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区别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及实质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生态环境问题,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酸雨、荒漠化、森林锐减、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臭氧层损耗、全球气候变化、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等。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早在上世纪60年代起就引起各界的严肃思考。

美国科学家蕾切尔·卡逊在1962年发表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中,就揭露了化学农药造成的污染危害了人和生物的健康甚至生命,指出了改变发展道路的必要性。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更尖锐地提出地球的承载力将达到极限,认为唯一的解决方法是限制增长;联合国因此召开了“世界人类与环境大会”,又组成了世界环境与资源委员会。1987年,世界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发表了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首次提出解决发展与环境的矛盾的正确道路是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部著作促进联合国在1992年召开了“环境与发展高峰会议”,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写入了大会宣言,并制定了《21世纪议程》,要求各国政府都切实实施。

联合国大会为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是“既符合当代人类需求,又不致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与传统的发展战略相比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从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转向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发展;从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转向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发展;从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知识推动型的发展;从对自然掠夺的发展转向与自然和谐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经济发展带来的快速资源消耗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已经使广大人民的健康受到威胁,也大大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办?我国自1993年以来,就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为国家基本战略。“十二五”规划纲要更明确提出,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发展循环经济,要建设生态文明。但事实却表明,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已经产生了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雾霾天气困扰着很多城市的人民,水污染威胁着饮用水的安全,还有垃圾围城的可怕景象,土壤污染造成食品安全问题……虽然我国GDP已经占居世界各国的第二位,但这难道是人民心中的美丽中国吗?当然不是。这符合党和政府的发展目标和一而再、再而三的指示吗?当然不符合。

绿色发展与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丽中国,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基本国策,也是需要全民、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大业。十八届五中全会还指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我们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早就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就是绿色经济,也是我们经常讲的循环经济。传统的经济模式是开采资源,生产产品,使用完产品后就废弃,这种直线型的经济模式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循环经济模式是开采资源,生产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尽量节约资源和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在产品使用以后将废品变成再生资源,形成一个循环的流程。循环经济提倡的三大原则是:减量......余下全文>>

推进绿色发展为题1000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人民群众对青山、绿水、清新空气的需求愈发迫切。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毋庸讳言,要坚决打赢生态文明建设的持久战、攻坚战,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凝聚生态共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是前提。对生态文明历经三个层次的认识: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止寅吃卯粮、竭泽而渔。绿色梦想不仅是国家、政府的梦想,更是个人的梦想,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树立绿色生态价值观,凝聚广泛的生态共识,才能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汇集强大的绿色动力。

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是路径。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的“新五化”,这是理念的创新,更为美丽中国的实现指明了路径。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一方面要优化产业结构,发挥服务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开展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的产业。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进新能源的使用,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另一方面需要大家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从点滴做起,积少成多。实现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不能一蹴而就,要集众智、聚合力,久久为功。既需要中央加强顶层设计,也需要基层躬身执行;既需要政府率身垂范,也需要企业、社会、公民的多方参与。这才能让绿色化成为常态化。

制度建设是美丽中国的保障。近年来,“东家污染,西家买单”,“宁交罚款,不治污染”屡有发生;环境保护的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制度不顺,机制不完善,环境保护存在空白区和盲区。这都极大的影响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因此,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标准体系;另一方面需要完善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严守资源生态红线;更要在考核和问责上下功夫,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健全环境污染的责任追究和离任审计制度。用制度打造美丽中国的绿色防护网。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发展,凝聚生态共识,汇集生态合力,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打造好生态保护的制度屏障,那我们一定能够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建成山清水秀的美丽中国。

