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调查问卷

一:有关“中国国企改革的现状透析”的调查问卷有人知道吗?请大家提几个问题,作业需要,感谢! 5分

中国当前国企改革的问题现状分析及方向探讨

国企改革是中国经济转型中的老大难问题,也曾在政策制定,现实执行及学术研究上更是引发激烈争论。03年曾经的“郎顾之争”被炒的沸沸扬扬,04年的“伊利事件”更是弄得满城风雨;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在国企改革中存在着很多利益上博弈,肥了个人、亏了国家、苦了职工的现象又是何等的常见?!这些问题引来的社会争议也越来越多.前不久在我们时评也有不少这方面的争议讨论 .

国企改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中一块难啃的骨头,国企改革---这一触及超过十万亿元中国国有资产总量的巨变,更标志着近20年艰难而曲折的国企改革已进入收官阶段,在我国市场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留给我们国企改革喘息的时间已经很少了。如果再拖下去,国企的改革社会和经济成本将会成倍增加.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曾明确指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上之前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允许外资进入国内股市,打通外资与国有资产通道的政策;还有各地方政府积极地变现与重组国有企业——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正酝酿重大变革。这都反映出我国企业和我国资本市场在发展过程中还要经历很多的风雨,才可能最终见到美丽的彩虹。

一.国企主要问题分析

1.国企角色的困惑

国企困境的制度性根源来自于政府和企业之间构成的双重角色,政府一方面从政治的逻辑出发希望维持对它的有效控制,并且通过使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方式来保持对全社会经济活动的直接控制,但另一方面又从企业本身的经济的逻辑出发,提高经济效率,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既要保持有效控制,又要其成为独立的主体,政府对于国有企业的这种双重角色.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指导国企改革的基本理念。然而,由于这对理念中所包含的内在的矛盾,使得实际上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这两个目标一个也无法实现。放权的种种尝试,比如给经营者更多的自主权,无主管企业试验等,都使得计划时代政府对企业的控制制度被打破了,导致了管理上的混乱和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反过来政府的种种干预和控制又使得国有企业无法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国企改革的这种困境,是由于政治主题和经济主题的冲突在市场经济中最尖锐的矛盾反映

在80年代国企改革刚刚起步时,由于整个中国才从计划传统中走出来,对国企改革抱着政治和企业的双重角色,并且以为这两者可以轻易地得到调和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随着改革的深入,当体制中的深层矛盾已经如此明显地暴露出来之后,改革的计者和决策者还是不敢正视这些矛盾,不愿意深入反思导致这些矛盾的基本价值取向和逻辑前提,“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和"鱼与熊掌都想兼得"只是一厢情愿的空洞口号和纯粹追求形式效果的表面.

2:大量国有资产流失令人心痛

根据国资委调查的情况看,确实存在一些企业在实施管理层收购过程中企业负责人自卖自买,暗箱操作;有的以国有产权或实物资产作为其融资的担保,将收购风险和经营风险全部转嫁给金融机构和被收购企业;有的损害投资人和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引发了一些不稳定因素等。国企改革过程是“明”还是“暗”,已经成为所有矛盾症结之所在。国资本积累领域中存在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非公有化进程中的不公正现象,它主要表现为对国有资产的形形色色的盗窃

在许多年的这种反复折腾中,从国企的经营者到普通职工,往昔的那些为社会主义事业献青春的激情早已荡然无存了;只有被动地去工作。至于企业效益谁也不会......余下全文>>

二:改革开放30年调查问卷

年龄:A 所处地区:H 职业分类:H

Q1.在改革开放后,我认为物质生活上改变最大的是:E

Q2.我的家乡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A

Q3.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我在工作方面:C

Q4.改革开放三十年,我认为百姓以下方面的改变最大:B

Q5.就上题我所选择的,具体理由是:很多人都不满意政府,甚至刭处骂人

Q6.我认为改革开放还需努力的重中之重是:D

Q7.总的来说,我认为改革开放是:A

byebye,我十分支持你们,我也祝你们牛气冲天,身体健康.88鼎*>00<*)=猪鼻...

三: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问卷调查

导语: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党的十八大,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十八大将总结以往经验,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未来发展做出全面部署。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过去十年来哪些变化你感受最深,未来你更关注什么?在此希望您能够抽出宝贵的时间填写此份问卷,我们会将最终的调查成果向上级呈报。

1. 您的性别?

