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目标

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培养目标分别是什么?

到底是什么呢

简述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课程目标分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具有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和递进性。

广义的课程目标

在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是全层次的。它即是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狭义的课程目标

在狭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化的视角,它的涵盖面是特定的,主要指“教育目标”。在狭义上,课程目标不包含“教育方针”,只包含“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行为取向性目标

行为取向的课程目标是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与评价功能。

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评价,对于学习以训练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内容较为适合。行为目标取向的课程目标理论主要有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和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生成性课程目标

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

表现性课程目标

表现性目标,指在教育情境的种种遭遇中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关注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

为了实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同时针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功能

2.调整课程结构

3.精选教学内容

4.改进教学方式

5.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

6重建课程管理体系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教学科目(学科)是教学内容的基本门类。

课程是指各个教学科目与课外活动的综合。

所谓课程目标,实际上就是在教育部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里,要求每个参与基础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关注的内容。

如:信息技术学科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的描述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普通高中14个学科的课程目标大都是指如下的三个方面:

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这绝不是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互动目标。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分解、细化了的一小部分。当完成和落实了每一个课堂小教学目标的同时,课程需要关注的大目标也就实现了。

课堂教学目标在45分钟之内,是可以达到的。不是理想目标那样的遥远,可望不可及。

平时人们常说的教学目标,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实际上指的就是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常常被人们简化为:“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就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双基”。那就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后来,又勉强地加上了一个学科情感。这就是如今在教案、教学设沪单高竿薨......余下全文>>

关于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

对这样的目标我不怎么认可这样会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学生学习是没有固定的目标的每个人都不同非要总结一下的话那就是为将来打基础因为不论哪个行业都是需要知识的

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

德育,作为五育之首,它的重要性早被教育界乃全世界所熟知。常言道:“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劣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这其中就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学校教育是一个伦理性的整体结构,意味着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包含着价值可能性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只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这种可能性,对学生的品质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便是德育的意义所在。下面我从学校教育的伦理性出发,谈几点小学生的德育特点。一、 超越性学校道德教育是指向求教育者发展的可能性的。它存在的价值就是引道求教育者在成长过程中走向更为丰富的道德可能性。不断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也就是在教育的价值引导中,学生不断地在道德理解、道德判断能力、道德经验、道德智慧、德性品质各个方面获得更新和发展。学校教育具有了超越性,才能够引导学生实现价值的可能性。学校道德教育之所以具有超越性,是因为学校道德教育建立在追求善的价值的基础上的,建立在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理想上。作为建构美德的价值引导,学校教育各个方面都渗透着人类的价值和理想。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作为建构美德的价值引导,德育指向必须有所超越。小学生单纯、幼稚、天真无邪,学校教育是他们获得道德发展的重要条件。对道德理想的理解等间接道德认识,道德判断能力与实践性的发展,只有在学校通过系统教育才能系统地获得。可以说,在学校所获得的道德发展对个人终身的道德实践和道德追求都具有影响。因此,德育教育应该紧扣时代主题,努力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生活价值理想,从更广、更丰富的层面帮助他们建构道德精神;引导他们走向发展,走向创造,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党中央提出“教育要面向未来。”这就意味着德育是指向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任何组成部分都具有超越性的本质。同时也意味着,教育要努力为未来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改变社会现状,推进社会发展,提升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新人,实现对现有社会和现实人的超越。因此,德育不仅要关注现实的存在,更要关照人们未来面对的问题。人不会满足现状,社会也不会维持现状。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发展表现为一种世界范围的广泛竞争,反映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每个环节。如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变更性、竞争性、发展性,使每一个人随时都面临着多种选择、多种风险和许多思想道德方面的实际问题,人们需要消除对未来发展的困惑,避免挫折和失败。德育必须对人们的发展进行引导,进行符合规律的预测、预防和指导,帮助人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这种预测、预防在现代社会是越来越重要。可见,德育也是一种有目的性、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和人们的主体性的增强,其作用越来越重要。德育只有紧扣时代主题,大力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德育才能显示其时代特征,体现其超越性的本质属性。如果德育不能实现人和社会对现存状况的超越,仅仅是维持现状现实社会秩序和人们现有思想水平的手段,那么,德育就会逐渐陷于保守,无所作为。德育不仅为过去、现在所决定,更为未来所决定。因此,学校在构建办学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时,确定了与各个年级品质培养相呼应的具体目标来帮助引导学生建立和实现道德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道德教育中总是以应有或理想的境界、社会和人,在道德目标的追求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某种必要的张力”(《德育社会学》一书)。如此,学校道德教育具有了超越性,就有可能引导学生实现价值可能性。因此,具有了超越性的道德教育是合目的的道德教育。二、引导性学校道德教育是道德价值的引导和个人德性追求的自主活动的结合。引导性意味着道德教育的影响是建立在求教育者的自主性上。早在......余下全文>>

