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时期的女真服饰与后金,清国时期的旗人服饰有何异同
清代满洲服饰的源流现在还比较模糊,空白处过多,但依靠服饰形制与纹饰上的比较,其在历史上显然受到过蒙古、明代服饰的影响。我个人认为起码有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
1.清代满洲服饰最代表性的冠、袍、褂这三者的渊源及其发展脉络;.
2.蒙古服饰对于后来满洲服饰的影响及其原因,这里面又牵涉到元代及元代之后蒙古诸部族服饰的形制及演化(其中还需要辨别清代以来是否有满洲服饰反影响于蒙古服饰的情况);
3.明代后期服饰(或卫所时期明代军校服饰)对于后来满洲服饰的影响,这里面又牵涉到明代后期军校服饰形制、纹饰、类别等的具体情况。
其中有些问题又是有交叉重叠的,比如清代朝袍与明代贴里、元代蒙古辫线袄之间是怎么样的传承演变与分化?
这些问题都非常的复杂,有的又是环环相扣,而且需要依靠文献、绘画、实物等多方面的资料互相串联互相佐证,但这方面的发现还特别少,学界也没有多少深入的探索研究,目前还不能很好地做出解答。
契丹人和女真人服装发型区别
契丹族的服装,不论男女,都穿左衽、圆领、窄袖的长袍,袍里面衬衫袄,下身穿套裤,裤腿塞在靴中。妇女在袍里穿裙,也穿皮靴。女真族的服饰和契丹族相似,由于北方气候寒冷,衣服以毛皮为主。元朝时,汉人保持原来的服饰。蒙古族男子以窄袖长袍和套裤为主要服饰,但由于受汉人影响,多改为右衽,而妇女的袍服还是以左衽居多。 据《辽史﹒仪卫志》记载,辽太祖在北方称帝时,朝服只穿盔甲,其后在行瑟瑟礼、大射柳等重要场合也穿此服,衣冠服制尚未具备。辽太宗入晋以后,受汉文化的影响,创衣冠之制:“北班国制,南班汉制,各从其便焉。”所以服制也分两种,北官仍用契丹本族服饰,南官则承继晚唐五代遗制。 圆领长袍 男子的本族装束为左衽圆领长袍,袍长多至膝下,袍外也有围“悍腰”者;就是在腰间系一皮围,既可减少袍子磨损又变于佩挂弓箭等物,袍子的外面还要束带,下裳为裤,穿靴。 髡发 契丹男子的发式,按契丹族习俗,多作髡发。一般是将头顶部分的头发全部剃光,只在两鬓或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作为装饰,有的在额前蓄留一排短发,有的在耳边披散着鬓发,也有将左右两绺头发修剪整理成各种形状,然后下垂至肩,可戴毡笠, 但若戴汉族所用的巾子, 则需向政府交纳大批费用 女子服饰 衫子 女子上穿黑,紫,绀等色的直领对襟衫子,也有左衽的式样,皆称为团衫,非常宽大,前长拂地,后长曳地尺余。双垂红黄带,女子束的裙子裙摆宽大,多以黑紫色上绣以全枝花,下不裹足而穿靴。宋朝禁契丹服装时曾禁女子穿钓墩, 可见此也是契丹女子的日常用服饰之一
历史上。。。女真人的服装特点可以看出女真有什么特点。。。
能骑善射
契丹人和女真人在服装和发型上的区别
契丹人早期居住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一带,这里多山林,气候也十分寒冷。契丹先民以游牧狩猎为业,多衣着兽皮,直到建国前才有了丝织布帛的衣服,并很快得到普及。辽太宗时期制定了服制,据文献记载,契丹国服分为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田猎服、吊服六类。契丹平民皆穿左衽圆领长袍,脚蹬长皮靴,头戴皮帽。
据史料记载,契丹“皇帝幅巾,擐甲戎装,以貂鼠或鹅项、鸭头为扞腰。”这件扞腰弧形,银鎏金,中间宽,两头窄。下缘平直,上缘为数个连弧组成。地纹为水波纹,边缘饰连珠纹和云纹各一周。主体纹饰为盛开的荷花,荷叶宽大丰肥,荷花迎风怒放,纹饰为高浮雕。此弧形长片为妇女大袍后腰的带饰,穿戴时此弧片横陈腰后,抵于两肋,将两端以丝带束腰,在腹前打结以固定饰片。
契丹的服装如此独特,那么契丹人的发式又是什么样子呢?与中原汉人发式有哪些不同呢?
