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区别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及实质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生态环境问题,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酸雨、荒漠化、森林锐减、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臭氧层损耗、全球气候变化、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等。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早在上世纪60年代起就引起各界的严肃思考。
美国科学家蕾切尔·卡逊在1962年发表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中,就揭露了化学农药造成的污染危害了人和生物的健康甚至生命,指出了改变发展道路的必要性。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更尖锐地提出地球的承载力将达到极限,认为唯一的解决方法是限制增长;联合国因此召开了“世界人类与环境大会”,又组成了世界环境与资源委员会。1987年,世界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发表了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首次提出解决发展与环境的矛盾的正确道路是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部著作促进联合国在1992年召开了“环境与发展高峰会议”,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写入了大会宣言,并制定了《21世纪议程》,要求各国政府都切实实施。
联合国大会为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是“既符合当代人类需求,又不致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与传统的发展战略相比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从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转向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发展;从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转向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发展;从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知识推动型的发展;从对自然掠夺的发展转向与自然和谐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经济发展带来的快速资源消耗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已经使广大人民的健康受到威胁,也大大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办?我国自1993年以来,就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为国家基本战略。“十二五”规划纲要更明确提出,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发展循环经济,要建设生态文明。但事实却表明,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已经产生了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雾霾天气困扰着很多城市的人民,水污染威胁着饮用水的安全,还有垃圾围城的可怕景象,土壤污染造成食品安全问题……虽然我国GDP已经占居世界各国的第二位,但这难道是人民心中的美丽中国吗?当然不是。这符合党和政府的发展目标和一而再、再而三的指示吗?当然不符合。
绿色发展与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丽中国,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基本国策,也是需要全民、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大业。十八届五中全会还指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我们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早就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就是绿色经济,也是我们经常讲的循环经济。传统的经济模式是开采资源,生产产品,使用完产品后就废弃,这种直线型的经济模式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循环经济模式是开采资源,生产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尽量节约资源和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在产品使用以后将废品变成再生资源,形成一个循环的流程。循环经济提倡的三大原则是:减量......余下全文>>
绿色发展的机制
随着“十二五”规划开始进入到设计阶段,我们需要思考整个规划的定位应该是什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从2003年开始参与国家“十一五引引”规划的研究,并在2005年正式为国家发改委进行设计。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期间,气候变化就已经成为了我们必须考虑的最大的限制因素和国内外制约条件。因此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就需要成为国家核心发展目标和核心发展政策之一,这既是巨大的挑战,又是巨大的机遇,并且还是重要的创新。我们提出来这一次“十二五”规划的创新性定位就应该是“绿色发展规划”。那么在“十二五”规划中应该如何凸显绿色发展规划?前面说过绿色发展的核心就是使得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开始“脱钩”,那么在“十二五”时期我们需要进一步淡化和缩小经济指标。根据对过去几个五年规划的系统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五年规划中经济指标比例的一个显著变化。在1981到1985年的“六五”时期,也就是当我们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当时的五年规划中经济指标占了60%以上,非经济指标仅占不到40%。但是到了“十一五”规划,经济指标的比例已经下降到了21%,非经济指标包括节引能减排等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达到了将近80%。因此我们在“十二五”时期还会进一步缩小经济指标,并且强化和增加绿色发展指标,形成有助于激励和促进绿色发展的政绩考核体系。中国提出的“十二五”规划具体的指标和设计。这是在总结和研究了“十一五”规划,以及中国在2008年8月和2009年的2月两次对“十一五”规划进行中期评估的基础上提出的。第一,首先必须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行节能的定量指标,即要求单位GDP能源消耗量下降20%。第二,把原来作为次优先级指标上升为核心指标的包括“可再生和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该比重应该由2008年的9%、2010年的10%提高到2015年引的13%。这表示中国将提前实现2020年15%的目标。也就是说不用到2020年,在大约2016、2017年之前就能实现,而且这几年已经出现了一个很好的态势。第三,比较重要的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在绝对量上减少10%。第四,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0%。这次等于是首次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减排指标。实际上假如我们能够完成前面的第一和第二条指标的话,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可以超过20%的。因为首先单位GDP能耗下降了20%,同时消耗的能源中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比重又进一步上升,从而综合起来就能使得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超过20%。第五,就是森林覆盖率。“十一五”期间中国的森林覆盖率是从18%提高到20%,“十二五”期间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是绿色发展的国家核心指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次优先的指标,如表4所示。包括在“十二五”时期林木蓄积量增加5亿立方米,清洁利用煤炭比例无论是发电还是煤炭直接燃烧要提高8个百分点,空气质量特别是二级以上的城市提高5个百分点,自然灾害直接经引引引济损失小于1.5%,绿色生态空间(定义为四个方面:第一是森林,第二是草场,第三是湿地,第四是水面面积)的比重要提高到57%以上。最后一个指标就是我们的环境污染治理的总投资占GDP比重,争取从1.22%提高到2%以上,如果这方面能够采取重大措施的话,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现绿色发展,或者使“十二五”规划成为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起点。上述指标旨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并且利用了可测量、可评估、可比较的指标,从客观上衡量了我国不同地区的科学发展和绿色发展情况。因此,我们在对“十五”、“十一五”规划进行评估以及在参与“十二五”规......余下全文>>
