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政策与自治法
和平共处,无不干涉,交流共通
2014小学综合素质与教育知识与能力的作弊小抄
义务教育的意义
:
1.
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
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2.
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
不断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3.
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
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当代学制的发展趋势
:
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
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
延长义务教育
年限
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
发展
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教师的作用
:
1.
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发展和
人类延续中桥梁与纽带作用
2.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关键作用
3.
人类潜能的开
发者,个体发展期促进作用。
一般角色
:传道者、
授业解惑者、榜样、管理者、父母与朋友。
新课改
中的角色
: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职业道德素养
:
1.
忠
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
热爱学生
3.
团结协作
4.
以身
作则。
知识素养
:
1.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2.
精深的
学科知识
3.
宽厚的教育学、
心理学知识和管理学知
识。
能力素养
:
1.
语言表达能力
2.
组织管理能力
3.
组织教育与教学的能力
4.
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
能力。
心理素养
:
1.
高尚的师德
2.
愉悦的情感
3.
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健康的人格
.
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容
:
1.
遵守职业道德
2.
拓展专业
知识
3.
提升专业能力
4.
建构专业人格
5.
形成专业
思想
6.
专业自我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主导作用
:
1.
学校教育是
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
是通过
受过站们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3.
能有效的控制和
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个因素。
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
1.
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
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
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
矛盾运动的过程
3.
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
对学
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
是一个长期反复不断
前进的过程。
良好班集体的特征
:
1.
共同的班级奋斗目标
2.
一个
健全的组织系统
3.
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
4.
平等
民主的班级氛围。
小学班主任工作内容
:
1.
了解学生
2.
组织和培养班
集体
3.
建立学生档案
4.
个别教育
5.
班会活动
6.
协
调各种教育影响
7.
操行评定
8.
班主任工作计划与
总结。
教学反思对教师发展的作用
:
1.
反思是教师发展的
重要基石
2.
通过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促进自
身教育观念的改变,激发自身的创造力,提高自身
的道德修养。
小学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
小学教育是在幼儿教育的
基础上开展的在层次上属于初等教育阶段,性质上
具有基础性特点。为小学生未来的生活、学习、发
展打好基础,为中等教育输送合格新生打好基础,
为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打好基础。
遗传在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
1.~
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
的差异是造成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
的成熟
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
仅为人的身心发展
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
1.
完善学生的知识
结构
2.
采用讨论法教学
3.
联系实际问题教学
4.
进
行必要的启发指导
5.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
:
1.
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
一
2.
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
3.
适合小学儿童......余下全文>>
简明中国古代史小抄
魏晋玄学
魏、晋、南北朝流行的社会思潮。语始见《晋书•陆云传》。魏晋名士以谈“玄”,释“玄”,崇尚虚无,空谈名理为风气,并建立起不同的流派,故名。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经典,讨论有无、本末、动静、言意象,以及自然与名教等的相互关系,以综合儒、道、名、法诸家学说的新的思想形式,代替趋于衰微的汉代经学。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阮籍、嵇康、王弼、向秀、郭象等。其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综观魏晋玄学,其基本特点有: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基本内容,有提出「以无为本」及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自己的本的思想;以解决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为其哲学目的;针对汉儒支离繁琐的解释方法,强调在论证问题时把握义理,反对执着言、象,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以「辨名析理」为其的思维形式。由是形成两晋南北朝玄学的独有特色。魏正始年间,以何晏、王弼为代表,崇尚《老子》,辅以《易》学,提倡“贵无”,主张以寂然不动的“无”为世界的精神性本体,但也注重儒家的丧祭服制和历代的典仪,服膺孔子,以自然为本,名教为末,统一儒、道。宣传“以寡治众”,“君主无为”。史称“正始之音”。而阮籍、嵇康则视自然与名教为对立,主张毁弃礼法,“越名教而任自然”。认为达于“自然”,必能“通于治化”,幻想无君、无臣的自然社会。魏晋之际,裴頠批评“以无为本”,肯定万有存在的真实性,并反对寄生思想和纵欲主义,反对“贵无”和“崇有”,认为万物皆“块然自生”,用神秘的“自生”代替“无”为世界的本原,否定万有的真实性。主张“名教即自然”,君臣、上下之分乃是“天理自然”的体现。东晋以后,玄学与佛学趋于合流,其特点是以玄学解佛学,主要代表人物为僧肇,提出无不绝虚,有非真有,以一种非有非无,有无合一的学说,企图凌驾于玄学各派之上。至此,玄学岁余波未泯,但佛学已逐渐取代其地位。
府兵制
府兵制为古代一种兵制。为西魏时宇文泰所建,此后历北周、隋而至唐初,制度日趋完备,唐天宝年间始废。府兵本泛指军府之兵。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宇文泰为柱国大将军。八年(542年),初置六军,并相继以李虎、元欣、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为柱国大将军,宇文泰则为全军统帅,督中外军。元欣为魏帝至亲,从容禁闱。其余六人,分别统率六军,各督二大将军,分掌禁旅,当爪牙御侮之寄。此外又在每大将军下设二开府。凡为二十四员,分团统领,是为二十四军。每一团,仪同二人,自相督率,不编户贯。十五日上,则门栏陛戟,警昼巡夜;十五日下,则教旗习战。无他赋役,每兵唯办弓刀一具,月检阅之。甲戟戈弩,并资官给。赐诸将鲜卑复姓,且令所部士卒皆用其将姓氏,是为府兵制。
士族
士族亦称「世族」、「势族」,与庶族相对。士族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累世高官、享有特权之门阀贵族。士庶之际,实如天隔。二者舆服有别,彼此不通婚,不共坐,等级森严。士族可占田地,封山护泽,荫庇佃客部曲,有免赋免役、门荫子弟仕进之特权。其有侨姓、吴姓、郡姓、虏姓、膏梁、甲族、冠族、著姓、右族、华腴、旧族、高门之名。士族盛于两晋,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东晋时士族轮流把持朝政,至南朝渐衰,寒人始掌机要。
又称九品官人法。曹魏建立后由吏部尚书陈群提出。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实际......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