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服务型制造

服务型制造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纷纷进入了服务社会阶段,这集中表现在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超过了国民经济的一半以上。第二阶段:二十世纪90年代初,以GE、IBM等为主导的公司率先进行由产品向服务转型的尝试。同时,学术界提出了面向服务的制造和服务嵌入制造的原始概念。但此时的服务型制造的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供应链、库存管理和柔性化生产的阶段。第三阶段:2005年以前,经济转型的浪潮中,提出要发展以面向生产的服务业,虽然关注点仍然停留在服务部门,但服务业与生产融合已经成为明显的趋势。第四阶段:2006年以后国内的学者正式提出了服务型制造的概念并进行了较为系统化的理论构建。在制造业转型的历史背景和商业潮流的共同驱使下,服务型制造的概念有了更为广阔的内涵和外延。

服务型制造的孙林岩

教授在《21 世纪的先进制造模式——服务型制造》中提出,服务型制造是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聚合物,是三者的粘合剂。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产业资本的高度聚合,使得服务型制造摆脱了传统制造的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形象,使其具有和以往各类制造方式显著不同的特点:① 、 在价值实现上,服务型制造强调由传统的产品制造为核心,向提供具有丰富服务内涵的产品和依托产品的服务转变,直至为顾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②、 在作业方式上,由传统制造模式以产品为核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强调客户、作业者的认知和知识融合,通过有效挖掘服务制造链上的需求,实现个性化生产和服务;③、 在组织模式上,服务型制造的覆盖范围虽然超越了传统的制造及服务的范畴,但是它并不去追求纵向的一体化,它更关注不同类型主体(顾客、服务企业、制造企业) 相互通过价值感知,主动参与到服务型制造网络的协作活动中,在相互的动态协作中自发形成资源优化配置,涌现出具有动态稳定结构的服务型制造系统;④、在运作模式上,服务型制造强调主动性服务,主动将顾客引进产品制造、应用服务过程,主动发现顾客需求,展开针对性服务。企业间基于业务流程合作,主动实现为上下游客户提供生产性服务和服务性生产,协同创造价值。三、服务型制造的发展简况定制化生产是服务型制造的典型方式之一。在一个日益发达的市场体系中,生产分工日趋细化,需要灵活柔性的、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制造方式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美国爱默生工程公司、西格玛电气公司等大型跨国公司的产业目录中有8000多种产品,并且能以100件的最小批量进行生产,以满足客户对产品定制的要求。为了实施这样的生产制造方式,就需要采用服务型制造业模式,建立海外制造基地或业务流程外包,以降低成本、提升价值链、增强产业竞争力。服务型制造业的主要模式是业务流程外包。据联合国贸发组织资料,1999年至2004年,全世界业务流程外包年平均增长23%,成为外包服务中增长最快的业务。2004年全世界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市场总收入为3000亿美元,在2002年只有1%的美国企业将业务流程作离岸外包,到2004年已有50%的美国企业愿意将业务流程外包给外国企业。2006年全球制造服务业外包市场规模达1.2万亿美元。2006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达50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承接业务流程外包最多的国家当推印度,2004年印度外包服务赚取了170亿美元,而同期中国仅获6000万美元收入。印度占有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的70%,占有最大的美国市场(总额250亿美元)90%以上的份额;为此,国家商务部启动了“千百十工程”专项工程,提出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资金,建设10个服务外包基地,吸引100家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业务流程,培养1000家承接服务外包的企业。

什么是服务型制造企业

消费观念的变化和制造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得制造业和服务户逐渐融合发展,由此产生了服务型制造这一新的产业形态和制造模式

如何将“服务型制造”打造成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一是打造竞争新优势。一直以来,我国的比较优势在于产业门类全、产能大、价格低,能够以较高效率为全球市场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但是,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仍然较弱,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总体处在中低端。发展服务型制造,以创新设计为桥梁,推动企业立足制造、融入服务,升级产品制造水平提升制造效能,拓展产品服务能力提升客户价值,将能够重塑制造业价值链。

二是培育发展新动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分工协作不断深化,催生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信息化则进一步加速了服务型制造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实现经济换挡不失速、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必须补足短板,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融合,实现制造业转型发展。特别是要抓住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深度应用带来的与全球同步创新的难得机遇,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举措。从产业结构看,中国经济存在着低端产能过剩和高端产能不足并存的矛盾,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更好地适应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升级的形势,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制造业企业以产需互动和价值增值为导向,由提供产品向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转变,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转变,有利于改善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顺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服务型制造,能够推动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有助于实现“三个转变”,即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因此,我国必须加快制造业从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从而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我国发展服务型制造存在哪些制约因素