中原地区汉族的传统礼教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而且有一种刑罚就是剃去头发,叫做“髡刑”。但是,少数民族中却流行着剃去一部分头发的习俗。对于契丹族的髡发习俗,文献记载较为简略,缺少形象的实物资料。
随着契丹考古工作的逐渐深入,在不少辽代壁画墓里,发现了保存较好的契丹装束的人物像。壁画所绘人物包括官僚、侍卫、奴仆、贵妇、侍婢和伎乐等不同身份。凡是着契丹装束的男子都髡头,式样不完全相同,有的仅剃去颅顶发,颅四周发下垂并向后披;有的在颅两侧留两绺长发,自然下垂或结辫下垂;有的剃光了前颅中部,颅后发也自然下垂并向后披;有的剃光了颅顶两侧,颅顶中间部分向后梳起。从这些人物,我们进一步弄清了契丹人髡发的式样,一般颅侧发和鬓发都不长,如果太长就结成两绺,或者编结成辫。
通常见到的关于契丹人髡发习俗的资料,只绘契丹男子,契丹妇女髡发资料较少见。豪久营辽墓的女尸,首次提供了契丹妇女髡发的实例:前额边沿部分剃去,而保留了其余头发;经剃过的部分又长出了一点短发,从短发的等齐长度看,原来是剃光而不是剪短的;保留的头发,颅顶一部分用绢带结扎,带结位于颅顶偏后;另在左侧分出-小绺,编结成一条小辫,绕经前额上方再盘回颅顶,压在束发上面,和束发结扎在一起;耳后及脑后的长发向身后下披,垂过颈部。这样的女式发型,是考古工作中的首次发观,显示了契丹族妇女所特有的一种髡发习俗。
另外,在河北宣化辽墓壁画也出现了契丹女子的髡发形象,一般是剃去颅顶前部的头发,其它部分则束起,或配以各种装饰物。
柔福帝姬在金国是不是就穿着女真贵族服饰了?女真贵族服饰是什么样的? 5分
古语云:入乡随俗。
女真人头带兽皮帽,身穿窄袖长袍,束腰带,穿长靴,腰挂箭筒,肩挂长弓。从中可看出女真人生活在寒冷地区,勤劳勇敢、擅长骑射的生活特点。
女真族的文化
主词条:女真文女真人起初并无文字,受契丹政权节制初期亦鲜通契丹语文。从阿骨打祖辈颇剌淑(金肃宗)起始习契丹语,阿骨打本人也懂契丹语。在破辽后,完颜阿骨打才掌握契丹文及汉文,并令子弟主习契丹文。金立国后的内外公文几乎全用契丹文,但这与金人女真语毕竟颇有距离,于是,阿骨打便命令曾习契丹字和汉字的臣僚完颜希尹和叶鲁,以契丹大字和汉字为基础试制女真文字,并于天辅三年(1119年)诏令颁行,这就是后来的女真大字。20年后的天眷元年(1138年),熙宗完颜亶参照契丹字创制颁布了另一种女真文字,即后世所称女真小字。时颁字诏称:“百姓诰命,女直、契丹、汉人,各用本字,渤海人同汉人。” 这时,女真大字开始用于官方文件,而小字还待修订,直到皇统五年(1145年)才开始使用。到此时,女真大小字与契丹文、汉文一道并行金国;海陵朝开始有女真、契丹字书写测试。世宗朝颁行女真字经书并多层级选拔贵族子弟汇集中都(今北京)集中教习,且于大定十三年(1173年)建立女真进士策、诗会试制度,兼设女真国子学及诸路府学。 哀宗时女真小字入传朝鲜半岛,金亡后仅留居东北故地的女真诸部中尚有上层人士精通女真文。在与明朝政府交通往来时,女真人以女真字作表文酬答。