综合高中的教育模式

综合高中是高中阶段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相渗透融合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1)在培养目标上,培养具有普通高中文化基础知识和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和一定就业能力的高素质毕业生;2)在课程目标上,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3)在课程结构上,要求整体设置综合高中有关课程,合理设置普通高中文化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使普通高中文化基础知识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教育一体化;4)在学籍管理方面规定,学生四年学业修满,成绩合格,可获取普通高中毕业证书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在三年内,综合高中学生学完普通高中文化课程,基础课程语文、数学、外语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学科结业考试,成绩合格,符合毕业条件的,由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教育部)或普通高级中学颁发普通高中毕业证书,并可参加当年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根据我国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提出的总要求,考虑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及社会各行各业对中等层次人才素质的要求,我国现行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是:

1.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具有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具有守信、勤奋、自立、合作、乐观、进取等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遵纪守法,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具有分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

(3)培养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

(4)培养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初中教育是小学教育的继续,又是为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打基础的教育。它处在从儿童到少年又由少年走向青年的过渡时期,是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时期,也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素质打基础的最关键时期。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在小学阶段使学生“初步”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为促进他们的身心进一步全面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中学教师的职责

职责,是职业的责任。教师的职责便是教师这一职业所负担的责任或曰任务,它是教师职业产生的根本缘由和存在的基础。在我国古代,师为“授业之师”,师者“教人以不及”。韩愈在《师说》中为教师规定了三项职责:传道、授业、解惑。在外国,最早出现的教师便是古希腊雅典伺候奴隶主儿童学习的成年奴隶,称为教仆。而在今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依赖,教师职责已不仅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递职责,他不仅要完成教学工作,还要承担班级的管理职责,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实现自身的发展。

教师的根本职责,即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全面实现教育目的。他们要通过教书育人来体现自己的劳动价值,创造精神财富,培养出合格而优秀的人才。落实到中学教师的工作当中,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实现上述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此,中学教师的具体工作职责是:

1.必须做好教学工作。教学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体现在教师的工作上首先就要完成教学任务,尽心尽责地把书教好。教书包括两方面内容:从过程看,教书包括指导和组织好课堂教学及相应的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从内容上看,教书是传授好一定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帮助学生发展才能,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等。一名教师如果做了许多其他工作,而教学任务完成得不好,教学质量很差,则不能认为他是合格的教师。搞好教学应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多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促进其个性的发展。

2.做好班主任工作,组织课外和校外教育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3.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中学生合理地安排学习和文体活动,保护学生身体正常发育,促进体质的增强,并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个性。

订 4.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不断......余下全文>>

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来的一定时期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校的校长、老师,首先要弄清楚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因为党的教育方针就培养什么样的人作出了最权威最明确的界定。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分别于1950年、1957年、1958年、1981年,对教育方针分别有过几次不同的提法。1990年12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1993年2月,这个教育方针被写进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 (以下简称《纲要》) 。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执行,其中第五条所表述的教育方针,比《纲要》中的叙述增加了七个字,具体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工作要求,为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关于我国教育方针的最新表述涵盖了教育方向、培养目标和实施途径,明确回答了我国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培养人顶途径”等问题,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方针内涵。它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它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必将指引我国教育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必将有力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对新世纪新阶段教育工作具有长期而深远的重要指导意义。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二是为了培养能够继续学习的人。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是赋予学生生存能力与学习能力。这里所说的“学习能力”包括两方面:一是自学能力,二是应试能力。只有具备了自学能力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只有具备应试能力的人,也才有继续学习的机会和完成学业走向社会获得工作职位的机会。

