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制度建设,发挥党委什么作用
一、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首先要从认识入手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加强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必须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干部队伍转变作风的自觉性。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不良的作风是受其思想观念支配的。思想上的模糊,必然导致作风上的盲目、随意和失控。一般来说,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才能有良好的作风,正确的实践和行为。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作风不正,并缺乏转变作风的自觉性,对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足是一个基本原因。在他们看来,认为自己是领导干部,是抓发展“大事”的,而作风纯属个人修养和行为方式问题,即使有些不足也无损于大局。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对的、错误的、有害的。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着一些突出的作风问题,早已经超越了“个人”范围,而成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发展大局的大问题。我们如果对这些问题不警惕,不抓紧治理,任其发展,就会极大地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影响党和人民的事业。从我们党的实践证明来看,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建设和改革开放年代,作风都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发挥出难以估量的巨大社会作用。“官”气正则民风清,领导干部队伍有好的作风,就能够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使党立于不败之地;就能够使科学理论同实际情况正确结合,推动党的事业健康发展;就能够使党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和错误,始终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只有干部队伍有好的作风,才能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形成共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力量;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才能从根本上做到防微杜渐,自觉抵御和消除腐败现象的侵袭,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只有这样认识和理解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才能在实践中自觉地转变作风。
二、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要立足八个方面的优良作风,寻找宣传教育的切入点
作风建设是一个实践过程,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是其党性修养、政治品质、道德情操的具体体现。对领导干部不良作风进行整治,必须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找准切入点。当前,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要按照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讲话要求,抓住思想教育这个根本,积极开展经常性教育,重点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章和法律学习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廉洁自律和警示教育。特别是要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一是从勤奋学习做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学以致用。要自觉成为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的表率,着眼于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实际问题,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特别是要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转化为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能力。二是要从密切联系群众做起,坚持群众路线,善于与群众打成一片,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观念,坚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心为民系、利为民谋,多做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三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以务实的作风,创新的精神,真抓实干、不尚空谈、体察民情,做老实人、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在抓好各自具体的各项工作落实上下功夫。四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打细算、量力而行、严格把关,真正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五是一切行动听从指挥、服从命令、令行禁止,顾大局、识大体,服从并服务于改革开放大......余下全文>>
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包括几个方面?
内容提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新的制度设计,是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制约,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的制度保障。
制度建设是体制创新的集中体现和最终成果。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决定》从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等六方面提出了改革创新和规范完善的新举措。农村体制改革的突破,将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为今后农村改革,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一、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决定》指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决定》指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是全会的一大亮点,意味着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关系在现有基础上还将保持更长久,将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长期稳定,为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留下了更大的探索空间。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决定》指出: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这一规定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政策导向。
二、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决定》指出: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为保持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决定》规定了最要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底线。即“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既保护了农民的经营权,又确保十八亿亩耕地的红线不突破有了严格的制度底线。规范土地管理制度,农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有了合法化的界定: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这为土地经营权流转提供了更宽广的探索空间。《决定》对土地的使用和收益作了限定,即“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既保护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又有利于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的有序和渐进式发展,也遏制了非法进行土地流转的势头,规范了农地征用、征收行为。
三、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意味着我国将从农业投入、农业补贴、农产品价格等多方面完善相关政策,不断强化对农业这一国民经济基础和战略产业的支持和保护。《决定》提出了“三个大幅度弗的要求: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决定》指出了我国“三农”问题的重点: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余下全文>>
三:如何加强人大常委会自身建设
一、大力加强政治建设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关键是要自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的决策部署在人大工作中得到自觉、彻底的贯彻落实。作为人大常委会,始终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一是要充分发挥人大党组的政治核心作用,始终与党委保持一致。要坚持和依靠党委的领导,围绕党委工作中心,服务大局、服务人民,带头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使人大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始终突出工作重点和主题,始终保持和党委的工作合力;二是积极推动党委的重大决策落实。人大常委会要认真执行党委的决定,及时、准确了解和把握党委的决策意图,始终坚持人大机关代表人民的定位,充分发挥人大常委会和人民代表紧密联系群众的优势,不断创新和强化工作手段,善于通过法定程序将党委的主张转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行为规范和自觉行为;三是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重大事项向党委请示报告制度。凡遇需向党委请求报告的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都严格按照人大党组议事和决策规则决策,保证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从大局出发、认真负责地发表意见,保证集体的正确决策,并自觉服从集体决定。要加强教育、引导,使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代表中的中共党员,自觉贯彻党的意图、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按照中央和各级党委的要求履职尽责。
