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

为什么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是一个体积膨胀的过程?

两个原因: 1、A体是fcc结构,一个晶胞含有4个原子,F体是bcc结构,一个晶胞含有2个原子,因此,当A体转变为F体的时候,一个晶胞变为两个晶胞,导致体积膨胀。 2、M体是碳在F体中形成的过饱和固溶体,碳在F体中在727度时候为最大溶解度0.0218%,而碳在A体的最大溶解度为2.11%,因此,当A体转变为M体的时候,晶格里溶解了所不能溶解的碳,把F体的晶格“撑”大了,成为正方结构,“撑”大的程度称为正方度,因此体积也膨胀了。 基于上面的原因,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本身就是一个体积膨胀的过程,在热处理过程中,固态的体积膨胀,导致内应力的产生,如果内应力超过钢的屈服强度就会变形,超过钢的强度极限就会开裂,同时内应力也会抑制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因此,淬火后都会或多或少的剩下一部分奥氏体即残余奥氏体。这也是为什么淬火不可能得到百分之百的马氏体的原因。 查看原帖>>

奥氏体转变成为托氏体和马氏体

要把这几个说的特别细不太可能,大致说一下,要融会贯通还得自己看书才行。

前三个都是冷却得来的,属于C曲线上端的高温转变产物,索氏体和屈氏体都属于珠光体,分别被称为细珠光体和极细珠光体。三者对应的过冷度由小到大,所以硬度和强度由低到高。

后三个的直接母体是淬火马氏体。是加热产物,对应的工艺分别称为低温、中温、高温回火。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硬度和强度以及耐磨性会大致呈下降趋势,但是塑性和韧性在提高,尤其是回火屈氏体有着很高的弹性极限和韧性,因此是弹簧钢的主要组织。回火索氏体综合机械性能很好,因此普遍作为结构轴类构件的最终热处理。

在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时,渗碳体不参与反应吗?

1铁素体,奥氏体,马氏体是钢在不同温度下,或是不同处理使得存在形式,首先碳溶在铁中若含量极少,小于0.0218%,在较低温度时就会形成铁素体,碳含量增加的话就会存在铁素体和渗碳体,铁素体和渗碳体机械混合结构和成珠光体,将碳含量小于0.77%的铁加热到727摄氏度以上就会变成奥氏体,奥氏体与铁素体的不同是结构不一样,奥氏体是面形立方,铁素体是体心立方,将奥氏体以极快的速度冷却,它就不能变为低温下的铁素体和渗碳体混合结构,因为碳原子无法扩散,直接就切变成体心立方的马氏体,马氏体是碳过饱和溶于体心立方的铁中,之所以研究这些东西,在于这些结构的性质不同,如,铁素体有好的塑形,但是非常软,马氏体是很硬的,但塑形不怎么样,一般淬火得到的就是马氏体,

2正火得到珠光体组织,淬火是将奥氏体变化为马氏体,回火是将马氏体变为铁素体。

加入锰和镍能将奥氏体临界转变温度降至室温以下,使钢在室温下保持奥氏体组织,即所谓奥氏体钢。

3铁素体,奥氏体都有很好的塑性,韧性,珠光体有较高的综合机械性能;莱氏体\渗碳体都是脆性的,硬度高,耐磨性好;索氏体较珠光体有更高的综合机械性能;马氏体分2种:低碳M有很高的强韧性,高碳M有更高的耐磨性;屈氏体较索氏体的层片间距更小,屈服强度更高,弹性更好.

4奥氏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γ-Fe中的固溶体,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晶界比较直,呈规则多边形;淬火钢中残余奥氏体分布在马氏体间的空隙处

铁素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a-Fe中的固溶体。

亚共析钢中的慢冷铁素体呈块状,晶界比较圆滑,当碳含量接近共析成分时,铁素体沿晶粒边界析出。

渗碳体——碳与铁形成的一种化合物。

在液态铁碳合金中,首先单独结晶的渗碳体(一次渗碳体)为块状,角不尖锐,共晶渗碳体呈骨骼状。过共析钢冷却时沿Acm线析出的碳化物(二次渗碳体)呈网结状,共析渗碳体呈片状。铁碳合金冷却到Ar1以下时,由铁素体中析出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在二次渗碳体上或晶界处呈不连续薄片状。

珠光体——铁碳合金中共析反应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珠光体的片间距离取决于奥氏体分解时的过冷度。过冷度越大,所形成的珠光体片间距离越小。在A1~650℃形成的珠光体片层较厚,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400倍以上可分辨出平行的宽条铁素体和细条渗碳体,称为粗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简称珠光体。在650~60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从珠光体的渗碳体上仅看到一条黑线,只有放大1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索氏体。在600~55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不能分辨珠光体片层,仅看到黑色的球团状组织,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放大10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屈氏体。

铁素体 马氏体 奥氏体等各个氏体 是怎么转变过来的 5分

铁素体是碳在α铁中的间隙固溶体,是一种平衡组织。是亚共析钢室温组织(铁素体+珠光体)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

马氏体是碳在α铁中的过饱和固溶体,是奥氏体通过无扩散相变得来,最大的特点是有正方度。是一种非平衡组织

奥氏体是碳在γ铁中的间隙固溶体,钢加热到临界点以上即AC1以上得来

马氏体与奥氏体有什么不同?

