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复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全文带译文
是初一的同学吧,我也学过这篇古文。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忆幼稚的童年时,能张开眼睛看太阳,观察最细微的事情,看见藐小的事物,必观察它的特点,所以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成群,嗡声如雷鸣,我把它比作在空中的仙鹤飞舞,心里这么一想,果然出现成千成百的白鹤;抬头看着,脖子也为这种景象而僵硬,把蚊子留在蚊帐中,慢慢用烟喷它,使蚊子冲着烟雾而边飞边叫,当作青云白鹤图,果然仙鹤在云端鸣叫,眼前的景象使我感到,安适满足.
我常在土墙凹凸的地方,花坛小草丛,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体与花坛并齐;凝神细看,把草丛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野兽,把土堆凸起的地方当作山丘,凹下去的地方当作山谷,在其中遨游,安适愉快而满足.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间打架,便观看,兴趣正浓,忽然有庞然大物,气势汹汹而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把两只虫子都吞了进去.我年纪还小,刚刚出神,不禁大吃一惊,定神,捉住癞蛤蟆,用鞭子抽打数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
沈复在写浮生六记时的背景
,《浮生六记》卷四作于嘉庆十二年(1808),他当卒于此年以后。与封建时代的一般文人不同的是,沈复并不是什么“斯文举子”,他耻于谈论管宦陛迁、公廨时事、八股时文(《闲情记趣》),《浮生六记》中,未见任何他参加“文战”的记录,他的谋生手段是习幕经商,但同时对诗歌书画、品茶插花等都有心得。作者一生坎坷,妻儿早逝、家庭失和、经商折本、朋友欺骗,这迫使他常常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也使得《浮生六记》深沉顿挫,感人至深。他游历了许多地方,自称“游幕三十年来,天下所未到者,蜀中、黔中与滇南耳。”值得一提的是他曾数次来扬,并长期在扬州工作居住,扬州几乎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他的妻子、《浮生六记》的女主人公就是在扬州病殁的,葬于扬州西门外金桂山。尽管他在扬州经此大变,却未影响他对扬州的感情,在对扬州一段热情洋溢的描绘之后,他写道:“此皆言其大概,其工巧处、精美处,不能尽述。大约宜以艳妆美人目之,不可作浣纱溪上观也。”(《浪游记快》)他的妻子陈芸(字淑珍)是其表姐,两人同岁而芸略长。陈芸“生而颖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后来自学识字,“刺绣之暇,渐通吟咏”,在十三岁前就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她待人随和而不失活泼,知礼而不拘礼,身上既有传统女性的美德,也有新女性的影子,是“中国文学上最可爱的一个女性”(林语堂语)。两人所处的乾嘉时期,封建社会已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资本主义已在酝酿中,当时,苏州、扬州一带是资本主义萌芽最发达的地区,再加上两人的家庭背景(非官僚世家)、教育背景(作者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科举,陈芸则基本上是自学)等,这使得他们常常做出蔑视封建礼教的举动,如作者视妻子为朋友、知己,陈芸女扮男装与夫出游,两人与船家女船中夜饮,作者更曾说出了“卿欲以礼缚我耶”这般“大逆不道”的话,不但社会不能相容他们,连他们的家庭也不能理解他们,几度将他们赶了出去。正是因为他们的“大逆不道”,《浮生六记》的创作也教少受到封建礼教、文法的束缚,往往是“意兴所到,便濡毫伸纸,不必妆点、不知避忌,统观全书,无酸语、赘语、道学语”(俞平伯),暗合同时代袁枚等人提出的“性灵”的文学主张,全书如行云流水、雪泥鸿爪,妙得天然之趣。
此书的命运十分奇特。用今人的眼光看,作者应算是业余作家,随手而作,并不求发表,是以,在此书诞生后的几十年里,未曾有人注意,直到清末同光年间,手稿才由独悟庵居士杨引偶然在苏州的一家旧书摊上购得。这颗明珠一被发现便大放异彩,时人对她评价颇高,多“阅而心醉焉”,潘麐生(号香禅精舍近僧)称:“其凄艳秀灵、怡神荡魂,感人固已深矣。”王韬赞道:“笔墨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俞平伯的评价更高:“此《记》所载所录,妙肖不足奇,奇在全不着力而得妙肖;韶秀不足异,异在韶秀以外竟似无物。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林语堂先生率先把她介绍到了西方。俞先生认为“而今所存者似即其精英”,其实后两卷也未必不佳,它们是不曾流传即已散佚,而非在流传的过程中被淘汰,因此,前四卷的被发现,固然是件幸事,后两卷的散佚实在是令人遗憾的。
如何评价《浮生六记》作者沈复?
