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平均数和条形统计该怎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2、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用统计图表达表达交流数据的特点,认识统计图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数 1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二战前期德国势头很猛,英国从敦刻尔克撤回到本岛,德国每天不定期的对英国狂轰乱炸,后来英国空军发展起来,双方空战不断。
为了能够提高飞机的防护能力,英国的飞机设计师们决定给飞机增加护甲,但是设计师们并不清楚应该在什么地方增加护甲,于是请来了统计学家,统计学家将每架中弹之后仍然安全返航的飞机的中弹部位描绘在一张图上,然后将所有中弹飞机的图都叠放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浓密不同的弹孔分布。工作完成了,然后统计学家信心十足的说没有弹孔的地方就是应该增加护甲的地方,因为这个部位中弹的飞机都没能幸免于难。
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的统计有什么作用吗?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绽放其生命色彩。能够提高学习数学的情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尝试小研究
尝试小研究:
研究一:
1.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这个统计图一个格表示几个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3.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研究二:
1.完成课本91页,试一试: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2.交流展示学生完成的统计图。
三、小组合作探究
尝试研究一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一个思维的碰撞。】
四、班内展示交流,建构新知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2、试一试,学生读统计表,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观察不完整的统计图,找出这幅统计图的特征。(用一个格表示4个人)
3、学生试着补充完整统计图,师巡视指导,交流时,让学生说明不够整格时怎样想的,是怎样处理的。(生表述自己的发现,关注学生能否发现每个格代表4人,如果学生没有发现教师予以提示。)
小结: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当数据比较大时经常采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方法。
4、鼓励学生根据统计图提问并解答。交流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对知识一个内化、提升的过程。】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期末考试结束了,我们四年级数学组坐在一起,仔细分析了学生考试的试卷,并联系平时学生的课堂情况、作业情况,对本学期四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了分析,以便及时的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也使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有针对性,也更加灵活,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有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 纵观学生的学习情况,感觉学生的整体情况还不错。从基本知识的掌握上来看,学生对基本的知识问题能够较正确的解答,由此也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还是很努力的,也能够看出教师注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够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这样让学生较好的掌握了这些最基本的知识,并能够灵活的运用。 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来看,孩子们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平时的学习中,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作业能够认真、按时独立的完成。不论是听课时看学生的课堂常规,还是课下看学生的课间活动,以及学生早、午到校的情况,都不难看出学生有了一定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这些好的习惯对孩子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都有了一定的影响,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数学四年级上册 1亿有多大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确定知识目标.(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四年级数学《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亿有多大?”是“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教学时,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考、实践中建立数感,体验方法,丰富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3-34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亿以内和亿以上数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应用课,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获得直观感受。教材安排这个内容,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事物感受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渗透选用小基数类推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有机渗透节约教育、环保教育、国情教育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探讨研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1亿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学具:
(1)多媒体课件 (2)为部分学生准备100张纸,为部分学生准备1000张纸
(3)计算器(每生一个) ④学生尺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1亿有多大?”(板书课题),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就以“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为例。
二、探究体验
(一)猜想。
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
(二)验证。
1、讨论方案
(1)那怎样才能知道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同学交流一下。
(2)组织学生汇报
(3)梳理方案
师:大部分同学都想到了,先测一部分纸的厚度,再推算出所有纸的厚度,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我们共同为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吧!(板书:测小算大)
师:大家比较有争议的地方是先测多少张纸合适?(可能大部分学生会选择100张或1000张)测得少了,误差大,太多了,数起来麻烦。
2、测量推算
(1)测量:老师为左边各组同学准备了100张纸,为右边各组同学准备了1000张纸,不过有的是作业本纸,有的是打印纸,有的是信纸。现在请各组快速测量一下各是多少厘米?
(2)汇报测量结果:10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1000张纸有的是8厘米,有的是9厘米……
(3)推算:现在请各组按你们的测量结果,推算一下1亿张纸有多厚?(需要的话可用计算器)
(4)汇报推算结果:
[学情预设:可能会产生下列推算方法:
a、量得100张――1厘米 b、用计算器算
推算1000张――10厘米 量得1000张――9厘米
1万张――100厘米=1米 推算100000000÷1000=100000
10万张――10米 100000×9=900000(厘米)
100万张――100米 900000(厘米)=9000米
1000万张――1000米
1亿张――10000米]
大数目的推算有一定的难度,可能有的学生会出错,可以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课件演示以上两种推算方法。
3、质疑:对于推算的结果你有什么想说的或想问的吗?
三、对照体验
师:刚才推算出1亿张纸大约有多高?( 8000米、9000米、10000米),你能想象出有多高吗?(根据前面的铺垫,可能会想到和熟悉的事物相对照。)
课件演示参考资料:
①教学楼每层大约4米,1亿张纸摞起来相当于( )......
