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盐的条件

我国的海水晒盐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海水晒盐的地理位置有哪些要求

在东南部沿海地区,主要有河北的长芦盐场、辽宁的营口盐场、山东莱州湾盐区、江苏淮盐区、台湾西部的布袋盐场等。

海水晒盐主要要求,地势平坦、海滩宽广,利于晒盐;风多雨少,晴天多,利于海水蒸发,多分布在背风坡,如台湾的多分布在西海岸;最后是泥质滩涂,海水不易下渗。

晒盐要有什么条件(地理)高中地理中老师提

有大面积比较平坦的海滩;阴雨天气少,光照充足;

晒盐要有什么条件(地理)高中地理中老师提到过书上没有,如晒盐要温度高,蒸发量大,还要有背风坡之类的

1,地形平坦,地势开阔;2,位于少雨的背风坡;3,气温高,蒸发旺盛.

为什么长芦盐场?春季晒盐比夏季晒盐好?即使春季气温回升快也不会高过夏季的吧?,再说渤海盐度不是很低吗?求详解.

因为长芦盐厂位于华北地区,华北地区的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春季几乎没有降水,加上春季气温回升快,晒出来的盐杂质较少,夏季多降水,雨水里杂质较多会影响盐的品质,所以,春季晒出来的盐的质量要比夏季的好

海水晒盐的晒盐法

目前,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主要是“盐田法”这是一种古老的而至今仍广泛沿用的方法。使用该法。需要在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的地区选择大片平坦的海边滩涂,构建盐田。盐田一般分成两部分:蒸发池和结晶池。先将海水引入蒸发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倒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这时得到的晶体就是我们常见的粗盐。剩余的液体称为母液,可从中提取多种化工原料。海水→蒸发池→结晶池→粗盐和母液古代我国沿海居民利用海水制食盐,把海水引入盐田,利用日光和风力蒸发浓缩海水,使其达到饱和,进一步使食盐结晶出来。这种方法在化学上称为蒸发结晶。 粗盐 母液 盐田通常分为两部分:蒸发池和结晶池。先将海水(或海水地下卤水)引入蒸发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在导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这时得到的晶体就是我们常见的“粗盐”。剩余的液体称为母液(也称“苦卤”),可从中提取多重化工原料。海盐,最原始的制取方法是“煎”“煮”法,用盘为煎,用锅为煮,史称“煮海为盐”。经过十数世纪的实践改进,由直接用海水煎煮,改为淋卤煎煮。用煎煮法制取海盐不但产量低,而且质量差。是谁最先发明、采用海水滩晒制盐呢?正是无棣碣石山附近的盐民。据明代学者宋应星撰著的《天工开物 . 作咸第五》记载:“海丰有引海水直接入池晒成者,凝结之时,扫食不加人力。与解盐同。但成盐时日,与不借南风则大异。”这段记载中的“海丰”就是指明代山东省的“无棣县”。“无棣”一名始见于《春秋左传.嬉公四年》,明初,因避明成祖“朱棣”之讳,改名“海丰”,1914年又恢复无棣之名。其中的“解盐”系指山西解州之解池所产之盐,解盐质量居当时国内之首,属“贡盐”之列。无棣滩晒的海盐质量与解州贡盐相同,无棣制盐水平可见一斑。山东夙沙氏煮海为盐,为华夏制盐之鼻祖。周初封姜太公于齐“北至于无棣”,据《管子》载:“暮春之初,北海之民即煮海为盐”。《史记》载:“太公至国……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由此无棣盐业日盛,西汉时渤海郡置盐官。魏晋时盐民在碣石山上修建盐神庙(亦称“盐神祠”),因此碣石山又俗称之为“盐山”。 《魏书.地形》由此“盐山神祠”的记载。《盐山县志 》P108 :“隋开皇18年(598),以县境东南近海处有一座山名盐山,以山名改高城县为盐山县。盐山(今山东无棣县境内大山),古称碣石山,春秋时改称无棣山。山下有月明沽产盐,山腰有盐神庙,魏晋时称盐山。”元太宗二年至元世祖二十三年(1320—1378)在碣石山北境鬲津河沿岸建有海丰、海润、海盈三处盐场。明初海润、海盈有煎有晒,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海丰场率先易煎为晒,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的传统制盐旧工艺,被无棣人发明的新工艺所代替,使制盐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无棣人对盐业生产的贡献功不可没。

晒盐的条件

海水晒盐过程怎样?

日常生活中人们说到的盐,指食盐。

在化学或工业中:盐是一类物质的总称。食盐成分NaCl属于盐类。

人们是怎样获取NaCl的呢?

晒盐!