明廷设四夷馆及后来的会同馆,设专人学习女真字以应付交往需要,现存由两馆所编的《女真译语》便是明证。15世纪中叶,蒙古文化对女真人影响加剧,女真人渐习蒙古语文,并借以书写自己的语言,女真文终于弛废不传。 金朝创制女真字的主要目的是宣示民族国家的形象,故而在女真字制成后主要用于官方文件的书写,直到金朝中后期的12世纪,才用这两套文字将汉文典籍女真化。在1234年金国被蒙古灭亡之后,此文字仍然继续使用于今中国东北女真各部,金国文字是东北通古斯诸部的沟通媒介,由此亦可推断女真文字的实际使用时间应该为400多年。一直到15世纪中叶女真崛起,努尔哈赤创造无圈点满文才逐渐停止使用。传世至今的女真文字总量不多,且以大字为多(对此亦有不同看法)。女真文文献形式有图书、碑铭、铜镜、印鉴、题记等。 萨满教 女真族人和世界其它民族相同,经历了其原始宗教的信仰阶段,这就是女真人初期再现出来的对自然力和自然物的崇拜,是为多神教的表达形式萨满教。活动于东北一带的古代少数民族多信天道,主张万物有灵,在诸种神灵中,尤尊崇天神,凡遇大事必祭天。祭天前后皆“斋戒”。还有于月望祭七星的习俗。此为萨满教产生的由来。金政权建立以后,萨满教并没有消失,仍然继续在上京一带流传。由女真风俗而流传下来拜天之礼俗,发展为帝王之礼,更趋完备。 佛教 金政权建立之后,女真人在流人和契丹人的影响之下,很快地接受了佛教思想,信之甚笃,奉之虔诚,佛教遂发展起来。 在金太宗天会元年(1123年)十月,就已经有了金上京最早的寺庙庆元寺,在不久之后,金太宗即皈依佛门。到了金熙宗时,佛教逐渐受到女真统治者的重视,金上京城内外广修佛寺,讲经活动日益增多,女真上层贵族以及平民百姓,都信仰佛教,虽贵戚望族,多舍男女为僧尼。金之佛教与汉人同,男方出家谓僧,女子则谓尼。僧尼的等级森严,从称号、服饰、人从上都有区别,且权力很大。在京僧,曰国师,帅府曰僧录、僧正,郡曰都纲,县曰维那。披剃威仪与南宋一样。在京之国师,威仪如五者,穿红袈裟,升堂问话和讲经,与南朝等;僧录、僧正必择其道行高者,限三年为一任,任满则另选高人;在郡县官府的僧人,则给他们配备从人,和尚或尼姑有犯戒、犯罪等,由他们处理,也是三年一换。熙宗时期,佛教的势力继续发展。皇室与寺院的关系依然十分密切。海陵王的嫡母徒单皇太后,积极支持佛教活动。 ......余下全文>>
女真族的姓氏一般都有哪些?
金代女真族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氏族比隋唐时期靺鞨族大大增加,姓氏也随之增加。金史记载,金代女真人共有115个姓氏。女真族姓氏特点是有"白号之姓"与"黑号之姓"的区别,并且分为四大支系。女真人姓氏"白号之姓"共分三个支系,99个姓氏。"黑号之姓"只有一个支系,16个姓氏。
《金史·百官志》记载:
一.白号之姓:
1.一大支系共27姓氏为:完颜、温迪罕、夹谷、陀满、仆散、术虎、移刺答、斡勒、斡准、把鲁、阿不罕、卓鲁、回特、黑罕、会兰、沈谷、塞薄里、吾古孙、石敦、卓陀、阿厮准、匹独思、潘术古、谙石刻、石古苦、缀罕、光吉刺,皆封金源郡.