他是个悲剧。 如果人死后,自身经历能化作一本书,那么有人是地图,有人是食谱。 沈复的经历,值得品读。 他逍遥过,快活过,困窘过,败落过。。。。 他描述新婚夜,让我感到是温馨的爱; 他描述求学路,让我感到初恋的怦然心动; 他描述园游会,让我感到文艺青年的别致生活; 他描述妻子双亡,让我感到苍天无情。 他描述生活窘境,让我为之心酸。 他只是历史中的路人,没留下多少痕迹。 我去过苏州,因为时间短,来不及去沧浪亭。 他留下了谜,后两卷的究竟写了什么内容?他后半生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因这一切,让人迷恋。
浮生六记精彩片段及赏析
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看那秋风金谷,夜月乌江,阿房宫冷,铜雀台荒,荣华花上露,富贵草头霜。机关参透,万虑皆忘,夸什么龙楼凤阁,说什么利锁名僵。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逢时遇景,拾翠寻芳。约几个知心密友,到野外溪旁,或琴棋适性,或曲水流觞;或说些善因果报,或论些今古兴亡;看花枝堆锦绣,听鸟语弄笙簧。
——沈复 《浮生六记》
沈复的浮生六记所有意思
嘉庆十三年(1808年)著《浮生六记》自传体小说。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小说。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版本
闻尊阁板《浮生六记》是最早的铅印板,有杨引传序和“尊闻阁王”王韬跋。杨引传序言中说“六记已缺其二”。王韬曾说少时(1847年前)曾读过这本书,可惜没有抄写副本,流亡香港时,常常怀念它。王韬在1877年为尊闻阁版所写的的跋中没有说少时曾见过全本。
1936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篇翻译成英文,分期连载于《天下》月刊。后来又出版汉英对照单行本,并作长序言。林语堂在序言中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还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
过后不久苏州冷摊上便来出现“全抄本”,有卷五卷六,实为后人伪作。
俞平伯曾根据《浮生六记》的前四篇作《浮生六记年表》。
《浮生六记》目录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卷五 中山记历
卷六 养生记道
沈复的《浮生六记》被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所收录。
世界各国译本
此书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可查有三种英译本,还有德、法、丹麦、瑞典、日本、马来译本各一。
英译本
最早的英译本是1936年林语堂的汉英对照本,后来英国牛津顶学出版社 在1960年出版《浮生六记》英译本。八十年代又有企鹅出版社的白伦和江素惠的英译本。该译本将由江苏南京译林出版社作为“大中华文库”之一种出版。
沈复浮生六记的全文翻译 30分
沈复简介
沈复的性格爽直,豪放自适,又不贪慕宦官的生活,因此从不参加科举考试。他的妻子陈芸,是舅舅陈心余的女儿,他颖慧能诗文,才思隽秀,是生长於旧社会里的新时代女性。
两人伉俪情深,彼此心灵交流、心气相通,可说是「神仙眷侣」。
而「浮生六记」可以说是沈复他的自传,他选了六个主题来谱出他一生的哀乐,这六个主题,就是所谓的「六记」:
第一是「闺房记乐」,写他夫妻间的情爱生活。
第二是「闲情记趣」,写他生活中的闲情逸致。
第三是「坎坷记愁」,写他家庭的变故。
第四是「浪游记快」,记叙他到各地漫游的乐趣。
第五是「中山记历」,记叙他游历琉球的见闻。
第六是「养生记道」,谈他养生方面的心得。
现只存前四记,五、六两记已经散佚了。
