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刘邦作文800
我眼中的英雄刘邦
楚汉之争,英雄谁属?
那垓下项羽便是英雄,他刘邦便不是?
英雄,不该只逞一时之勇,而应心有全局,心有家国天下!——题记
【壹】
那年他偷眼瞧着嬴政所乘金辇,小小亭长,脱口便是惊人大志:“大丈夫当如是!”
那年芒砀山中,他私放役徒,身后跟着仅仅十几个人,开始了一场前路未知的豪赌。
是的,他是个赌徒。恰逢乱世,这个血液里时时跳动着不安分因子的闲汉,终于有了大展宏图的舞台。他赌,但他从不下毫无胜算的赌注。一个成功的赌徒,就是一位博弈者。作为博弈者,揣摩他人内心想法、审度情势自应无一不能。如今群雄并起,他也该放手一搏。
【贰】
那年他还年少,身长八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
那年他目视始皇车仗,这位楚将项燕之后,对叔父傲然道:“彼可取而代也。”
那年他独斩吴中太守帐下卫兵近百,万夫不当之勇可见一斑。
他还不认识沛县的小亭长刘季,但他知道,自己是赌桌上的强者,只因手中兵八千,更有为楚灭秦这面大旗。
【叁】
那年他们初次见面,不知道彼此将是未来最大的对手。一个有上万兵马,一个还需借兵,实力相差悬殊。暂时摒弃环境条件,他们其实只有些微不同——一个喜欢屠城,另一个则擅长安抚民众。
这个小小的不同,正悄悄地影响着两个人之后的发展。
【肆】
当年语带羡慕感叹“大丈夫当如是”的他,不曾想有一天会亲身体会到雕栏玉砌的优越感。他打心底里留恋这个富丽堂皇的好地方,普通人一辈子的追求,不过如此。但是——耳边谏言将他拉了回来。关外还有一头猛虎,身后是四十万精兵。
约法三章,废除苛刻秦律,主动示弱,不露野心。这个人既能得了民心,得天下,亦不难。
【伍】
鸿门宴,眼前之人近乎单木仓匹马而来。计划天衣无缝,只待刀起头落。
他一生最大败笔,便是这一天没能擒贼擒王。纵使有老谋深算的亚父范增又如何?纵使手握精兵又如何?纵使武艺高强可以一敌百又如何?傲是他头上隐于暗处的命运之刃,这天,它杀了他。
他的傲有道理。那个人曾经的卑微与弱小,至今仍在他眼前。这样的一个人,有什么理由与自己相比?有什么能力能威胁到自己?他不信。所以该被杀的人带着冷汗强作镇定逃出生天,他却带着轻蔑的笑毫不回头坠入万劫不复。
什么“无心杀季真仁度”,他只是押错了算好的注,从这一步,满盘皆输。
烧杀抢掠,阿房一炬。冲天的火舌舔红了半边天的盛景,对这个徒具勇猛的莽夫,未尝不是最有杀伤力的嘲讽。
【陆】
彭城一战,他几乎输得血本无归。幸得楚军粮尽,追击兵力薄弱,又兼离间范项,才有了鸿沟和议。
似乎形势很是不利。然而之前的此消彼长,“汉有天下大半,楚兵罢食尽”已经形成。
撕毁合约,乘虚而入,这样的举动在很多人看来是小人之举。可是,于战争而言,又怎能分得清谁对谁错?论体恤百姓,论心怀大局,论用人得当,高下已分,阴险狡诈,暗中出手,也只是智计过人的体现罢了。
【柒】
汉王五路大军困霸王于垓下,十万楚军被完全合围,粮草断绝。成败已定,纵使霸王如何勇武,也杀不散层层乌云般的汉军。四面楚歌中,霸王只有作歌哀叹当年勇,美人溅血断香魂。
最后一战,霸王以一人之力杀数百汉军,因不愿回江东损失颜面,自刎于乌江边,算的是个英雄之举了。
叹只叹,英雄本应为大将,何苦逞能做帝王。
【尾声】
项羽,将门之后,力能举鼎,然自刎乌江畔。
刘邦,出身普通,年少无为。却开创大汉朝。
英雄不只是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余下全文>>
作文(我心目中的刘邦)
所谓“成王败寇”应该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产物。
刘邦,无论出身如何低微,无论才能如何,千百年后的今天已无人去细细追究了,大多数人只记得他是汉高祖,缔造了一个大汉王朝,成了人人称赞的大英雄。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秦末的乱世中,出现了无数逐鹿中原的野心家,这也许就是“英雄”。很幸运,刘邦成了其中的一员,而且是群雄中的最终胜利者,是笑着看别人哭的“英雄”。
而我却想,人们把刘邦的形象弄错了,他是一个人,不是一个神,更不是一个魔。
乱世确实出英雄,然而英雄是人类品质的一种升华,是一个近乎神的形象,他们只属于天堂,乱世中他们只会是昙花一现,继而就回到真正属于他们的地方了。
乱世中更多的应该是奸雄,战乱风云中,时时腥风血雨,打打杀杀。如果没有狠毒的手段,很难想象怎样去和别人争斗,怎样在危机四伏的社会中存活。奸雄应该就是混世魔王吧,可以轻易的爬上颠峰,但毕竟人魔不两立,摔下来时也会摔得很惨吧!
