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宋诗词名句鉴赏的名句赏析
李白 (一)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新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以月作使者,穿越时空追随友人,表达了对友人遭贬的无限同情和关切,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二)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借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以自比,希望被明主发现,在政治上大干一番事业,体现了坚定乐观的信念。(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写诗人面对黑暗现实激起满心的烦愁苦闷,似水难断。前句的比喻新奇、自然,富有生气,为千古名句。(四)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由山地荆门来到旷野楚地,李白初见平原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随”字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写出了旷野的一望无际。杜甫(五)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个人困境推及他人,体现诗人忧国忧民之情和博大的胸襟。(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将群山和泰山对照,突出泰山的高大雄伟,抒发登山的决心和壮志,表现出一种高瞻远瞩的雄伟气魄。(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寄情于物,生动描绘了安史之乱之后,长安城一片凄风苦雨的衰败景象,表达了作者忧国的沉痛心情。(八)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写景寓情,展示时代沧桑、人生巨变,隐寓凄凉之情。白居易(九)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运用比喻,抓住色彩,描绘春天江南万紫千红的绚丽景色。(十)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以对偶、拟人写出西湖早春生机蓬勃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王维(十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通过“直”“圆”二字,以简洁的线条配合,描绘出了雄奇苍茫的塞外风光,也流露出了作者的孤寂。(十二)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汉江临眺》赞景用典,以襄阳守将山简自喻,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积极乐观的情绪。杜牧(十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评史抒怀,一改传统看法,慨叹英雄成名需要机遇,流露抑郁之情,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十四)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鞭挞沉溺酒色、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表现了作者对唐王朝将重蹈南朝亡国覆辙的隐忧。李商隐(十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运用比喻和谐音展示了恋人间生死相伴的真情,体现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现多用来赞颂追求事业者的奉献精神。(十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诗人想象将来与亲人欢聚的情景,表达渴望与亲人早日相见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刘禹锡(十七)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十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一改古人悲秋之调,盛赞秋天的美好。寄予作者虽遭改革的失败,仍不气馁的精神。李贺(十九)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以设问句式,昂扬的激情,尽抒投笔从戎、报效国家之情。(二十)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雁门太守行》既写景又写事,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岑参(二十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梨花喻冬雪,极富浪漫色彩,形象描绘出塞外大雪的壮美,让人感到茫茫大雪中的一片春意,表现了诗人的惊喜和好奇。王勃(二十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主旨句,以说理来言情,体现了旷达爽朗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也把前面的离别之伤感一扫而光。孟浩然(二十三)绿树村边合,青山......余下全文>>
二:诗词名句赏析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 这首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反衬了当今社会官臣惰,贪,写出诗人自己的高尚情操,写出那无忧无虑,表达了作者十分向往这种生活。也表达了作者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佳作。《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王维的人生大志也隐藏在字里行间。 中心:写清幽安闲之境,表达了诗人顺应天性,怡然自适。 参考资料:www.shici365.com/shicimingju.html
三:历代诗词名句鉴赏的本书目录
00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00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00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004.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005.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00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007.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008.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短兮?(诗经)009.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010.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01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012.乌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013.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楚辞)01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015.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01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 017.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018.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项羽)019.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代乐府)02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代乐府)021.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 02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023.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02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025.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026.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027.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 028.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机)029.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左思)030..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思)031.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刘琨)03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03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03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035.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036.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037.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帛道猷) 038.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039.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谢灵运)040.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谢灵运)041.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042.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谢胱)043.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胱)044.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谢胱)045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 048.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049.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050.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051.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05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053.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陈子昂)054.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05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05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05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058.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杨炯)059.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060.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061.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骆宾王)062.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杜审言)06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064.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沈俭期)06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066.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067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068.人生代代......余下全文>>
四:唐宋诗词名句鉴赏的介绍
《 唐宋诗词名句鉴赏》是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图书。