马氏体和奥氏体都是钢在热处理过程中的一种组织形态,奥氏体的代号:γ ,面心立方结构,碳在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最大溶碳量2.11%(1148°C)。共析成分的奥氏体快速(冷速大于淬火临界冷速)过冷到马氏体转变区内,发生马氏体转变,在马氏体转变过程中,只发生铁的晶格重构,铁和碳原子不发生扩散,不产生浓度变化,仅由面心立方晶格变成体心立方晶格,故马氏体与奥氏体具有同样的化学成分。 但是,由于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故强度和硬度很高。 马氏体可以是钢在正常室温下的一种组织形态,但奥氏体只是加热过程中的一种组织形态,以不同的速度降温,可得到不同的组织形态,并不是只有马氏体一种。马氏体有硬度,而奥氏体因为是热态下的形态,所以奥氏体没有硬度。

满意请采纳

珠光体奥氏体马氏体是怎样转化的

马氏体定义1: (有高碳的400系列)。 这些等级不锈钢中铬作为添加唯一主要的合金成分范围从11% 到17% 。 与铁素钢的等级一样。 然而, 含碳量从0.10 %被增加到0.65%,剧烈地改变马氏体合金的行为。 高碳材料通过热处理硬化. 定义2: 作为时间温度转化曲线被人熟悉。 如果一小钢片迟缓地被加热转变成奥氏体然后放入盐浴中浸泡保持恒 温到一定长的时间接着快速的淬火, 通过检查判断奥氏体的转化程度和范围。 用同样的方法测试同样的钢的许多样本, 但是改变保持的温度和时间来研究钢的转换行为。 时间的信息被获得- 温度转化曲线在热处理实践是很好用的, 特别是针对马氏体回火和奥氏体回火 . 珠光体(淬透性)定义: 当钢加热到一个给定的温度然后淬火决定钢硬化深度和分布的性能( 更加精确地它被定义作为严格冷却条件的一个相反措施在连续冷却必 要生产一个马氏体的结构在早先奥氏体化钢中, 也就是避免在珠光体和贝氏体的范围变化) 。 更低冷却速度可以避免这些变化, 加强钢的淬硬性。钢的临界冷却速度主要由钢成分决定。 一般含碳量越高,淬硬性越好, 对一个指定计量断面熔合的元素譬如镍, 铬, 锰和钼可以增加硬化的深度. 贝氏体(分级淬火)定义: 热处理通过分段淬火来奥氏体化,以足够快到一个温度避免铁素体, 珠光体或贝氏体的构成。 均热必须足够长以避免贝氏体的产生。 分级淬火的优点是与正常的淬火的相比,热压力降低了许多。 这防止裂裂缝和微小扭曲.

希望采纳

马氏体加热到奥氏体化温度会发什么什么变化?

1. 正常淬火所使用的奥氏体化温度一般为AC3+30~50°C;

2. 亚温淬火的温度应在AC1~AC3之间选择,以略低于Ac3点为最佳,一般为Ac3-(5~10)℃因为只有加热到略低于Ac3的温度淬火,才能获得马氏体和少量均匀分布的细小铁素体组织,只有这种组织形态才能取得亚温淬火的最佳效果。

3. 如果选择等温淬火,则应在正常奥化温度更高一点;

残余奥氏体为什么低温回火可以变成马氏体,

其实道理很简单。当钢加热奥氏体化后,冷却形成马氏体。马氏体的比容大于奥氏体,先形成的马氏体占据了空间,使以后的奥氏体无法形成马氏体,夹在先形成的马氏体间隙之中,保留到室温成为残奥。 至于回火后马氏体碳化物,沿晶界析出。过饱和的立方体晶格,转变成正方体。给残奥的转变释放了空间。在热力驱动下,残奥就转变成回火马氏体。和冷处理转变的道理不相同。而奥氏体陈化稳定,及奥氏体钢另当别论。这里不做探讨。

过冷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是什么的改变,而什么没有发生改变,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什么? 5分

是晶体结构的改变

成分

过饱和固溶体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