2. 您的学校类型是?

“985高校”

“211高校”

普通一本院校

二本院校

三本院校

专科学校

国外大学

3. 您的专业类别是?

哲 学

经济学

法 学

教育学

文 学

历史学

理 学

工 学

农 学

医 学

军事学

管理学

艺术学

4. 您的年级是?

本科一年级

本科二年级

本科三年级

本科四年级

研究生一年级

研究生二年级

研究生三年级

5. 您的政治面貌是?

中共党员

中共预备党员

共青团员

民革党员

民盟盟员

民建会员

民进会员

农工党党员

致公党党员

九三学社社员

台盟盟员

无党派民主人士

普通公民

6. 您是否经常关注时事政治?

是,经常关注

一般

从不关注

7. 您认为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对你的生活有何种程度的影响?

影响很大

影响一般

没有影响

8. 您会通过哪些方式关注十八大(可多选)?

电视广播

报纸

朋友同事

网络

不去了解

其他

9. 您参与政治或社会管理的途径有哪些(可多选)

选举人大代表

通过网络或信件向党政部门提出意见或建议

参与集会、游行、示威

没有有效的途径

其他

10. 您希望十八大以怎样的方式与我们进行互动(可多选)?

网络平台

短信平台

电话热线

其他

*

11. 过去十年间,对您印象最深刻或是您认为最令人满意的五件大事是:

1.万众一心、抗击非典

2.取消了有2600年历史的“皇粮国税”——农业税

3.全面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

4.政府打出多套“组合拳”调控物价,物价上涨总体趋于稳定

5.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不断向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迈进

6.个税起征提至3500元,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7.“抚家尊重和保护人权”写入宪法,出台国家人权行动计划

8.大学不断扩招、“异地高考”破冰

9.物权法、拆迁条例出台

10.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实行城乡“同票同权”

11.政府“三公经费”逐渐向民众公开,反腐工作取得一系列新突破

12.实现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 13.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

14.医疗改革不断推进,新农合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不断取得新成果

15.中国国际地位攀升,开始逐渐在国际社会掌握话语权

16.青藏铁路顺利通车、三峡大坝全线建成

17.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灾后重建取得奇迹(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

18.海峡两岸实现“大三通”,经贸往来、人员交流频繁,两岸关系明显改善

19.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功应对世界金融危机、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20.以载人航天为标志的航天事业飞速发展、跻身世界航天强国行列

2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2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23.国庆六十周年阅兵展示国防建设成就和当代军人风采

24.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建成使用

25.高速铁路不断发展,首都八小时经......余下全文>>

四:关于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的调查问卷

1.在我国目前新的发展阶段,发生社会冲突的诱因以及对社会稳定的威胁,可能并不来源于客观阶层所划定的社会底层,而是来源于与参照群体比较中认同阶层比较低的人群。

2.主观阶层认同“向下偏移”。

3.城市社会中正在产生着一种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类型,即由社会价值观念的差异导致的社会冲突。

4.社会分化的两极具有更强的社会冲突意识。调查中发现,“迅速致富”和“迅速致贫”者都认为现在和未来阶级阶层之间的冲突会趋于严重。过去人们较多地注意“迅速致贫”者的社会冲突心理,认为那些具有“相对剥夺感”者更易于形成阶级阶层之间的冲突意识。但通过深入研究可发现:“迅速致富”(“在过去5年生活水平提高很多”)者也认为,现在和将来“阶级阶层之间的冲突会趋于严重”。

5.城市公众对干部的看法应当引起深思。在上世纪90年代开展的一些全国性调查中,当被问到“谁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的群体”时,大多数人认为是私有企业主或演艺人员。

6.公众对私营企业中的劳资冲突感受最为强烈。多数城市公众都认为,当前我国劳资冲突的问题比较严重。其中有两个比较醒目的结果:一是对私营企业中的劳资冲突问题感受最强烈。调查者在对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四种类型的劳动关系进行比较时,认为私营企业中劳资冲突最为严重的人数最多,这与我国私营企业用工和管理制度不规范、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证等现实原因有关。二是对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判断对其社会冲突意识的影响最为显著。分析表明,对“国企管理者与劳动者”冲突的判断,是影响人们对整体社会冲突感受的最重要因素。这可能是因为国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埂,而且人们对国企劳动关系冲突的心理承受程度比其它类型企业要低。

