妹),只要她发言,总有很多人跟帖鼓励她。在网上被人欣赏的感觉真好。因此,她每天都要上网。渐渐地,她发现自己与天马很谈得来,现实中的苦恼和心事都找他倾诉。不久,梅平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他长什么样?多大年龄?帅不帅?她特别想一睹真实天马的风采。这时,天马也正好提出了见面的要求。
问题:梅平能与天马见面吗?为什么?
一种是“能”。理由是:正常交往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网上沟通得好,也许网下能做朋友,并非所有的网友都是坏人,与人交往总是要从陌生人开始。另一种是“不能”。理由是:梅平只是八年级的女学生,假如见到的是坏人呢,不一定能斗得过他,太危险。不能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放弃必要的警惕,否则后悔莫及。
问题:梅平会见天马,可能有几种结果?这些结果会对梅平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1)天马是个很优秀的人,梅平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朋友。
(2)天马很帅,梅平喜欢他,从而开始早恋,影响学习、成长。
(3)天马很一般,梅平很失望,以后对网络失去信心。
(4)天马是个坏人,梅平受到了伤害,正常的生活被打乱。
……
问题:梅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还可以向谁求助?
向父母、师长,以及身边熟悉、信任的人求助;向社会公共服务机构求助。
材料一:
播放动画:尴尬
2004年10月4日,怀着与白马王子见面的心情,网名为“MOON”的某院校大四女生趁着国庆大假,专程来到成都与网名“宁为玉碎”的网友见面。不料千辛万苦找上门去,见到的居然是两个不到10岁的小男孩子。伤心的“MOON”看着面前的“宁为玉碎”,流着泪说:“我再也不和网友......余下全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能课前写教学反思吗
如果是新课的教学设计的话最好不要写教学反思,如果是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的话可以写对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这样的话更有利于提高第二课时的教学质量。
教师作文教案及学生配套用书
——心里有数
成师附小陈科
在这次读书活动中,我们
备课组教师根据本组确立的"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主题图处理有效性研究"的小专题开展了读书交流."主题图"是"北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编写
的一大特色,其意图在于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然而,由于"主题图"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
习素材,虽然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但其丰富的内涵有时会使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这给教师的教学组织和实施带来了
一定的困难.
怎样理解主题图的用意为教学服务呢在实践中,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一定要会读《教师教学用书》.
在
教学用书中谈到,现在使用的教材是第三版实验教材,由多位数学家,教育家和特级教师编写而成.所以,教材中的每一个主题图都是经过他们潜心研究积极实践而
定的,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课程资源.这让我想起了,以前也埋怨主题图产生的歧义和不合适,而不深入的去吃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就
盲目地进行改编,结果适得其反,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一,理解"主题图"的用意,把握教学目标.
课
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出示主题图后,就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天马行空,漫无边际,达不到教学目的,浪费时间.所以理
解"主题图"的意义是教师把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教学过程的前提.其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分析,教材"主题图"提供的情景与学生
原有的哪一种生活经验有关,可以引导学生从哪个角度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二从数学学习的角度来分析,通过教学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哪一些数学知识,是否有
利于学生再创造,获取更为丰富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九册《动手做》一课中,教材创设了一个"动手做"
的情境,"用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做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该从哪里锯开呢"旨在让学生知道只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画一条垂直线段锯
开,再平移到另一边,就可以拼成一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从而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初看,这个问题很简单.再想,要让学生把这个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面积
相等的长方形,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尽可能大,否则学生的做法千奇百怪,达不到教学目标.
所以现在每次上课前,我们备课组教师都会先通过读教师用书对"主题图"议一议,然后梳理本课教学目标,从而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
二,发现主题图中隐含的数学问题是教学的关键.
如果一个主题情境展开后,学生感觉不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或者无法挖掘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时,这样的主题情境至少在相关数学教学中价值不大,甚至是无意义的.
例
如,在《分数的再认识》一课中,教材安排了"拿铅笔的活动".主题图展示的是三个同学拿出各自所有铅笔的,其中有两个小朋友拿出的铅笔数同样多.这时,第
四个小朋友问:"拿出的铅笔数为什么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呢"教学时,袁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后问:"你们发现了什么"结果第一个学生就准确地指出了原
因,全班同学赞成.袁老师一愣,我们听课的老师也愣了,原本的预设和对活动的分析已显得无太大的价值了.
