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培养目标分别是什么?
到底是什么呢
关于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
对这样的目标我不怎么认可这样会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学生学习是没有固定的目标的每个人都不同非要总结一下的话那就是为将来打基础因为不论哪个行业都是需要知识的
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
德育,作为五育之首,它的重要性早被教育界乃全世界所熟知。常言道:“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劣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这其中就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学校教育是一个伦理性的整体结构,意味着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包含着价值可能性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只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这种可能性,对学生的品质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便是德育的意义所在。下面我从学校教育的伦理性出发,谈几点小学生的德育特点。一、 超越性学校道德教育是指向求教育者发展的可能性的。它存在的价值就是引道求教育者在成长过程中走向更为丰富的道德可能性。不断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也就是在教育的价值引导中,学生不断地在道德理解、道德判断能力、道德经验、道德智慧、德性品质各个方面获得更新和发展。学校教育具有了超越性,才能够引导学生实现价值的可能性。学校道德教育之所以具有超越性,是因为学校道德教育建立在追求善的价值的基础上的,建立在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理想上。作为建构美德的价值引导,学校教育各个方面都渗透着人类的价值和理想。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作为建构美德的价值引导,德育指向必须有所超越。小学生单纯、幼稚、天真无邪,学校教育是他们获得道德发展的重要条件。对道德理想的理解等间接道德认识,道德判断能力与实践性的发展,只有在学校通过系统教育才能系统地获得。可以说,在学校所获得的道德发展对个人终身的道德实践和道德追求都具有影响。因此,德育教育应该紧扣时代主题,努力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生活价值理想,从更广、更丰富的层面帮助他们建构道德精神;引导他们走向发展,走向创造,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党中央提出“教育要面向未来。”这就意味着德育是指向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任何组成部分都具有超越性的本质。同时也意味着,教育要努力为未来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改变社会现状,推进社会发展,提升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新人,实现对现有社会和现实人的超越。因此,德育不仅要关注现实的存在,更要关照人们未来面对的问题。人不会满足现状,社会也不会维持现状。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发展表现为一种世界范围的广泛竞争,反映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每个环节。如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变更性、竞争性、发展性,使每一个人随时都面临着多种选择、多种风险和许多思想道德方面的实际问题,人们需要消除对未来发展的困惑,避免挫折和失败。德育必须对人们的发展进行引导,进行符合规律的预测、预防和指导,帮助人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这种预测、预防在现代社会是越来越重要。可见,德育也是一种有目的性、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和人们的主体性的增强,其作用越来越重要。德育只有紧扣时代主题,大力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德育才能显示其时代特征,体现其超越性的本质属性。如果德育不能实现人和社会对现存状况的超越,仅仅是维持现状现实社会秩序和人们现有思想水平的手段,那么,德育就会逐渐陷于保守,无所作为。德育不仅为过去、现在所决定,更为未来所决定。因此,学校在构建办学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时,确定了与各个年级品质培养相呼应的具体目标来帮助引导学生建立和实现道德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道德教育中总是以应有或理想的境界、社会和人,在道德目标的追求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某种必要的张力”(《德育社会学》一书)。如此,学校道德教育具有了超越性,就有可能引导学生实现价值可能性。因此,具有了超越性的道德教育是合目的的道德教育。二、引导性学校道德教育是道德价值的引导和个人德性追求的自主活动的结合。引导性意味着道德教育的影响是建立在求教育者的自主性上。早在......余下全文>>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根据我国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提出的总要求,考虑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及社会各行各业对中等层次人才素质的要求,我国现行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是:
1.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具有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具有守信、勤奋、自立、合作、乐观、进取等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遵纪守法,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具有分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
(3)培养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
(4)培养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初中教育是小学教育的继续,又是为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打基础的教育。它处在从儿童到少年又由少年走向青年的过渡时期,是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时期,也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素质打基础的最关键时期。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在小学阶段使学生“初步”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为促进他们的身心进一步全面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中学教师的职责
职责,是职业的责任。教师的职责便是教师这一职业所负担的责任或曰任务,它是教师职业产生的根本缘由和存在的基础。在我国古代,师为“授业之师”,师者“教人以不及”。韩愈在《师说》中为教师规定了三项职责:传道、授业、解惑。在外国,最早出现的教师便是古希腊雅典伺候奴隶主儿童学习的成年奴隶,称为教仆。而在今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依赖,教师职责已不仅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递职责,他不仅要完成教学工作,还要承担班级的管理职责,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实现自身的发展。
教师的根本职责,即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全面实现教育目的。他们要通过教书育人来体现自己的劳动价值,创造精神财富,培养出合格而优秀的人才。落实到中学教师的工作当中,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实现上述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此,中学教师的具体工作职责是:
1.必须做好教学工作。教学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体现在教师的工作上首先就要完成教学任务,尽心尽责地把书教好。教书包括两方面内容:从过程看,教书包括指导和组织好课堂教学及相应的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从内容上看,教书是传授好一定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帮助学生发展才能,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等。一名教师如果做了许多其他工作,而教学任务完成得不好,教学质量很差,则不能认为他是合格的教师。搞好教学应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多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促进其个性的发展。
2.做好班主任工作,组织课外和校外教育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3.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中学生合理地安排学习和文体活动,保护学生身体正常发育,促进体质的增强,并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个性。