二、大力加强能力建设
无论是推进深入改革的需要,还是促进转型发展的需要,以及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都客观地要求人大常委会拓宽工作领域,提升工作标准,加大工作力度,都客观要求常委会加强人大干部的综合素质提升和业务能力拓展,坚持把干部能力建设作为核心任务来抓。当前要针对时代新要求,加快提升人大干部的三种能力:
一是提升执行党委决策的能力。人大常委会要教育引导人大干部摒弃“二线”“到站”思想,树立“一线”、“有为”意识,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坚持用社会主义事业激发工作激情,注重学习研究党委重大发展战略和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党委工作中心找准人大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推动县委重大决策的落实。特别是在新形势下,注重研究好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人民当家做主、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有机统一,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更好地、高效地集中人民意志推进改革、发展上做文章,确保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全社会力量促进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二是提高经济监督能力。新修订的《预算法》规定,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对政府预算及执行、调整情况以及决算情况进行审查、批准和监督,并且明确了监督审查重点和法律责任。这部法律,对照过去的预算法,在预算的完整性、透明性、控制方式、预算调整、监督责任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调整变化,增加了许多约束性措施和刚性要求。这些对人大的在财政监督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人大干部的业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面临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和全县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人大常委会要围绕调优经济结构、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开展有针对性的、有实效性的经济监督,不能浮皮潦草、走走形式,要通过人大的视察、调研活动,提出有建设性的、甚至强制性的的建议意见,助推经济的健康运行、科学发展。在这两个方面,我们人大的监督还有不到位的地方,还部分存在干部业务能力不强、监督质量不高的问题。因此,要大力加强经济监督能力建设,一方面,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特别是财经专委会要加强对新《预算法》的学习,要对法律精神要吃深吃透,成为监督财政的行家里手;另一方面,要注重吸收财政方面专业人才到专委会,从整体上提高财政监督的水平。同时,要围绕经济......余下全文>>
四: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包括几个方面?有什么意义?
(一)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扩大国有林场和重点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国有农场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 (二)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耕地实行先补后占,不得跨省区市进行占补平衡。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严格宅基地管理,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调剂为建设用地的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纳入年度建设用地计划,并优先满足集体建设用地。改革征地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规范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三)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国家在中西部地区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等公益性建设项目,逐步取消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加......余下全文>>
五:(14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
(1)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又结合了中国人民长期实践经验和实现中国梦的发展需要。(2分)②文化创新要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又汲取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3分)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近民情,顺乎民意,能够产生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3分)(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充分发挥其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府要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建设切实履行职能,坚持对人民负责,依法履职。公民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应有的贡献。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城乡群众自治组织、新闻媒体等社会组织的教育、引领作用。(从其它方面作答,只要合理即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如何体现文化创新的相关原理,学生需要准确解读材料内容,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基本途径、文化创新的主体等角度加以分析回答。(2)该题是措施类题目,学生要回答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生活知识是该题的原理范围,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主体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做法上组织答案。从党、政府、公民、基层组织、人民政协等主体各自要怎样做上回答。
六:如何大力加强党的建设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永葆党的先进性,是“建设什么样党”的首要任务
延安时期,毛泽东从战略高度提出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并将其归结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延安精神作为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首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一科学内涵,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党”的根本问题,即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党目标。
1935年12月,瓦窑堡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两个先锋队”,即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全民族的先锋队。1945年党的“七大”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是它的阶级的最高形式。刘少奇在修改党章报告中指出:我们党从它产生时起,就以无产阶级的立场去领导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工人运动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具有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各种优良作风。所以,我们党从来就是而且现在尤其是一个无产阶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完全新式的政党。人民群众必须要有自己的坚强的先锋队,人民先锋队必须密切联系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只有这样,人民群众的解放才有可能。“两个先锋队”从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两个方面集中体现了党的先进性,也规定了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是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代表谁、为了谁的问题。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和中华民族的立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这一时期,我们党代表人民利益并领导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走出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光辉道路。所以,延安时期的共产主义理想、爱国主义精神、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共同构成了我们党在这一时期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充分彰显了党的先进性。
