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公用经费管理

如何加强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

加强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一) 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以县为主、集中收支、分户核算、分级管理”的“校财局管”模式和方法。

(二)增强领导对公用经费支出管理的意识

《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这就界定了校长必须为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支出管理及结果负责。学校主要领导是公用经费支出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领导对公用经费的管理意识提高是做好该项工作的关键。这要求校长要主动学习和掌握本单位涉及的常规财务管理知识并熟悉相应法律法规,自觉增强对公用经费支出管理的思想意识。

(三)健全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制度

首先,确定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使用原则。中小学要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兼顾的原则合理安排使用公用经费,既要保证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开支,又要适当安排保证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活动经费。其次,建立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合理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全面分析财务决算,建立公用经费使用的分析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再次,制定学校公用经费内部管理办法,科学确定公用经费支出结构,细化支出范围与标准,严格控制管理性支出。最后,规范实物管理程序,建立健全物品采购、验收、进出库、保管、领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严格管理。

(四)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会计核算水平

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会计核算水平,关键要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和信息化水平。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快学校财会队伍建设,有计划、有组织地分期分批轮训在岗的财会人员,规定学习内容,建立考核制度,使其树立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和迫切性,树立竞争意识,增强从业人员的事业心、责任心,工作进取心,促进其职业道德,工作水平的提高。不断加强财经法规学习,严格根据财政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规定的公用经费支出范围,对中小学公用经费进行正确的明细核算,合理区分办公费、招等费、交通费、会议费、培训费等经济科目的核算内容,准确反映学校公用经费支出的状况。

(五)加强对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凭证的审核

审核支出凭证是否合法、真实。支出凭证必须符合有关政策法规、符合本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发票不得超出使用期限、所列内容不得超出单位的经济业务范围。严禁使用“白条”报支费用,严禁使用合法票据虚列支出,套取资金。

审核支出凭证填写是否规范完整,手续是否齐全。发票要有供货单位财务公章、货物名称、单价、数量等基本要素,商品名称使用“办公用品、食品、维修”等模糊词语的发票,需附盖有销售单位印章的清单。每笔会计业务的原始凭证,必须有相关职能部门或岗位人员的经办、验收、证明、审核、审批等环节,支出凭证的附件资料必须齐全。

(六)优化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支出结构

严格规范各种支出行为,优化公用经费支出结构。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对节约潜力大、管理薄弱的支出项目,加大管理力度,从严控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对招待费,交通费实行总额控制,招待费最高不超过年度公用经费支出预算的4%。除“招待费”科目支出外,其他科目一律不得列支招待费用。交通费和差旅费最多不得超过年度公用经费总额的5%。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8%的比例安排教师培训费;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15%安排实验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专用材料等购置;按照不低于年度公用经费10%的比例安排中小学的零星维修以及在校舍防雷、校舍检测等方面的开支并根据相关规定上报审定后组织实施。按规定在公用经费中足额安排信息技术费,用于教学资源和软件的购置以及网络信息费用支出;严格控制其......余下全文>>

学校剩余的公用经费应该在那个科目?

财政部、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校财务制度》和《中小学校会计制度》将中小学公用经费分为六大类—— 公务费:是指为开展教学活动所发生的办公费、水电费、会议费、差旅费、邮电费、机动车辆燃料费、清洁用品和其他。 业务费:是指为开展教学活动所发生的各项业务费用,包括教学业务费、实验实习费、文体维持费、宣传费等。 业务招待费:是指为开展业务活动需要而合理开支的接待费用。 设备购置费:是指因教学和管理需要购置的仪器设备、文体设备、图书、一般设备以及省财政和主管部门规定,按有关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列入设备购置费开支的修购基金。 修缮费:是指教学和管理用房屋、建筑物和各类设备维修所发生的人工、材料及费用支出,以及公房租金和不够基建立项的零星土建工程费用。 其他费用:是指上述费用以外的有关事业支出。

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哪些?

答: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问题活动、水电、取暖、交通差旅、邮电、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开支。教师培训费按照穿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

中小学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哪些

财政部、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校财务制度》和《中小学校会计制度》将中小学公用经费分为六大类——公务费:是指为开展教学活动所发生的办公费、水电费、会议费、差旅费、邮电费、机动车辆燃料费、清洁用品和其他。业务费:是指为开展教学活动所发...

学校有哪些公共经费

答:中小学公用经费是指保证农村中小学正常运转、在教学活动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开支的费用。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水电、取暖、交通差旅、邮电、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开支。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年度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

生均公用经费包括那些项目

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师资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办公、水电、取暖、交通差旅、邮电等费用;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的购置;学校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激修维护等费用;其他用于学校正常运转所需的费用等。中小学公用经费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开支。

