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的进行互联网综合治理
怎样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决定》提出:“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落实领导责任制。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影响社会安定的问题,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依法严...
宋建波的事迹材料
宋建波,男,1972年1月7日生,河北迁西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地质工程专业。历任贵州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持工作副主任。现任贵州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正处级)。一、积极投身西部大开发。宋建波同志自1990年9月至今,先后在西南科技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完成“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各阶段的学习,求学西南之机,使他对西部地区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更深厚的感情。2002年7月博士后出站后,他在国内高层次人才争相到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的大环境下,毅然放弃发达地区几所高校优厚的待遇和某政府部门的领导岗位,不慕名校,自愿支持我国西部地区的高教事业,到贵州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是原贵州工业大学由校外引进的第一个博士后。他学风严谨,工作勤奋,思想活跃,任劳任怨,在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忘我的工作精神搞好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还以拳拳赤子之心,关心学校发展,参与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他严于律己,爱国爱党,踏实敬业,工作勤奋,时刻将个人发展与党和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以实际行动体现着一个热血青年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以实际行动投身到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来。二、学科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宋建波同志2002年破格晋升教授时年仅30岁,当时是贵州最年轻的教授。他在贵州工作的9年半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锐意进取,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绩。2002年10月起,他协助校领导组建了“贵州省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制定了实验室发展规划和各项规章制度,使该重点实验室于2005年7月被批准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于2009年7月正式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挂牌验收。此外,宋建波从学校发展前景、实验室发展规划出发,积极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献计献策,为原贵州工业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机械工程、地质学3个项目博士后工作站的审批等学科建设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先后为学校引荐了5名博士,组成了以他为学术带头人的贵州省岩溶地质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承担了3门研究生课程的授课任务,培养了3名博士后和30余名硕士。他还坚持每学期为全校学生举办学术讲座,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贵州、热爱本专业、认真做事、踏实做人。三、学术成果与科研业绩。宋建波同志自大学至今先后从事“非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矿田地质力学—岩土工程—地质工程”等专业。他地质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力学功底深厚,学风正派,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能力,是我国工程地质界知名青年学者。自1995年3月至2002年7月,他作为主研人员参加了“陕西略阳铜厂矿田和云南易门铜矿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及成矿预测”、“黄河拉西瓦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围岩稳定性研究”、“长江三峡库区库岸滑坡预测预报研究”等5项科研课题,主持了2项科研课题。2002年7月至今,他除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贵州省科技厅联合委托主持国家重大项目—“大射电望远镜贵州选址”系列项目外,主要从事岩溶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的交叉学科—“岩溶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先后主持贵州省优秀科技人才省长专项基金2项、贵州省高层次人才特助经费项目1项、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项、贵州省科技攻关项目4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项目1项,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项目1项,负责“贵州8县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和项目建议书编制”及各类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迄今已第一作者身份在地质出版社公开出版《岩体经验强度准则及其在地质工程中的应用》(2002年)、《大......余下全文>>
如何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助推脱贫攻坚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能力扶贫强基础,产业扶贫增后劲,民生扶贫兜底线,生态扶贫添收益,大幅度增加对贫困地区农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支持贫困地区、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为完成脱贫攻坚战略目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支持贫困地区以脱贫攻坚规划和行业发展规划为统领,加强对涉农领域资金的统筹使用,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突出精准,确保成效。坚持问题导向,按照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围绕贫困地区发展需求和贫困人口实际需要,加大支持力度,因人因地施策,确保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突出服务,上下联动。加强中央预算内投资精细化管理,加快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下达进度,优化计划编报下达流程,强化投资项目全过程管理。加强各级发展改革部门的上下联动,以及与同级行业管理部门的横向协同,提高工作成效。
——突出监管,公开透明。深入推行涉农资金分配和项目安排公告公示制度,建立健全投资项目民主决策机制和群众监督机制。逐级落实监管责任,构建政府监督、群众参与、社会协同、法制保障的综合监管格局。
(三)主要目标。“十三五”时期,中央预算内农林水利建设投资用于贫困地区的比重达到40%左右,地方同步加大投入,并视情况进一步增大倾斜支持力度,力争贫困地区农林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得到明显加强,特色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得到加快发展。
二、提高贫困地区发展能力,夯实发展基础
