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和平真的会有吗?
自己百度《永久和平论》
实际上联合国的建立就是在向世界和平迈出的重要一步
至于稳定的世界和平如何建立
自己看《永久和评论》吧
谁有康德的《论永久和平》中文版
康德的“永久和平”理念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人类史的观点,因而具有解释的功能;另一方面为人类指出他们必须履行的义务,因而具有规范的功能。这个理念并不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空想,因为一则其实现只要求行为的“合法性”,而不要求其“道德性”;再则其达成可以从非理性的力量得到某种保证。1995年“欧洲联盟”的成立可被视为“永久和平”理念之具体实现。这个理念隐含超越民族主义与国家主权的可能性,若与中国传统的“天下”概念相结合,可以为东亚地区的整合提供一个有参考价值的理论架构。
康德除了这三本著作还有其他作品吗?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论活力的正确评价》
《自然通史和天体论》(1755)
《纯粹理性批判》(1781)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1783)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1785)
《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修订版)》(1787)
《实践理性批判》(1788)
《判断力批判》(1790
《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1793)
《永久和平论》(1795)
《论教育学》(1803)
1754年,康德发表了论文《论地球自转是否变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对“宇宙不变论”大胆提出怀疑。
伊曼努尔·康德的个人著作
康德的著作以1770年为界,分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批判时期的著作又分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著作。理论哲学的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或A版,1781;第三版或B版,1787)和它的简写本《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实践哲学的著作有《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1785)、《实践理性批判》(1788)、《完全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1793)和《道德形而上学》(1797)等。他的《判断力批判》是一部内容特殊的著作,其中关于审美判断和目的性判断的论述可以解释为联系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媒介,也可解释为前两部批判的补充。《论活力的正确评价》《自然通史和天体论》(1755)《纯粹理性批判》(1781)《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1783)《道德形而上学原理》(1785) 《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修订版)》(1787)《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1793)《永久和平论》(1795)《论教育学》(1803)
卢梭和康德的主要代表作?
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并且抛弃了他自己的孩子,因为怀疑他那年幼的老婆对他不忠和记恨他丈母娘的刻薄吝啬.这一点在《悲惨世界》中也被雨果反复嘲笑挖苦.而他自己的《忏悔录》也极内疚地提到了这一点.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 生于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贝格大学.从1746年起任家庭教师4年.1755年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在此期间康德作为教师和著作家,声望日隆.除讲授物理学和数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18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关于自然神学和道德的原则的明确性研究》(1764)、《把负数概念引进于哲学中的尝试》(1763)、《上帝存在的论证的唯一可能的根源》(1763).所著《视灵者的幻梦》(1766)检验了有关精神世界的全部观点.1770年被任命为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同年发表《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从1781年开始,9年内出版了一系列涉及广阔领域的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短期内带来了一场哲学思想上的革命.如《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1793年《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出版后被指控为滥用哲学,歪曲并蔑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于是政府要求康德不得在讲课和著述中再谈论宗教问题.但1797年国王死后,他又在最后一篇重要论文《学院之争》(1798)中重新论及这一问题.《从自然科学最高原理到物理学的过渡》本来可能成为康德哲学的重要补充,但此书未能完成.1804年2月12日病逝. 1755年3月 《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4月17日 提出学位论文《论火》;5月13日 硕士学位考试 ;6月12日 得到硕士学位;9月27日 求职论文答辩. 