推进绿色发展为题1000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人民群众对青山、绿水、清新空气的需求愈发迫切。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毋庸讳言,要坚决打赢生态文明建设的持久战、攻坚战,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凝聚生态共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是前提。对生态文明历经三个层次的认识: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止寅吃卯粮、竭泽而渔。绿色梦想不仅是国家、政府的梦想,更是个人的梦想,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树立绿色生态价值观,凝聚广泛的生态共识,才能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汇集强大的绿色动力。
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是路径。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的“新五化”,这是理念的创新,更为美丽中国的实现指明了路径。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一方面要优化产业结构,发挥服务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开展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的产业。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进新能源的使用,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另一方面需要大家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从点滴做起,积少成多。实现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不能一蹴而就,要集众智、聚合力,久久为功。既需要中央加强顶层设计,也需要基层躬身执行;既需要政府率身垂范,也需要企业、社会、公民的多方参与。这才能让绿色化成为常态化。
制度建设是美丽中国的保障。近年来,“东家污染,西家买单”,“宁交罚款,不治污染”屡有发生;环境保护的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制度不顺,机制不完善,环境保护存在空白区和盲区。这都极大的影响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因此,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标准体系;另一方面需要完善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严守资源生态红线;更要在考核和问责上下功夫,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健全环境污染的责任追究和离任审计制度。用制度打造美丽中国的绿色防护网。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发展,凝聚生态共识,汇集生态合力,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打造好生态保护的制度屏障,那我们一定能够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建成山清水秀的美丽中国。
怎样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首先,要树立生态环保观念。一要树立正确的平等观。人类与自然界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索取与被索取的关系,而是互利共生、和谐共存的有机整体。中国传统文化讲的“天人合一”,马克思说的“自然天生为人,人天生为自然”,闪烁着跨越时空的人类智慧之光,把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说到了级致。二要树立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地球只有一个,“资源有限,取之有度”,如果不节约资源,适必有资源枯竭的时候,因此,一定要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着力发展循环经济。三要树立节约的消费观。工业文明时期,人们以为更多的消费就是对经济发展更大的贡献,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著名经济学家布朗认为,“自愿地简化生活或许比其他任何伦理更能协调个人、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的各种需求,可缓和争夺稀少资源而产生的国际冲突。” 其次,要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要加强植被和水土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农村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从而始终把绿色、生态、环保理念贯穿到农业发展的全过程;二是着力发展生态工业。要严把市场准入关,坚决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审批,坚决不搞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三是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一定要严格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旅游资源,特别要提倡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把农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发挥旅游资源的作用,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再次,要着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包含5个“R”:Reduce-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evaluate-绿色消费,环保选购;Reus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cycle-垃圾分类,循环回收:Rescue wildlife-救助物种,保护自然。崇尚绿色生活方式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营造绿色生活方式的舆论氛围,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让人们懂得生态文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生活方式的真正含义,引导人们自觉树立以“绿色、自然、和谐、绿色生活方式的消费习惯;提倡使用清洁能源;提倡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二次使用;养成日常生活垃圾分拣处理;提倡使用生态建筑、生态建材;倡导生态旅游,使用绿色食品、再循环食品,不食用野生动植物;提倡使用公共交通,骑自行车和徒步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让绿色消费、生态消费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习惯、一种时尚。 最后,要强化环保制度的实施。目前包括生态补偿的法律制度、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国民环境教育制度等等在内的环保制度,已经初步建立,但要真正贯彻落实环保制度,关键是要落实好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因为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是通过绿色GDP指标体系来强化官员的正确政绩观,把生态政绩作为考察干部政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不仅关注经济指标,更要关注社会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那种认为多修几个广场、多盖几幢标志性建筑、抓好城市夜景亮化就是所谓政绩的观念已经过时了。强化环保制度的实施,就要求做到: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产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新建;凡是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地区一律实行“区域限批”;凡是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受到严惩。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担负着重要责任,应当是生态的代言人、环境的代言人,从而克服单纯追求GDP增长的的政绩观,实现“多赢”,真正担负起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的职能。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包括哪几个方面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及实质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生态环境问题,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酸雨、荒漠化、森林锐减、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臭氧层损耗、全球气候变化、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等。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早在上世纪60年代起就引起各界的严肃思考。
