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类水资源现状
据中国水利部消息,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第19届国际灌排大会暨第5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发表讲话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中国在水资源领域面临着五大严峻的挑战:
一是水旱灾害依然频繁,并有加重的趋势。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土地资源分布不相匹配,南方水多、土地少,北方水少、土地多。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处于水资源紧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约1/3的耕地面积位于洪水威胁的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干旱和洪涝引发的自然灾害,是中国损失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中国的水旱灾害呈现加重的趋势。
20世纪70年代,中国农田受旱面积平均每年约1100万公顷,80-90年代约2000多万公顷,近5年来,平均每年受旱面积上升到3300多万公顷,因旱灾减产粮食约占同期全国平均粮食产量的5%左右。1950年~2000年的51年中,中国平均农田因洪涝灾害受灾面积937万公顷,而1990- 2000年的十年间,年均受洪涝灾害面积为1580万公顷,因水灾减产粮食约占同期全国平均粮食产量的3%左右。
二是农业用地减少,农业用水短缺程度加剧。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被大量占用,非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在急剧增加,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生产与生活、生产与生态等诸多用水矛盾进一步加剧。尽管中国采取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但大量的农田和农业灌溉水源被城市和工业占用,耕地资源减少的势头难以逆转,水资源短缺的压力进一步增大。
从1980年到2004年的二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全国总用水量增加了25%,而农业用水总量基本没有增加。全国农业用水量在总用水量中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由1980年的88%下降到2004年的66%。
三是中国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生态脆弱。中国众多的山地、丘陵,因季风型暴雨,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同时,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加剧了水土流失。目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生态恶化,造成河道、湖泊泥沙淤积,加剧了江河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由于干旱和超载过牧,导致草原出现退化、沙化现象。
四是污染负荷急剧增加,加重了水体污染。2003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达680亿吨,比1980年增加了1倍多。大量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中,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大量使用,使得部分水体污染严重。水污染不仅加剧了灌溉可用水资源的短缺,成为粮食生产用水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而且直接影响到饮水安全、粮食生产和农作物安全,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五是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中国约占55%的耕地还没有灌排设施,农村有3亿多人饮水不安全。全国灌溉面积中有1/3以上是中低产田,已建的灌排工程大多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一些灌排工程标准低、配套不全,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很多工程存在工程老化严重、效益衰减等问题,灌溉用水效率低,节约用水和提高土地粮食生产率的潜力还很大。
二:人类水资源现状 第4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地球上的水资源,从广义上来说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由于海水难以直接利用,因而我们所说水资源主要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通过水循环,陆地上的淡水得以不断更新、补充,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
事实上,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总量只占地球上水体总量的2.53%,而且大部分是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极地区的固体冰川。虽然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冰川的利用方法,但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还无法大规模利用。除此之外,地下水的淡水储量也很大,但绝大部分是深层地下水,开采利用的也很少。人类目前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这些淡水储量只占全部淡水的0.3%,占全球总水量的十万分之七,即全球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每年约有9 000立方千米。
陆地水体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以河流水最为重要,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河流水具有更新快,循环周期短的特点。科学家们又据此把水资源分为静态水资源和动态水资源。静态水资源包括: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循环周期长,更新缓慢,一旦污染,短期内不易恢复。动态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浅层地下水,循环快、更新快,交替周期短,利用后短期即可恢复。
所以,人类开发水资源时,一定要根据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充分地利用水资源。只有促进水资源的更新,人人爱惜水资源,才能可持续地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分布不均,人类面临的大难题
地球上的水资源有97%被盐化,仅有3%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在这些淡水中又有2/3为冰川和积雪,1/3存在于含水层,潮湿的土壤和空气中.
就是这有限的淡水,分配又极不平衡.世界每年约有65%的水资源集中在不到10个国家中,而占世界总人口40%的80个国家却严重缺水.水源最丰富的地方是拉丁美洲和北美,而在非洲,亚洲,欧洲人均拥有的淡水资源就少得多.
中东是一个严重的缺水的地区.其主要的水源是约旦河.与该河相关的国家有约旦,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这些国家几乎没有其他可以代替的水源.因此,缺水问题极为严重.
