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景楼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水调歌头·多景楼①陆游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②。连山如画, 佳处缥

小题1:这几句由大到小(或“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到近,运用比喻、衬托的手法,写出烟云缥缈之中似有若无地矗立着的高楼胜景。小题2:“孙刘”指孙权和刘备,追忆三国时代孙、刘合兵共破强曹的往事,既是对英雄人物的追慕,更是为了抒发自己图强自振、横戈跃马的豪情。小题3:“今愁”一是山河破碎,二是自己壮志难酬。 小题1:3分,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分析1分,共4分。小题2:每点1分,共4分。小题3: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多景楼 ① 陆 游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

(1)这几句由大到小(或“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到近,运用比喻、衬托的手法,写出烟云缥缈之中似有若无地矗立着的高楼胜景。(2)“孙刘”指孙权和刘备追忆三国时代孙、刘合兵共破强曹的往事,既是对英雄人物的追慕,更是为了抒发自己图强自振、横戈跃马的豪情。(3)“今愁”一是山河破碎,二是自己壮志难酬。 (意对即可)

《水调歌头登多景楼》阅读答案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异常,词人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诗意,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其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诗意,一是李白的咏月诗流传甚广,二是苏轼经常以李白自比,这里也暗含此意。李诗语气比较舒缓,苏词改成设问句以后,便显得峭拔突兀。苏轼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不知”二句承前设疑,引导读者对宇宙人生这一类大问题进行思考。“天上宫阙”承“明月”,“今夕是何年”承“几时有”,针线细密。继续设疑,也将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推进了一层。设问、思考而又不得其解,于是又产生了“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李白被称为“谪仙”,苏轼也被人称之为“坡仙”。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苏轼生平自视甚高,以“谪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人间?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以及《前赤壁赋》描写自己在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皆产生于共同的思想基础。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余下全文>>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月上瓜洲 南徐多景楼作张辑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

小题1:①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的荒败秋景,②山河破碎,神州陆沉,中原地区沦陷于金兵之手,③年复一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小题2:①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②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湖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 试题分析:小题1:“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一起二句,透出感恨无限。京口地区,“一水横陈,凤鸣玄泰,神妃合唱,麟舞鸾迈”(《三洞珠囊》),引起古代失意之人的无限暇思,然而,梦幻消散,心头沉重的压力却一直不能减轻。因此,他们热情开始衰退,作品也充满伤感。他们追忆前世的美好,以及极认真的期盼飞升时刻的到来,就越表明了心头的失望和怀疑。山河破碎,神州陆沉,中原地区沦陷于金兵之手,年复一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小题2:壮丽的河山,古往今来留下过多少英雄人物的足迹。三国时的孙权和刘备曾在这里联合抗曹,两晋、隋唐时期,这里也发生过许多值得怀念之事。可是,如今只留下英雄们无尽的遗恨,徒令登临的人们洒一掬吊古伤今的悲泪。而昔日的一切,都随着江水东流而逝去了,包括朝廷恢复中原的大计和个人施展抱负的雄心,都逝去了——“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扁舟一叶,持竿垂钓,又见新秋的明月,冉冉从瓜洲升起。就是说纵使有英雄人物,也是报国无门,只好逍遥于江海之上了。末句表现了词人抑郁孤独和无可奈何的悲慨。瓜洲,在长江北岸,是运河入长江处,有渡口与镇江相通。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湖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带着落叶出门远行 的阅读理解答案,指导一下答题方向思路也可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说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1.带着落叶出门远行 文章首段就提到时令“秋浓”,人物“乡村游子”“远离故土”,尾段是在文章主体部分反复抒写准备远行的情景和感情、对人生的思考、来到大城市的感慨以及对故土尤其是那山那水那土那叶留恋的基础上,水到渠成,揭示主题。

2.设问 排比 比喻

3.第四自然段抒写愁悲思绪荡漾。写青春重点运用了拟人和排比修辞手法,写童年重点运用了比喻和排比修辞手法,如此写来,愁悲思绪就显得形象生动,对人生的思考就显得栩栩如生。

4.提示:围绕着城市改造环境惨遭破坏及对作者家乡的思念等方面来回答。

5.总分总首段直奔主题,尾端解释主题。

20篇文言文阅读.急急急!!!!!!

1. 地 震 [蒲松龄]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①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②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③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鸭鸣犬吠满城中。逾④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有邑人妇,夜起溲溺,回则狼衔其子,妇急与狼争。狼一缓颊,妇夺儿出,携抱中。狼蹲不去。妇大号,邻人奔集,狼乃去。妇惊定作喜,指天画地,述狼衔儿状,己夺儿状。良久,忽悟一身未着寸缕,乃奔。此与地震时男女两忘者,同一情状也。人之惶急无谋,一何⑤可笑!

【注释】①客:客居。②俄而:不久。③趋:快走。④逾:超过。⑤一何:多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余适客稷下( ) ②各疾趋出( )

③并忘其未衣也( ) ④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

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 B. 众骇异,不解其故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视街上,则男女裸聚 D. 妇大号,邻人奔集,狼乃去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 忽悟一身未着寸缕,乃奔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人之惶急无谋,一何可笑!

4.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在记叙地震的过程时,采用了怎样的顺序?

②本文用哪些句子突出了“奇变”?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2. 宋 人 好 善①

昔者,宋人好善者,三世不解②。家无故而黑牛生白犊。以问先生。先生曰:“此吉祥,以飨③鬼神。”居一年,其父无故而盲。牛又复生白犊。其父又复使其子以问先生。其子曰:“前听先生言而失明,今又复问之,奈何?”其父曰:“圣人之言,先忤④而后合。其事未究,固试往,复问之。”其子又复问先生。先生曰:“此喜祥也,复以飨鬼神。”归致命⑤其父。其父曰:“行先生之言也。”居一年,其子又无故而盲。其后楚攻宋,围其城。当此之时,易子而食,析骸而炊。丁壮者死,老病童儿皆上城,牢守而不下。楚王大怒。城已破,诸城守者皆屠之。此独以父子盲之故,得无乘城。军罢围解,则父子俱视。

【注释】①选自《淮南子•人间训》,题目为编者所加。②解:通“懈”,懈怠。

③飨xiǎnɡ:供奉,祭祀。④忤wǔ:违反,抵触。 ⑤致命:传达先生之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其父又复使其子以问先生( ) ②其事未究,固试往( )

③行先生之言也( ) ④罢围解,则父子俱视( )

2.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以问先生( ) ②此吉祥,复以飨鬼神( )

③此独以父子盲之故,得无乘城 (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居一年,其父无故而盲。

②城已破,诸城守者皆屠之。

3. 闲 情 记 趣 [沈 复]

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①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②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③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④罪过耳。”余曰:“试言之。”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