刘邦既不是英雄,也不是奸雄,因为他属于人,他是一代枭雄。这也注定了他可以征服他的同类。 枭雄应是多面化的形象,他有奸雄一样问鼎天下的野心和能力,有英雄一样的气魄和仁爱天下的大度,尽管这些他无法做到完美,但这种结合却是完美的。刘邦属于这种完美的结合,他可以凭借自己的野心和能力建立自己的基业,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气魄和大度经营自己的基业。这就是所谓的“王者风范”。
人中之王,谈何容易,我们总是把自己带入一个误区,我们过高的估量了自己,把自己当作了神,或是一味的放纵自己,让自己沦落成一个魔。也难怪,一个时期,人中之王是少之又少,而神、魔却降临到不属于他的世界,这也许就是一种历史走向。
总之,刘邦在我心中是一个人,一个人中之王。
我眼中的刘邦150字 5分
刘邦具有雄才大略,抱负非凡,仁而爱人,知人善任,从谏如流,随机应变,百折不挠。
同时又是一个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绐为谒曰贺钱万的市井无赖,具有忌贤害能、诛杀功臣的阴冷本性。
刘邦知人善任,从谏如流。三教九流兼收并蓄。郦生进谏,知错就改。
刘邦自私狠毒、睚眦必报的庸俗心态,未央宫大宴,众臣面前奚落其父。
刘邦是我心中的英雄400
刘邦性格狡黠、油滑,爱吹牛皮,颇象个混混儿。“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他的出身极其普通,其父母的名字不为世人所确知,当然不及项羽的名将后裔身份。在一贯重视光环和背景的人们心目中,刘邦显得黯淡,这使得二人在刚起兵的时候,刘邦只能落个从属的地位。但刘邦自有他的一套。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领导者的气质,沛公却善于不断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从而给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他常不自觉地模仿信陵君的处世、行为方式,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于心计的优秀的一面,这使得他的人生成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他也因此受到乡里人士的敬重。
刘邦到底从信陵君那里学到了哪些优良品质呢?我觉得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笼络手段极为高明。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善于根据情势揣摸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从表面看,刘邦似乎无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也敬佩的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以一个平民出身的“浪子”,团结着一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将军为之效力,岂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二是宽容、仁慈、有大量。
与项羽“诸所过无不残灭”之举相反,刘邦做事较有分寸。楚国长老皆赞曰:“沛公,长者也。”史记载:汉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项羽兵败死后,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
三是遇事冷静,喜用智不斗力。
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以己之短敌彼之长,这样的傻事,刘邦自然不会做。
攻打宛城时,为免强攻损兵之弊,刘邦听从陈恢的建议,许原宛守为殷侯(相当于现在的港人治港)。其后刘邦以此法引兵西,“无不下者”。
四是坚忍克己。刘邦入关后,从樊哙、张良谏,封秦重财物于府库,不取分文。并当众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同时派人到各县乡村广而告之。秦人大喜,献上牛羊酒食犒劳军士。沛公又推辞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这样秦人更加高兴了,唯恐沛公不为王。这一点,聪明的范增看的十分清楚:“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刘邦的本性也是贪财好色的,但是为了达成目标,他变得很能克制自己。这与项羽每攻城破镇后遂“收其货宝妇女”形成鲜明的对比。
总结起来,争霸中的项羽与刘邦俱怀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禀赋优于刘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动辄怒、大怒,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优秀品质,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绝不只是靠运气得来的
鸿门宴之我眼中的刘邦
①刘邦亲往鸿门谢罪,是一个大胆的决策,非此不足以阻止项羽进攻;“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从这些事都能看出的坚决果断。②刘邦“先破秦入咸阳”,是“有大功”之人,但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唯恐有所不至,甚至“出”而“未辞”,也觉得于礼不合,这又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
③初见项伯,即“兄事之”,“奉卮洒为寿”,“约为婚姻”,可见他善于拉拢人,为己所用。
3.其他人物形象。
刘邦集团中的人物:①张良——足智多谋(请项伯调停是他提出来,樊哙是他找来,“留谢”一事也处理得恰当。)②樊哙——非凡勇敢而又粗中有细(闯帐的动作;入帐后怒目而不语;借机面责项王;主张不辞而别)。
项羽集团中的人物:①范增——有远见卓识而刚愎自用(断言刘邦“志不在小”;吕项庄击杀刘邦;碎玉斗;断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②项伯——看重情义,而又易为假情义所盅惑。③陈平——当时已有心投奔刘邦(奉召而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