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明节的习俗有什么意义
清明节习俗是指在清明节前后进行的祭奠先人的习惯风俗。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带动后人。感悟人生的价值,去除先辈遗留的干枝枯叶,保留可借鉴的新芽,弘扬正能量。世世代代,清清楚楚的修正日,每年阳历4月4-6日。
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 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2013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清明节的现代意义?
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进而促进人与人,祭亡是为了佑生,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
入宋之后,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到处生机勃勃,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追悼与祭祀是中国人过清明的最重要内容,可谓顺应天时。民国时期。
“无论从起源还是从其流变中。
唐代开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演进。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二是‘催护新生’,清明祭墓成为踏青春游的假日时光,一息一生。唐代之前,更是一个远足踏青。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其他传统大节不一样。在中国。同时。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新希望,插柳与戴柳也是清明特有的风习时尚,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到了明清以后、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亲近自然。唐玄宗时,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象征着新季节,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中国社科院民俗学博士施爱东说,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
施爱东介绍。《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盛世清明图景,并不断地被赋予肯定的文化意义、缅怀先人的节日,宋以后慢慢融为一体,认为清明节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其文化意义类似西方感恩节、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因柳树为春季应时嘉木、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新循环的开始,前者怀旧悼亡,一是‘感恩纪念’、踏青、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清明节较早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向。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有益于身心健康、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
“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不忘本的道德意识,武学放假一日,我们可以归纳出清明节的两个象征意义,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禁火是为了出火。”施爱东说。清明节祭祖扫墓;一阴一阳。但不管如何衍变、新生命。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后者求新护生,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插柳日还曾一度成为“植树节”。
清明扫墓与踏青,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此时天气回暖,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春季只剩一个清明节,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三:清明节的了解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 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 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 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 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 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 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 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 (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 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 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四:今天是清明节,请问清明是什么意思,清明节有什么传统意义
清明字意解释:
1.节气。清明节的简称,原为二十四节气中“春雨惊春清谷天”中的第五个节气,后来兼并了寒食的习俗: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清楚。明:(1)明白。(2)懂得、了解。
2.清明:指(对事或物)明白无误、不含混,了解透彻、有条理,认识的全面、知道的清楚。清:公正廉洁。明:公开,不隐蔽。
3.清明:心怀坦白,言行正派。如:清正廉明、正大光明。
清明节的传统意义: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植树节,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兴踏青、蹴鞠、插柳、荡秋千、放风筝和打马球等,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在当今时代,社会更倡导尊老爱老、生态建设、发展旅游、全民体育等精神建设,此节日成为最具现代意义的传统节日。
每到清明节,人民总会想起一句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这首诗,带着世人的哀思,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吟唱。随着清明节成为我国的法定假日,体现了对中国民意和公权力的充分尊重。清明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祭祀前辈,缅怀先烈的传统日子,要表达对先人的感恩以及对先贤先烈风范的缅怀和景仰,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美德;同时是悼念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人民的幸福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的日子。我们可以通过宗亲长老讲述故事的形式来了解本族的源流和祖先过去的奋斗史,确保民族的优良文化和共同的记忆,薪火相传,从而启发家庭间的孝悌亲情、加强民族间的团结互爱精神,有利于培养国家民族情感,从而增强国家凝聚力,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清明节承载的是一种道德、一种文化,始终以国家统一和宗族团结为目的。时代在变化,在和平与发展的年代,我们要做到与时俱进,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牢记用理论指导实践。“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 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
五:了解一种传统文化清明节
[1]
清明节与端午节,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1] 、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斗指丁,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编号,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节期很长,前二天为小寒食。
《历书》;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春分后十五日,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故有“清明前后。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种瓜点豆”之说,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民俗。是中国传统节日,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 、春节。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盖时当气清景明,为清明,因此得名。”清明一到。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万物皆显,气温升高:Ⅹ-2)
六:清明节的来历和含义是什么?