订 4.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不断......余下全文>>
简述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课程目标分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具有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和递进性。
广义的课程目标
在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是全层次的。它即是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狭义的课程目标
在狭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化的视角,它的涵盖面是特定的,主要指“教育目标”。在狭义上,课程目标不包含“教育方针”,只包含“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行为取向性目标
行为取向的课程目标是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与评价功能。
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评价,对于学习以训练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内容较为适合。行为目标取向的课程目标理论主要有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和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生成性课程目标
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
表现性课程目标
表现性目标,指在教育情境的种种遭遇中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关注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
为了实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同时针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功能
2.调整课程结构
3.精选教学内容
4.改进教学方式
5.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
6重建课程管理体系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教学科目(学科)是教学内容的基本门类。
课程是指各个教学科目与课外活动的综合。
所谓课程目标,实际上就是在教育部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里,要求每个参与基础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关注的内容。
如:信息技术学科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的描述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普通高中14个学科的课程目标大都是指如下的三个方面:
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这绝不是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互动目标。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分解、细化了的一小部分。当完成和落实了每一个课堂小教学目标的同时,课程需要关注的大目标也就实现了。
课堂教学目标在45分钟之内,是可以达到的。不是理想目标那样的遥远,可望不可及。
平时人们常说的教学目标,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实际上指的就是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常常被人们简化为:“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就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双基”。那就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后来,又勉强地加上了一个学科情感。这就是如今在教案、教学设沪单高竿薨......余下全文>>
普通高校人文素质培养目标
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欧洲许多国家先后发生的文化和思想上的深刻变革。\\“文艺复兴”这个名称大约在16世纪就为学术界所用了。不过,这个名称正如恩格斯所说:\\“并不能把这个时代充分表现出来。”因为它既不是简单的古代希腊与罗马文化的复兴,同时也不仅仅局限于文艺。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文化,它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宗教的特色。 人文主义(也叫人本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肯定人的崇高地位,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以此来反对罗马教会所代表的神权的绝对统治。针对教会认为人生是苦难和罪恶的邪说,人文主义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肯定现世生活,歌颂爱情和个性解放;针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人文主义提倡理性,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因而有权追求知识,探索未知,了解自然和研究科学;针对封建压迫和封建等级制度,人文主义鼓吹仁慈、博爱,歌颂纯真的友谊和崇高品德,提倡平等和冒险精神。总之,人文主义反映了新的时代精神,它体现了意气风发、朝气蓬勃和乐观进取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了巨大的创造力。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最早的国家是意大利,同时,它也是人文主义文学的诞生地。由于得天独厚的条件,意大利得开风气之先。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就是在十四世纪的意大利首先兴起,成为这个运动的中心。这个时期在文学方面有诗人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法国的拉伯雷和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而英国当属我们这本书的主人公——戏剧之王莎士比亚。 艺术的复兴和文学的复兴是相辅相成的,文艺复兴也必然少不了艺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当之无愧为这个时代的大师。除此之外,各个国家在建筑、雕塑等方面也都有了重大的突破。 哲学与科学在这个世界大变革的时代也不甘寂寞,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伊拉斯谟与马基雅维利的哲学思想不但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而哥白尼、布鲁诺、第谷、开普勒、以及伽利略这些伟大科学家的出现又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认识,人们在享受着文学与思想的飞跃与升华的同时,感受到了地球并不是我们的惟一,太阳并不是我们的奴仆,这是一个怎样伟大的时代呀!
什么是社会主义大学的培养目标?
大学培养目标在具体的大学生身上的具体化就是大学生的成才目标,即:大学生要把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己的成才目标。
学校培养目标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教育的过程最终所要达成的人才规格。它是学校教育目的、教育价值观在学校“生产”和“加工”的主要产品——人才上的具体体现。
任何学校教育目标的确定都不是随意的,它受着多方面条件和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归纳起来,确定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依据有二:
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目标的确立必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相适应,反映一定社会现实的需要和未来发展的要求。任何人办教育,都是为了培养那个时代和那个民族与国家所需要的人才,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民族及国家由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存在的现实的差别,他们所需要的人才的规格也必然有差异,因而他们所确定的礌养目标也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这就是说,确定培养目标必须遵循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规律。
二是,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遵循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尽管每个人的天资有一定的差异,但人从幼年经童年、少年到青年、中年以至老年,其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因而培养目标的确立必须遵循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把应该在少年所应接受的教育内容延迟到成年,而是一对不同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和水平的教育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已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