课后,
我们数学组全体教师对此进行了讨论,我们认为首先是低估了学生的水平......余下全文>>
怎样有效开展绘本教学
绘本近几年来,逐渐进入我们的教学中,成为备受大家喜爱的读物。这是因为每本绘本无论从绘画和色彩、以及故事的内容上,都非常吸引孩子,都能提供给孩子非常大的讲述和想象空间,因此备受孩子、老师以及家长的喜爱。那么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开展绘本阅读: 首先,引导幼儿有序的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图画的内容。 无论是故事活动还是绘本活动,引导幼儿有序的观察,都是活动中最主要的内容。因为只有孩子主动的观察,才能让孩子进入主动的学习状态,让幼儿对活动充满兴趣,有助于活动的开展。那么在引导幼儿观察过程中,可以有目的的引导孩子,先观察画面中的主体内容,例如:图中有什么人或者什么小动物?并引导孩子们说说他们是谁?其次引导幼儿观察图画的背景(引导孩子按照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进行观察),可以引导幼儿说说图中的主人公在哪里?干什么或者准备干什么?其次,学习故事中生动简洁的语言,并学会运用。绘本除了画面生动,色彩鲜艳,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地方就是贴近幼儿的生活,语言生动简洁,教师要引导孩子不断的进行感受,学习优美的词语,并帮孩子理解运用。例如在绘本教学《爷爷一定有办法中》有一段重复的话语:爷爷拿起衣服翻过来,翻过去,“嗯、、、、、、”他拿起剪刀“咔吱,咔吱”地剪,并用针飞快的缝进、缝出、缝进、缝出。教师在讲解第一遍时,可以有意识的创编翻、剪、缝的动作,并用极慢的语速讲述,引起幼儿注意。到第二遍时,教师再出现同样的动作,孩子就会不由自主的跟着讲述,到第三遍时,孩子会边做动作,边进行讲述。孩子在不自觉中跟随老师的讲述进入故事的情节,动作的加入也打破了语言课中孩子只动嘴,不动手的缺陷,让孩子好动的天分得以释放。那么在学完故事中的话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会运用,例如:教师可以提问,我们还看见过什么东西可以翻过来、翻过去呢?孩子们就会说:我盖的被子可以翻过来、翻过去。我睡觉的时候会翻过来、翻过去。妈妈烙的饼子可以翻过来、翻过去。书可以翻过来、翻过去、、、、、、再次,活动中给幼儿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学龄前儿童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思维不受限制,可以天马行空的进行想象,所以老师要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让孩子的想象发挥到极致。孩子们往往一个故事可以想象出不同的结局,还可以想象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是我们成人无法想到的。例如在《爷爷一定有办法》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孩子欣赏故事时,有意的在爷爷想的办法之前停下来,让孩子先来说说自己的办法,然后和爷爷的办法比比,看看谁的办法更好些。这样不但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而且在不断的提问过程中,引起孩子的注意,让孩子专注的进入故事,直到故事结束,提高了孩子的专注力。最后,挖掘故事中的情感目标,教育孩子学会爱,接受爱。绘本和其他故事的区别还在于:绘本中有许多故事是教给孩子大胆表现自己的爱以及体会父母和周围人的爱,孩子通过阅读绘本体会到这些爱,教孩子做一个能感受到爱,爱别人的人。在绘本教学《猜猜我有多爱你》中,通过兔妈妈和孩子的对话,孩子体会到自己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可以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有多爱自己的父母。有的孩子会说:爸爸,巧克力多甜,我就有多爱你;妈妈,大海有多大我就有多爱你。孩子们通过故事体会到父母的爱,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爱。让孩子逐渐成长为一个情感健全的人。以上是我在绘本教学中的一些小小体会,希望可以和大家共同探讨、学习。
什么是数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它既有具体的情节,过程,真实感人,又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总结,悟出其中的育人真谛,予人以启迪。可以说,教学案例就是关于某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故事,既有故事发生背景,又有故事发展情节。在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一、教学案例的特点
1、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
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来看,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达到什么目标,一个是结果达到什么水平。教学设计不宜于交流,教学案例适宜于交流。
3、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或理性思考)。
4、教学案例的特点是:
——真实性:案例必须是在课堂教学中真实发生的事件;
——典型性:必须是包括特殊情境和典型案例问题的故事;
——浓缩钉:必须多角度地呈现问题,提供足够的信息;
——启发性:必须是经过研究,能够引起讨论,提供分析和反思。
二、数学案例的结构要素
