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体转变温度

关于热处理 什么是ms点、mf点温度?

Ms:为马氏体转变的起始温度,是奥氏体和马氏体两相自由能之差达到相变所需的最小驱动力(临界驱动力)时的温度.

Mf:为马氏体转变终了温度

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Ms)和终了温度(Mf)分别为353和333K

20CrMo钢马氏体转变的起始温度和终止温度分别是多少?在什么地方可以查询到?

对40cr材质钢的调质工艺在原单位一直用的是油冷,一直认为这不是最佳的处理工艺,既浪费淬火油又污染环境。一直想把油冷改为水淬或水淬油冷工艺。因为我知道40cr的马氏体转变温度和45#的转变温度是相差很小的(根据其含碳量可知),40Cr的含Cr量比45#多0.13%,而含碳量45#少0.03%作用,40Cr的淬透性相对好一点点。根据以上判断我想40Cr也是可以进行水淬的。但一直没机会改善。在东莞直到一个客户拿了4件大型40cr工件需要淬火处理。工件尺寸为:高1200mm,宽450mm,厚450mm,要求45—48HRC,一个足足有几百Kg重。当时一看我就知道这个客户的工件不好做,因为按照以往油冷的工艺很难达不到客户的要求,因为工件太大,油的冷却速度不够,硬度上不去。但我还是答应了客户的要求,因为我想如果用水过油冷就有8成的把握达到客户的要求,有很多热处理厂不敢接这么大件的工件,所以利润比较高,我硬着头皮接了下来。

我的工艺如下:先用回火炉进行500℃×3h预热,860℃×2h保温,用较高的淬火温度是因为工件尺寸较大,用较高的温度有利于均匀内部组织,较少淬火裂纹的机会;工件出炉在空气中预冷一段时间,可根据工件四周边角处发黑为准;淬火过程的关键是浸入水中的时间要把握好,我以工件在水中颜色、声音和工件在水中的发出的震动来判断工件处于什么温度的。可分为几个阶段:1.淬火温度到500℃,如果通红的工件在水中冷却到表面刚发黑说明这时工件的温度在500℃左右。工件淬裂发生在马氏体转变结束温度(Mf)以下,而不是发生在高温珠光体转变区,因为高温珠光体是软的,韧性很好。马氏体的结束转变温度又和马氏体的开始转变温度(Ms)相对应。不同的材料会因为它的化学成分不同马氏体的转变温度不一样,主要取决于工件的含碳(C%)量和含锰(Mn%)量,含碳量越低马氏体的转变温度就越高,当然也受到其他金属元素的影响。如Q235的马氏体转变温度就高达450℃以上,这种钢材在910℃水淬从来不会发生淬裂,包括含碳量0.2%的20#钢,其直接原因在于含碳量低,它马氏体转变结束温度高,另外低碳钢不会发生淬裂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当马氏体转变结束后,工件温度还处于高温,在这个高温下自身对工件起到一个回火作用,消除了淬火应力。对于含碳量超过0.45%以上的工件有淬裂的危险,对这类工件要根据工件的形状大小来定淬火温度,其原理是淬火温度越高,奥氏体的含碳量就高,从而造成马氏体开始转变温度(Ms)和马氏体结束转变温度(Mf)低。

(接上文)自写上文以来也有一段时间了,现将中篇写于此,如有不妥之处望各位同行多包涵。上篇讲到Ms随C%含量增加而下降,但C%增加到0.77%以上则Ms基本为一直线。这是由于过共析钢(含碳量0.8%以上的钢)的淬火温度为A1+30~50℃,在这个温度下奥氏体的溶碳量基本维持一致。根据实验室的试验表明,Ms(马氏体开始转变温度)每降低8℃淬裂的发生几率就增加6倍,每减低2℃增加1.2倍。Ms点的数学公式为:Ms=550-350C%-40Mn%-35V%-20Cr%-17Ni%-10Cu%-10Mo%-5W%+15Co%+30Al%+0Si%从以上公式可以看出Ms转变温度主要取决于含碳量。如上文提到的45#的马氏体转变温度Ms=550-350×45%C=390℃,而40Cr的马氏体转变温度Ms=550-350×40%C-20×1%Cr=390℃,从数学模式的计算中证明我上篇的推理是正确的,结果可以看出45#和40Cr的马氏体转变温度是一样的,都是390℃。以上计算公式只适用于完全奥......余下全文>>

求助:马氏体转变量与温度关系

马氏体的形成是温度的函数 在理想的Fe-C相图上 如果将各个成分的Ms点画出来大概是一条 随含碳量升高Ms点下降的曲线 也就是在同样的室温下亚共析钢淬火后残余奥氏体要比过共析钢少 Mf点一般都在零下所以一些有特殊要求的零件需要深冷 就是为了是残余奥氏体继续转变成马氏体 如果说马氏体的形成与之前的冷却方式有关 我只知道与Vk有关 VK是形成马氏体的最小冷却速度 如果冷却速度大于等于Vk形成马氏体 小于VK则形成珠光体或者贝氏体 但也不是VK越大越好 VK越大淬火后工件内部可能应力也大 以上是理想状态下的钢的淬火 有不对的地方请楼下的指教 查看原帖>>

如何确定钢的 马氏体转变温度 Mf

首先钢中马氏体即为马氏体即为碳在a-Fe(阿尔法铁)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形成机理是钢在奥氏体状态快速冷却,抑制其扩散性分解,在较低温度下(Ms)下发生M转变。所以加热到奥氏体化温度以上(所加热达到的温度越高,保温的时间越长,A话过程越彻底,形成经历越粗大会使得Ms升高,加快M转变,冷却时转变形成珠光体则变困难晶粒度对贝氏体影响不大)

再者考虑淬火冷却过程,单纯油冷效果不明显的话可以考虑:

1.双液淬火,先以冷却能力强的淬火介质快速冷却到Ms点附近,避免过冷A发生P转变和B转变(珠光,贝氏体)然后转入冷却能力较弱的淬火介质中继续冷却

2.分级淬火,A状态的工件先放入高于改钢点Ms的热浴中停留一段时间,待工件各部分温度稳定和热浴一样了取出空冷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马氏体转变温度如何计算

马氏体转变温度与碳含量,合金元素含量都有关系,在理论上有好几个公式,详细你可以看一下热处理手册第一分册中有关马氏体转变的章节。

铸钢件发生马氏体转变的温度大约是多少?

材料不同含碳量不同其马氏体的转变点也是不同的。一般在200----400度之间。

在淬火中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的终止温度是多少

楼上的误人子弟!!你的温度是指马氏体开始转变温度,而不是终止温度.

马氏体转变的终止温度很低的,一般在零下几十度,而且还会根据成分不同、晶粒度不同有所改变。低温处理就是根据这个理论产生的。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