在一望无垠的海滩上,海水被拦截在一方方盐池里,太阳把盐水晒干了,海水里溶解的氯化钠结晶出来。从一吨海水里可以得到约三十公斤食盐。这是粗盐。晒盐时日晒,风吹有利于加速水分子的运动,从而利于食盐晶体的析出。

日晒时温度升高,对于NaCl来说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但由于水分的蒸发(溶剂)的量减少,NaCl饱和析出晶体。而对于MgCl2,Cacl2来说,尽管水蒸发了,但由于它们各自的溶解能力(溶解度)增强了,所以不会析出。

因为食盐主要成分是NaCl。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而且是降低温度,溶剂的量又不变,所以NaCl不会析出,不利于制取NaCl。

粗盐从海水里结晶出定的时候,难免夹带一些泥沙和杂质。海水里除了氯化钠以外,还有氯化镁、氯化钙等,它们也混在氯化钠里一块儿结晶出来。

不过,这些杂质和氯化钠的脾气不同。氯化钠不吸湿,氯化镁、氯化钙很容易吸水返潮。厨房里的粗盐在阴雨天气变得湿漉漉的,就是这些杂质捣的鬼。粗盐经过再结晶,就得到精盐。精盐是比较纯净的氯化钠,长久存放仍然是干燥的。 生活中处处都是化学:食品、药品、建筑材料、化工原料······总之,除了单质,生活中的一切都与化学有关系。

台湾每年几月份是最好的晒盐时间

每年的三到五月,是晒盐的旺季,盐民称为“大汛季”。

十月底到次年一月,称为“小汛季”

全年采盐日数,约有一百八十天。

不过,受限於台湾的气候,目前天然日晒盐不再是产业脉络下的“产业盐”,已转为文化、观光的“文化盐”了。

分析长芦盐场的不利条件

长芦盐场的不利条件是地处津京唐工业基地,海水污染较为严重。

有利条件:1.海岸线漫长、宽广,地形平坦,适合晒盐.

2.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季节降水少,夏季高温,晴天多,有利于海水蒸发.

3.附近无地形阻挡,不易形成地形雨.

4.靠近京津唐工业区,能提供化学、生物原料.

个人可以开盐场晒盐吗?不是只有国家可以吗???

我们这有的是私人的盐场

晒盐场需要的条件?怎么挑的?

我国海盐生产方式已经发生重大变革:从低效的海水滩晒逐渐转向高效的卤水滩晒.2004年,我国海盐产量为2100多万吨,其中卤水晒盐占700多万吨,是世界上第一海盐生产国.

由于国内烧碱和纯碱等基础化工原料产量不断增加,对海盐的需求也不断提升,预计未来几年内每年的缺口在1000万吨左右.

海滩晒盐已不敷今日之需 现代技术应用与发现应运而生

自古以来,我国海盐生产都是以海水为原料,实行海滩晒盐.但海滩晒盐这种生产方式占地面积大,生产周期长,产量不高,效益较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海岸滩涂养殖风靡南北,海盐生产受到挑战.

山东莱州湾盐区是我国及世界上利用该类地下卤水资源最早的地区,已有千年历史,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一直处于自发开采阶段.除了1957年在寿光羊口盐场做过小面积浅层勘探外,只有盐务部门研究过地下卤水制盐技术问题,没有做过地质学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沿海经济大发展,原盐供不应求.原来利用低浓度海水为原料的海滩晒盐,总是要依靠扩大盐田面积才能增加产量,但这必然受到了滩涂面积的制约.而老盐田技术改造投资大,见效慢,效率低,也不适应发展需要.

因此,盐业大发展的道路转向优越性显著的“井滩晒盐”.

地下卤水的科学研究应运而生,卤水综合利用已有坚实基础.

1979年,山东省首先立项,进行莱州湾沿岸地下卤水综合利用研究.

从那时起,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韩有松创立了国内外第一个第四纪地下卤水课题组,开始与生产开发相结合开展地下卤水地质学基础研究.

1987年,韩有松主持完成本区试点区研究后,又在国家基金及省市盐务部门支持下,一方面完善理论研究,一方面开始转向开发应用研究.

到1993年,他们基本完成了北方沿海两种海岸类型区的调查研究,获得相当可观的成果:查明地下卤水分布在滨海平面海岸区,形成环海岸的大型矿带,在港湾海岸区呈斑块状富集于海湾沉积盆地中,确认其具有分布普遍性特征.

卤水赋存于海陆交互相沉积层中,属滨海相,生存于晚更新世至全新世.

卤水来源于海水,生成于海侵期的海退阶段,是经过蒸发浓缩、聚集和海陆变迁埋藏形成.

他们发现:现代海岸潮滩仍在生成卤水,并得到现场模拟试验证实.他们据此提出“海岸潮滩生卤”理论.又据陆架浅海第四纪古海洋环境演变,及冰期低海面时期陆架平原古环境特征,提出“陆架平原冰冻作用生卤”假说,最终完成《第四纪滨海相地下卤水概论》专著,于1996年出版.