研究结果显示,影响人们对劳资冲突看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一些符合常识判断的因素,如职业地位较低、收入水平较低、自我认同阶层较低的人群以及近年来生活水平有所下降的人群,都更倾向于认为当前劳资冲突问题比较严重;也有一些值得注意和容易忽略的新因素,如教育水平较高者、年龄较轻者和居住在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的人群,对劳资冲突问题更为敏感。人们对劳资冲突强度的判断越高,工作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就越低,他们越可能认为社会是不公平的,并对整体社会冲突程度作出较高的判断,在实际的行为倾向上,他们也越可能采取比较激烈的冲突行为来处理矛盾和纠纷。随着人们教育素质和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公众对劳资冲突问题将更加关注;而在现实中,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一些私营企业的老板会为了降低劳动成本而损害劳工利益,从而导致劳资冲突的进一步加剧。因此,如何有效地调整劳资关系,解决劳资冲突,将是保持未来社会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五:要对大学生做一个问卷调查,题目是《当代中国的所有制结构》,请问可以问哪些问题呀?

你认为毕业后是进国企还是创业?

六:中国为国企分离“三供一业”划定时间表 历史包袱甩得掉吗

原文在这里

中国的国有企业犹如一个庞大的“机器”,内部繁杂甚至琐碎的“部件”严重地制约了其运行效率和竞争力,随着国企改革的逐步推进,中国政府决心剪掉这些零碎的分支。

7月25日,国资委和财政部共同召开全国国有企业“三供一业”(供水、供电、供气和物业)分离移交工作视频会议,国资委主任肖亚庆表示,2018年底要基本完成中国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

就在一个月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这一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

国资委称,剥离国企“办社会”职能工作要在2018年年底前基本完成,2019年起国企不再以任何方式为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承担相关费用。

根据6月22日国资委最新发布的指导《意见》,分离移交“三供一业”的费用包括相关设施维修维护费用,基建和改造工程项目的可研费用、设计费用、旧设备设施拆除费用、施工费用、监理费等。

此外,分离移交费用由企业和政府共同分担。中央企业的分离移交费用由中央财政补助50%,中央企业集团公司及移交企业的主管企业承担比例不低于30%,其余部分由移交企业自身承担。

《意见》还要求,国企不得在工资福利外对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进行补贴;在在人员安置方面,通知称,移交“三供一业”涉及的从业人员,原则上按照地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政策标准接收安置,按照有关政策无法接收的人员由移交企业妥善安置。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对界面新闻表示,剥离国企“办社会”职能是在中国经济下滑和加快推进国企改革背景下的关键一步,也是必要的一步。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国企承担了大量本不应由企业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比如厂办大集体、教育、医疗等,这让他们背负了沉重的包袱,更不利于国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他说。

根据国务院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中国的国企拥有的企业办社会职能机构超过8000个,需要年度费用约800亿元。

国企改革专家,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周放生指出,除了每年要支出数额巨大费用来补贴这些机构外,中国所谓的国企“办社会”显然不符合现代公司的治理体系。

他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称,计划经济时期,国企基本是“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这除了表现在生产体系上,还包括社会功能上的,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能从很大程度上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甚至推动了一座城市的发展。

“不过,进入市场经济之后,中国之前的模式就显然就不适应了,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在不断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公检法、义务教育的剥离。”周放生说。他将国企“办社会”比喻成是游离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的“怪胎”。

实际上,中国高层一直对这些庞大国企的“衍生品”及其可能导致的问题高度关注。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第一轮高潮时即已着手进行,一些企业也在试图通过更加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国企“办社会”的弊病。

2000年左右,中石油、中石化、东风等企业都曾利用国有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政策对企业所办的医疗机构进行改制。

在上一轮关于国企剥离学校和医院的社会职能时,武钢集团也曾采取过类似的措施。2013年2月,武钢集团引入华润医疗集团将成立55年的武钢总医院兼并重组,当年4月挂牌的华润武钢(湖北)医院管理有限公司更名为华润武钢总医院。