“面向过去的教育”不仅是中国教育的缺陷,而且是世界教育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努力实践邓小平同志倡导的“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把“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我们的学生将成为世界上最幸运的人。

大学和高中教育的区别

(1)培养目标不同。中学教育是为了学生考上大学.大学教育则是为了学生进入社会。虽然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传授知识.提升人的素质,延续人类文明,但是,中学是基础性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中等水平的普通教育,为广大学生的继续深造和就业做一般性的基础文化知识准备。中学教育强调学生会用书本知识解题,让学生经过一系列的严格训练,顺利通过高考选拔,进人大学学习。所以中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高一层次的学生。大学则不同,它面向社会,是一种专业性质的教育,其目的是从未来社会生产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尽可能照顾到学生未来具体职业的特殊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全人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出不仅能够独立于社会,而且能够担当大任,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的高素质人才。

(2)培养方式不同。中学培养“考”生,大学培养“学”生。由于中学和大学的追求目标不同,对学生教育培养的方式也不同。在目前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高考竞争十分激烈,因此人们衡量一所中学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很自然地就选择了该校的大学上线率和考取高校的重点率,中学也就不得不实施以培养高分“考”生为主要目标的“应试教育”。大学则不同,社会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有效、优质工作的人,要求工作者必须学识、素质、能力俱佳。不仅如此,在当今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还要求每个工作者具有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大学教育强调学生不仅仅是“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会学”。是培养现在学什么技术最好的鉴别能力,而不是教你什么技术都学的多面手。

(3)教育模式不同。中学是封闭式教育.大学是开放式教育。中学的教育内容是封闭的,所有学校都按照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来组织教学。教学模式也基本上是封闭的,都是按照“老师讲授——解题示范一~课外解题练习”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而大学阶段是开放式的教育,除了教师传授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性的学习,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去辨别真理,吸收真理。学生在研究性、创新性的学习中,学习如何去收集知识、鉴别知识、综合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通过前瞻性、高效性、多维化和综合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改变理念,开阔视野,提升能力,知识、能力、素质均衡发展。我们经常看到,不少在校时基本上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大学新生,当毕业离开学校时,差距已是显而易见。这种差距,不仅仅是所掌握知识的差距,更是理念的差距、视野的差距、能力的差距。

(4)教学方式不同。中学老师“逼”着学生走,大学学生“追”着老师走。大家都亲身体会过,中学老师既是学习上的指导者,有时也是学生生活上的“监工”。为了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学习,他们天天围着学生转,时时“逼”着学生朝着考上大学这一明确具体的目标不遗余力地拼命往前走。大学老师则不~样,一方面他们希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会独立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老师不是teacher,而是instructor,他们起的是辅助指导的作用,关键在于学生自主地吸收知识,发现、解决问题。老师只是一种解答器,想要得到答案,学生得自己去点击,自己给“它”输入你的疑惑。另一方面,大学教师要同时承担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的任务,精力不可能集中到教学一个方面的工作上,所以大学老师也不可能天天围着学生转,与学生面对面接触的机会比中学要少得多。学生在学习或者生活上碰到困难,需要自己主动去寻找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从这一意义上讲,在大学应该是学生“追”着老师走。

5)学习状态不同。中学是被控式学习,大学强调自主性学习。中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外部,中学老师发挥着主导作用。为了学生有效利用时......余下全文>>

中国高中教育制度

学习是不能烦躁的,首先要热爱学习,那样学习劲才会足。学习还讲究方法,多和别人探讨,自己摸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加储,别在心烦气躁了!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