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研究法 梁启超怎么样
专业人士推荐的嘛,于是找来看看,第一眼就囧了,因为书上写着“故事会图书馆”。我都那么大岁数了,转了一个圈,又回到了起点……话说,见龙卸甲这句话还真是什么地方都能用…… 内容很平和,是我喜欢的那种,梁启超同志果然牛啊,不是一般的牛。虽然不是讲史料的,多少也改变了我的一些传统看法。比如孔安国,丫的那个砍墙的事情是假的啊,骗了我好多年。 但是主要还是讲的应当如何研究史学——从史学范围入手,谈过去,谈现在的改造,谈史料的收集和应当如何根据国外的史学理论改造我国的理论,谈史迹的具体操作和理解,很让人可亲,手不释卷的感觉,虽然陆陆续续的看了半个月,呵呵。因为做了详细的笔记,好久没有做读书笔记了。 此外,令人意外的是,里面有大量的唯物史观的东西,甚至直接出来了这几个字。并且在稍后的地方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很意外的说。多符合我党当今的政策啊,应该派下去给中学生看,一人一本! 不错的书,值得大家作为入门的史学教程看看,虽然我不是学史学的,但是也是可以推荐的吧……
梁启超和钱穆谁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好
我的个人意见,实际上关于这样类似的研究方法,没有好坏之分,只存在是否适合之分。梁启超是中国的国学大师,古今中外,全部精通。钱穆也是历史大家,研究历史也是很深刻,很有思想。所以两者何分高下,只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自己觉得好的,就好
中国历史研究法怎么样
《中国历史研究法》 梁启超 著;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 目录: 自序第一章 史之意义及其范围 第二章 过去之中国史学界 第三章 史之改造 第四章 说史料 第五章 史料之搜集与鉴别 第六章 史迹之论次 附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绪论总论第一章 史的目的 甲 求得真事实 乙 予以新意义 丙 予以新价值 丁 供吾人活动之资鉴 戊 读史的方式 第二章 史家的四长 甲 史德 乙 史学 丙 史识 丁 史才 子 组织 丑 文学 第三章 五种专史概论 甲 人的专史 乙 事的专史 丙 文物的专史 丁 地方的专史 戊 断代的专史 分论一 人的专史 第一章 人的专史总说 第二章 人的专史的对象 第三章 做传的方法 第四章 合传及其做法 第五章 年谱及其做法 甲 年谱的种类 乙 年谱的体例 丙 年谱的格式 丁 做年谱的益处 第六章 专传的做法 甲《孔子传》的做法 乙《玄奘传》的做法 第七章 人表及其做法(略) 分论二 事的专史(略) 分论三 文物的专史 第一章 文物专史总说 第二章 政治专史及其做法 第三章 经济专史及其做法 第四章 文化专史及其做法 甲 语言史 乙 文字史 丙 神话史 丁 宗教史 戊 学术思想史 子 道术史的做法 丑 史学史的做法 寅 社会科学史的做法(略) 卯 自然科学史的做法(略) 已 文学史(略) 庚 美术史(略) 第五章 文物专史做法总说 分论四 地方的专史(略) 分论五 断代的专史(略) 读后: 上个月刚读过法国史学家布洛赫的《历史学家的技艺》,这次读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感觉两本书的相似之处很多,均是在一个学术转型时期对历史学进行了新的发展。相对而言,我读本书体会更加深刻一些,也许是由于以前经常读中国传统史书,对转型之前的了解比较深入,因而对于梁启超先生的论述更加相应一些,很多地方都有茅塞顿开之感。 梁启超先生在书中认为新的史学研究最为重要的是对史学目的的重新认识。传统史学的目的在于弘道,以及作为人生的教科书。梁启超强调历史研究必须给历史赋予新的意义,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够还史学本来面目。首先要反映当时社会的基本情况,实际上司马迁的《史记》虽然以人物列传的形式出现,但每一篇列传,必代表一类重要人物或者社会上的重要方面。“每篇都有深意,大都从全社会着眼,用人物来做一种现象的反映,并不是专替一个人作起居注”。