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喻老《自知之明》古文翻译
《韩非子·喻老》"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跷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翻译: 楚庄王想攻打越国,杜子进谏说:“大王为什么攻打越国?”楚王说:“越国政乱兵弱。”杜子说:“愚臣我常常担心人的智慧好比眼睛,能看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眼睫毛。大王您的军队曾被秦、晋打败,丧失了数百里的土地,这是兵弱;庄蹻在境内造反,官府却不能加以禁止,这是政乱。大王兵弱政乱,并不在越国之下,反而想去攻打越国,这就是智慧如同眼睛,见远不见近啊。”庄王就停止了行动。因此对事物了解的难处,不在于看清别人,而在于看清自己。所以说:“能自己认识自己就叫做明。”
望采纳
自知之明古文翻译
《自知之明》选自《荀子 荣辱》
原文: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叮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翻译: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抱怨别人,懂得命运的人不埋怨老天;抱怨别人的人就会走投无路(困窘而无法摆脱),抱怨老天的人是没有志气(不会立志而进取)。错误在自己身上,却反而去责怪别人,难道不是拘泥守旧(不合时宜)了吗?……所以君子会说这是正常的事(淡定自若而不惊恐),而小人则长吁短叹的说是很奇怪(惊咋而不镇定)!
形容人要有自知之明的成语或文言文
目不见睫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
出处:《韩非子·喻老》:“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自知之明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出处:《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五十步笑百步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比喻人没有自知之明,一心想谋取不可能到手的东西。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一回:“平儿说道:‘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没人伦的混账东西,起这样念头,叫他不得好死!”
因为有自知之明,所以从不敢妄想。用文言文怎么说?
只需要改动其中的连词“因为……所以”即可:因有自知之明,故不敢涉妄。
自知之明的古文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选自《荀子·荣辱》 自知者: 有自知之明的人。知:认识。怨: 埋怨。知命: 懂得命运。穷: 走投无路。无志: 没有志气。迂: 拘泥守旧,不合时宜。失:过失,过错。反:反而,反倒。岂:难道。道:遵循。怪 :异端。 荀子在文中的观点是:人应该有自知之明。
在哪篇文言文中出现过自知之明
《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解释】: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示例】: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