《对形而上学认识论基本原理的新解释》 1756年1----4月 论述里斯本地震的两篇文章和一本书;4月10日 为取得教授职位进行文化答辩.《唯物单子论》 1757年春 《自然地理学讲授提纲》 1758年 1月(至1762年7月)康德-----俄国臣民.春 《运动和静止的新学说》;12月 康德争取基波克死后虚悬的教授职位,未成.12月14日 向伊丽莎白女皇呈交的申请书. 1759年10月 《试对乐观主义作若干考察》 1760年6月 《对丰克先生夭亡的想法》 1762年 《三段论法四格的诡辩》 赫德尔听康德讲课(到1764年)12月 《证明上帝存在的唯一可能的根据》 1763年 《将负值概念引入哲学的尝试》 1764年 《对于美好和崇高的感情的的观察》《论脑病》《对自然神论和道德原则的明晰性的研究》 1765年 《关于1765年冬季学期讲课时间表的通知书》 1766年2月 康德被认命为王家图书馆副馆长. 《视灵者的幻想》 1768年 《论空间方位区分的基本根据》 1769年 埃尔兰根大学聘请担任教授职务 1770年1月 耶拿大学聘请;3月31日 被任命哥尼斯堡大学逻辑和形而上学编内正教授职务8月21日 学位论文《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答辩 1771年 评论莫斯卡提的作品 1772年2月21日 致函赫茨,谈到写作《纯粹理性批判》的构思 1772年 5月 康德辞去图书馆副馆长一职 1775年 《论各种不同的人种》 1776-1777年 论“博爱”的两篇文章 1778年 策特里茨大臣劝说康德,要他转到哈勒大学工作 1780年 康德成为哥尼斯堡大学评议委员会成员 1781年5月 《纯粹理性批判》问世 1783年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评舒尔茨所著《道德学入门》一书 1784年 康德购置一所私人住宅.10月 《从世界公民的观点撰写世界通史的想法》;12月 《问答:什么是启蒙运动》 1785年1月和11月 康德评论赫德尔的书《人类历史哲学思想》;3月 《论月球上的火山》;4月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11月 《论人种概念的确定》 1786年1月 《对人类历史起源的推测》;春 《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原理》;夏 康德被推选为大学校长;10月 《何谓在思维中确定方向》;12月7日 康德被选为柏林科学院院士 1787年6月 《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出版;12月31日 致函莱因霍尔德,说明哲学体系的三元结构 1788年1月 《论目的论原理在哲学中的运用》;春 《实践理性批判》出版;夏 康德第二次参加校务会议 1789年 卡拉姆金拜访康德 1790年 《批判力批判》出版;《纯粹理性批判》第三版 1791年8月 费希特为了与康德认识,来到哥尼斯堡 ;9月 《神正论的所有哲学尝试归于失败》 1792年4月 《论人的劣根性》 1793年春 《论理性范围内的宗教》;9月 《论格言:道理上可以说得过去,可是实践上却行不通》 1794年5月 《论月球对气候的影响》;6月《论万物的终结》;7月28日 康德被选为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0月12日 康德因为就宗教问题发表意见受到国王申斥 1795年 《永久和平论》发表 1796年 《论灵魂的器官》;6月23日 康德最后一次讲课 1797年 《道德形而上学》发表;6月14日 哥尼斯堡的大学生们纪念康德学术活动五十周年;7月《关于迅速签订哲学上永久和平条约的通告》;9月 《论出于利他动机而说谎的虚妄权利》 1798年4月4日 康德被选为西恩(意大利)科学院院士;秋 《学科间纷争》 《人类学》发表 1799年8月 《关于费希特所著《知识学》的声明》发表 1800年 最后一篇单独发表的著作-----德语立陶宛语词典的跋;9月 耶舍出版康德的《逻辑学》 1801年11 月14日 康德请求解除他科学院评议委员会成员的职务 1802年 林克出版康德的《自然地理学》
李泽厚 《批判哲学的批判》有人看过吗
第一章 思想来源和发展过程
1.“康德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如果说(《纯粹理性批判》的文体有如康德的刻板生活,那么其内容却反映了整个时代。
2.康德的政治态度:主张共和政体,要求“笔的自由”,反对暴力革命。
3.康德与前康德哲学的关系。牛顿(科学)与卢梭(民主) 是影响康德最大的两个人。
4.十八世纪五十年代的康德。自然科学论著具有哲学家的特征:重视方法论、整体观点和理论概括。《自然通史和天体论》等著作。
5.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康德。苦恼和纠缠于科学与宗教、形而上学关系等问题,经验论的倾向。《负数概念引入哲学》等著作。由自然科学的一般探讨日益转向哲学基本理论。
6.“二律背反”把康德从“独断论的迷梦中唤醒”。从就职《论文》到三大《批判》。
7.康德与歌德。
8.研究康德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革命学说,而且也是建设理论。要研究入的主体性的文化一心理建构亦即人性能力问题。
第二章 认识论:(一)问题的提出
9.《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形式结构。它的术语、用词的多义性与思想内在矛盾有关。“凑合说”和“一贯论”都是片面的。
10.所谓“批判哲学”的含义:反对独断论和怀疑论,把研究人的认识形式作为中心,提出入的认识有界限范围以区分科学与宗教。
11.作为“批判哲学”主题的“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其实际含义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真理如何可能”。康德的二元论的回答。
12.所谓普遍必然与一定社会、时代的实践水平有关。普遍必然性在一定意义上是“客观社会性”(亦可称“人类客观性”) 的表现。应从社会实践、工艺科技水平而不仅从感知经验或语言来研究认识的本质和发展。