当时,通过类似的办法将武钢的一些学校和医院职能逐步交给了社会。武钢集团董事长马国强曾评价称,这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解决了一部分历史遗留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企利润的不断下滑,中国高层对剥离国企“办社会”职能的关......余下全文>>

七:国有企业在中国占的比例有多大?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国有大型企业中,企业的改制面达到51.0%。其中,已改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比例为13.5%,已改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占28.6%,已改为国有独资公司的占8.9%,正在进行改制的占20.7%,尚未改制的占28.3%。

从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革的实践来看,由于各企业的内部条件、行业特征以及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同,推进公司制改革的程度也不同。存在四类情况:第一,有30.5%的企业选择的是整体改制。这类企业一般是自身的经营状况比较好,当地的相关配套改革措施和政策能跟上,具备了整体改制的必要条件。第二,有31.7%的企业正在推进整体改制。这类企业还包括已经完成了局部改制后,又进行二次整体改制的企业。第三,有15.8%的企业选择是已完成局部改制。这类企业通常是不具备整体改制的条件,但拥有一定量的优良资产或有效资源,将这部分资源单独拿出来进行重组整合,成立新的公司制企业,剩余的无效资产、债务、富裕的人员留在存续公司。第四,还有17.1%的企业目前正在推进局部改制。

以上统计显示,国有大型企业尚未进行改制的比例仍有近一半,下一步推进国有大型企业改制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而艰巨。国有大型企业采取局部改制是受当时改制条件所限而不得已的选择,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紶进和外部配套环境的改善,下一步应大力推进整体改制。

八:急!一个关于手机卡的调查问卷

这样回答起来不太方便呢

回收答卷,统计数据时更麻烦

建议你用“网题在线调查系统”做在线调查吧只需要编辑、发送问卷,就可以回收答卷、查看统计结果了

很方便的!

九:“入世”对国有企业的影响是什么,如何应对?

建国以来,国有企业为中国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及国民经济体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在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中,国有企业在关键领域、重要原材料行业和支柱产业,仍然占有支配地位,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有企业改革仍然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有旧体制遗留下来的深层矛盾和问题,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缺少有效的市场竞争。从国有工业企业的行业分布看,主要集中于重工业及机械制造加工业等;从地区看,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这些企业大多属于内向型产业,受国家及地方政府保护,垄断程度较高,因而其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并不是具有真正意义的市场竞争。加入世贸,国有企业是受冲击最大的领域之一。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情报中心所属的企业家调查系统对3500多名企业经营者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对“入世”持乐观态度的私营及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分别多于国有企业39和31.7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中,东部地区企业认为利大于弊的企业多于西部地区企业23.5个百分点。这表明开放程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受冲击程度。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和微观基础。世贸组织允许各成员保留和建立国有企业,但各成员要保证国有企业遵循非歧视原则,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要平等地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入世”后,我国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国有企业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但入世并不意味着全面开放。进入国际大市场,在过渡期内是逐步开放的。同时,对国有企业中不同行业的冲击程度是不同的。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如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性行业及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重要的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骨干企业等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但在竞争性领域,受冲击最大的行业可能是得到国家保护较多的汽车及电信行业。这一部分国有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和竞争是空前激烈的,要靠以往的国家及地方政府行政性保护是不可能的。在“入世”后的5年过渡期内,尽快建立起具备适应开放市场的竞争能力,是国有企业当务之急。应对措施:(1)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资产讲求纯而又纯,不允许吸收其他资本,且财务不能公开,因而,无法实行有效的监督。“入世”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符合国际规则要求,从体制上改变企业的组织形式,特别是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彻底实现向国际规则的根本转变。(2)转变企业经营战略,按国际化经营战略的要求,努力实现自己的战略定位。(3)加快技术进步,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应对国际大公司和新产品的大量涌入。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包括产品的价格、质量、服务等综合竞争力。(4)国有企业改革受阻是目前困扰中国经济的一个突出问题。应尽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国内资本市场、消除不同所有权转移障碍,建立有效的落后劣势企业的“退出机制”,增强企业的产业竞争力,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5)在现代管理上,重视技术的战略管理和人才的战略管理。特别是对跨国公司对国内人才的争夺要有足够的认识。(6)再生产经营价值链上,寻找产业内部纵向分工中自身的价值定位,营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自身应加强价格、质量、服务及综合竞争力。总之,“入世”有利于中国的国企改革。中国已明确地把加强国企改革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可望国企能借此良机,化压力为动力,奋起直追,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尽快建立起科学、......余下全文>>