至於陈芸,只因她太驯良,只因她识字,只因她纯真,就足以使她的公公把她逐出家庭了,悲剧也因此而产生了。
《浮生六记序》《浮生六记》—书,余于郡城冷摊得之,六记已缺其二,犹作者手稿也。就其所记推之,知为沈姓号三白,而名则已逸,遍访城中无知者。其书则武林叶桐君刺史、潘麖生茂才、顾云樵山人、陶芑孙明经诸人,皆阅而心醉焉。弢园王君寄示阳湖管氏所题《浮生六记》六绝句,始知所亡《中山纪历》盖曾到琉球也。书之佳处已详于麖生所题。近僧即麖生自号,并以“浮生若梦人欢几何”之小印,钤于简端。
译文:浮生六记这本书,我购自郡城一个冷僻的书摊,六记已经缺失了其中两记,尤其是作者的手稿啊(是说浮生六记的手稿这人拿到了,但缺了两记)。就书中所记的内容推算,知道作者姓沈号三白,但名字是什么已经逸失了(有字无名),我访遍了这座小城也没人知道这作者。这本书看过的人有武林刺史叶桐君,叫潘茂才的麖生,顾姓的云樵山人,明经诸人陶芑孙,他们读了之后都陶醉其中。弢园王君寄给我阳湖管氏所题《浮生六记》六绝句,由信中的内容,我才知道六记中遗失的《中山纪历》曾到过琉球。书里的精彩处,麖生潘茂才已详尽批注出来。我这个和尚就以麖生自号,并把“浮生若梦人欢几何”的小印,盖在这书的开始。
<闺房记乐>
距离我家一里路左右,醋库巷里面有一座洞庭君祠堂,俗称水仙庙,里面有曲折的回廊,也有一些园林布置。每逢神仙的诞辰,各家分别定下回廊中的一间,密密地悬挂统一样式的玻璃灯,在廊子中间设立宝座,旁边摆设桌子条案,上面放着花瓶,插上鲜花陈列着来比较高下。白天就是演戏,到了夜里则是高低错落地在瓶花之间插上蜡烛,叫做“花照”。灯光下百花争妍,宝鼎中暗香浮动,真好像龙宫正在开夜宴。管事的有的奏乐唱歌,有的烹茶聊天,围观者象蚂蚁般簇拥着,回廊的滴水檐下面都立上栏杆划定范围。我被朋友们邀请去做插花布置,因而也就赶上了这样的盛事。回家以后我向芸绘声绘色地描述一番,芸说:“可惜我不是男人,不能去呀。”我说:“戴上我的帽子,穿上我的衣服,也是变女为男的方法呀。”于是就把她的头发编成辫子,把细细的眉毛画宽一些;戴上我的帽子,两边的鬓角稍微露出一点,还能够掩饰;穿上我的衣服,长出一寸多,就在腰间折起来缝上,外面再穿上马褂。芸说:“脚底下可怎么办呀?”我说:“街市上有卖蝴蝶鞋的,脚大脚小都可以穿,买来很容易,而且平时早晚也可以当作拖鞋用,不是很好吗?”芸非常欣喜。到了晚饭后,装扮完了,芸仿效男人拱手作揖、大步行走,练习了好半天,忽然变卦了,说:“我不去了。要是让别人认出来多不方便呀,而且传到父母耳朵里也不成呀。”我就鼓动她说:“庙里边那些管事儿的谁不了解我呀?即使被认出来也不过一笑了之。我母亲现在在九妹夫家里,我们悄悄地去悄悄地回,她怎么能知道呢?”芸对着镜子一照,止不住地大笑。我硬拉着她,悄悄......余下全文>>
沈复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原文和翻译
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 虫一法,盍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罪 过耳。”余曰:“试言之。”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 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 无不称绝。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
我的居室休闲,案头瓶花许多,芸说:“这样插花,能表现花在风晴雨露中各种姿态风韵,可谓精妙入神。然而画卷中也有草木与昆虫共同相处的方法,你何不仿效一下?”我说:“小昆虫徘徊不定,怎么仿效?”芸说:“我倒有个方法,恐怕始作俑而引起罪过呢!”我说:“你试说说。” 芸说:“小昆虫死了不会变色,寻找螳螂、蝴蝶之类用针刺死,拿细丝线捆着它的脖子系在花草间,再整理梗的脚足,或抱在花梗上,或踏在叶上,这样宛如活生生的小虫,不是更好么?”我很高兴,按她的方法去试验了,结果来看的人无不称绝赞美。 在女人里寻找(和芸同样的人),现在恐怕再没有这么善解人意的了吧!