13.“分析”与“综合”的划分。“综合”在康德哲学中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14.“综合”之所以比“分析”更重要,在于它的根源与实践活动有关。
15.罗素等人把数学归结为分析是不对的。为康德所凸出的数学的本质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数学充分地体现了人的认识能动性,它的原始根源是操作活动的内化。哥德尔。皮阿惹。
16.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批判康德,正是要研究认识能动性和作为人性能力的智力形式结构。
第三章 认识论:(二)空间与时间
17.康德的“先验感性论”:主体具有的感性直观形式与外界提供的感性材料相结合,形成感性经验。
18.康德反对莱布尼兹和牛顿的时空观,认为时、空不是客观存在,不是知性概念。康德的几个时、空“阐明”。
19.康德所谓时、空的“经验实在性”:时、空与声、色、香、味、暖不同,不是个体的主观感知,而具有经验中的客观性。
20.康德所谓时、空的“先验观念性”:时、空与变化、运动不同,不是事物的性质形态,而是主体的先验感性形式。
21.罗素对康德时、空观的批驳,认为时、空与声、色并无不同,把康德拉向巴克莱。
22.工艺在社会实践中的决定意义。从洛克区分第一、第二性质到康德提出时、空的普遍必然,实际都受工艺科技的时代水平的制约。
23.实践、数学、时空与社会(巫术礼仪的原始重要性)。形式化、非欧几何并不推翻数学与感性时、空在根源上的联系。“内化”与“积淀”。
第四章 认识论:(三)范畴
24.康德的“先验逻辑”的第一部分:“先验分析论”。知性与感性结合才形成认识,但知性与感性是平行独立的两种能力。
25.由判断得来的“知性纯粹概念”即十二范畴,三三排列分为量、质、关系、模态四组。这是由形式逻辑过渡到认识论,康德的“先验逻辑”开黑格尔逻辑学的先声。
26.康德与黑格尔着重点的不同:黑格尔重视逻辑范畴如何能与历史相一致,使历史从属于逻辑;康德注意知性范畴如何能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结......余下全文>>
和谐世界的历史渊源
1、“和谐世界”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学术界对“和谐世界”进行的寻根主要集中在文化上,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是“和谐世界”的历史文化来源。大部分学者认为“和谐”与“和合”等义,“和合”的概念既有和谐、团结的意思,又有向内聚拢的意思,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性。体现“和合”思想最丰富的古书是《易传》;另外还有学者认为“和谐”是儒家基本思想之一,包括“天人合一”和“人我合一”。根基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人作为宇宙的组成部分,应与自然达到天人相通、相交、同体、一气、一理、一心的和谐境界。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指的是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等等,“和”是天下普遍通行的法则。“和而不同”才能催生新事物、世界才能发展。人们只有用和谐思维方式,做到“天和”、“地和”、“人和”的统一才能创造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世界。在《尚书·尧典》中讲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的最高境界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实际上,“和谐“的理念不仅被古代思想家作为哲学的抽象范畴加以研究和阐释,而且这一理念也被君主帝王运用到治国的方略中。千百年来渗透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和为贵”、“合则两利”、“和而不同”的传统政治思想使中国始终保持着与他国睦邻友好的关系。自秦汉以来,统治者按照礼治原则建立了传统中国政治文化体系,即国家的最大利益是“天下太平”、“四海升平”,这个体系的实质和灵魂是天下观。费孝通曾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中国的天下体系就像在水里投人一块石头所产生的状态:水波由中心向四方无限伸展、开放。在这种状态中,就淡化了除中央王朝之外的“自我”的绝对主体性,进而从本体上取消了自我和他者的二元对立。在缺乏主体对立的体系中,无政府性是不存在或很微弱的。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是,中国在政治文化传统上堪称世界几大文明体系中少见的淡于宗教、远于宗教、非宗教的国家。正因为如此,中国人不会像美国人那样大脑里始终装着“上帝的选民”之类的概念,更不会认为自己有责任向任何地球上落后地区传播天文,甚至为了他们的利益而统治野蛮和天知的民族。中国人认为自己的文化与哲学是无与伦比的,但却很少人认为这需要强迫整个世界都来追随。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哲学追求一种和谐共生精神,“中国并不谋求把它的生活方式推广到其他国家。”2、“和谐世界”思想与西方文化传统。在西方,“和谐世界”的相关理论,最早出现于著名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全世界和谐》一文中,他将其“理想制度称为‘和谐制度’,是文明制度经过保障制度与协作制度的过渡后达到的。”[4]到了近代,“和谐世界”的思想在康德那里被诠释为“世界和平论”。欧洲在中世纪乃至近代历史,都曾是战争频频发生的地区。人们在对封建时代频发战争带给人类巨大灾难的思考中,从理性上提出在国家关系中也应实行“和平、自由、民主、平等”等观念。康德在《永久和平论》(1795)中设想,“每个国家的社会体制都应该是共和制”,共和体制应当建立在“自由”、“平等”和“所有人都服从法律”这三项原则之上;它能够保证当权者的权力受到国家公民的约束。康德认为,共和制政体是实现永久和平的最基本的保证,因为是否应该进行战争,需要国家公民表示同意。由于各国作为国家已经具备了保障自由权利的体制,同时理性从道德的权威出发,也要谴责作为征服行动的战争。这样,保持和平状态便成为一种义务。尽管马克思没有对国际关系理论作出......