一、是制造业企业自主开展服务化的动力不足

受传统粗放式工业发展思维模式影响,我国制造业企业还普遍存在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重批量生产轻个性化定制、重制造轻服务的现象,发展服务业务的动力还不足。

此外,由于开展服务业务,需要大量的资金与人力支持,短期投入较大,而长期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如市场风险、技术开发风险、经营风险等,导致生产企业开展服务型制造业务时比较审慎。

二、是一些关键领域自主研发能力欠缺

目前,我国不少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严重依赖进口,重大技术装备的系统集成能力不强,95%的高档机床数控系统仍依赖于进口。

加之没有核心关键技术就缺乏提供差异化、个性化集成服务的技术支撑,难以提供行业独占性的产品和服务,直接影响到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程度和效果。

三、是促进服务型制造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在制造业企业发展服务业方面还存在一些政策障碍。比如:制造业企业普遍缺少服务类资质,在拓展服务业务时存在障碍;从事设计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的企业不能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无法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的服务外包存在重复计税现象;服务业供地量少价高,不利于制造业企业开拓服务化业务;缺少统一的服务型制造统计口径和标准,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型制造的发展。

四、是高端复合型人才缺乏

长期以来,制造业在以产品为核心的模式下,人才的培养方式比较简单,人才储备大多围绕产品本身开展,适应服务型制造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缺乏复合型高端人才成长环境,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有待加强。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有利于我国制造业的稳增长,有利于经济效益提高,有利于向产业链的高端推进,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更有利于将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有机融合,实现智能制造,占领世界制造业制高点。

服务型制造的制造流程

外包业务可以是生产、营销、设计、开发、信息、保养等各个经营环节。汪应洛院士曾指出,服务外包是效率型经济的集中体现,服务型制造有利于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传统观念认为,制造就是生产加工。实际上,生产并不等于制造。制造包括生产和服务两部分,也就是说,制造=生产+服务。从微笑曲线来看,服务处于价值的高端,而生产加工环节却处于低端。生产所创造的价值约占整体价值的三分之一,而服务所创造的价值约占三分之二。从过程来分析,生产过程的时间为十分之一,而服务过程的时间为十分之九。二、服务型制造的典型特点美国经济学家格林福尔德,于1966年在研究服务业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消费服务。但生产性服务所站的角度是面向生产,为生产服务,而不是解决如何为最终顾客提供服务,并没有真正找到服务的目标。

服务型制造的演讲稿

制造业是我国发展服务经济的载体。制造业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技术、设备等物质基础,推动服务业不断升级,从而提升整个国民经济的质量。制造业的发展是服务业发展的平台,只有制造业得到了相当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才能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经济虽然经历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但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很大。1980年以来,美国制造业占国民收入比重虽不断下降,但其制造业增加值依然保持明显的上升趋势。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2004年以前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却一直高于中国的整个国民收入,直到2005年,中国的GDP才超过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中国制造业的规模一直小于美国,从这一点上讲,中国恐怕还不能跟随美国优先发展服务业。

制造业是我国当前的最大产业。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无论从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还是从国家的安全角度,我们都需要强大、独立、自主的制造业。

在美国的经济发展中虽然服务业占据了很大的份额,但是,美国的服务业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服务业务(比如金融、咨询、会计等)的全球输出,直接或者间接地服务于全球其他国家的制造业及服务业,并给美国带来了资本项目上的巨额回报,弥补了美国所谓的巨额贸易逆差。因此,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制造业是服务业的基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两者缺一不可。

如何理解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1.满足顾客要求方面的延伸。2.组织结构及人员构成的转变。3.部门职能的转变。4.企业运作模式的转变。5,人的态度和素质的转变。6.企业发展成熟的表现。——三流的企业卖的是产品;二流的企业卖的是服务;一流的企业卖的是文化

制造型企业与服务型企业的区别

制造型企业与服务性企业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他们的产品不同。制造型企业主要提供物资性的产品,服务型企业主要提供服务性的产品,

而产品的不同,又使得两种企业的结构和生产出现不同。制造型企业就以生产部门为主,他的所有资源都集中于生产出优质的物资产品,而服务型企业就以提供优质的服务为主,他所有的资源都集中于帮助员工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的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是如何促进服务型制造业发展的

主要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严格控制编制。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