因此,梁启超认为前四史之后的官方史书流于芜杂,纯粹成为了人物的墓志,对社会各方面的反映不够。 看本书我还对梁启超的学术思想的变化产生了兴趣。因为在讨论历史因果论的文字中,我可以很清晰地发现佛教哲学的影子。计划浏览一下饮冰室合集,特别要看一看梁启超为了实践他的历史研究法而撰写的人物传记。梁启超这一代人在中国传统学术氛围内成长,同时又是当时最为国际化的一批学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有很多地方直接引进了西方社会科学的思路,但与中国传统的学术体系形成了比较成功的融合。在这种碰撞与融合中,往往能够形成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的思想。实际上,很多我现在看到的史学研究著作从大的思路上说都不能逃脱本书的范围。
梁启超辨伪"十二条公例"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近代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五章谈到“鉴别史料之法”时,又提出辨识伪书的十二条公例,方法更为缜密周详,并附简要的例证。这十二条公例是:
(一)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征引而忽然出现然出现者,什有九皆伪。例如《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名,虽见《左传》;《晋乘》、《楚梼杌》之名,虽见《孟子》;然汉、隋、唐《艺文》、《经籍》诸志从未著录,司马迁以下未尝有一人征引。可想见古代或并未尝有此书即有之,亦必秦火前后早已亡佚。而明人所刻《古逸史》忽有所谓《三坟记》、《晋史乘》、《楚史梼杌》等书。凡此类书,殆可以不必调查内容,但问名即可知其伪。
(二)其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乃忽有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等与日本完全不同者,什有九皆伪。例如最近忽发现明钞本《慎子》一种,与今行之四库本、守山阁本全异,与《隋唐志》《崇文总目》《直斋书录解题》等所记篇数,无一相符,其流传之绪又绝无可考。吾侪乍睹此类书目,便应怀疑。再一检阅内容则可定为明人伪作也。
(三)其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即不可轻信。例如汉河内女子所得《泰誓》,晋梅赜所上《古文尚书》及孔安国《传》皆因来历暧昧,故后人得怀疑而考定其伪。又如今本《列子》八篇,据张湛序言由数本拼成,而数本皆出湛戚属之家,可证当时社会,绝无此书,则吾辈不能不致疑。
(四)其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可以考见,而因以证明今本题某人旧撰为不确者。例如今所称《神农本草》,《汉书·艺文志》无其目,知刘向时决未有此书。再检隋唐《经籍志》以后诸书目,及其他史传,则知此书殆与蔡邕、吴普、陶弘景诸人有甚深之关系,直至宋代然后规模大具。质言之,则此书殆经千年间许多人心力所集成;但其书不惟非出神农,即西汉以前人,参预者尚极少,殆可断言也。
(五)真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左证,而今本与之歧异者,则今本必伪。例如古本《竹书纪年》有夏启杀伯益、商太甲杀伊尹等事,又其书不及夏禹以前事,此皆原书初出土时诸人所亲见,信而有征者。而今本记伯益伊尹等文全与彼相反,其年代又托始于黄帝,故知决非汲冢之旧也。
(六)其书题某人撰,而书中所载事迹在本人后者,则其书或全伪或一部分伪。例如《越绝书》《隋志》始著录,题子贡撰;然其书既未见《汉志》且书中叙及汉以后建置沿革;故知其书不惟非子贡撰,且并非汉时所有也。又如《管子》、《商君书》,《汉志》皆著录,题管仲商鞅撰;然两书各皆记管商死后之人名与事迹;故知两书决非管商自撰,即非全伪,最少亦有一部分窜乱。
(七)其书虽真,然一部分经后人窜乱之迹既确凿有据,则对于其书之全体须慎加鉴别。例如《史记》为司马迁撰固毫无疑义,然迁自序明言“讫于麟止”’今本不惟有太初、天汉以后事,且有宣、元、成以后事,其必非尽为迁原文甚明。此部分既有窜乱,则他部分又安敢保必无窜乱耶?