假如世界只有1亿人,会美好吗,再有个能统一一亿人的领导,会不会没战争
首先,一亿人完全不足以维持当前人类的文明程度,因此文明发生倒退是必然的。其次,任何形式的统治都是有限的,即使是天才政治家也有老死的一天,那之后的下一任是不是天才可就不一定了,被推翻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长短而已。最后,战争是无处不在的。即使是几千人的小镇子也会爆发流血冲突,即使是寥寥数十人的家庭也有反目成仇的情况,战争从来都无法避免,只能通过武力进行遏制,“核威慑”一词既是国家自保能力的最高体现,也同时是对武力遏制战争的一种尝试。
中国国际关系方面的大师或泰斗都有谁啊?请专业人士回答!
你是问真正的国际关系运作 还是国际关系学科啊?
真正的国际关系大师 新中国 根本就没有 周恩来 顶多是个外交大师 但国际关系战略部署上 第一代领导人普遍比较懵懂 否则也不会把中国的外部环境搞的那么差 对比同时代的美国 你就会发现 乔治凯南 基辛格们 才是真正的国际关系大师 前者不但预见了冷战的爆发 甚至惊人的预见了冷战的结束方式以及美国的处理策略 后者身为为哈佛的教授 在哈佛开坛讲法10年 国际关系理论水平毋庸置疑 在成为国务卿的两任中 “穿梭外交”也显示了他卓越的外交才能
德国哲学博士出身的乔冠华看问题还是非常犀利的 我很钦佩 但是在那个伟人一言九鼎的年代 他的才能无处施展 而且我想 没他老婆 他文革后期连自身命运都会很难揣测 倘若他年轻15岁 我相信他能成为中国真正的国际关系大师 鸡 吴学谦生于革命年代 没有经历过良好的教育 而一个真正国际关系大师 非但要懂得“国际” 而且要懂得历史 而这个年代闹革命出身的人 往往只懂得当代中国 如果吴老真是国际关系大师 对于89年后我国的外交困境 他也许能做更多 之后的外交部工作 更多是体现工具性 而非决策性 外交部彻底沦为一个“做事”的部门 国际关系战略部署?得了吧 一帮学外语出身的 懂毛战略
如果你问学术泰斗 也就是把外国文献往国内翻译的那帮人 其实也不少 王绳祖倪世熊们的书 相信很多人也都看过 这帮人普遍死的死退休的退休 但总体上我看不到一个鸿儒的出现 究其原因 我认为还是国内对于国际关系学科的界定依旧不是非常清晰 搞不清这个学科到底研究什么的 一帮人就揪着历史军事政治 一帮人大谈不懂金融就别说你懂当代国际关系 一帮人玩世界上就那么几个人看的懂的理论 一帮人干脆可好去电视上跟人讲礼仪做股评谈公司治理去了
究其原因 还只能从我党对于知识分子的控制来看 不信任书生 也恐惧书生掌握太多资源 前者导致国际关系学者的建议无法被国家政策采纳 反过来抑制了学科发展 不能被实践的东西 终究难以被重视 后者导致89年后 国际关系从政治学一级学科贬为法学的二级学科 也就是说 意欲割裂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 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之间的联系 以至于在中国谈国际关系没有话语环境涉及中国 一个对美国选举制度了若指掌的大学教授 都不知道国内人大代表怎么选出 一句话 学科发展 没有国家给予合理的支持 纵使大师或泰斗也枉然
我很不忿楼下除了仨名字之外 粘贴一大堆与“中国”无关的信息 妄图于我争夺最佳答案的行径
那些天天在主流媒体露面的 阎学通 陶文钊 金灿荣们也会为自己没有入选楼下的名单而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