2.二大支系共30姓氏为:裴满、徒单、温敦、兀林答、阿典、纥石烈、纳兰、勃术鲁、阿勒根、纳合、石盏、蒲鲜、古里甲、阿迭、聂模栾、抹拈、纳坦、兀撒惹、阿鲜、把古、温占孙、祷怨、撒合烈、吾塞、和速嘉、能堰、阿里班、兀里坦、聂散、蒲速烈,皆封广平郡.
3.三大支系共26姓氏为:吾古论、兀颜、女奚烈、独吉、黄蝈、颜盏、蒲古里、必兰、斡雷、独鼎、尼龙窟、拓特、盍散、撒答牙、阿速、撒刻、准土谷、纳谋鲁、业速布、安煦烈、爱申、拿可、贵益昆、温撒、梭罕、霍域,皆封陇西郡.
二.黑号之姓为四大支系共16姓氏:唐括、蒲察、术甲、蒙古、蒲速、粘割、奥屯、斜卯、准葛、谙蛮、独虎、术鲁、磨辇、益辇、贴暖、苏勃辇,皆封彭城郡.
三、女真各部族的元朝改称的汉姓
完颜(完颜)、乌古论(乌库里)、纥石烈(赫舍里)、徒单(图克坦)、女奚烈(钮钴禄)、兀颜、蒲察(富察)、颜盏(延扎)、温迪罕(温特赫)、石抹(舒目录,本契丹姓)、奥屯(鄂屯)、孛术鲁(富珠哩,博都里)、移剌(伊喇,本契丹姓)、斡勒、纳剌(那拉)、夹谷(觉罗,疑为瓜尔佳产生的新姓氏)、裴满(费莫)、尼忙古(尼玛哈)、斡准(乌坤)、阿典(阿客占)、阿里侃,温敦(温屯),吾鲁(乌噜),抹颜(穆延),都烈(都哩),散答, 呵不哈,乌林答(乌凌阿),仆散(布萨),术虎(珠鲁),古里甲(瓜尔佳)。
布萨——来源于金代女真“仆散”,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林
乌凌阿——来源于金代女真“乌林答”,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蔡
乌古逊——来源于金代女真“乌古孙”
乌库里——来源于金代女真“乌古论”,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商,乌,刘,李
珠嘉,兆斋——来源于金代女真“术甲”,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赵
珠鲁——来源于金代女真“术虎”,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董,术
尼玛哈——来源于金代女真“尼厖古”,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鱼
完颜——来源于金代女真“完颜”,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王,颜,陈
珠尔根——来源于金代女真“阿勒根”,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何
阿克占——来源于金代女真“阿典”,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雷
瓜尔佳——来源于金代女真“夹古”,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仝,佟,童,王
瓜尔佳——来源于金代女真“古里甲”,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吴
钮祜禄——来源于金代女真“女奚烈”,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郎
乌苏,乌素——来源于金代女真“乌苏”,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吴,朱
巴尔——来源于金代女真“巴尔”
舒古苏——来源于金代女真“石古若”
舒尔都——来源于金代女真“石敦”
实嘉——来源于金代女真“赤盏”,入居中原后,蒙元时改汉姓:石
额苏里——来源于金代女真“安煦烈”
赫舍里——来源于金代女真“纥石烈......余下全文>>
我们是汉族人还是女真族
满族人是女贞人的后裔。
金国和满清一样是女真贵族掌权,服饰发式为什么效仿汉人,而满清都要穿旗袍留辫子
因为金国没有人建议强迫更改发式衣服
而清朝有个汉人强烈建议清朝政府实行剃发易服
于是被代表的人们就遭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