沈复的浮生六记全部解释
沈复,字三白,苏州人,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卒年无考,著有《浮生六记》一书。原作实则只存四记,即《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另有两记存题佚文为《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从作者的总体构思来看,《中山记历》主要写作者陪清廷大员赵介山等出使琉球国见闻,描写记述了葺尔岛国的风俗民情及海上瑰伟壮丽、奇特无比的风光。《养生记逍》,多属介绍摄生养性、处世待人方面的学问。郑逸梅先生曾经考订,现在流行的后两记实在靠不住。俞平伯先生也曾对此书作过考订,发现前后几记中时间上自相矛盾,难以“圆通”。
此书最初以手抄本形式在社会上流传,后为苏州独悟庵居士杨醒逋在护龙街冷摊上瞧见,慧眼识珠,立即携回刻刊,由王韬作序,在东吴大学校刊《雁来红》上刊出。这一下,使这块文学“碧玉”出土问世,重放异彩。
《闺房记乐》一篇,写伉俪之情动人心弦。两情交溢,温馨甜蜜,而且笔墨纯净,不涉淫诲轻薄,用语含蓄,使人意会而无须言传。其表现手法重在率真热烈,自然风趣,生动活泼,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堪称是明清文言笔记中的“逸品”。
《闲情记趣》一篇,挑选的是夫妇间琐碎的生活细节,但作者将一个个片断渲染得极富诗情画意,使我们产生看似“人人皆有,确为人人所无”的感觉。而且这一篇结构精巧、匠心独具,读来好似银线穿珠、水晶泻地。
《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后来都曾被改编为话剧,由上海明星公司搬上银幕,久演不衰,倾倒无数观众。
《坎坷记愁》一篇,为文人落魄后的辛酸自白。语言质朴,情实真切,如芸娘抱病,“形销骨立,缺医少药,亲朋中无人援手”,囊空如洗,何以卒岁,苍天何亟,传呼奈何?可谓“贫贱夫妻百事哀”,悲怆摧人掬泪。
《浪游记快》一篇殿后,全篇结构安排合理,作品本身寄寓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俞平伯先生曾将《浮生六记》比作“一块纯美的水晶”,赞它“幽芳凄艳,读人心醉”,叹赏之余,专为作者写了一部年谱。林语堂先生更是用力勤苦,将全书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在他所著的《中国人》、《生活的艺术》两部畅销书中,还多处引用《浮生六记》的材料。因此,这部著作已走向世界,越来越受到海内外读者的重视,在古典文学长廊中有其一席。
沈复 浮生六记 闲情记趣中一段的意思
翻译如下,仅供参考:
等到年岁稍长,爱花的程度已经成了癖好,尤其喜欢制作盆景。后来认识了张兰坡,(跟他学供)开始精通枝叶的修剪、枝丫的培养方法,后来又领悟了花木的嫁接和(山水盆景中)石头(假山的)堆叠和锯截方法。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的是兰花,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的幽香和特有的丰韵景致,只是不好寻找,哪怕是刚刚可以归入到兰谱里的品种也不容易找到。张兰坡先生临去世前,给了我一盆荷瓣素心兰,盆中的兰花都是茎叶细致,花瓣素雅的(品种),是属于可以记入兰谱的。我像得了美玉一样的珍爱它们,偶然我外出讲学游览,(我妻子)陈芸就亲自帮我灌溉照顾兰花,长得非常茂盛。但是不到两年,突然有一天,兰花枯死。将它从土里挖出,却发现根节洁白,还有嫩芽将要长出。开始百思不得其解,以为自己命中注定无福消受,只能叹气作罢。后来才知道是有人想从这盆兰花中分的一部分未获许可,故意用开水烫死它。(受此打击),从此我发誓再也不养兰花。
参考资料: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