美国科学家蕾切尔·卡逊在1962年发表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中,就揭露了化学农药造成的污染危害了人和生物的健康甚至生命,指出了改变发展道路的必要性。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更尖锐地提出地球的承载力将达到极限,认为唯一的解决方法是限制增长;联合国因此召开了“世界人类与环境大会”,又组成了世界环境与资源委员会。1987年,世界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发表了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首次提出解决发展与环境的矛盾的正确道路是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部著作促进联合国在1992年召开了“环境与发展高峰会议”,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写入了大会宣言,并制定了《21世纪议程》,要求各国政府都切实实施。
联合国大会为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是“既符合当代人类需求,又不致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与传统的发展战略相比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从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转向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发展;从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转向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发展;从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知识推动型的发展;从对自然掠夺的发展转向与自然和谐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经济发展带来的快速资源消耗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已经使广大人民的健康受到威胁,也大大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办?我国自1993年以来,就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为国家基本战略。“十二五”规划纲要更明确提出,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发展循环经济,要建设生态文明。但事实却表明,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已经产生了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雾霾天气困扰着很多城市的人民,水污染威胁着饮用水的安全,还有垃圾围城的可怕景象,土壤污染造成食品安全问题……虽然我国GDP已经占居世界各国的第二位,但这难道是人民心中的美丽中国吗?当然不是。这符合党和政府的发展目标和一而再、再而三的指示吗?当然不符合。
绿色发展与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丽中国,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基本国策,也是需要全民、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大业。十八届五中全会还指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我们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早就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就是绿色经济,也是我们经常讲的循环经济。传统的经济模式是开采资源,生产产品,使用完产品后就废弃,这种直线型的经济模式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循环经济模式是开采资源,生产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尽量节约资源和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在产品使用以后将废品变成再生资源,形成一个循环......余下全文>>
工业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及目标有哪些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及实质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生态环境问题,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酸雨、荒漠化、森林锐减、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臭氧层损耗、全球气候变化、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等。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早在上世纪60年代起就引起各界的严肃思考。
美国科学家蕾切尔·卡逊在1962年发表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中,就揭露了化学农药造成的污染危害了人和生物的健康甚至生命,指出了改变发展道路的必要性。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更尖锐地提出地球的承载力将达到极限,认为唯一的解决方法是限制增长;联合国因此召开了“世界人类与环境大会”,又组成了世界环境与资源委员会。1987年,世界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发表了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首次提出解决发展与环境的矛盾的正确道路是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部著作促进联合国在1992年召开了“环境与发展高峰会议”,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写入了大会宣言,并制定了《21世纪议程》,要求各国政府都切实实施。
联合国大会为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是“既符合当代人类需求,又不致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与传统的发展战略相比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从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转向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发展;从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转向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发展;从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知识推动型的发展;从对自然掠夺的发展转向与自然和谐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经济发展带来的快速资源消耗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已经使广大人民的健康受到威胁,也大大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办?我国自1993年以来,就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为国家基本战略。“十二五”规划纲要更明确提出,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发展循环经济,要建设生态文明。但事实却表明,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已经产生了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雾霾天气困扰着很多城市的人民,水污染威胁着饮用水的安全,还有垃圾围城的可怕景象,土壤污染造成食品安全问题……虽然我国GDP已经占居世界各国的第二位,但这难道是人民心中的美丽中国吗?当然不是。这符合党和政府的发展目标和一而再、再而三的指示吗?当然不符合。