十:中国劳工运动会毁于精英主义吗

中国为什么没有大范围、跨地域的劳工运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劳资矛盾在许多部门变得越发尖锐,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研究中国政治的学者们。回答这个问题,不仅能帮我们理解国内大规模社运缺失的原因,也能带我们看到中国政权韧性的奥秘所在。

著名的社会学家、劳工运动研究者李静君曾提出,中国之所以没有大范围的劳工运动,是因为不同部门、不同地域的劳工面对的经济、政治环境各不相同,因此在利益诉求与行动策略上出现明显分化,无法动员到一起。在其代表作《向法律开战》中,李静君用蜂窝式运动(cellular activism)来形容工人行动如蜂窝一样密集、却又相互割裂的状态。由于地方治理的分权和经济环境的差异,每个地方的工人面临着截然不同的结构限制和政策后果,使得他们难以组织起跨区域动员。

然而,利益和行动的分化,不仅出现在不同地域、不同部门的劳工运动之间,甚至也出现在同一起劳工抗争内部。在新一期《比较政治研究》中,北卡罗来纳大学政治系的学者陈曦问道:同一劳工运动中,不同的参与者对于运动的看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这些不同如何影响劳工运动的命运?

陈曦发现,即使是劳工运动这样看似 “草根” 的斗争,依然弥漫着严重的精英主义倾向。这种精英主义使得运动积极分子与普通工人割裂开来,最终对运动的生成和持续造成伤害。

普通工人 “没文化”?

在 1990 年代末和本世纪初的国企改制大潮中,不少国企员工利益受损、甚至被迫下岗,因此导致了大量劳工抗议事件。研究者走访了湖南某中型城市一些已经改制了的前国企大院,对 589 名前员工进行了问卷调查,询问他们对于之前经历的抗议活动的看法。这些问卷调查的对象,既包括普通工人,也包括抗议积极分子、带头人。此外,作者还对关键的当事人进行了深度访谈。

不管是问卷还是访谈数据,都反复印证:劳工抗议中存在着明显的精英主义色彩。

精英倾向,首先体现在当年的抗议积极分子对普通工人的态度上。在抗议带头人看来,工人们胆小顺从、缺乏团体意识、自我原子化、一团散沙。积极分子们会代表工人去请愿,但是很多时候,一封请愿信在全工厂只有区区几个人签名。

抗议行动者对普通工人的标签化与污名化十分普遍。 四分之一的抗议行动者认为,普通工人在沟通能力上的劣势是阻碍他们积极参与集体行动的主要原因。而近五分之一的行动者认为,较低的教育和文化程度才是将普通工人与抗议参与者区分开来的主要因素。在抗议行动者看来,相比普通工人,行动者果断大胆、受过教育、熟悉政策、知法懂法、有较强的群体意识、也熟悉改制和抗争的各种规则,他们更是相信自己拥有比普通工人更高的道德准则。总之,他们宁可为工人办事(do for),而不是与工人一起做事(do with)。

信息不足阻塞抗争参与

另一方面,这种精英主义也深刻影响了普通工人的自我认知 。普通工人不断被排斥在国家决策和抗议带头人的行动之外,也缺乏应有的政策信息,于是久而久之,他们开始认为自己确实没有能力进行抗争。更有甚者,他们开始将遭受的厄运归咎于自己、而不是责怪国家。相比抗议的积极分子,普通工人对于信息匮乏更为敏感,也更容易因为信息不足而失去斗争的动力。

普通工人面临的信息不足问题,在比较复杂的抗争博弈中尤其明显。当工人需要和政府、工厂、其他工人群体等多个利益主体进行沟通时,他们的信息劣势就暴露得更彻底。相对来说,当工人们只需要和一个政府部门沟通、利益诉求比较简单时(比如针对养老金进行的抗议),抗议动员中的精英主义成分就会更少一些,普通工人和精英分子之间的界限也会弱化。

抗议带头人多是体制内精英

那么,抗议积极分子和普通工人之间的......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