绿色发展的机制

随着“十二五”规划开始进入到设计阶段,我们需要思考整个规划的定位应该是什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从2003年开始参与国家“十一五引引”规划的研究,并在2005年正式为国家发改委进行设计。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期间,气候变化就已经成为了我们必须考虑的最大的限制因素和国内外制约条件。因此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就需要成为国家核心发展目标和核心发展政策之一,这既是巨大的挑战,又是巨大的机遇,并且还是重要的创新。我们提出来这一次“十二五”规划的创新性定位就应该是“绿色发展规划”。那么在“十二五”规划中应该如何凸显绿色发展规划?前面说过绿色发展的核心就是使得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开始“脱钩”,那么在“十二五”时期我们需要进一步淡化和缩小经济指标。根据对过去几个五年规划的系统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五年规划中经济指标比例的一个显著变化。在1981到1985年的“六五”时期,也就是当我们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当时的五年规划中经济指标占了60%以上,非经济指标仅占不到40%。但是到了“十一五”规划,经济指标的比例已经下降到了21%,非经济指标包括节引能减排等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达到了将近80%。因此我们在“十二五”时期还会进一步缩小经济指标,并且强化和增加绿色发展指标,形成有助于激励和促进绿色发展的政绩考核体系。中国提出的“十二五”规划具体的指标和设计。这是在总结和研究了“十一五”规划,以及中国在2008年8月和2009年的2月两次对“十一五”规划进行中期评估的基础上提出的。第一,首先必须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行节能的定量指标,即要求单位GDP能源消耗量下降20%。第二,把原来作为次优先级指标上升为核心指标的包括“可再生和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该比重应该由2008年的9%、2010年的10%提高到2015年引的13%。这表示中国将提前实现2020年15%的目标。也就是说不用到2020年,在大约2016、2017年之前就能实现,而且这几年已经出现了一个很好的态势。第三,比较重要的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在绝对量上减少10%。第四,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0%。这次等于是首次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减排指标。实际上假如我们能够完成前面的第一和第二条指标的话,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可以超过20%的。因为首先单位GDP能耗下降了20%,同时消耗的能源中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比重又进一步上升,从而综合起来就能使得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超过20%。第五,就是森林覆盖率。“十一五”期间中国的森林覆盖率是从18%提高到20%,“十二五”期间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是绿色发展的国家核心指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次优先的指标,如表4所示。包括在“十二五”时期林木蓄积量增加5亿立方米,清洁利用煤炭比例无论是发电还是煤炭直接燃烧要提高8个百分点,空气质量特别是二级以上的城市提高5个百分点,自然灾害直接经引引引济损失小于1.5%,绿色生态空间(定义为四个方面:第一是森林,第二是草场,第三是湿地,第四是水面面积)的比重要提高到57%以上。最后一个指标就是我们的环境污染治理的总投资占GDP比重,争取从1.22%提高到2%以上,如果这方面能够采取重大措施的话,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现绿色发展,或者使“十二五”规划成为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起点。上述指标旨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并且利用了可测量、可评估、可比较的指标,从客观上衡量了我国不同地区的科学发展和绿色发展情况。因此,我们在对“十五”、“十一五”规划进行评估以及在参与“十二五”规......余下全文>>

绿色发展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加大生态和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的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填补了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空白,使中国能够有根据地参加关于这一问题的国际对话,有助于提高全民的绿色发展自觉,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背景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最大的挑战之一。所谓气候变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大气成分的变化,引起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这一人为因素主要是1750年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如化石燃料的燃烧、土地利用的变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的使用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也在急剧增加。自1750年以来,全球累计排放1.1万亿吨二氧化碳,其中发达国家排放占80%,美国占26.9%居首位,而中国也已经居第二位,占8.2%。1950—2002年期间,中国的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占世界同期的9.33%,仍居世界第二位。由此可知,不只是美国负有减排的第一大历史责任,同样即使人均排放量仍然很少的中国也已经负有第二大历史责任。并且根据最新估计,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的第一大国。因此,随着气候变化影响的加剧,中国也已经面临来自世界的越来越多的减排压力。实际上本文需要指出的很重要一点是,中国的节能减排不仅仅是出于对国际压力的反应,而是有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内在要求。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再到提出的绿色发展,这体现了中国人发展理念的创新,甚至也可以说是对世界的发展理念的贡献。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很巨大的挑战,但同时又是一个契机,中国需要把握住这次发动甚至领导“绿色工业革命”的机会,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2012年10月11日,商务部副部长王超表示,当前绿色发展已大势所趋,投资促进工作要做好节能环保、服务业等重点产业领域的工作。当前绿色发展已大势所趋,新形势下,投资促进工作要为实现我国经济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局服务,必须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绿色工业革命兴起一方面可以说气候变化是人类目前共同面对的最大挑战,但另一方面如果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也将是人类迄今为止的最大的一次发展机遇,我们称之为“绿色工业革命的兴起”。那么这次“绿色工业革命”和前几次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可以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之前的历次工业革命都是依赖于化石能源,因此在经济总产出增长的同时,二氧化碳排放也在增加。而绿色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人类第一次实现工业或者经济总产出提高的同时碳排放下降,甚至是“脱钩”。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也包括核能的使用。回顾1750年以来全球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世界上至少已经形成了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是英国领导的蒸汽机革命,正是在这个过程之中启动了人类的第一次工业化、现代化。而中国恰恰在这个时期沉溺于清王朝盛世中,而且的确这也正是中国农业文明、农业经济、农业社会的巅峰时期。但是,我们失去了第一次向工业文明、工业经济、工业社会转型的机会。第二次是美国领导的铁路革命、钢铁革命、电力革命以及化石能源(石油)革命。但是这也促进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是大规模的排放。中国同样也在这场革命中失去了机遇。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信息革命,主要发生在20世纪的下半叶。在这场革命过程中,其实中国一开始是落伍者、边缘化者(Marginalized)。也正是在这场革命日益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意识到了世界新技术的革命,并且打开国门开始改革开放,才使得我们抓住了最后的机会。由此......余下全文>>