从文章结构上看,数学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一个重点班级还是普通班级,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执教,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例如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学困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或是观察学生的独立学习情况,等等。或者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学任务解决过程和方法,在课程标准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要求怎么样,在课堂教学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发展怎么样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余下全文>>
你是如何利用课标为你教学服务的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有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我认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我们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
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余下全文>>
幼儿工作分类夹应该怎么备课
浅谈幼儿园教师如何备课
备课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也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起点。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备课指向的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因此,研究教师如何备课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这里所说的“课”并非指向一节集体教学活动,而是涵盖了幼儿在园进行的各种类型的活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行话说,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由这两句话可见备课之于教学的意义。虽然,有效的教学并不完全是由备课的精细度决定的,但精心的备课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实践中,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影响,我们的很多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与现在倡导的教育理念不一致的教育行为(主要指向教师的内在思维)。同时,通过日常下园与教师们的交流,我也了解到教师们在实际的备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困惑。因此,我尝试着从教师备课中的普遍问题说起,接着谈谈备课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几组关系,最后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提出处理好这几组关系需要思考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教师备课中的普遍问题
每次下园看活动时,我们都会跟老师们要教学计划,可能是半日活动计划,也可能是教学活动计划。通过计划我们能够了解教师的基本想法,进而了解其想法背后的教学思路和理念。基于对大量教育活动计划的分析及与教师的交流,我们发现教师们在备课过程中存在着习惯性的思路和他们自己意识不到的一些问题。
(一)教师备课的习惯性思路:
教师们在备课时更习惯于从教育内容出发来设计活动。他们在设计活动时一般是先想内容,即“我想教给孩子什么”或“我想让孩子做件什么事,这件事应该挺好玩的”,然后再考虑“我想教的内容中包含哪些目标”,接下来是“我要怎么做”。
1、内容的选择
教师们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大致包括两条途径:一是依据目标从现成的各种教材或生活中(如季节、节日)寻找相关内容,这是很多教师经常会选择的一条途径;二是教师围绕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或孩子可能感兴趣的事选择内容。
其中,一些教师能够考虑到孩子的兴趣或内容的新颖性,但这种考虑多是他们自己的主观感觉。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这个内容开展活动时,他们一般会说“我觉得这个内容挺好的,我们班孩子应该挺喜欢的”,或者是“我们班孩子最近对这个一直很感兴趣”,而当你再进一步询问他们“孩子感兴趣的到底是什么”、“这个兴趣反映出孩子怎样的需要时”,他们往往就说不清楚了。这反映出教师们在选择内容时缺少对孩子们与此内容相关的原有经验和发展需求的关注,同时也缺少对教学内容或教材的独特价值及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2、目标的设定
无论是通过哪条途径选择的内容,教师们更习惯于将教材中的现成目标搬进自己的计划中,或者按着往年习惯了的做法把过去的目标放到当前的计划里。从表面来看,这些目标多是《纲要》或《细则》中的原话,似乎本身并没有太大问题。但一经琢磨,不难发现这些目标表述比较空泛,几乎是整个学期都要培养的目标,看不出与幼儿当前发展水平的联系和针对性,而且不具有操作性。有时还会将目标与幼儿要做的事情相混淆,不清楚为什么要让幼儿做这件事。这反映出教师在设定教育目标时,缺少对所定目标关键词的内涵的理解,缺少对幼儿要达到此目标需要具备哪些具体经验和能力或需要经历怎样的发展阶段的深入分析,缺少对既定教育内容所涉及到的领域关键经验的具体思考。
3、过程的设计
在设定了内容与目标的基础上,教师们对教学过程的预设一般是先考虑用什么样的形式比较新奇,能够调动孩子们的兴趣。然后再把过程设计成几个步骤,或提出几个问题试图引发孩子的思考,但这些问题一般都会直接指向目标,提出问题的目的多是引导幼儿说出老师所预期的答案。......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