绿色发展与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丽中国,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基本国策,也是需要全民、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大业。十八届五中全会还指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我们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早就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就是绿色经济,也是我们经常讲的循环经济。传统的经济模式是开采资源,生产产品,使用完产品后就废弃,这种直线型的经济模式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循环经济模式是开采资源,生产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尽量节约资源和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在产品使用以后将废品变成再生资源,形成一个循环的流程。循环经济提倡的三大原则是:减......余下全文>>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包括哪几个方面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及实质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生态环境问题,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酸雨、荒漠化、森林锐减、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臭氧层损耗、全球气候变化、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等。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早在上世纪60年代起就引起各界的严肃思考。
美国科学家蕾切尔·卡逊在1962年发表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中,就揭露了化学农药造成的污染危害了人和生物的健康甚至生命,指出了改变发展道路的必要性。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更尖锐地提出地球的承载力将达到极限,认为唯一的解决方法是限制增长;联合国因此召开了“世界人类与环境大会”,又组成了世界环境与资源委员会。1987年,世界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发表了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首次提出解决发展与环境的矛盾的正确道路是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部著作促进联合国在1992年召开了“环境与发展高峰会议”,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写入了大会宣言,并制定了《21世纪议程》,要求各国政府都切实实施。
联合国大会为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是“既符合当代人类需求,又不致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与传统的发展战略相比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从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转向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发展;从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转向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发展;从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知识推动型的发展;从对自然掠夺的发展转向与自然和谐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经济发展带来的快速资源消耗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已经使广大人民的健康受到威胁,也大大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办?我国自1993年以来,就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为国家基本战略。“十二五”规划纲要更明确提出,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发展循环经济,要建设生态文明。但事实却表明,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已经产生了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雾霾天气困扰着很多城市的人民,水污染威胁着饮用水的安全,还有垃圾围城的可怕景象,土壤污染造成食品安全问题……虽然我国GDP已经占居世界各国的第二位,但这难道是人民心中的美丽中国吗?当然不是。这符合党和政府的发展目标和一而再、再而三的指示吗?当然不符合。
绿色发展与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丽中国,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基本国策,也是需要全民、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大业。十八届五中全会还指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我们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早就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就是绿色经济,也是我们经常讲的循环经济。传统的经济模式是开采资源,生产产品,使用完产品后就废弃,这种直线型的经济模式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循环经济模式是开采资源,生产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尽量节约资源和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在产品使用以后将废品变成再生资源,形成一个循环的流程。循环经济提倡的三大原则是:减量......余下全文>>
如何合理对外阐释和宣传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
一 绿色经济产生的背景 绿色经济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为目标、合理使用能源与资源为手段的一种平衡式经济,是绿色增长和绿色发展在各经济部门中的表现形式,是协调环境和发展问题所依靠的重要经济形态。 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使全球领导者以及经济、金融、贸易、环境等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者意识到环境投资对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减少贫困方面的贡献,并推动经济的“绿色化”,创造新的绿色工作机会,从而复苏和升级经济。经济的“绿色化”不是增长的负担,而是增长的动力。 二 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必然性 (一)发展绿色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必然要求 从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看,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绿色经济的基本内涵和我国当前环境与发展的基本形势及战略目标是一致的,符合当前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所制定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策略,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等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和借鉴意义。可以说,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中国环境与发展战略目标的根本保障,也是实现中国环境与发展战略转型的必然要求。 (二)发展绿色经济是中国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 “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其建设的核心就是促进经济转型,从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发展绿色经济,首先要调整经济结构,减少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制造业份额,提高以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业份额;其次要调整产业结构,不仅要淘汰落后产能,在现有的传统制造业中实现清洁生产,对传统工业进行“绿色化”改造,还要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并大力进行绿色技术创新,为实现经济、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以及清洁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因此,从发展途径以及实现的目标看,发展绿色经济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发展绿色经济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手段。 (三)发展绿色经济是中国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战略选择 发展绿色经济关键在于加快推动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核心内容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将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将保护环境的要求体现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服务等各个领域;不断创新生产理念,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减轻环境污染。从绿色经济的内容和作用方式看,不仅要加快建立更为清洁的、新的产业部门和经济增长点,以及更为清洁的技术和产品,同时,要把发展绿色经济理念融入到经济决策和经济发展规划之中,贯穿生产、消费、贸易和投资等经济再生产的全过程。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在客观和源头上有助于促进解决环境问题。可以说,发展绿色经济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 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驱动因素 (一)发展绿色经济是中国的政治意愿和战略方向 中国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目标。 (二)发展绿色经济在中国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实践基础 中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自己的绿色发展之路。1973年8月,中国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就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等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方针。 近年来,我国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也实施了许多具体行动,如开展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交通、可持续建筑,推动低碳经济、加强环境保护投资、建立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等等。这些行动和实践都蕴涵着绿色经济的基本内容,二者目标具有高度的统......余下全文>>
我国高度重视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经历的必要性
一 绿色经济产生的背景 绿色经济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为目标、合理使用能源与资源为手段的一种平衡式经济,是绿色增长和绿色发展在各经济部门中的表现形式,是协调环境和发展问题所依靠的重要经济形态。 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使全球领导者以及经济、金融、贸易、环境等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者意识到环境投资对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减少贫困方面的贡献,并推动经济的“绿色化”,创造新的绿色工作机会,从而复苏和升级经济。经济的“绿色化”不是增长的负担,而是增长的动力。 二 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必然性 (一)发展绿色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必然要求 从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看,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绿色经济的基本内涵和我国当前环境与发展的基本形势及战略目标是一致的,符合当前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所制定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策略,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等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和借鉴意义。可以说,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中国环境与发展战略目标的根本保障,也是实现中国环境与发展战略转型的必然要求。 (二)发展绿色经济是中国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 “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其建设的核心就是促进经济转型,从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发展绿色经济,首先要调整经济结构,减少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制造业份额,提高以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业份额;其次要调整产业结构,不仅要淘汰落后产能,在现有的传统制造业中实现清洁生产,对传统工业进行“绿色化”改造,还要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并大力进行绿色技术创新,为实现经济、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以及清洁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因此,从发展途径以及实现的目标看,发展绿色经济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发展绿色经济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手段。 (三)发展绿色经济是中国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战略选择 发展绿色经济关键在于加快推动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核心内容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将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将保护环境的要求体现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服务等各个领域;不断创新生产理念,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减轻环境污染。从绿色经济的内容和作用方式看,不仅要加快建立更为清洁的、新的产业部门和经济增长点,以及更为清洁的技术和产品,同时,要把发展绿色经济理念融入到经济决策和经济发展规划之中,贯穿生产、消费、贸易和投资等经济再生产的全过程。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在客观和源头上有助于促进解决环境问题。可以说,发展绿色经济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 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驱动因素 (一)发展绿色经济是中国的政治意愿和战略方向 中国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目标。 (二)发展绿色经济在中国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实践基础 中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自己的绿色发展之路。1973年8月,中国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就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等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方针。 近年来,我国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也实施了许多具体行动,如开展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交通、可持续建筑,推动低碳经济、加强环境保护投资、建立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等等。这些行动和实践都蕴涵着绿色经济的基本内容,......余下全文>>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有哪6部分组成?
主要由下以几部分构成:
指标一:节地与室外环境/
指标二:节能与能源利用/
定标三: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指标四: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指标五:室内环境质量/
指标六:运营治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