绿色发展的举措

未来,环境保护部将继续坚持走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的道路,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为核心,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培育壮大绿色经济,着力从5个方面推动绿色发展:一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变,积极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关注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注重推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和建设等环节的节能增效,加强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研究绿色投资政策,促进重点产业的绿色化生产,从再生产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推动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建立相应的统计、跟踪和评价机制,科学预测绿色发展趋势,为更好地制定绿色发展相关政策提供有效支持。三是加快建立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绿色发展,绿色技术是支撑。环保部门将对绿色技术发展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促进绿色生产技术开发示范,进一步加快环境友好型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为推动绿色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四是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把节约文化、环境道德纳入社会运行的公序良俗,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条件,引导公众自觉选择节约环保、低碳排放的消费模式。五是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创新合作方式,加强科学研究,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充分利用已有实践成果,积极宣传相关经验做法,促进有助于绿色增长的环保技术转让,共同研发新的绿色技术。

怎样理解十三五中的绿色发展理念

一、绿色发展新理念

习的绿色发展理念是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当今时代发展特征相结合,又融汇了东方文明而形成的新的发展理念;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全新发展理念。

一是绿色经济理念。是指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新型经济发展理念,致力于提高人类福利和社会公平。“绿色经济发展”是“绿色发展”的物质基础,涵盖了 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经济要环保。任何经济行为都必须以保护环境和生态健康为基本前提,它要求任何经济活动不仅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且要有利于环 境的保护和生态的健康。另一方面,环保要经济。即从环境保护的活动中获取经济效益,将维系生态健康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从绿掘金”。要求把培育生态 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 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指出:“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 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发展绿色经济强调“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产方式”,强调“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费生活方式”。2015年8月21日,在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 上,习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 发生了新的变化。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建议稿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 和任务,提出并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落实这些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 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要直接奔着当下的问题去,体现出鲜明的问题导向,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 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

二是绿色环境发展理念。是指通过合 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自然环境和地球生物,改善人类社会环境的生存状态,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 关系,以保证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习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 的民生福祉。” 2015年1月20日,习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 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2015年5月25日,习在浙江舟山农家乐小院考察调研时表示,“这里是一个天然大氧吧, 是‘美丽经济’,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2015年5月27日,习在浙江召 开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指出,“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既是理念又是举措,务必政策到位、落实到位。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 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三是绿色政治生态 理念。是指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优良。习指出:“自然生态要......余下全文>>

怎样更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人民日报

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共同的、先进的发展理念,也是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必由之路。准确理解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具备“整体”的视野,把握住两个“整体”。

将绿色发展放在“地方—中国—世界”的整体中去理解。环境问题不仅是一国的内部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既要立足本土,又要放眼全球,要把地方、国家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天蓝、地绿、水净,但备受诟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都是依靠强盗式掠夺和污染转嫁才实现了生态相对良好。这不仅明显有违环境正义原则,同时也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当今的人类已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既要着力把本国的事情办好,努力改善本土的环境状况,提升本地区、本国人民的环境幸福指数,也要致力于维护世界生态安全。

将绿色发展放在“政府—企业—公民”的责任共同体的整体中去理解。政府、企业和公民,在绿色发展中处于不同的地位,承担不同的责任,他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责任共同体。坚持绿色发展,既要明确他们各自的责任分工,又要建立协调工作的机制。政府是绿色发展的第一责任主体,必须制定好政策、法律和行动计划,加强监管,协调各方行动。在绿色发展中企业具有特殊责任,因为企业本身就是治理的主要对象,因此要强化自律意识,建立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公民虽然作为个体,力量有限,但归根结底,政府、企业也是由作为公民的人来构成和运转的。坚持绿色发展,归根结底要依赖于每一个公民的“坚持”。