(八)书中所言确与事实相反者,则其书必伪。例如今《道藏》中有刘向撰《列仙传》,其书《隋志》已著录。书中言诸仙之荒诞固不俟辩,其自序云“七十四人已见佛经”,佛经距刘向之没,将二百年,向何从知有佛经耶?即据此一语,而全书之伪,已无遁形。
(九)两书同载一事绝对矛盾者,则必则必有一伪或两俱伪。例如《涅槃经》佛说云“从今日始,不听弟子食肉”,《入楞伽经》佛说云:我于《像腋》、《央掘魔涅磐》、《大云》等—切《修多罗》中,不听食肉。”《涅槃经》共认为佛临灭度前数小时间所说,既《象腋》等经有此义,何得云“从今日始”?且《涅槃》既佛最后所说经,《入楞伽》何得引之?是《涅槃》、《楞伽》最少必有一伪或两俱伪也。
(十)各时代之文体盖有天然界画多伪......余下全文>>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里面提到的“学术则倦贡新而思竺旧”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在说,从左传做成的时间到史记作成的400年里,供国思想界已经疲倦了创新,更多的想去做一些整理之前的思想的工作
梁启超的学术贡献
新史学 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是20世纪前期创建我国近代史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前期发表的《中国史叙论》,《新史学》对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史学进行了较为系统和猛烈的批判,并且大呼“史学革命”。继此,他又撰写了一系列论著,构建其资产阶级的新史学理论体系,如《中国历史研究法》和《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等,集中反映了梁启超的史学观及其突出贡献,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接连发表震动一时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猛烈抨击封建史学,倡导“史学革命”,较系统地阐述了有关史学功用、历史哲学、治史态度和方法等一系列资产阶级史学主张。 目录学 梁启超一生于目录学贡献卓越,代表著作有《西学书目表》在分类、著录上有创新,类分学、政、教,实有“西学”、“政学”两类,这个分类体系,突破了被订为“永制”的四部分类体系,为近代西方图书分类法的输入和我国新分类法的产生开辟了道路。该目著录西学书籍400种,西政书籍168种,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成书。其他目录学著作有《西书提要》、《东籍月旦》、《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读书分月课程》、《东原著书纂校书目考》、《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佛经目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汉书·艺文志渚子略考释》等10余种。 图书馆学 梁启超对图书馆学有独到见识。他认为应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以现代西方的图书馆学理论施之于中国传统目录学的改造,即是目录学的科学化。积极倡导图书馆事业,民国十一年(1922年),发起建立“松坡图书馆”,出任馆长。民国十四年(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任董事部部长,并发表《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会演说辞》,提出了他对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方向的见解。后任京师图书馆馆长、北京图书馆馆长。欲编纂《中国图书大辞典》,相当于中国图书古今总志,“作古今典册总汇之簿录”,惜未完成而逝。其藏书颇丰,“海棠书屋”、“饮冰室”有书44470余册,2830余种,还有未刊稿本、私人信札、笔记等。梁廷灿等人编有《饮冰室藏书目初编》,著录古籍13000余种。民国十八年(1929年)全部移交给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特辟“梁启超纪念室”以志纪念。 文学成就 梁启超积极参与、鼓动的“诗界革命”和“小说革命”,也不仅仅是文学史上关于文学体裁和作品风格的争论,他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明确指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可见其在文学领域所进行的“革命”,是与他的政治改良相辅相成的。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这种带有“策士文学”风格的“新文体”,成为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研究。梁启超写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俄罗斯革命之影响》,文章以简短急促的文字开篇,如山石崩裂。在书法艺术方面,梁启超早年研习欧阳询,后从学于康有为,宗汉魏六朝碑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