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主旨分别是什么?
结构主义主要是一种认识和理解对象的思维方式主张,即在人文科学(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批评等)中运用结构分析方法所形成的一股研究潮流或倾向。
其主旨在于:一切可以认识理解的事物都存在着可以以结构基模(作为结构的思维)切入其中的思想路径与分析方法,而这一作为结构的思维方式有且因该具有整体性,机制可转换性,自我调整性3个特性。
(1)整体性。整体性同时来自组成结构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全部要素的结构性组合必然不同于这些要素简单相加的总和这一事实。一个结构由多种要素构成,其整体优于部分。
(2)机制可转换性。结构不是一个静止的形式,而是一个由若干转换机制形成的系统。“一切已知的结构,从最初级的数学群结构,到决定亲属关第的结构等,都是一些转换系统”。
(3)自我调整性。结构的自我调整主要有三种形式,即节律、调节和运演。这是结构的本质特性,它涉及结构的内在动力,具有守恒性和某种封闭性。也就是说,一个结构具有的各种转换都不会超越结构的边界而导致结构的解体,而只会产生总是属于这个结构并保存这个结构规律的要素。但这并非一个结构就不能以一个子结构的身份加入到另一个更为广泛的结构之中去。
结构主义其目标是“永恒的结构”:个人的行为、感觉和姿态都纳入其中,并由此得到它们最终的本质。即“明确地寻找心灵本身的永恒的结构,寻找心灵赖以体验世界的,或把本身没有意义的东西组成具有意义的东西所需要的那种组织类别和形式。”
后结构主义的主旨大概同于结构主义,只是两者在方法论上略有叮异.
准确说出后结构主义的主旨有赖于对于其定义的作出,但是定义后结构主义可能有些为时过早,因为不少后结构主义理论本身甚至就拒绝整体性描述,并且后结构主义大师们的观点和方法都相去甚远,但是某些与解构主义有差异的倾向还是具有共性的:
后结构主义都强调对结构进行建构和解构(deconstruction),他们认为,一切知识都是通过描写而得到的,是经过中介及被组织在话语中而领悟的,只通过“字”才同“物”联结起来的知识。结构不存在着终极意义,解释的任务不是去寻找意义,不在于关注它的普遍结构,而在于事物的本身和阐读过程,现实必须作为一个文本来解读。“解释”在一层又一层地不断展开,而每一层又转化成为一个新的表意系统。结构有如洋葱头,是由多层构成的,而“解释”就象是剥洋葱,剥到头来里面并没有内核、没有心、没有隐秘、没有不能再简约的本原,而只有无穷尽的包膜,其中包着的只是它本身表层的统一。因此,具体到知识和学习领域,知识结构就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准确的表征,而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在不同的情境中,知识结构是需要被重新建构的。
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有什么区别
结构主义是索绪尔那套,认为意义是在一个固定的结构当中
后结构主义就是解构主义,是德里达那一套
认为不存在所谓固定的结构
一个符号的解释要依赖别的符号
这样会造成意义的永远不在场
也就是德里达所说的延异
解构主义便是结构主义继续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逻辑上的延伸 物极必反 矫枉过正
所以很多人也把解构主义成为后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有什么区别
结构主义是索绪尔那套,认为意义是在一个固定的结构当中
后结构主义就是解构主义,是德里达那一套
认为不存在所谓固定的结构
一个符号的解释要依赖别的符号
这样会造成意义的永远不在场
也就是德里达所说的延异
解构主义便是结构主义继续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逻辑上的延伸 物极必反 矫枉过正
所以很多人也把解构主义成为后解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的介绍
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跟随在结构主义觉醒之後出现的一套思想,它试图去了解这个无法挽回地被分割成数个体系的世界。
解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有什么区别
结构主义是索绪尔那套,认为意义是在一个固定的结构当中
后结构主义就是解构主义,是德里达那一套
认为不存在所谓固定的结构
一个符号的解释要依赖别的符号
这样会造成意义的永远不在场
也就是德里达所说的延异
解构主义便是结构主义继续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逻辑上的延伸 物极必反 矫枉过正
所以很多人也把解构主义成为后解构主义
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有何区别
在结构主义看来,意义来自于能指与所指的任意性关系,而在后结构主义看来,所指是找不到的,只有能指在“滑动”,解构主义大概与德里达的学说有关,后结构主义可能范围更广一些。
www.pkucn.com/archiver/?tid-26887.html
请问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是什么?谢谢!!!
Post-structuralism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Post-structuralism encompasses the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s of continental philosophers and critical theorists who wrote with tendencies of twentieth-century French philosophy. The prefix "post"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many contributors, such as Jacques Derrida, Michel Foucault, Roland Barthes, and Julia Kristeva, rejected structuralism and became quite critical of it. In direct contrast to structuralism's claims of an independent signifier, superior to the signified, post-structuralism views the signifier and signified as inseparable but not united. The Post-structuralist movem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postmodernism—but the two concepts are not synonymous.
While post-structuralism is difficult to define or summarize, it can be broadly understood as a body of distinct reactions to structuralism. There are two main reasons for this difficulty. First, it rejects definitions that claim to have discovered absolute "truths" or facts about the world.[1] Second, very few thinkers have willingly accepted the label 'post-structuralist'; rather, they have been labeled as such by others. Consequently, no one has felt compelled to construct a "manifesto" of post-structuralism. Indeed, it would be inconsistent with post-structuralist concepts to codify itself in such a way.[2]
后结构主义是指跟随在结构主义觉醒之后出现的一套思想,它试图去了解这个无法挽回地被分割成数个体系的世界。
后结构主义者与它的结构主义前辈最明显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抛弃了......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