清 明节的习俗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规模、方式不尽相同。民间还有插戴柳枝、放风筝、取薪火、画蛋、斗鸡、荡秋千等活动。还有最重要的,要祭拜先人。 清明节的来历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节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节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节”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节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节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节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节。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节复清明节。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节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节,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节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余下全文>>
七:清明节认识的朋友怎么样
朋友不管什么时候认识的朋友,值得交往的就是好朋友,不值得交往的,就是再吉利的日子认识的也不好。
八:清明节的意义128字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清明节,我以为,至少可以做两大事情,发挥两大意义:1、怀念祖先;2、亲近大自然。
一、怀念祖先
清明节的第一大意义,可以引用《论语》:“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这里的“终”是指人的生命的结束,“远”是指时间上的久远。“慎终”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真诚、慎重地表现对已故亲人的怀念、感恩。“追远”是指不忘本,尽量远的追溯、怀念自己的祖先。所谓“树高千尺不忘根”。
活在世界上,我们必须回答这样一个基本问题:“我是谁?”也就是“我从哪里来?又向哪里去?”这也是需要我们用一生来探索的问题。 “慎终追远”有助于我们回答这一问题。
所谓“明德归厚”的 “明德”指“慎终追远”之后,我们更有人生观、道德感更加清晰,正能量有所增加。我们的行为也会变得更加明确,德性也能够更加彰显。“归厚”,人的心灵逐渐变得充实、丰满、厚实。从全人心理学来看,悼念、怀念自己已经逝去的亲人,就是与他们通心。德者,亦是大道运行之参悟、践行者也。厚德之人,乃得道之人。
清明节您想到自己已经逝去的亲人了吗?
如果您没有条件去扫墓,您是否能够抽出时间来冥想呢?对于您去世的亲人,您是否还有任何没有放下的情感呢?关于他们,您是否还有什么耿耿于怀的往事呢?如果有的话,现在的心理服务(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沟通辅导等)已经可以帮助您放下。经过适当地处理,您的能量将进一步地增加,您的心情将更加舒畅。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今天之所以会这样,与我们的亲人,特别是父母,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您的父母有的已经去世,在清明节,与他们对话、通心,我们就能够变得更加清明。
如果您去世的父母或者任何已经去世亲人,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舒服,包括悲伤、内疚、怨恨、无奈、生气等,那么您需要注意了。在生活中,您肯定不时有能量不足,力不从心之感。您需要进行心理调整。当您想到父母或者其他亲人,不再有任何不舒服情绪,只是感恩,那么,您的能量一定比较畅通了。
如果您的父母健在,那么可以与父母一道,怀念爷爷、奶奶,以及外公、外婆,与他们通心。如果您没有见过他们,这可是您的好机会。向自己的父母了解吧!他们会讲一些故事给您听。如果您是父母,不妨也多给孩子们讲一讲他们爷爷、奶奶以及外公、外婆的故事,这将对他们认识自己有所帮助。
二、如何与去世的亲人通心?
已经去世的亲人虽然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但他们的影响仍然留在您的心中。这些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也可以两面皆有。这些影响可以是使您愉快的,也可以是使您不愉快的,或者两种皆有。
心理学有一个普遍的共识:已经过去的事情不可能发生改变,但是已经过去的事情对您的影响却可以发生改变。您与去世亲人的关系可以经过心理学的处理,可以增加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减少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就拿全人心理学的实践来说吧,我已经面对社会,办了十多年的“心灵成长工作坊”(或者称为“通心”工作坊)。在工作坊上,处理了数百例当事人与去世亲人的关系。所有的个案,都获得了大小不同的成功。经过处理,当事人在回想起去世亲人时,感觉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有的甚至是巨大的变化。他们的能量、自信等都有所增加。我是用通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进行处理的。对这方方面有兴趣者,可以看看其它有关的博文。
我也亲自见过其它一些成长类型的工作坊,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具有明显的、确切的效果。
如果有条件,不妨先参加一个什么工作坊。
如果您暂时还没有条件,在清明时节,做一做通心的练习,也是有好处的。具体办法如下:
找一个安静的屋子,有一个几平方米的空间。准备还两......余下全文>>
九:对清明节的看法200字左右
清明是扫墓的日子,是慎终追远的日子,是一个怀念先人的日子,在这个日子里,我想到了一个已经过世的长辈。
说起来也只是平凡的一生,但还是带着点传奇的色彩,她识字会做诗,她很努力很努力的生活,让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一些,但时代背景不断的转变,社会变化的太快,她很难适应所有的事情,也很难适应所有的环境。她跟所有的人一样,不断的追求着幸福,她努力了一生,但却只发现幸福与不幸福其实都是命,早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