(四)提高贫困地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12.700, -0.04, -0.31%)生产能力。强基础、补短板,着力加快贫困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根据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糖料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对纳入范围的165个贫困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需求予以优先保障,安排投资计划时予以倾斜支持,确保在贫困县新建高标准农田3000万亩以上,力争率先完成贫困县高产稳产粮田和糖料蔗基地建设任务。
(五)加快推进贫困地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以加快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为统领,优先启动实施贫困地区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不断巩固和提升贫困地区的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和水资源保障水平。全面加快吉林松原灌区、黑龙江尼尔基水库引嫩扩建骨干一期、湖北鄂北水资源配置、湖南莽山水库、贵州夹岩水利枢纽及黔西北调水、西藏拉洛水利枢纽、甘肃引洮供水二期、云南德厚水库、黄河下游防洪等在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新开工引江济淮、云南滇中引水、内蒙古引绰济辽、四川向家坝灌区、新疆大石峡、广西驮英水库及灌区、青海引大济湟西干渠等一批重大工程,推动各项在建工程尽快建成发挥效益。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在具备开发条件的地区再筹划论证一批重大水利工程。
三、推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增强发展后劲
(六)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启动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将贫困县优先纳入实施范围,指导贫困县编好做实试点示范实施方案。继续加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专项建设基金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探索实行基金安排额度与带动农民增收程度、实现脱贫解困户数挂钩机制。构建政银企社多方合作机制,着力打造一批产业链条长、市场效益好、商业模式新、较好带动农民就业创业和......余下全文>>
西部开发国家怎么开发的
西部大开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的一项政策,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由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担任组长,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担任副组长。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之后,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于2000年3月正式开始运作。2012年2月,国家发改委官员对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进行解读,明确了战略部署的基本战斗思路。
背景
一、开发西部关系中国现代化全局:中国现代化的困难之点不在东部,而在西部;中国现代化的落脚点最终可能也是在西部地区。因此,开发西部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和战略任务。整个21世纪都应该注重西部的开发问题。
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中国传统的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现代化进程开始不久,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还没有完成,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又有很大差别,如何在总体上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问题作出准确判断?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条件下,中国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大体经历什么样的阶段,同其他国家相比会有些什么样的共同性和特殊性?这是我们研究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研究西部开发问题的一个前提,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研究。
三、西部开发的阶段性:西部地区的开发,需要认真规划、循序渐进。首先需要把西部的现状搞清楚,研究西部地区从起步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将大体经历哪几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目标和任务是什么,有步骤分阶段地逐步实现现代化。当务之急是确定西部开发第一阶段,即"十五"时期或更长一些时间西部地区发展的重点,经济增长的潜力以及内部和外部条件。
四、全国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发展也不平衡:地区差距问题基本上是城乡差距问题,也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差距。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起步点在城市,最终落脚点却是在农村。中国现代化的困难之点不在城市,而在广大农村地区。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几亿农业人口非农化或城镇化的问题,必须研究现阶段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在西部开发中需要研究非农化或城镇化的特点。
五、开发西部与全国协调发展: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一个大局,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也是一个大局,是我们的目标,都必须坚持。要把西部开发同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考虑。需要深入研究,如何通过开发西部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振兴,促进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六、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整个国家的发展,包括西部的开发,都要放在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样的大背景下考虑。就是说,要充分考虑国内市场供求关系的根本性变化,考虑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的力量,进一步扩大对内和对外开放,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来考虑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考虑西部开发的问题。
七、西部开发的政策支持:西部开发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这一点是肯定的。需要研究的是,政府能够提供的资源有哪些?能够运用的政策手段有哪些?如何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西部地区更多的支持,这是国家已经在做的,继续实行也是确定无疑的。但中央的财力毕竟有限,主要应该通过改革和完善经济体制,扩大对内和对外开放,促进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资源、国内和境外的资源,能够在市场的驱动下更多地流向西部。
八、要把开发西部和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结合起来:这种东、中、西部的划分,是综合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和经济发展水平来考虑的。不论怎么说,都很难十分周全。无论如何划分,其精神实质,都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如何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加快......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