原盐产量翻了两番 缺盐问题一举解决

关于实际开发利用,他们也有了相当清晰的中远期目标:在莱州湾沿岸圈定了1500平方公里远景区,为三个大型新建及扩建盐场选址提供了依据;将原来自发开展的30~50米深度扩大到60~80米,即第三个第四纪海侵层底板.由此推动该盐区迅速扩大开发数量及规模,全区实现“井滩化”.

一系列有效的科研、技术应用、实际开发有条不紊地实施起来,使得山东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依靠地下卤水资源优势,将原盐产量翻了两番———从200万吨到800万吨,年产量达到全国海盐产量的50%,扭转了我国沿海原盐供求矛盾,为在莱州湾盐区建成我国第一个盐业及盐化工生产基地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实践中得来的理论带来了100%成功的新开发

山东莱州湾盐区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以及指导开发取得的成功经验,促使课题组适应科研体制改革,从1988年起走出山东,从理论研究走向预测发现新的卤水分布区,跨入第二个理论与生产相结合的阶段.

他们的预测,圈定了渤海湾滨海平原1000平方公里远景区,预测了青岛沿海远景分布区.

通过勘测调查及与地矿部门的协作勘探,在13个盐田内均发现了有利用价值的卤水存在,成功率100%.这中间,已获得25亿立方米卤水储量,折合氯化钠储量1.6亿吨.

现在,新发现区已有30%面积试开发成功.与此同时,大连盐业部门也引用莱州湾盐区的理论成果和开发经验,在辽东半岛也发现了卤水资源并已开发成功.

一个理论分析使原盐增产2000万吨 创造效益超过10亿元

从莱州湾到渤海是一次飞跃.港湾海岸区的卤水发现更是一次突破性进展.

此前,不少海洋地质学家认为,港湾海岸与滨海平原海岸第四纪古环境差异大.港湾海岸区只有全新世一次海侵,第四系沉积层浅薄,不存在有价值卤水.

然而,新的研究与发现,得出了新的结论与实际成果.

1991年,课题组为解决青岛市严重缺盐问题,承担风险预测了这个远景区.其根据是港湾海岸虽只有10余米厚的一个海侵层,形成时间仅有不到一万年,但下部存在厚10米~20米以上的更新统陆相层,可能是有利储卤层.

实践证明,这一理论分析是正确的.

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理论分析,为青岛找到了卤水资源,并当年推动开发成功,促进了盐业发展,解决了经济建设中的一个大问题.

有了成功的经验,他们从1993年起又预测了华东、华南沿海几个卤水远景分布区.

经初步调查及勘探,已在广东、福建、广西发现卤水存在.

从1995年至今这10年来,地下卤水理论成果的应用,指导开发和预测发现新矿藏扩大开发.仅据初步统计,促进原盐增产近2000万吨,创效益达10亿元以上.

该项成果199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海盐生产的第二次技术革命解决了民众生活用盐的千年难题也使现代化工有了原料保障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韩有松的一项研究证明,我国沿海广泛分布着地下卤水资源.卤水矿带宽度从海岸线进入陆地纵深达10~30公里,埋藏深度为100米以内.

运用这一研究成果,目前已在渤海湾沿岸和胶东、辽东半岛海岸发现了13处地下卤水矿藏,获得卤水储量25亿立方米,折合盐储量1.6亿吨.

矿化度大于50克/升的地下水称为卤水,是一种液态沉积矿藏,主要包括:分布于内陆沉积盆地中的深层古卤水(如四川盆地的三迭系自贡卤水)、现代盐湖卤水,以及分布于沿海区域的浅层第四纪滨海相地下卤水.

海岸带的地下卤水资源开发利用价值极大,意义重要.它改变了沿用了几千年以海水为原料的海盐生产方式,为盐业大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因为已知地下卤水浓度比海水高2~6倍,可以节省盐田制卤面积60%~80%,缩短工艺流程40%~60%,提高了抗灾能力,使原盐单产成倍增长,达到高产稳产目标.

利用地下卤水的“井滩晒盐”,被认为是海盐生产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一次革命是由海水煎煮转变为滩晒).目前,我国地下卤水的开发利用已由莱州湾盐区逐步扩展到山东、河北、天津、辽宁各个盐区,并已向华东、华南沿海诸省市推进.

韩有松研究员和他的课题组在滨海地区地下卤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富集条件和成因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率先提出了“海岸潮滩生卤”理论和“陆架平原冰冻作用生卤”假说,并从1988年起运用这些理论成功地指导了生产开发,预测圈定了包括青岛在内的全国6个地下卤水远景分布区,查明了13个矿床.其中在青岛沿海区的135平方公里内查明地下卤水远景储量约2.2亿立方米,折合氯化钠约1000万吨.黄岛盐场在1993年以后全部利用地下卤水生产原盐,产量是以前的两倍以上.山东即墨大桥盐场、胶南黄海盐场改用地下卤水生产原盐后,产量也成倍增加.

地下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海盐生产的发展.这项研究成果获得1994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