但是,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怎样建党”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成熟,直至发展壮大,都深深植根于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当时,工业很不发达,工人阶级人数很少,而农民、小生产者和小资产阶级占了大多数。我们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和无产阶级性质与当时的基本国情和阶级构成形成了很大反差,这就必然决定了党要取得革命成功,必须实行工农联盟。因此,大批农民入党参军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党所开辟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土地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一场农民战争。据统计,党中央到达延安之初,全国党员仅为4万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党的队伍迅速壮大,“七大”时全国已有120多万党员;1949年建国前,全国党员人数更是达到448万人。在所有党员中,农民出身的占了大多数,这些农民党员不可避免地把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带进了党内,许多人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却没有入党。如何保持以农村为主要阵地、以农民为主要成份的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余下全文>>
七:如何加强特色支部建设,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建设
学习是一切进步的先导,是求新求变、创业创新的起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生动实践,是党内教育的好形式,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各级党组织要根据工作需要,科学制定学习计划、学习内容,确保学的精准,在继承传统做法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创建形式,真正做到把每个党员都动员起来,增强学习的广泛性和实效性。
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新理念。确立学习是个人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党的事业进步和发展需要的理念。每一个党员干部,要适应当今时代环境的变化,就必须不断进行知识更新,确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确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把学习融入党员自身的工作和各级党组织的工作中,使学习成为重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成为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不竭动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我们结合党组织建设的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不断学习借鉴先进理念来创新、发展,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积极倡导学习风气。“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就是要求全体党员和干部在学习中,密切联系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力求做到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相统一,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和途径的学习,使每个党员都积极投身于学习之中,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地在党组织中构筑“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环境。
科学选择学习内容。“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就是大力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大力拓宽党员干部视野,使他们能够善于观察世界大势,正确把握时代要求,始终走在时代发展前列。要大力培养党员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使他们善于从实际出发,不断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增长研究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才干,养成对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战略思考的能力。要大力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使他们不断增强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敢于和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营山县组织部供稿)
八:如何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加强党委班子建设
一、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首先要从认识入手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加强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必须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干部队伍转变作风的自觉性。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不良的作风是受其思想观念支配的。思想上的模糊,必然导致作风上的盲目、随意和失控。一般来说,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才能有良好的作风,正确的实践和行为。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作风不正,并缺乏转变作风的自觉性,对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足是一个基本原因。在他们看来,认为自己是领导干部,是抓发展“大事”的,而作风纯属个人修养和行为方式问题,即使有些不足也无损于大局。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对的、错误的、有害的。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着一些突出的作风问题,早已经超越了“个人”范围,而成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发展大局的大问题。我们如果对这些问题不警惕,不抓紧治理,任其发展,就会极大地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影响党和人民的事业。从我们党的实践证明来看,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建设和改革开放年代,作风都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发挥出难以估量的巨大社会作用。“官”气正则民风清,领导干部队伍有好的作风,就能够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使党立于不败之地;就能够使科学理论同实际情况正确结合,推动党的事业健康发展;就能够使党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和错误,始终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只有干部队伍有好的作风,才能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形成共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力量;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才能从根本上做到防微杜渐,自觉抵御和消除腐败现象的侵袭,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只有这样认识和理解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才能在实践中自觉地转变作风。 二、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要立足八个方面的优良作风,寻找宣传教育的切入点 作风建设是一个实践过程,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是其党性修养、政治品质、道德情操的具体体现。对领导干部不良作风进行整治,必须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找准切入点。当前,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要按照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讲话要求,抓住思想教育这个根本,积极开展经常性教育,重点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章和法律学习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廉洁自律和警示教育。特别是要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一是从勤奋学习做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学以致用。要自觉成为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的表率,着眼于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实际问题,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特别是要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转化为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能力。二是要从密切联系群众做起,坚持群众路线,善于与群众打成一片,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观念,坚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心为民系、利为民谋,多做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三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以务实的作风,创新的精神,真抓实干、不尚空谈、体察民情,做老实人、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在抓好各自具体的各项工作落实上下功夫。四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打细算、量力而行、严格把关,真正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五是一切行动听从指挥、服从命令、令行禁止,顾大局、识大体,服从并服务于改革开放大......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