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在这个流域一直存在着极其严重的水资源争端.1967年爆发的中东战争的一个直接因素就是阿拉伯联盟的成员国在60年代初,企图改变约旦河的河道,使之远离以色列引起的.当时的以色列总统列维宣称,水是以色列的生命,以色列将用行动来确保河水继续供给.于是以色列以武力占领了约旦河流域的大部地区,使自己有了比较可靠的水源供应.其实有关水资源的争端不仅仅发生在中东地区,在欧洲,曾发生过围绕多瑙河的政治争执.在南亚大陆,关于恒河水分配问题的分歧至今也未缓和,而在非洲,争夺尼罗河流域水的冲突更为激烈.该流域包括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9个世界上干旱最严重的国家.如果上游国家用水增加,就会使埃及用水减少,并加剧干旱.
经济的发展使水质污染也日趋严重.欧洲著名的莱茵河曾因工业污染使河中鱼类消失殆尽;伏尔加河沿岸75%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中;亚洲的大部分河流被污染,成了世界上退化最严重的河流.欧盟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在欧洲,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比预计的要严重得多,从现在起50年内,6万平方千米的含水层将受到这种污染.
据世界银行统计:在发展中国家大城市饮用水的一半透过裂缝渗入了土壤.我国每年自来水漏失量就达10亿多吨.
马林 福马肯马克曾提出了一个衡量缺水状况的人均标准,即所谓水关卡.按照这一标准,每人每年应有可用淡水1000立方米,低落于这个标准,现代社会就会受到制约.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目前许多国家都低于这个标准.如肯尼亚每人每年只有600立方米,约旦仅有300立方米,埃及仅有2......余下全文>>
三: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人类水资源现状 ①从外太空看,地球是个蓝色的星球,地球表面
1.(1)淡水资源现状;(2)水危机的负面影响;(3)导致水危机的原因;(4)解决水危机的方法。2.(1)制约经济的发展;(2)水资源危机带来的生态系统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将严重威胁人类生存;(3)威胁世界和平。3.全球水危机。4.列数字。说明全球水污染严重,是导致水危机的原因之一。5.不能去掉。“目前”表明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相当有限是现阶段的情况,使说明语言显得准确。6.示例:加强节约用水宣传;爱护环境,不乱丢乱扔垃圾;在生活中节约用水。(结合生活实际,围绕“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谈即可)
四:世界上有多少水资源
在地球为人类提供的“大水缸”里,可以饮用的水实际上只有一汤匙。地球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其中97.5%的水是咸水,无法饮用。在余下的 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即使如此,总体而言,世界上是不缺水的。但是,世界上淡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约65%的水资源集中在不到10个国家,而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 80个国家和地区却严重缺水。人类使用水资源的方式以及污染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形势。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世界每年约有5000亿立方米污水排入江河湖海,造成35.5亿立方米以上的水体受到污染。
五:人类水资源现状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是说明文的一种.它是阐释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是中考试卷中较为常见的文体,例如2006年陕西省课改区中考语文题选文《生命与气候》、江西省中考语文题选文《城市给了我们什么》、浙江绍兴市中考语文题选文《掀开“巫山人”神秘的面纱》等,部属于这类文体.总结近年来的中考试题,我们发现事理说明文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惑知能力;2.根据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等特点命题;3.对文章的说明技法的认知和对说明顺序的把握;4.考查捕捉文章信息、恰当设计图表归纳事理的能力;5.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6.领会文章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能力.从近两年的中考选文来看.文章内容偏重于关注自然环境等社会热点.预计2007年这类文章仍将是中考的热点,另外.关注未来发展的文章也正在被命题者关注.同学们可以在课外阅读时适当加以重视.【精题展示】生命与气候林道之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当时的土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舍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动物再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损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过去约4000万年.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参与其中了.(选自《大科技》2002年第3期,有改动)1.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气候与生命的关系.2.请写出本文的说明顺序.采用这样的顺序与说明内容有什么关系?3.本文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词语“果真如此”不能删去的理由是什么?4.联系本文内容,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说说今后若干年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简述理由.(2006年陕西省课改区中考语文题)【试题分析】本试题选文是一篇关注自然环境的事理性说明文.......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