四年级数学上册1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培养对1亿大小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准备:课件、一包打印纸、一把大米、尺子、天平、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一)猜想1亿有多大
师:我们学过了许多大数,看,这个数是多少?(课件出示:100000000)对,是1亿,1亿大吗?猜想一下1亿有多大?(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能会结合不同的量进行猜想。)
(二)引入
师:从同学们的猜想中可以感觉出,大家都觉得1亿是个很大的数,确实是这样的。1亿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根学生运用自己对数的认识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想象1亿有多大,不同的想象会产生不同的猜想从而使学生对“1亿有多大”充满好奇心,产生去探索、研究的兴趣。】
二、活动范例
(一)确定研究课题
1.师:(拿出一张打印纸)这是一张纸,它很薄,1亿张纸摞在一起呢?猜一猜有多高。
2.师:大家猜的都不一样,1亿张纸摞在一起到底有多厚?我们从1亿张纸有多厚研究起。
(二)确定研究方案局部推算整体
1.师:要想研究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是否真的要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算出1亿张纸的厚度。)
2.师:真是个好方法,用部分推算出整体,那“一部分”应当取多少张纸呢?(10张、100张、1000张……)
3.师:有没有想到362张、1510张的?为什么不选择这样的张数?(1亿不是362的整倍数,不好推算)
4.师:再说说我们要怎样研究?(先量出100张纸的厚度,算出1亿是100的几倍,就用几乘100张纸的厚度,求出的结果就是1亿张纸的高度。)
(三)进行实验:测量、计算
1.师:知道怎么做了吗?那大家就以小组为单位,取100张、500张或1000张纸来测量厚度,推算出1亿张纸的高度。
2.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成A、B、C三组:
A组:测量出100张纸的高度,然后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B组:测量出500张纸的高度,然后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C组:测量出1000张纸的高度,然后推算1张亿纸的高度。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
(四)建立1亿表象
1.师:1亿张纸有多高?说说你们的研究成果。
(1)A组:100张纸大约厚1厘米
100000000÷100=1000000
1×1000000=1000000(厘米)=10000米
(2)B组:500张纸大约厚5厘米
100000000÷500=200000
5×200000=1000000(厘米)=10000米
(3)C组:1000张纸大约厚9厘米
100000000÷1000=100000
9×100000=900000(厘米)=9000米
(4)师:为什么推算出的结果却不同?(测量的张数越多,误差就越小。)
2.建立1亿表象
师:1亿张纸大约有1万米高,你知道1万米有多高吗?
师: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什么?(珠穆朗玛峰)......
四年级数学上册1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1亿有多大》教案
设计意图:
数学实践活动课,顾名思义为:数学+实践活动。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际目标的手段。数学实践活动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明确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考虑日常事务的习惯。为此,要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好动、有较强求知欲的特点,尽可能做到方法要“活”,组织形式能“动”。
本节课设计基于两点: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通过讨论和交流丰富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直观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2、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3-34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探究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通过量一量、数一数让学生充分感受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渗透用局部解决整体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活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一亿的大小
难点:数感的培养
教学准备:
课件、纸、尺、计算器、电子表、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板书“100000000”,提问:这个数是多少?应该怎样读?
2、1亿是由( )个千万组成的、由( )个百万组成的.
师:仅仅知道这些知识还是不够的,今天我们一起去研究一亿有多大。(揭题)
二、合作探究
1、猜一猜。
课件出示研究问题:
(1)1亿张纸又叠起来大约有多厚?
(2)数一亿纸,大约要用多久?
(3)一亿粒大米大约有多重?
(4)当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大约可以绕地球赤道多少圈?(地球赤道全长是40000000米)
学生发挥想象,说说自己想象中1亿的大小。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老师也和你们一样好奇,不知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有什么好方法进行验证吗?
2、确立研究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课前材料准备情况,合理分组,选择课堂上能进行实验操作的研究问题(1)或(2)。
3、确定研究方案
选择问题(1)的小组说说应如何进行测量?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是否真的要量出1亿张纸叠起来直接进行测量呢?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由部分推算出整体是多少。
教师继续提问:那“部分”应该取多少呢?
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量出100张纸的厚度或1000张纸的厚度。
教师追问:你们为什么不取101张、1021张呢?
教师说明: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
选择问题(2)的小组说说如何去数一亿张纸?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先数出10张或100张纸所需要的时间?