绿色发展公共治理体系的特征包括哪些

在这一体系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媒体、专家学者等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协同合作,将绿色行政、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参与、绿色宣传和绿色智慧有效结合,形成完整的绿色协同治理体系,促成绿色生态社会,从而产生绿色治理合力,最终促进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如何实现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实现指导思想的转变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目标,必须实现指导思想上的转变。要实现从数字减排到以质量改善为纲的转变,从浓度控制到总量控制的转变,从末端治理到全过程管理和风险防控的转变,从单纯考虑生态环境治理到与节能减排、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产业结构调整等结合起来转变。

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基本要求。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保护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两者同等重要。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理念。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给自然留下休养生息、恢复元气的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态文明建设千头万绪,要分清轻重缓急,确定解决问题的路线图。要一手抓当前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大气、水和土壤等污染问题以及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争取早见成效;一手抓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全面系统地统筹推进。要设定不可逾越的底线,防止出现生态环境不可逆恶化和人民群众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资源和能源消耗要设定上限,污染物排放要设定上限,生态环境质量要设定红线。

(二)加强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问题越来越多,如何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源头上化解积弊,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在战略层面上必须要有“顶层设计”。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和五位一体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要对政府和市场做更加准确的定位,要避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要减少政府行为的盲目性,降低生态文明建设的风险与成本。

近期,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应加强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的结合,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等活动。

当然,“顶层设计”也需要有自下而上的动力,要通过社会各个利益群体的互动,让地方、社会及各个利益相关方都参与进来,使顶层设计更能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高城镇化的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水平

我国人口众多而平原较少,要根据我国国土空间多样性、非均衡性、脆弱性特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合理控制开发强度,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逐步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主体功能区为依据,实行差别化的产业准入、环保标准等,加快形成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通过采取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以及绩效评价制度等,扩大生态绿色空间。

城镇是消耗能源资源、排放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主体,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全过程,从编制规划到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各方面,都要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功能定位明晰、产业布局合理、体现区位优势特色、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城镇化格局。

(四)实现生产方式的变革

资源环境问题是与经济发展方式相伴随的,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必然结果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只有实现生产方式的变革,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减少资源消耗过度和污染排放问题。

要推行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方式,推动各行各业按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实现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工业生产要彻底抛弃高投入、......余下全文>>

企业的绿色发展包括哪几方面

一是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和引进消化,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以及重点工艺流程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生产效率,控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安全、能耗、水耗、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标准,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规模。依法关闭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的落后产能。采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二是节能产业。据测算,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4亿吨标准煤,可带动上万亿元投资。推动节能产业发展,一要加大节能关键和共性技术、装备与部件研发和攻关力度,重点攻克低品位余热发电、高效节能电机、高性能隔热材料、中低浓度瓦斯利用等量大面广的节能技术和装备。二要采取财政、税收等措施,促进成熟的技术、装备和产品的推广应用,继续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等。三要创新机制,大力发展节能服务产业。

三是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我国累计堆存工业固体废弃物近70亿吨,大量的废旧资源没有得到回收利用,随着蓄积量的不断增加,产业发展空间很大。一要组织开展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城市矿产”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重点工程。二要大力推动再制造产业发展。三要加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尽快建设完善以城市社区和乡村分类回收站和专业回收为基础、集散市场为核心、分类加工为目的的“三位一体”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四要推动再生资源国际大循环,增强国际再生资源的获取能力。

四是新能源产业。新能源具有低碳清洁的特点,目前几乎供应着世界电力的1/5。其中风能发电正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太阳能增速超过40%,有关机构预计,到2050年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结构的比重将达到32.2%。我国新能源发展潜力巨大,每年可再生能源资源可获得量达73亿吨标准煤,而现在开发量不足5000万吨标准煤,提升空间巨大。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快速发展。太阳能集热面积居世界首位;2009年风电装机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已居世界第二位,在建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在建百万千瓦级的核电机组已达19台;国内第一个兆瓦级大型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已经开展。生物质能利用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五是环保产业。研究表明,环保投资对GDP的投资乘数约为1.4,预计“十二五”期间环保投资约为3.1万亿元,增加GDP约为4.34万亿元。一要加强水环境保护。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推进重点领域水污染防治,推动严重缺水城镇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二要加强大气环境保护。深入推进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重点耗能行业二氧化硫综合整治;加快实施燃煤电厂和机动车氮氧化物控制示范工程;实施城市空气清洁行动计划;三要加强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动垃圾焚烧发电场建设,大力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和医疗废物及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建设,加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

此外,绿色经济还包括大力发展电子技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海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