如何管理使用教育经费

新机制以其清晰的思路,在短短一年内取得了广泛的共识。这一思路是: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增加财政投入,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经费长效保障新机制。具体说,新机制突出了如下三个要点:1.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其经费主要由公共财政负担,这是保障公平就学机会的基本手段。针对教育经费总量不足的现实,我国确立了农村义务教育在公共财政中的优先地位,切实发挥了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和保障系统,通过合理地划分财权与事权,从体制设计上保证财政资金的投入,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对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在穷国大教育的背景下提升公共财政资金效率和良好社会效益的重要战略举措。在这次改革中,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的具体项目包括:(1)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3)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4)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据测算,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后,“十一五”期间中央与地方各级财政将累计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约2182亿元,其中中央新增1254亿元,地方新增928亿元。这些资金的注入,将使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得到长期有效的保障,推动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健康协调稳步发展。2.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机制在数年前我国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的情况下,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在投入方面不对称的财权和事权,导致了教育经费分担与投入保障机制的不合理,长期以来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整体发展迟缓的体制性根源。尤其在税费改革之后,财政收入重心上移,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大约50%左右,比重显著提高。再加上省级财政的收入,所占比重已经超过了60%,而县、乡财政收入比重一般只在15%左右,但却承担了大部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责任。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在义务教育投入中严重缺位,实际上是一种严重的“不作为”表现。据统计,2004年全国财政预算内农村义务教育拨款为132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支付的教育补助专款约为150亿元左右,仅占全国财政预算内义务教育经费总支出的11.31%。这种政府间财力与义务教育事业责任的不对称,使脆弱的县级财政负担沉重,许多县的财政因此成为“吃饭财政”、“赤字财政”,义务教育投入欠账十分严重,最终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十分迟缓。如果不改革现行的行政、财政体制,尽快建立起相对均衡化的一般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那么经济落后地区义务教育经费短缺问题将不断持续下去,广大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与县乡财政的困难最终将断送农村义务教育事业。为此,这次改革从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入手,建立了中央与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在资金的总体安排上,体现了“中央拿大头”的原则。对免除学杂费和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资金,在中央与地方的分担比例中,西部地区为8:2,中部地区为6:4,东部地区除直辖市外按照财力状况分省确定。对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的分担比例,中西部地区为5:5,东部地区主要由地方承担,中央给予适当奖励。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的资金,中西部地区由中央全额承担,东部地区由地方自行承担。对寄宿生补助生......余下全文>>

“中小学公用经费”包括哪些内容?

财政部、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校财务制度》和《中小学校会计制度》将中小学公用经费分为六大类——公务费:是指为开展教学活动所发生的办公费、水电费、会议费、差旅费、邮电费、机动车辆燃料费、清洁用品和其他。业务费:是指为开展教学活动所发生的各项业务费用,包括教学业务费、实验实习费、文体维持费、宣传费等。业务招待费:是指为开展业务活动需要而合理开支的接待费用。设备购置费:是指因教学和管理需要购置的仪器设备、文体设备、图书、一般设备以及省财政和主管部门规定,按有关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列入设备购置费开支的修购基金。修缮费:是指教学和管理用房屋、建筑物和各类设备维修所发生的人工、材料及费用支出,以及公房租金和不够基建立项矗零星土建工程费用。其他费用:是指上述费用以外的有关事业支出。

什么是生均公用经费

生均公用经费就是指教学业务与管理、师资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办公、水电、取暖、交通差旅、邮电、节假日补助、正常上班时间之外的劳务支出等费用;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的购置;学校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费用;其他用于学校正常运转所需的费用等。中小学公用经费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开支,不得用于教师福利,发放奖金等。

教育经费的经费问题

(一)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呈现快速增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教育投入,大幅度地增加了教育经费投入。1980年全社会教育投资总量仅为114.15亿元,到2000年则增加到了3849亿元。“九五”期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累计达到14941亿元,比“八五”时期全国教育经费总额增长了1.48倍,平均每年增长15.4%;全国教育总经费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了连续5年增长的态势,全国教育总经费占GDP比例从1995年的3.22%提高到2000年的4.30%,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从1995年2.41%提高到2000年的2.87%;人均教育经费增长高于人均GDP增幅50个百分点。(二)教育经费投入方式逐步多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明确提出了与国情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基本适应的教育指标,即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从而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育经费投入的国家财政投入的主渠道。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缓解中国教育经费仅由国家财政投入所带来的不足问题,中国逐步实现了由过去单纯的政府投资,向由国家、社会、外商、学校、集体与个人多元投资方向的转变,从而使得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教育经费总支出中的比例逐年下降,而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有了明显提高。(三)教育经费的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为了充分了解各级教育经费的供需状况、监督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规范并加强学校收费管理、合理使用有限的学校资源并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我国政府及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制订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及法规。并积极探索高等学校拨款机制,加强教育专项经费项目管理和学校的财务管理,均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一)教育经费投资总量不足尽管中国加大了对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教育经费总规模呈现出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从相对数和平均数来看,中国教育投入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1、从相对数来看。按照衡量教育投资规模的国际指标———教育投资占GNP的比重和教育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来看教育投资规模:我国教育投入占GNP的比重由“六五”期间的2.77%下降至“八五”期间的1.95%,而与此相对照,这一比例的世界平均水平为5.2%、低收入国家为3.6%、中低收入国家为4.6%、中等收入国家为5.2%、高收入国家为5.5%。2、从平均数来看。近些年来,虽然国家大幅度增加了教育经费的支出,但由于各类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却以更大幅度的比例增加,从而导致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占人均GNP的比重仅为11.28%,远低于发展中国家1992年的平均水平,更不用说发达国家超过20%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我国生均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问题的严重性。(二)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失衡世界多数国家教育经费支出一般呈现出宝塔型结构,即在分配教育经费时,优先满足初、中等教育发展的资金需求,在此基础上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但中国目前在初、中等教育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将本来有限的教育经费大量投资在高等教育领域,使得中国高教投资比重偏高,不仅高于发展中国家,而且高于发达国家,造成教育经费错置、基础教育薄弱,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这种失衡的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也与各类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目标极不适应,严重阻碍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三)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偏低我国不仅教育经费总量不足,而且存在着十分严重的浪费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办社会现象普遍,挤占了学校本已十分有限的教育经费开支。中国各级各类学校都普遍存在着学校办社会现象,尤其是高等学校,一般都拥有自己的附属医院、幼儿园、......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