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大班怎样与小朋友相处社会教案
(一)活动目标:
1.学习初步的交往技能及与同伴友好和睦相处的方法。
2.体验与老师、同伴互相关心和互相帮助带来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请幼儿课前收集有关"我和好朋友友好相处"的故事,以图画或图示等方法记录下来。
材料准备:纸、笔、幼儿活动操作材料《健康∕社会·小黑猪噜噜》
(三)活动过程:
1.讲述故事《小黑猪噜噜》引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引导幼儿欣赏操作材料《健康∕社会·小黑猪噜噜》,鼓励幼儿说说小黑猪没有朋友的原因。提问:小动物们喜欢和小黑猪玩吗?为什么?
讨论:如果你是小黑猪,要怎么做才能让小朋友喜欢你?
2.交流"我和朋友友好相处"的故事,学习友好相处的方法。
谈话:引导幼儿说出已有的友好相处经验。
师:平时是怎样和好友友好相处的? 师幼共同梳理友好相处的方法:一起分享玩具、懂得谦让、关心帮助同伴、待人有礼貌等。
3.分组情景表演,体验与同伴友好相处的快乐。
(1)幼儿分组进行表演,教师指导。
(2)集体分享,为幼儿颁奖。
4.活动结束,进一步感受同伴之间友好和睦相处带来的快乐。
师:朋友在一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多开心呀,我们大家一起比一比谁的朋友多把!
(四)活动延伸:
在班级进行"谁的朋友多"的评选活动。
如何培养大班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1、引导孩子建立平等融洽的同伴关系
幼儿心理研究表明,幼儿期的儿童需要与同伴交往,此时他们最感痛苦和忧虑的是大家都不愿理睬他,倘若没有良好的同伴关系,幼儿会为自己不被同伴接受出现紧张不安的焦虑现象,而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孩子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充分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孩子感觉到在幼儿园有这么多好朋友,大家在一起很开心,逐渐培养孩子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
2、让孩子学会互相帮助,感受交往的乐趣
孩子在刚上幼儿园时,还不会去关心同伴,看到同伴不小心摔倒还要讥笑他,这样会让一些孩子产生心理上的压力。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可以开展集体活动——《我的朋友》,让孩子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了解同伴的喜好,兴趣,怎样处理与同伴之间发生的争执,怎样与同伴分享快乐等,对于生病在家的孩子,教师可以组织孩子用打电话等方式进行慰问,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在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得到了与别人交往的机会,从中发现互相帮助的乐趣。
3、开展适当的活动,培养交往能力
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我们可以创设和提供丰富适宜的活动区域和玩具材料,支持孩子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也可以鼓励孩子带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图书到幼儿园来与大家分享。同时结合游戏是满足孩子身心发展需要,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良好途径这样一个特点,让孩子参加到游戏活动中来,孩子通过与伙伴在游戏中的互动交流,能很好对某些问题通过协商达成一致的共识,进一步培养了孩子的合作交往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是否善于交往,能否建立起与周围人的和谐的关系对于孩子一生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充分利用人、物、时空等各种因素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用多样的方式激发孩子的交往兴趣,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让他们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
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在幼儿园中总有这么一类孩子,特别不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差,不与别人交往,表现出明显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不足。作为教师,我们努力想办法加以改善,但往往收效不大。幼儿交往能力差与幼儿的家庭教育环境,尤其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父母的教养观念和方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父母教养观念是指父母在教育和抚养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的发展、教育儿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儿童的可塑性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或看法,包括儿童观、发展观和父母观。在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方面,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影响表现在:父母关心儿童的社会交往,有意识地训练他们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让他们参与家庭中某些事情的决策,为他们提供交往的机会等都会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间接影响表现在:儿童早期的亲子依恋及亲子间日常的互动是儿童发展同伴关系的实验地。另外,父母的社会交往能力较强,亲子关系较好,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根据相关理论和实践,我们针对个别幼儿展开个案研究,对症下药,注重从改善家庭教养环境,家园密切配合入手,使这些幼儿的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明显发展和提高。
案例一
一、幼儿表现:王浩,5岁男孩,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发展较差,尤其不善表达,不敢说话,说明一件事情时往往语句模糊不清,紧张口吃,像要哭的样子,表现非常焦虑无助。不爱与别人交流,不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在活动中表现极不自信。
二、调查分析:
通过与王浩妈妈交谈我了解到,体弱,出生时体质较差,因此妈妈以一种补偿的心理对他加倍照顾。每到一个新班,妈妈都会特别叮嘱老师,王浩自理能力差,需老师特别照顾。每天早上入园都要交待好多需照顾的事情,中午还要来园看孩子吃饭,对穿衣服,扣扣子,系鞋带这些事情更是不让他动手,任何事情由她代劳,有话她替王浩说,还经常笑着嗔怪浩浩:“你真笨,什么也不会做。”在日常活动中我仔细观察,王浩有时也会和小朋友玩得较融洽,也有参与集体活动的欲望,但胆怯不自信。
正确的儿童观是指视儿童为独立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我们分析认为,王浩的问题主要是妈妈缺乏正确的儿童观造成的。在妈妈眼里,孩子是大人的附属品,而没有意识到他是独立的主动发展的个体,缺乏对孩子人格和发展的尊重和信任,不相信孩子的能力,溺爱过度,事事包办,使孩子形成强烈的依赖心理,自信心严重不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先改变妈妈的教养观念。
三、家园配合策略:
1、积极主动赢得家长信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2、耐心细致观察孩子需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案例二:
一、幼儿表现:雨琪,是个安静瘦弱的5岁女孩,早上由爷爷送来后就坐到老师的大椅子上哭,任凭我们怎么哄劝都纹丝不动,这样一直坚持到十点半再由爷爷接回家吃饭、午睡。连续一个星期都是这样,我们既焦急又心疼孩子,费尽口舌却不见效。
二、调查分析:
来班近两周了,雨琪都是由爷爷接送,从没见过她的爸爸妈妈。爷爷近七十岁了,而且耳朵也不太好用,我们沟通有一些困难。我初步分析雨琪可能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才出现这种情况。根据了解,雨琪出生后基本由爷爷奶奶带大,雨琪爸妈也乐得清闲。老人年纪大,又不太爱交往,把雨琪从小圈在家里不出门。虽然注意不纵容溺爱孩子,但却是不科学的严格管教,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特点和需要,结果导致孩子非常胆小,不自信,害怕参与社会活动,甚至出现语言表达、交往困难。
父母观是指对父母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问题的看法。由于工作繁忙或图清闲,好多父母把......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