师:为了计算方便应取整十秒算。电子表上的秒数最好从整秒开始计时。
[设计意图:通过描述研究方案的过程,初步渗透用局部解决整体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验操作
教师提供实验记录表:
小组成员:
活动名称:
10张纸
100张纸
1000张纸
计算过程:
结论: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程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
5、交流汇报
(1)小组交流活动过程及体会。
启发学生发现:选择基数不同,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得出:基数越大,误差越小。
(2)验证猜想
(3)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我们教学楼的一层约4米高,1万米就相当......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 有多少名观众教学设计
四年上 数学《有多少名观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估计大数的策略和方法,能借助乘法用不同的方法对生活中较大的数量进行估计,发展数感。
2、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估算思路与具体方法,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乘法的应用价值。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助乘法用不同的方法对生活中较大的数量进行估计,发展数感。
教学难点: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估算思路与具体方法,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知
1、同学们到过体育场看球吗?
2、体育场能容纳多少名观众呢?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多少名观众》。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要估计这个体育场能容纳多少名观众,你有什么办法?
(1)先数一排大约有几名观众,再数有几排,用乘法算一算。
(2)可以先估出一个看台大约有多少名观众,再……
2、同学们看看屏幕上的这个看台,大约有多少名观众?
四年级作文教学设计
[四年级作文教学设计]四年级作文教学设计【基本内容】
作文题目:给学生一个自由空间,自拟题目
执教年级:四年级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自由地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四年级作文教学设计.
2、指导学生有序地、重点突出地、主次分明地说和写.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爱护生命、热心善良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启迪学生展开大胆、丰富、新奇的想象,并指导学生有序地、主次分明地进行创写.
2、给学生一个自己的空间,进行自我内心和性格的充分展现,并进行合理培养.
【时间和场地安排】
本文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静物,对静物的外貌描写;第二课时教学想象,对静物的“活体”进行合理的想象并付于生命的活力.
准备:1、洋娃娃、小布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玩具,一定要都考虑到)……
2、模型纸板、动物头饰、媒体播放器……
场地:见下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实物描写)
1、导入部分:
谈话:“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请来了一些好朋友.它们非常可爱,非常的漂亮,同学们想不想和它们见面?”(激趣导入)
出示:老师把准备好的玩具分别放到讲台上.(进一步激趣)
2、引入主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对这些讲台上的玩具喜欢不喜欢啊?你觉得是什么让你觉得它好看,让你喜欢?
观察:那么说说它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好看?说得可以具体一些.(讨论)
【设计理念】
学生就是学生,他们不管理是什么年级,总是以玩为第一的,以兴趣为主导的一种学习思想,小学四年级作文《四年级作文教学设计》.只有让学生在自己愿意的情况下去学习,那学到的才是最好的;只有在学生充分发挥了他的各种感官的作用,那他才会完全调动了积极性,激发了兴趣.
3、进入主题:
⑴初步观察讨论:
学生:对一些视觉上的差别进行讲述,并进一步对玩具进行分析.
⑵教师提示.
⑶分组进行:
①分组、分玩具.(给一定人数的学生分成一组,以自己喜欢的玩具为分组标准.)
②分组进行观察,可以触摸、把弄,体会五官的各种感觉.
③互相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和感觉.
⑷深一步观察:
从色泽的变化,从体形的不同,
从作用、功能的不同,从它对“我”的影响.
【设计理念】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自己动手往往好过听别人的诉说.同样对于写作文也要求能自己去体会,去抓住灵感.特别是小学生还不会从别人的言词中去体会一个只能看,不能触摸的东西,所以给学生一个自己体会的机会,比说一大堆要好.
4、深化主题:
⑴请同学们说出你观察的玩具的不同特征.(板书:学生的观察结果)
⑵把学生的各种感觉也说、写出一来(板书:……)
5、回归主题:
请同学们动一动笔,写一段描写你看到的布娃娃的外形特征的小短文.
6、教师提示一些特别的地方,给下文的写作做铺垫:
①玩具的各种生理作用.
②玩具的行动方式.
③付于玩具一定的性格特点.
④给玩具一些唯一的特性(特殊性).
【设计理念】
有了充分的材料和一定的思想准备,那么作文才算可以“作”文.但学生往往不能全面都照顾到,所以在“作”时要不断给学生一些提示,一些帮助让作文更加生动具体.但在这里以一小段短文为本课时的要求,要求不高!
第二课时教学(拓展话题)
1、课前准备:
⑴道具准备:一个森林、一片草地、一座高山、一条小河、一些动物;
一片田野、一条小路、几丛小草丛、一些小动物;
一个大城市、一条条马路、一辆辆汽车、一个个行人;
……
道具可以是画图,也可以纸板模型.(根据你要展现的活动环境而定)
⑵场地准备:教室布置、座位布置.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有多少名观众》教案教学设计
1、结合具体情景,探索估计大数的策略与方法,能借助乘法不同的方法对生活中的较大的数量进行估计,发展数感。
2、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估算思路与具体方法,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乘法的应用价值。
最新2015—2016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黄静芳
本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